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信与伴手礼

作者:kylelong  于 2012-4-17 07:1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中华文明|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9评论

 

 

古往今来,潮人世代相沿,迎春佳节登门拜年或探亲访友、赠别饯行,常特意携带礼品致送,以深表情意。这些随带礼物人们常惯称为“手信”。悠长岁月,“手信”便成为潮人常用的一句“口头禅”。

 

手信一词是有历史缘由的。原来,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称“信使”。《现代汉语词典》释: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司马相如《巴蜀檄》有云:“故遣信使,晓喻百姓。”杜甫有诗曰:“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唐朝年代,信已引申指礼物及人情了。《东观余论》写道:“今天流俗以赠书送物为信”。唐代名诗人皮日休有诗云:“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远航。”民间也有一句“送信的腊八粥”的俗话。唐宋以来,世人又有称:“信物”、“礼信”、“愿信”(还愿的福礼)等等。由此,潮人礼尚往来,把随带致送的礼物称为“手信”。

 

手信,最原始的称呼叫“贽”。《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在周朝时,外出访友邦客必须带着礼物,当时也称为“贽”。礼物不必太多,夏天是一束肉脯,冬天一只雉鸟;大夫是一只雁鸟,卿是一只羔羊,完全看本人的等级而定。主人受了贽礼,等客人离去时,仍然尽数奉还,礼物是象征性的,只是臣下献给国君,卑下者献给尊长者的礼物是不奉还的。送给老师的礼物、学费叫贽敬。一只鹅、一包枣,礼物虽轻,送的却是情意。可见古今中外的交际来往,都离不开送礼这个内容。

 

以往的华人社会为农业社会,人情味浓厚,凡出外或是回乡,为表关怀与礼数,都会携带随手的小礼物送给亲友。这些随手的手信并不是价值不菲的名贵产品,而是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却代表送礼者的心意,可谓礼轻情意重。中文有一句谚语形容这种友好行为:“千里送鹅毛,物轻情意重。”

 

进入现代社会,手信已不只是着重于联系情感一份随手小礼物,而成为商业行销各地名品及特产的专有名词,也为携带手信的人提供现成的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都成了手信的代名词。在澳门更有不少打正旗号售卖手信的店铺。在广东话里,“手信”,就是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并非按计划买来的大件或贵重商品,而信手捎来,故称“手信”。在现代,拜访亲朋好友随带的礼物,就是当地的特产、自己做的点心、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外出带回的旅游纪念品等等之类的东西。近年来,手信的意义范畴逐渐扩大,趋向于礼品的含义,也衍生出了诸如“手信网”之类的电子商务站。

 

“伴手礼”来自台语,亦可写作“拌手礼”,粤语又称手信。“伴手”一词不但是通行于台湾,在大陆的闽南话也是这么讲的。“伴手”是伴人送手礼,也就是古人“伴礼”的意思。

 

台湾人厚礼数,亲情朋友互相往来做客,常会携带礼物相送,礼物并无贵重,常用水果、罐头、土产等喙食物产,俗语讲;“隔壁亲家,礼数原在”。早前台湾交通不太方便,若出门拜访亲情朋友前,常会事先联系。主人家为着面子,常会准备一些食物招待人客,同时,也派小孩去路头等亲情朋友。客人为着让小孩子欢喜,会送一些“喙食物仔”、“四秀仔”给小孩子吃,叫做“等路”。客人临走的时候,一方面是答谢客人所带来的“等路”,另外一方面是礼貌上,不好意思让客人空手回家,主人家会准备一些“土产”等礼物赠送人客,这个礼物称作“伴手”。

 

不管是“等路”还是“伴手”,都叫做“手信仔”,或者“伴手礼”,也就是“手信”。

 

 

(收集整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9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6 回复 冰雪一剪梅 2012-4-17 07:30
很受教育和启发。
5 回复 kylelong 2012-4-17 09:18
冰雪一剪梅: 很受教育和启发。
谢谢鼓励
4 回复 卿心依旧温柔 2012-4-17 10:02
礼(物)多,人不怪啊!
6 回复 kylelong 2012-4-17 10:13
卿心依旧温柔: 礼(物)多,人不怪啊!
嗯,我看见你送鲜花了!谢谢!
4 回复 Cristal 2012-4-17 10:23
学习了。
5 回复 laozeishiwo 2012-4-17 22:18
正好补一补人文!
4 回复 kylelong 2012-4-18 06:35
Cristal: 学习了。
   祝你开心
5 回复 kylelong 2012-4-18 06:35
laozeishiwo: 正好补一补人文!
一起学习
4 回复 Cristal 2012-4-18 07:15
kylelong:    祝你开心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 07: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