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教授:社會不公與割裂造成美國抗疫的失敗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20-6-26 1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圖:會議截圖


圖:John Aldrich教授


圖:Francis Fukuyama教授


圖:Larry Diamond教授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電(實習記者 馮埴煒)隨著新冠疫情影響持續發酵,美國國內種族、階層衝突不斷升級。已拉開序幕的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則為美國內政的分裂格局增添更多不確定性。6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於線上舉辦「新冠疫情與美國民主的未來」學術座談會。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教授John Aldrich,斯坦福大學社會學與政治學教授Larry Diamond,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Francis Fukuyama三位美國教授參與座談,針對特殊時期下美國民主運作特點和未來走勢發表了見解。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呂傑與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共同主持本次會議。

  John Aldrich提出,美國社會正逐漸形成種族不平等與財富不均衡相交織的「交叉分支」(Cross-cutting cleavages)現象。回顧過去數十年的美國大選即可發現,自1984年起,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政治主張愈發割裂,美國曆次大選的投票分佈變得愈發容易預測。長期的種族不公與財富不均將美國社會的割裂逐漸固化。在2016年大選中,即便特朗普對待移民與女性的歧視性言論對其產生不利影響,但美國社會的深刻割裂仍足以使其獲得穩定選票。

  Francis Fukuyama談到,特朗普的勝選使共和黨偏離了一貫以來以經濟為綱的政策主張,而將其導向民粹主義與種族、文化身份的建構。從經濟維度來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與美國經濟社會不平等的加劇,白人與有色人種間、富人與窮人間、大城市與鄉村間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認同。此外,從信息科技維度來看,人們在互聯網上的「爭論」、「站隊」以及宣傳陰謀論的行為進一步助長了群體間互相排斥的意識形態。

  Larry Diamond對前兩位教授的發言表示贊同。他提到,美國國會中超過40%的民主黨人是有色人種,而共和黨的這一數字只有約6%。美國國會中90%的有色人種均屬於民主黨。如此極端的分佈恰使得共和黨人更加反對有色人種的移民並限制有色人種的投票,從而避免在選舉中陷入不利。這即特朗普所煽動的種族主義話語的源頭。同時,Larry Diamond認為也應注意到美國民主黨精英並不夠重視社會中下層的白人工薪階層。希拉里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發言時對待該群體甚至時常抱有輕蔑態度。美國社會不同群體間缺少足夠的對話與溝通。

  談到美國當今應對疫情不力的局面時,John Aldrich分析認為,美國「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與各地疾控醫療系統無法順暢合作,因而很難像其他國家依靠強有力的政府進行資源的分配與協調。其次,美國醫療資源在地域間、種族間、貧富間的巨大不均衡加劇了美國抗疫的失敗,更讓大量集中居住在城市的少數族裔成為了疫情的最大受害者。此外,特朗普不斷製造美國社會割裂而非團結,使得美國社會在面對疫情上難以形成合力,抗疫效果隨即大打折扣。

  Fukuyama認為,特朗普等保守勢力將個人選舉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前,對待疫情視而不見是美國新冠疫情治理失敗的重要原因。白宮不僅耽誤了三月控制疫情的重要時間,還在五月不顧現實情況盲目「重啟經濟」,使美國抗疫能力持續癱瘓,新增病例至今持續走高。此外,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新冠病例早期爆發集中在美國的大城市,而部分人口稀疏的州受影響較小,這使後者居民往往輕視新冠疫情,甚至視之為陰謀論。而近期,他們正為這一行為埋單。

  Diamond進一步提到,美國面對新冠疫情的失敗並不能歸結於民主制度。各國抗疫局面的不同折射了政府社會治理能力的差異。中國與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都迅速採取了有力措施,例如強制佩戴口罩、封鎖邊境、限制人員流動等,並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美國鬆散的聯邦政治體制使得並不存在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特朗普政府在疫情應對上的低能表現更加重了這一弊端。另外,美國質疑政府、抵制強權的政治文化傳統根深蒂固,也阻礙了防疫措施的推行。防疫人員自身因為民眾的不配合甚至時常被置於疾病危險之中,從而大量辭職。美國人民正在為此種文化付出巨大的代價,這亦將是反思美國民主制度必須思考的問題。

  會議最後,三位教授回答了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及會議聽眾的提問,對美國限制入境政策、美國大選運行機制、美國未來國際地位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