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中餐

作者:阳关  于 2011-7-16 13: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25评论

中餐越来越受欢迎。这是事实。 

整体中餐仍然徘徊在美国主流的高端餐馆系列之外。这也是事实。 

中餐的定位是:便宜,好吃,量足,一盘Combo 可喂饱两三个人。主要面向低中收入人群。当然也是我们老中们外出吃饭的首选。 

很多事情都是人为的。 中餐就是一个例子。这要从上上个世纪说起。最早来美的多半是修铁路的劳工或是被卖来的“猪仔”。最早的中餐馆也随之出现加州的San Francisco. 根据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的记录,这家餐馆的名字是 “The Macao and Woosung”好像最受欢迎的菜名是  Chop Suey”. 中文的意思是”杂碎“(这是吃的杂碎。不是骂人的那个杂碎)。开餐馆的是一个美籍华人。那一年是1849。他的初衷是服务当时做工的劳苦大众。所以饭菜都做得实惠,不讲究外型。再加上他们自身因地理,饮食而形成的卫生习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常被外人所诟病。在当时的主流社会里,流传着不少有关中国人和中国食物的负面说法。很多都是事实。细节就不用我说了。也有一两家做的很不错。食客都是衣履光鲜的有钱人。我看到过一张1920年的照片。餐馆窗明几净,吃客体面文雅。但总体上,中餐馆还是一般普罗大众的聚会消费场所。你是否注意到,一般老的中餐馆的外观看起来比较落寞,封闭,甚至是阴沉的。还有街边的小餐馆,门前的狼藉,不洁净的角落等等。 

文化,社会,政治,以及当时的经济因素都决定了中餐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中餐本身具有的色香味和口味多变实在让人难以抗拒。所以,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兼容共存的大熔炉里,中餐可以说是不亚群芳,一枝独秀。有文章统计,在美的华人约占 12%的美国人口总量。而中餐馆却占了全美各类餐馆的1/3还强。 

不少人爱拿 PF Chang’s China Bistro 举例,说明中餐的地位提高。其实这家的老板根本就是个金发碧眼的老外。他餐馆的店堂门面和外部装饰也是一盘“烩什锦“。面前那匹高头大马,开放的厅堂是西方人的习惯,堂内的照明灯和座位总觉得像在日本。菜的味道嘛,,,自己去试了就知道了。 

据我有限的所知, 中餐馆的确有好几家的地位相当不低。Mr.Chow 算得上是一家。我没去过,是在 linkedin 里面认识的一位摄影家介绍的。他是专摄非色情女性景物照,作品据说常登在 Vogue 这类杂志上。我不看那种杂志。去他的Facebook看过。真不错。我们有次聊到文化和食品时,他问我知不知道Mr.Chow Who?  Nay。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了一点这个在 Beverly Hill 很有名气的中餐馆。Mr. Chow 就是老板的姓。在美国各大城市和欧洲都有分店。有意思的是, 这位老板竟然是中国京剧界里著名演员人称麒麟童周信芳的儿子。看过他的餐馆网站, 很浓郁的欧美色调。也很典雅 卖的是中餐。 

美国人偏爱快餐。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也有一家中餐快餐连锁店,Panda Express。味道一般般。老美很爱。值得一提的是店里的管理程序和惩奖制度。学的西式,但已经超越了西式。据他们说, 只要在这家店子里做过经理, 去美国任何一家快餐店做经理,如同儿戏。如果大多数中餐馆能像他们一样的近乎苛求地讲卫生和店堂管理。相信可以大幅提高形象。 

