默克尔访华报道“被省略”,谁是受害者?

作者:对风忆尘  于 2010-8-20 13: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时评|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默克尔访华报道被省略,谁是受害者?

 

2010-07-21

作者:颜昌海

来源:颜昌海的凤凰博客

 

2010715日至18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官方媒体高调报道了默克尔之行,并对中德关系大唱赞歌,尤其突出报道了中德两国发布的公报以及双方在经贸上的大手笔订单。不过,海外媒体一些报道明显与中国媒体冲突。

 

默克尔此行满载而归,两国政府和企业共签署了总额在44亿美元左右的大单。除经贸合同外,中德双方还签署了一分28点的《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公报》。在中国各大媒体上,赫然登着这样的标题“中德发布公报,德支持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看了这样标题的中国人,一定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德国支持欧盟通过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但海外媒体说,访问期间,在此问题上,默克尔始终维护着布鲁塞尔的立场,并予以否定:“我认为,目前还没有达到所有条件都满足的地步。”她还表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还有待澄清,“我们必须能够确信,不发生歧视现象。”而且,如果中国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她将为达成“公平、目标明确的谈判”做出努力。

 

中国媒体刊载的中德联合公报第8款对此问题的表述是:“德方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与欧盟就此继续对话。”而德国中文媒体的表述则是:“德国将为欧盟承认中国的经济市场地位继续做出积极努力。中国将就这一问题同欧盟继续展开频繁对话。”很显然,“支持”和“继续努力”差之千里。

 

新华网719日撰文称:“德方首次高调提出“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德新社的报道与中国媒体的报道正好相反;报道说,“在同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会晤后,默克尔回答提问‘中国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经济地位’时表示,‘我相信,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步,即完成了所有指标。’她还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还有待澄清,‘我们必须能够确信,不发生歧视现象。’她说,如果中国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她将为达成‘公平、目标明确的谈判’而做出努力。”

 

另据德国《时代报》报道,访问期间默克尔要求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她曾指出两国企业的不同境遇,即中国企业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德国市场,而德国企业在中国却不享有同等便利。默克尔还强调说,双方在经济领域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澄清,比如知识产权保护、防止压价竞争以及制定合理汇率等。对此,中国媒体基本不见报道。

 

716日,默克尔总理除在中央党校和大陆高官们座谈交流外,还会见了4位中国民间人士,探讨互联网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他们是博客作家安替、法学教授贺卫方、于建嵘和崔卫平。四人在慨叹德国社会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向默克尔反映了互联网自由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尽管旅途疲惫,但默克尔仍认真倾听,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这部分,中国媒体却不敢着墨。

 

716日下午,默克尔来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与毕业生座谈。中国媒体刊发的皆是中新社记者撰写的通稿。在这篇通稿中,作者写道:“从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到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甚至还有个人问题,默克尔与四位中央党校学员坦率问答。既有犀利的机锋,更有轻松的笑声。”报道更多着墨在默克尔与学员就女性政治家的对答上。而德国媒体的报道则侧重在默克尔是如何给党校毕业生上了一堂民主教育课上。

 

德国媒体报道称,默克尔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讲到了中德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我们(德国)一直有多个党派不停地公开竞争,有时这个党执政,有时那个党,这是由选民来决定的。”她还列举了德国不同党所代表的不同理念和人群。而中国始终是同一个党执政,对此默克尔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党能够做到四、五个党派共同做到的事吗?”“一党专政长期下去能行得通吗?”德国《南德意志报》认为默克尔这样阐述民主理念很有策略,既没有指责也不挑衅,而是用友好的提问,让在座者去深入思考和回味。此外,对于有学员询问欧盟不久是否可能取消对华武器禁运时,默克尔同样给予否定回答。她表示,这事关中国的国内局势,与国内的人权状况和百姓权益密切相关。同样,这样的对答也被中国媒体“省略”了。

 

默克尔在北京与中共中央党校的学员座谈,不改过去直率态度,分享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民主价值、和武器禁运等敏感议题的看法。德国《时代》周报说,716日在中央党校的座谈会上,有人问到中国是否像以前的东德,出身共产东德的默克尔回应说两者不同,不过,中国结合经济自由与一党专政的发展道路,西方正在密切观察;并强调,相较于中国模式,西方的特色是“清楚界定个人的权利”,“就算是某一人让社会发展停滞,群体也必须接受”,“如果言论自由受限或有人因此而进监狱,会受到舆论的强烈关注”。显然,这和中国媒体报道中默克尔宣称“中国非昔日东德,所走道路值得世界关注”也有很大差距。针对一名学员呼吁,西方不应限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默克尔回应说,德国有很多企业担心仿冒,对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应谨守规范,“中国不能在学到特定的西方科技后,就把市场给封闭起来”。面对在场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中共的菁英干部,默克尔也重申,欧洲联盟目前不会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

 

默克尔此行受到了中方前所未有的热情款待,中国总理温家宝破例亲自陪默克尔去西安参观兵马俑,为默克尔56岁生日庆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只有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李鹏陪同前德国总理科尔去外地访问的先例。温家宝对默克尔的特别礼遇为外界留下了很大的解读空间。温家宝本人称默克尔此次访华“具有历史意义”。

