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寒山与拾得的画与话!

作者:疯疯颠颠  于 2011-8-18 05:2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9评论

 

禅意自然 人心不然

寒山与拾得均是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诗僧。寒山亦称寒山子,居天台始丰县寒岩,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孤儿,相传十岁时被遗弃于路边,寺僧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寺执炊涤器,与寒山友善。寒山、拾得与丰干禅师三者皆隐栖国清寺,故称“国清三隐”,还称“天台三圣”。清雍正年间,雍正帝御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使之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象征!

随着寒山子诗歌的传播,其意境空灵的山水诗,自我怡然的隐逸诗,通俗明快的谕俗诗,受到了上至皇上、下至老百姓的青睐。其传说与画像,自晚唐五代起,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合二仙”的原型寒山、拾得,成为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的作画题材。

北宋诗人张景修《三贤堂》诗云:“如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古今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天台续集》卷中)。”他称天台山国清寺“唐人书画在”。

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的《观宁子仪所藏〈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诗云:“君不见寒山子,蓬头垢面何所似?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君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须扫;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吕祖谦称宁子仪所藏“尚有丹青传百年”的《寒山拾得唐画》;这就说明:从晚唐起,随着“文殊、普贤”以及罗汉信仰的兴起〈据说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以寒山、拾得为题材的《寒山拾得图》,早已广为流传。这既是中国佛教“罗汉画”的兴始,又是中国“和合二仙”图的起源。宋、元、明、清以及当代珍藏“寒山拾得”各种画像,总数可达近百幅。

因为文化历来是多元化、多视角的。从“寒山拾得”到“和合二仙”的形象流变,同样如此。主要分雅、俗两大途径:

(一)在“雅途径”上,包括佛教界与士大夫阶层,寒山、拾得多以大士、隐者形象出现。

从现有资料看:寒山、拾得以大士、隐者形象出现,要早于民间艺术中的“和合神”形象。无论是晚唐五代《大士罗汉画》,还是宋元明清的《寒山拾得图》。其主基调分两类:

第一类为狂放型:在天台国清寺三贤堂与苏州寒山寺寒拾殿,前者塑有丰干、寒山、拾得三像,后者塑有寒山、拾得像;但两地无论是“天台三圣”,还是“和合二仙”,形象十分相似。尤其是寒山子形象,多为“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折射出的超脱物累、狂放不羁的精神,奠定了后来寒山子形象的基本气质。

第二类为禅意型:南宋著名画家梁楷的《寒山拾得图》中,寒山、拾得神情舒展,意态自若,人物面部手脚均用细笔勾勒,衣履则以泼墨粗笔挥洒,比例夸张,表现出重内在轻灵的禅画特色。

梁楷《寒山拾得图》的笔墨铺陈较为具体,却粗细兼具,神采飞扬。这幅杰作,画家以饱含水分的泼墨扫描出二仙童的散发,两痕凝炼的淡墨细线代表了人物的肩臂和背部,粗大的破笔扫描出衣袍的下摆和袖身,若断若续,似缀似连,勾勒巧妙,结构准确,寓意无穷。

最负盛名的禅画则是这幅元代画家因陀罗所作的《寒山拾得图》。此图为纸本、墨画,在画面最左边,题有楚石梵琦写的赞:“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这幅画,描写寒山与拾得两位仙人席地坐于一株古树下,背依石丘,相对谈天说地,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画中的寒山拾得蓬头光脚笑颜,一人双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画面线条玲珑,浓淡衬托有力。虽寥寥数笔,但傲笑自若的禅僧形象已跃然纸上,流露出一种超脱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精神。画家用了多种笔法来表现这一充满静谧禅机的场面:以吹墨法画头发,使之有蓬松自然之感;以阔笔焦墨画襟带,使之有临风而动的飘逸感;以渴笔画树石,使之有苍劲古逸之感。画意损深邃,画风简约,拙朴木纳,又不失活泼、诙谐。

(二)在“俗途径”上,即在民间艺术中,寒山、拾得多以“和合神”形象出现。

在民间艺术中的“和合二仙”形象,要晚于“雅途径”的文人“大士画”与“寒拾图”。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朱三松“和合二仙”同舟共济竹雕作品,以竹根为材,高5.2厘米。雕刻寒山、拾得同坐于一叶莲瓣舟上欣然共济,寒山高高坐于舟头,足踩舟沿,双手紧握扫帚代浆划水;拾得坐于舟尾只露出上半身,双手托持一把破蕉扇。两人身披袈裟,神情天真憨稚,笑容可掬。人物头顶之发痕,则借竹材断面簇聚之丝纹,点点来状写,巧夺天工。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三松另一件“和合二仙”竹雕笔筒,直径9.1厘米,高15.2厘米。笔筒中寒山、拾得两人,蓬发露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即典型的高浮雕兼圆雕的处理手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人物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互补,使作品频添了和谐的情趣。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四川省博物馆。

从明代“三朱”竹雕艺术世家所雕的“和合二仙”艺术作品看,至迟在明中后期,“和合二仙”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融入民间艺术生活之中。又因寒山拾得的“和合传说”在唐、宋、元、明广为流传,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出于稳固政权,“和合”满汉文明的需要,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和合二圣”即“和合二仙”,从此“和合二仙”就正式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

此寒山拾得图为蒋贵所画,蒋贵号青山,仪真(今江苏仪征)人。师从吴伟,人物画细致逼真,山水画亦重写实.此图中左边蓬发者为拾得,右边为寒山。一着淡墨,一似白描,以战笔和铁线描写衣纹。淡墨渲染背景,衬出古树枯蔓覆雪之景。图中右部署有“青山”,为蒋贵号,并钤有印。这是目前所知蒋贵唯一署名的作品。

颜辉,字秋月,为南宋末期至元代的代表性的道释人物画家。本图描绘了在幽暗中,寒山和拾得破颜大笑,令人毛骨悚然,其表现手法具有元代颜辉派所特有的生硬的怪异感。曾为东山御物,从织田信长传至石山本愿寺。

尤求,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工写山水,兼善人物善白描。作品赏析:此图画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与拾得二人。此图中左边蓬发者为拾得,右边为寒山。一着淡墨,一似白描,以战笔和铁线描写衣纹。淡墨渲染背景,引出古树枯藤蔓雪之景。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问答对我的为人处事影响很大。

这次闻名四海的对话,是一次智者之间的问答,表现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他们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问得好,答得更妙。你、我这等俗人难学也!

我喜欢寒山的拾得的“画”,更喜欢寒山的拾得的“话”。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2 回复 大千世界 2011-8-22 00:32
有很高深的哲理。值得仔细体会。
1 回复 小康人家 2012-4-9 05:35
中国的古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
1 回复 新鲜人 2012-5-13 09:33
寓意深刻。
0 回复 卉樱果 2013-2-6 03:16
对于这样的文字,是需要静下来细看细读才是真正享受。
佩服下~
1 回复 仲国民 2013-2-6 08:27
人的胸怀要坦荡一点才是上上策。
1 回复 老阿姨 2013-2-6 15:24
   真有學問,佩服!
1 回复 不争春 2013-2-16 01:29
含义深刻。
0 回复 shen fuen 2013-2-16 10:20
好画! LZ好學問!
0 回复 疯疯颠颠 2013-2-16 10:28
shen fuen: 好画! LZ好學問!
谢谢,都是从网上收集来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23: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