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my best

作者:ruthrose  于 2008-10-27 23:0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另类花,北美风景线|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7评论

关键词:

每每和朋友家人谈及燕怀堂往事,总会听到这样的鼓励“多好的故事,快写出来吧。”,而我也总是推却“不行不行,没有升花的妙笔,哪敢揽这瓷器活啊!”。

06年春节期间,打电话给南京的伯娘一家拜节。堂姐正在看热门电视剧《乔家大院》,八十多岁的伯娘就对我说:“看什么乔家大院哪,有那时间,还不如写写王家大院呢。”话是不错,可是谁来写呢?沉甸甸的家世,岂是我这先天不足,后天缺补的瘦弱身架,所能承载的?



06年的下半年,国内某半月刊,连载我的拙文《人间美国》,有族中哥姐看过后就说了,与其无病呻吟地描写这些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的生活小事,还不如凭着对家,对族,对国,对史的一份责任,在家世的记载上,下点功夫。



(一上午忙到现在,还没写两个字,就到了接孩子的时间了,时间的零碎话,带来了心情的琐碎化,看来把握重大的历史话题,火候差的太远太远。先到这吧)。

礼拜五在接孩子们放学之前,匆匆写了上边这些不成形的字,贴在了博客上。礼拜六,娓娓就写了下边的这段话:


小鹜:

其实几个月前(两三个月了吧?)我就把你早先所有的文字都读过了,没有留什么言,因为我不想用词不达意的寥寥数语打搅你出色的才气。我很欣赏你的才华,你的很多文章,不仅文字流畅,而更主要的是你托出的意境、予人的道理、流淌出的品味以及你思想的表达都很不一般。

我正静静地等待你更多的好文,等那更精彩的对你家先祖事迹和你们这些后人的故事。中国已经没有贵族了,他们的后代在承传优秀血脉的同时,很多学养、修养、已 经被无数次有名、无名的战争、运动消磨殆尽。我寄望那还有案可寻的中国贵族们生命遗留下的后人们,用文字记录下先人们的壑智,让这些优秀的气质,顶天立地的 精神,有一天再次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文字以它涓涓细流的形式终将再次汇成大江大河,成为中华民族真正的主流、真正的传统、真正的大雅之堂。我等着,等 着你为那大江大河奉献一掬你们家族的清流。

祝愿我们平安愉快地做回我们原本应该归属的人。

娓娓

娓娓是我在网络上认识的朋友,一直以来,总是适时地给我鼓励。这份鼓励,将成为我的动力,"
"try my best".

3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0 回复 快乐的天空 2008-10-27 23:57
祝福你
1 回复 水影儿 2008-10-28 00:11
把人间美国贴来让我们看看呀:)
1 回复 四合院的闲人 2008-10-28 01:49
没关系,有耐心等待呢
0 回复 ruthrose 2008-10-28 02:47
快乐的天空: 祝福你
谢谢朋友们的祝福,我将尽其所能地不要辜负这些祝福。
1 回复 ruthrose 2008-10-28 02:48
水影儿: 把人间美国贴来让我们看看呀:)
俺就献丑了:
人间美国之一:另类花无叶之“油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10:01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小骛

  从本期开始,本刊连载《人间美国》,展示已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小骛(笔名)女士眼中的美国。

  爱城的蒋太太,是三个孩子的妈,五口之家的女主人,一个深居简出相夫教子的家庭
       
CBD珍藏阔邸        东方梅地亚传媒演义
维吉奥商业招商!        雷克萨斯LEXUS IS300
       
主妇。

  东海岸的小镇爱城,和大都会纽约隔海相望。一方面保留着格林童话中的森林草地,小桥流水,木屋人家,一方面也有格林童话中没有的高速公路,购物摩尔,公司商厦,是不少华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既不乏异国的风光情调,又不会感到他乡的孤单寂寞(周围总会找到华人街坊的),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少数族裔与白人友好相处的社区。

  “煮妇”忆“油花”

  爱城的华人,大都是受过美国教育的白领。

  当白领丽人成为妈妈时,要么把退休的父母接来帮忙,要么请人来帮忙,即使没人帮忙暂时留在家里的,也都有个孩子离手后,重返职场的计划。像蒋太太这样曾经的大学教师,从踏上美国领土就做了家庭妇女,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的,还不多见。

