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源【美國】【政治】真假新聞

作者:light12  于 2019-6-20 17:1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


王孟源【美國】【政治】真假新聞

2019/06/14 10:41

我以往曾多次提起,在過去三十年中,從我還是哈佛物理系的博士生時期開始,我最喜歡的期刊是英國人出版的《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既然有這麽久的閲讀經驗,對它幕後的團隊以及思想理念自然有了相當程度的熟悉。
《經濟學人》的文章,和其背後的編輯團隊,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雜志前半的各地區時事,和後半的專業消息。兩者都以新聞報導為主幹,再加上偶爾的分析研究,但是前者明顯是新聞或政治專業的文科生寫的,而後者則由經濟或金融的畢業生來做。
從讀者的觀點來看,前者夾帶意識形態私貨的趨勢極爲嚴重,例如仇中仇俄,經過幾十年數代主編而不衰,連新聞報導都不能專注在事實證據上,社論分析自然更加慘不忍睹;後者就理性得多,即使對市場經濟有迷信,文章的主體仍然試圖從事實出發來做邏輯推演,因而往往可以經得起客觀檢驗並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尤其《經濟學人》百多年(它創立於1843年)的纍積沉澱,搜集的資料非常廣汎,隨便一篇分析性的文章,内容都可以等同於高水準的碩士或博士論文(事實上這類文章,多半是直接引申自最新的學術界成果,《經濟學人》自己内部獨立完成的並不多),然而又寫得精簡易懂,所以我從入門到現在,始終覺得開卷有益。
最近這期(2019年六月8-14日)《The Economist》就有一篇他們獨立做的分析,叫做《Seek And You Shall Find》(參見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19/06/08/google-rewards-reputable-reporting-not-left-wing-politics;遵循《經濟學人》的傳統,這個標題又是雙關語:它本身是基督教聖經英文版中的名句,但是 “去找就會有所得”當然也可以指Google的搜索引擎),研究的對象是Google對美國國内政治類新聞話題的搜尋結果。
美國的右派民粹(亦即前文《21世紀的民粹》中解釋過,受土豪操控,由Trump帶頭的當權派)對“主流媒體”(“Mainstream Media”)“Liberal Bias”(“開明放任派偏見”,有關“Liberal”這個字匯的真正含義,請參見前文《咬文嚼字》中的討論)的抱怨歷史悠久,基本從1960年代白左剛興起就開始了。Trump上臺之後,“Fake News”(“假新聞”)這個字眼更是家喻戶曉(不過當然不是Trump發明的),連國會都有許多共和黨議員反復批評報導不公,其中Google尤其是衆矢之的。
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是Google對“Idiot”(“白癡”)這個字的搜索結果,Trump的頭像在圖片類有主宰性的頻發率。當然這不算什麽證據,因爲對一方的批評,並不一定是主觀的偏見,也有可能是客觀的邏輯結論。在美國國内政治這種人人有意見的議題上,Google更可以說是純粹反應佔60%人口的反Trump民衆意見。
《經濟學人》的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對Google是否有政治偏見這個問題,做一個客觀理性的資料分析。不過右派民粹本來就不懂也不在乎事實和邏輯,所以我認爲會去關注這種研究的讀者,先天就知道假新聞並不是左派的專利,那麽《經濟學人》似乎是花了大功夫來證明一般有頭腦的人都已經明白的簡單道理。但是我一看文章裏的核心圖片,不禁啞然失笑,覺得必須和大家分享。




圖中的每個點都代表一個知名的政治評論媒體,藍色是左派親民主黨的,紅色則是右派偏共和黨的,黃色是中間派。橫軸是報導内容細節的準確性,根據目前兩個權威Fact Check(檢驗事實)網站Adfontesmedia.com和Mediabiasfactcheck.com的數據統計結果;縱軸則是政治類報導文章讀者經由Google而點擊的比率,這大約對應著出現在Google搜索結果首頁的頻率,可以代表Google的“偏好”。黑色虛綫是簡單回歸分析(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的結果,可以看出Google的搜索引擎智商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越準確的媒體,就越受重視。
在虛綫以上的媒體,享受著超越本身報導準確性應該獲得的重視程度;反之,在虛綫下方的公司,則可以說被Google歧視了。那麽很簡單就可以看出Google並沒有偏好左派的趨勢,反而是右派媒體獲得優待。例如圖片最上方的兩個點都是粉紅色的,分別代表著《Forbes》和《Fortune》;而被歧視最嚴重的,卻是兩個深藍色的媒體平臺,分別對應著《BuzzFeed》和《DailyKos》。
如果我們忽略橫軸(亦即報導的準確性水平),只看Google搜尋頻率和黨派左右之間的關係,就會覺得有很好的對稱和平衡。不過因爲深紅色的點獨占著準確性的低端,所以它們是“罪有應得”,而深藍色的媒體,其實準確性和中立主流接近,被Google無視就顯得無辜了。
以上是《經濟學人》這篇研究的作者想要傳達的結論,但是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忽略縱軸,而專注在準確性和黨派立場之間的關係,那麽我們會看出大部分的主流媒體,準確性在45-60分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其中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梯隊:《PBS》和《Reuters》最高,在60左右;《BBC》、《USA Today》和《New York Times》則是50出頭;這兩個梯隊都是相對中立的公司。第三梯隊則包括《WSJ》、《Forbes》和一些深藍媒體,準確性40+,已經明顯不太可靠。
到了《CNN》(36)、《FOX》(26)和《Daily Mail》(19),基本是謊話連篇,只能當做娛樂性刊物來讀了。至於《Breitbart》(17)和《InfoWars》(1),那更是專業造謠的平臺,純粹反應了當前美國右翼民粹的非理性本質。
我想强調一下,這裏的準確率計算,不包含主觀意見和預測,完全局限在美國國内當前政治議題討論之中,所引用的既有事實證據,換句話說,就是一般所謂的時事新聞報導,絕對都是簡單、相關而且容易驗證的話題,例如Trump有沒有說Meghan Markle是Nasty(潑辣),或者2018年的官方財政逆差數字比上一年增減多少,而不是非常專業、或有統計誤差的複雜主題。所以出現了“不準確”的事實,如果不是有意誤導讀者,至少也算是極度不敬業,連到網絡上復查都懶得做。
我隔海看臺灣的媒體網站,覺得《中國時報》還勉强可比《CNN》,《聯合報》類似《Daily Mail》,而《自由時報》之流的綠營宣傳管道,就完全是臺灣版的《InfoWars》,任何文章如果不刻意造假,就不適合刊登了。
至於《經濟學人》自己,準確度的排名如何呢?其實它屬於第二梯隊,也就是圖中《BBC》和《NYT》左上方附近的那個被大半遮掩的粉紅點。50左右的分數,實在不是特別嚴謹。不過他們研究經濟專業的部門,願意揭自家新聞部同僚的瘡疤,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還是值得贊揚的。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7-1 21: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