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条件___ 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

作者:Arnika  于 2016-1-15 07:3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柏林夜话|通用分类:流水日记

关键词:诺贝尔奖, 中国人, 罗振宇, 科学家, 青蒿素


最近在看《罗辑思维》,今天看到第23集《击溃牛顿的钟表匠》。他在讲述英国发明计算经度钟表的过程后,总结出创新不是个人和企业的事,是国家,制度乃至经济的事。
另外创新的客观条件有:
1.反对者有所节制,即可以反对但不能扼杀。
2.社会的重视,政府的机制的支持。
3.国家的复制能力,解决批量生产即价格问题,进而推广。

联想到作为我国唯一研发的新药,青蒿素。前2条都具备,唯独第3条至今没有解决。
虽然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为中国原创新药青蒿素戴上了光环,但这个被国人自豪地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也给中国带来了些许压力与困窘。因为从发现到屠呦呦获奖,时隔43年(1972至2015),中国还不能工业化生产青蒿素,也就不能生产青蒿素抗疟药,只能提供国际上70%的青蒿素原料,即黄花蒿或黄花蒿提取物,还不是因为是中国人发现了它,而是因为中国是黄花蒿种植大国。就是说,中国虽然得了诺贝尔奖,却只能靠种植,出口黄花蒿获得经济利益。因此严格地说,非洲的那些患者也不是全靠中国人救的,中国现在充其量只是原料药的原料供应国而已。
在这43年时间里,不是政府不支持,也不是国内科学家不努力,而是其一:化学合成青蒿素难度极大。早在198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以R(+)一香草醛为原料合成了青蒿素,但过程过于复杂,尚未显示出商业的可行性。其二: 生物发酵则只能生产出青蒿酸,从青蒿酸到青蒿素最后几步的生产仍是未解难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工业化人工合成青蒿素的企业,只有法国赛诺菲公司。赛诺菲公司利用美国授权的酵母工程菌发酵生产青蒿酸,2014年底已生产出60吨,转化为青蒿素后相当于6000万份抗疟药。  时至今日,我国大型生产青蒿琥酯的桂林制药厂和生产蒿甲醚的昆明制药厂,只能作为一些国外制药公司的原料生产基地,而且今后也将会变得可有可无。 所谓“可有”就是低价出售;所谓“可无”就是根本卖不出去。

这可如何是好?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5 16:5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