  蒋家的总设计师,是先儒后商的蒋先生。蒋太太是家务这块的承包人。蒋家在蒋先生的带领下,各司其职,没有一山两虎的摆不平,严父慈母是蒋家的特色。

  如果蒋太太没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毛病的话,会是一个十足的“鲜”妻“靓”母,沉浸在全职太太的幸福之中。

  然而,蒋太太好胡思乱想。思想的既不是现在要做的家务事,也不是将来要做的重返职场的事,却是些“水中油花、镜花水月”让蒋先生听了就头晕眼花的东拉西扯,所以蒋先生说蒋太太有毛病。而且不仅仅是想,蒋太太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白天这些话被锅碗瓢盆衣食住行压制住了,到了夜深人静时,这些话就全涌到了蒋太太的嘴边。蒋先生是听不得的,孩子们是听不懂的,蒋太太只有把嘴边的话转移到手下,等全家人都熟睡以后,悄悄潜入书房,独坐案前,以笔代言,将千言万语倾诉于笔尖纸端。因为是毛病,而且不务正业,蒋太太就得小心谨慎,避人耳目,免得蒋先生发现,坏了家中的平衡。

  这样一来,白天做家务,夜耕自留地,蒋太太的憔悴和疲倦,不仅表现在脸色青黄,眼圈发黑,也表现在东翘西翘的碎发梢上,和那双一年四季拖着的鞋片上。曾经绿水青山似的蒋太太,刚来美国时还被认为是“蒋先生的女儿”的蒋太太,就有了荒山秃岭的不堪,很像是老三幺妹(蒋太太的子女。编者注)的奶奶了。蒋先生国内的客户访美后见到蒋太太,自卑感全无,美国可真够土的,什么人都叫太太,比起国内自己知识化年轻化有钱有闲有权动嘴不动手的全职太太,蒋太太充其量是家庭“煮妇”,一个家务劳动者而已。胡思乱想让蒋太太的幸福打了折扣,蒋太太由鲜活靓丽的全职太太降为人老珠黄的家庭“ 煮妇”,如水中油花般的,漂浮于所处的环境之中。

  水中油花是大量的水里加入了少量的油,油在水中分散以后所产生的现象。油和水的关系,不像水乳交融那般亲密无间,当然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势不两立。而是若即若离,粗看是一体,细看是油溶不进水里,油花漂在水面上。

  二十多年前,蒋太太插队的那个地方的农民是用“油花”来称呼尖子的。选拔人才叫“撇油花”。那时物质匮乏,油金贵,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锅汤,一滴油香了一锅汤。汤没了油花,就成了清汤寡水,“油花”抢手,人见人爱。1977年恢复高考,蒋太太作为“油花”,从西北黄土高坡撇到了十里洋场的黄浦江畔。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油花”慢慢地不吃香了,“油花”这个词也被“精英”所取代了。如果蒋太太不来美国的话,如果蒋太太来了美国如愿以偿地成为精英的话,蒋太太恐怕是想不到,水中“油花”还能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了。

  “另类”叹“油花”

  十几年前,大学教师蒋太太,结束了两年留守女士的生活,把六岁多的女儿暂时寄放中国,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与先期来美的蒋先生团聚。还没进入打造精英的第一道程序,过语言关,蒋太太就遭遇了一场车报废人轻伤胆吓破的车祸,留下了一年多才没了症状的恐车症。车祸十天后,蒋太太步行去语言学校的路上遭遇抢劫,被彪形大汉扑倒在地时的天塌地陷,让蒋太太不敢迈出家门。不敢乘车,不敢出门,英文又不灵光,废人似的蒋太太终日窝在家里。

  那时,蒋先生还是个学生;那时,不知道车祸后遗症可以算意外伤害;那时,没有钱买医疗保险;那时,也不懂得心理治疗;那时,蒋太太除了以泪洗面以外,就是抱着电话不停地打着肯定要碰壁的求职电话。

  眼看着蒋太太离全面崩溃不远了,蒋先生没了招,十万火急搬救兵。救兵就是蒋太太那不满七岁的女儿。女儿的到来,把蒋太太从遭车祸抢劫后几成废人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女儿抵美后不久,蒋先生也找到了工作。鉴于蒋太太一时半会也难以走出家门,蒋先生对未来生活的模式有了设计: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并以牧羊人的经验开导蒋太太,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蒋太太反正是留在家里相夫教子,教一个就不如教两个,教两个就不如教三个。所以,蒋太太就生了“小地”,小地离手后,又生了小梅。