 

但《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认为:默克尔“不再会见达赖了;但是她的立场没有改变,并不是说她已经改变对西藏问题的立场了。”与此同时,中方注意到:“她对于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指责相对淡化,立场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默克尔相对也比较克制,但是中国对默克尔依然是具有疑问,有重重疑虑,有心结在里面。”《凤凰卫视》称,默克尔此次访华“结束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政治互相猜疑的时代,开启了政治上开始互相理性务实的时代。同时结束了金融危机时代。开始后金融危机时代,双方不但在技术活动方面互相合作,而且开始了在后金融时代,对国际金融、经济,乃至政治秩序进行势力重组,同时双方共同参与游戏规则制定这么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大陆其它媒体在评述默克尔访华时频繁使用的一个词也是“务实”。也就是说,由于默克尔采取了不再接见达赖喇嘛、淡化人权问题的“务实”路线,方才赢得了中共领导人的信任,中德关系才得以修复。《法兰克福汇报》则认为默克尔此次中国之行是在收获“其5年外交政策所种下的果实”,其中也包括了2007年默克尔坚持会见达赖喇嘛。在德国媒体看来,如今中德关系彻底复苏,正印证了德国不少政治家当时的观点:“见见达赖喇嘛又能怎么样”,“天塌不下来”的观点。

 

关于默克尔在中国的最高红色学府中央党校与学生座谈,《法兰克福汇报》披露了这一安排的内情。该报在719日的一篇报道中透露,中方首先提出要求,希望默克尔在中央党校发表演说。“国家领导人不仅要为其徘徊在共产威权和市场经济之间的道路寻找理论基础,同时还试图在政治上将其合法化。总理府蜿言谢绝了这一请求”。该报说,双方最终找到的折衷办法是让默克尔在中央党校与其学生对话。

 

717日是默克尔的56岁生日。默克尔在西安庆生,和陶马合影留念的照片传遍了大陆网络媒体。有温家宝作陪的西安之旅,为默克尔的中国行又添了一些浪漫气氛,同时显得与温家宝的关系更为亲密。

 

《法兰克福汇报》透露,西安之行并非默克尔的首选。该报在719日的一篇文章中说,默克尔的中国之行把德国外交部折腾得不轻。默克尔原本计划根据中方最初的建议访问中国西部,然后飞往广州,领略一下那里的“淘金潮”。由于,几周前出现的社会动乱,中方临时要求改变默克尔的行程,于是,默克尔有机会到西安扮演了一回“德国来的皇后”。

 

有媒体把默克尔的此次中国之行评价为中德两国的又一次蜜月。从表面上来看,中德关系已经彻底告别了20072008年的冰冻期。然而,尽管德中两国在利益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的体制决定了双方之间只能是一种密而不亲的伙伴关系。

 

据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719日报道,由默克尔和温家宝共同出席的中德企业家座谈会上,德国巴斯夫首席执行官贺斌杰和西门子股分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旭德针对中国严重的商务惯例的弊端,向温家宝当面表达了不满。在会谈上,贺斌杰开门见山表示:“中共政府强迫外资企业转让公司的技术和相关知识作为交换进入市场的许可条件。这种商务惯例与我们所期待的合作模式相去甚远。”此外,西门子总裁罗旭德也指出:“中国在政府采购市场歧视外资企业,而且在汽车和金融领域强迫要求合作投资。”外国访客在中国国家领导人面前如此尖锐地提出批评,确实极为罕见。巴斯夫和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境内工厂雇佣3.6万余名员工,是对中国投资最大的德国企业。而贺斌杰是“亲中派”企业家,2007年默克尔会见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后,他立刻公开批评这一举动。

 

而这,也不见中国媒体披露。

 

“被省略”了的默克尔中国之行的报道,再次印证了中国媒体是如何为政治服务以及如何让中国百姓“不明真相”的。

 

访问期间,默克尔与温家宝共同出席了“德中论坛”发起的媒体角色的对话活动。在座谈中,中方对德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尤表不满,温家宝希望媒体“多报道德中两国友谊和合作的光明面”,;而默克尔虽然也强调要“促进相互理解”,但却明确指出为何双方在媒体的争论中没有交集:因为威权体制和民主体制下媒体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在民主体制下,媒体应该是“批评性和调查性的”。

 

从默克尔中国之行报道中看到,中西方媒体的的差异如此之大,“没有交集”;若希望中国媒体公正、客观、全面的报道,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更别说成为“批评性和调查性的”媒体。不过,对德国媒体“多报道德中两国友谊和合作的光明面”的希望,也就会成为奢望了。

 

但要明确的是,这种默克尔访华报道“被省略”,最终受害的并不是默克尔和德国,恰恰是中国政府的形象和中国媒体的公信力。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5 回复 wazhh 2010-8-20 14:56
可怜的达赖喇嘛
4 回复 对风忆尘 2010-8-21 12:09
wazhh: 可怜的达赖喇嘛
哈哈,你的点评,避重就轻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1: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