但凡是人为的事物, 一般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要的是天时地利与人和。近几年中国的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网友期盼的进入主流高端应该不是神话。除了“1. 中国人整体上富起来了;2.中国人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上的上等人了.“, 我觉得是否要加上:3,国会两院里的华人或者亚裔人面孔多起来了;4,美国各州各级政府衙门里能听到更多的中国话了。 中餐就可以进主流了。 不是挤进去的,而是水涨船高,一不留神就抬进去了。相对于整个群体形象,餐馆不过技之末耳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0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0 回复 yuki-1217 2011-7-16 13:53
不是挤进去的,而是水涨船高,一不留神就抬进去了。
0 回复 阳关 2011-7-16 14:41
yuki-1217: 不是挤进去的,而是水涨船高,一不留神就抬进去了。
   。 我觉得 爱屋及乌是人性的共同点。
1 回复 yulinw 2011-7-16 14:54
   尽量少用味精就能长久些~·
1 回复 练精化气AAA 2011-7-16 20:08
yulinw:    尽量少用味精就能长久些~·
为什么这么反感味精呢??
2 回复 yulinw 2011-7-16 20:10
练精化气AAA: 为什么这么反感味精呢??
   不喜欢
0 回复 练精化气AAA 2011-7-16 20:10
yulinw:    不喜欢
没理由??
2 回复 yulinw 2011-7-16 20:12
练精化气AAA: 没理由??
   对~·
2 回复 练精化气AAA 2011-7-16 20:13
yulinw:    对~·
没有无缘无故的什么 ,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什么

哈哈
1 回复 白露为霜 2011-7-16 22:35
“整体中餐仍然徘徊在美国主流的高端餐馆系列之外。这也是事实。”

同意。真正高端的中餐馆几乎没有。
2 回复 阳关 2011-7-17 04:35
yulinw:    对~·
味精是化学合成的提味素。 有人过敏有人不过敏。欧美人大多有过敏反应。有的还会引起其他病症。 人称“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 很多的中餐馆做广告时通常会打出 No MSG(味精). 医生也告诫人们少吃味精
”中国胃“一般都能接受。也有不喜欢的。我吃饱吃好就了。家里那口子不行。 每次外面吃了回家就灌水。嘴里还数叨,又搁味精了。男女味觉似乎也不同。
0 回复 阳关 2011-7-17 09:09
白露为霜: “整体中餐仍然徘徊在美国主流的高端餐馆系列之外。这也是事实。”

同意。真正高端的中餐馆几乎没有。
或许再过一代人,情况就会改变了。
1 回复 yulinw 2011-7-17 09:12
阳关: 味精是化学合成的提味素。 有人过敏有人不过敏。欧美人大多有过敏反应。有的还会引起其他病症。 人称“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 很多的中餐馆做广 ...
   不得不接触的化学物质已经够多的了,少点好点吧
2 回复 阳关 2011-7-17 15:10
yulinw:    不得不接触的化学物质已经够多的了,少点好点吧
完全同意。 味精一类的添加剂能不用就不用。 反正俺们家里有十几年没用了。我个人觉得,做菜离不开味精,那是对自己的厨艺没信心的表现。
1 回复 yulinw 2011-7-17 15:21
阳关: 完全同意。 味精一类的添加剂能不用就不用。 反正俺们家里有十几年没用了。我个人觉得,做菜离不开味精,那是对自己的厨艺没信心的表现。
  
2 回复 阳关 2011-7-17 15:46
yulinw:   
  
1 回复 pengl 2011-7-19 15:11
没错,PF Chang’s China Bistro 的整个管理层都是老外(http://www.google.com/finance?q=pfcb),但它卖的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中餐(类似于Panda Express),所以它不菲的价格也代表美国人心目中的中餐价格。

美国很多有名的外名餐馆(法国,意大利,希腊,马来西亚,墨西哥等等),其实也是纯老美开的,与原在国口味相去甚远,完全美国化了,但在大部分美国人(包括华裔)心目中,也认为那就是那国菜。
0 回复 阳关 2011-7-21 13:08
pengl: 没错,PF Chang’s China Bistro 的整个管理层都是老外(http://www.google.com/finance?q=pfcb),但它卖的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中餐(类似于Panda Express),所 ...
说的有理
0 回复 牛妞妞 2011-12-8 11:55
Michael Chow的老婆Tina Chow80年代时尚达人啊,那时他们是一对璧人,hot couple。Tina后来艾滋病去逝了。他们的女儿China Chow现在在Bravo上host一个有关艺术家的栏目。
3 回复 阳关 2011-12-8 12:05
牛妞妞: Michael Chow的老婆Tina Chow80年代时尚达人啊,那时他们是一对璧人,hot couple。Tina后来艾滋病去逝了。他们的女儿China Chow现在在Bravo上host一个有关艺术家 ...
是吧。 妞妞牛啊!中西古今,无不通晓
2 回复 牛妞妞 2011-12-8 12:15
阳关: 是吧。 妞妞牛啊!中西古今,无不通晓
哎呦喂,您是达森呢。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6: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