  和大部分为了孩子而牺牲了职业的全职妈妈不同,蒋太太认为是孩子们为了成就她以家务为职业而来到她身边的。因此,蒋太太对孩子们充满了感激,孩子们的喜好永远摆在第一位,不对孩子们提要求,不把自己的意愿加给孩子,兴趣爱好、成就作为全由孩子们自己来选择。

  小地小时候喜欢要人抱,蒋太太就天天把小地挂在身上,小地到了一周岁时还不会走路。蒋先生就说蒋太太,不要老抱着啦,赶快训练倒腾脚步吧。蒋太太一边答应着是啊是啊,一边想着:小地迟早会走路的,趁现在抱得动就多抱抱,以后小地大了,想抱也不让抱了,让抱也抱不动了。蒋太太看不出来,晚走几天路对一生会有什么影响。如今,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地健康快乐和其他走路不走路、要抱不要抱的孩子没有两样。

  小梅两岁时还不会讲话,整天抱着奶瓶,一口饭也不吃。医生指导蒋太太,必须训练小梅吃饭,通过咀嚼练习口腔肌肉,否则不仅营养不良,还会出现语言障碍。蒋太太遵医嘱训练小梅吃饭,但小梅见到饭就是不张嘴。蒋太太急得红头胀脸,恨不能把自己的下巴摘下来,就是舍不得去撬小梅的嘴,一碗饭喂两个小时,塞进小梅嘴里的,以粒来计算。坚持不到一个星期,蒋太太放弃了。小梅两岁半,在扔了奶瓶之前,突然开口讲话,讲的全是成句的话。让蒋太太抱着小梅哭成个泪人。

  蒋太太的大女儿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一所著名大学后,就有全职妈妈向蒋太太请教经验,蒋太太说没有经验,真的。全靠孩子自己。蒋太太越是这么说,其他太太就越是想知道个究竟。实在推辞不了,蒋太太就介绍经验了:没有教育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丢开书本,抛开经验,一切顺其自然,是鹰迟早要飞,是鸡窝里呆着。听了蒋太太的经验后,无论是赞同不赞同的,都说蒋太太的经验很另类。

  是的,另类。另类唤起了蒋太太对“油花”的记忆。

  有一次,蒋太太煮骨头汤,往外撇油花,撇着撇着,蒋太太的眼泪掉下来。此油花非彼油花,当年的风光已不在。汤面上的油花是多余的,夹缝里边求生存,时刻有被淘汰出局的危机。油花像极了边缘人,另类人,油花像极了目前的蒋太太,水中油花——进不了主流。从此,蒋太太每次煮汤时,必手下留情,多留一些油花在汤里。其实,就是手下不留情,想把油花赶尽灭绝也是做不到的,油花生命力极强,一点也不亚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上草,旧的油花没撇净,新的油花又冒了出来,虽然另类,却不孤独,再少的油也要分成若干朵油花,水中油花——一定有伴(瓣)儿。

  “煮妇”蒋太太虽然如油花般的漂浮在所处的环境中,而所处的环境也包容了“油花”,给了“油花”立足之地,给了“油花”生存的空间;不仅如此,只要彼此共同努力,“油水”互溶的极致状态——水乳交融就会出现。当三个孩子如小燕子般围着蒋太太叽叽喳喳的时候,当一家五口在后院的菜地里春种秋收的时候,当蒋先生领着孩子们铲雪锄草扫树叶、蒋太太在厨房准备晚餐的时候,甚至夜深人静蒋太太奋笔疾书的时候,蒋太太与脚下的这片土地溶为一体,与幸福喜悦溶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无间。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7月上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1 回复 ruthrose 2008-10-28 02:51
四合院的闲人: 没关系,有耐心等待呢
在微风习习的四合院儿中,等待,遐想,好惬意啊!
0 回复 四合院的闲人 2008-10-28 19:23
ruthrose: 在微风习习的四合院儿中,等待,遐想,好惬意啊!
是啊,在海棠树下,晚风习来,摇着蒲扇,望着天上的星星,惬意地等待.......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7:4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