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28 1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ize=0.8]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年,是中國歷史上時局最動蕩、政權更迭最頻繁、政局最複雜的年份之一。
[size=0.8]這一年共出現了五個政權組織,包括崇禎的明政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順治的清政權和南明弘光政權,在北京稱帝的就有三個。
[size=0.8]其中,明政權弊病叢生,積重難返,被取代實屬必然;清政權最終把握住機遇,建立了統一國家。
[size=0.8]而先於清軍進入北京的李自成卻迅速敗亡,看似眾望所歸,卻在短短100多天里上演了從「勢如破竹」到「兵敗如山」的大逆轉,在北京42天後就倉皇撤離,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size=0.8]明朝滅亡的歷史大勢


[size=0.8]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年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
[size=0.8]正月初八,他率大順軍兵發北京,對明王朝發起總攻。二月,大軍渡過黃河后,由李自成親率主力軍,經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劍指北京城。
[size=0.8]另一路大軍則由大將劉宗敏率領,沿黃河北岸挺進,經懷慶、潞安、大名、邯鄲、保定,與主力軍形成包圍之勢。大順軍所到之處,宣傳「除暴安良」「蠲租免稅」,明朝的官員士紳聞風而降。
[size=0.8]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軍已抵達北京郊區的居庸關。
[size=0.8]大順軍這一路,除了在山西的寧武關受到明總兵周遇吉的抵抗外,其餘各地均望風而降,像明朝九邊重鎮之一大同鎮的總兵姜瓖便是開城請降的,宣府總兵王承胤早早就派人到大同遞上投降書,也難怪時任宣大總督王繼謨萬分感慨地說:「看此時候,無一兵一將一民不反面向賊。」
[size=0.8]王繼謨是當事人,他親身經歷了那個時代,大明臣民集體倒戈,說明崇禎皇帝和他的明王朝已經眾叛親離,這也恰恰說明李自成進軍北京勢如破竹的背後,是明朝滅亡的必然。
[size=0.8]明朝末年所面臨的矛盾過於複雜。
[size=0.8]在政治上,國家機構失效,運轉難以為繼,停擺只是時間問題。
[size=0.8]在經濟上,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嚴重破壞了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不僅帶來財政困難,也影響到了社會的安定。
[size=0.8]在軍事上,明末軍制敗壞,軍隊戰鬥力下降,加之連年用兵,軍費不足,士兵大量逃亡,兵變時有發生,崇禎七年(1634年),陝西巡撫吳甡曾說,「晉中流賊,強半邊兵」。
[size=0.8]在外部環境上,明末自然災害連年發生,疾病流行,人口銳減,國家救濟不力,大量饑民無法生活,也只能鋌而走險。
[size=0.8]晚明的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關外的后金(清)和關內的農民軍交替向明朝的統治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size=0.8]崇禎帝內外交困,疲於應對,對策又一錯再錯。
[size=0.8]李自成進軍北京能一路暢通,從一個側面表明,明朝滅亡實屬必然,「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決矣」。


[size=0.8]四十二天大考不及格


[size=0.8]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所率主力進抵北京城下,崇禎帝在紫禁城神武門外的煤山上吊自殺。
[size=0.8]十九日,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內城,天下易主,新生的大順政權取代了已存在277年的朱明王朝。
[size=0.8]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以勝利者和新天子的姿態開始了權力接管,然而,他在北京城僅僅待了短短的42天,便不得不撤離。
[size=0.8]這42天,他到底做了些什麼呢?
[size=0.8]如果說他進入北京是一場新的考試,他到底是如何作答的呢?
[size=0.8]李自成在北京期間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穩定京城的社會秩序,如嚴禁進城的軍兵騷擾百姓,懲治違法亂紀行為;清理明朝在京官員達二三千人之多,甄別後再做處理;清點明朝國庫倉儲,沒收皇族宗親的財產,對官僚進行追贓助餉;向京外派駐官員和軍隊,接管地方,並為南下征戰做準備;問民疾苦,開始著手解決土地等民生問題;準備即位典禮,制定典制和禮儀等等,工作量不可謂不大。
[size=0.8]李自成在北京做的這些事情重要嗎?當然重要。
[size=0.8]初進北京城,必須穩定城內的局勢,儘快恢復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要嚴明軍紀,秉公執法;清算明朝皇親國戚和舊的官紳貴族,也很有必要,他們是被革命的對象,清算也可以鞏固革命的勝利果實;追贓助餉既是對明王朝貪官污吏的打擊,也是為了保證新生政權的財政供應。
[size=0.8]至於外派文武官員、準備南下戰爭,更顯示出大順政權接管全國的決心和信心。
[size=0.8]然而,這些事情卻並非都是當時最急迫之大事。
[size=0.8]李自成進駐北京,崇禎皇帝已死,大順政權面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已經發生了轉變。
[size=0.8]因為,此時的李自成實際上控制了長江以北傳統中國的主要區域,從他進軍北京的摧枯拉朽之勢看,他已被視為新的「真命天子」,明朝留下來的政治遺產將是他統一中國的重要資本。
[size=0.8]李自成的首要政治任務,是控制北京的政局,讓國家機器運轉起來,穩定社會秩序;首要的軍事任務,則是防範關外敵對的清軍。
[size=0.8]但李自成未能認清時局,分不清輕重緩急,對明朝舊官僚貴族不能有效地拉攏利用,為自己所用。
[size=0.8]對關外的局勢,他更是估計不足、缺乏必要的警惕,未做必要的軍事部署。
[size=0.8]在1644年的大變革之際,李自成坐失穩定和控制全國的最佳時機,42天的大考,顯然是不及格的。


[size=0.8]胸無大格局


[size=0.8]李自成在北京期間未能明察天下大勢,沒有大格局,也註定了他難有大作為。
[size=0.8]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清軍入關前後多爾袞的所作所為,來對比分析李自成的重大失誤。
[size=0.8]李自成推翻明朝後,以為天下已歸自己所有,對天下大勢缺乏清晰的判斷。
[size=0.8]他的第一大錯誤判斷是關外的形勢。
[size=0.8]李自成竟然對山海關外存在多年的清軍勢力疏於防範,不派遣重兵防守,顯然他對關外的形勢相當無知。
[size=0.8]多爾袞則不然,在李自成向明朝發動總攻之時,清廷就曾派人與大順聯絡,「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希望與農民軍聯手滅明,企望分割勝利果實。
[size=0.8]同時,多爾袞和他的謀臣范文程等緊急分析關內外的形勢,在他們看來,明朝滅亡已是大勢所趨,清朝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農民軍:「明之受病種種,已不可治」「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
[size=0.8]清軍一直在關外觀察時局,密切關注山海關的動靜,視盤踞在山海關的吳三桂為決勝的籌碼。對吳三桂與清軍聯手之事,大順軍竟渾然不知。清、順雙方對當時天下格局的把握,讓李自成和多爾袞的水平高低立判。
[size=0.8]李自成在北京期間的第二大錯誤判斷是國內的政治形勢。
[size=0.8]在北京,李自成以革命勝利者的姿態出現,他始終保持農民的革命本色,對包括崇禎帝在內的明朝統治階級採取嚴厲的打擊和鎮壓措施,本來明朝官僚大多希望為新朝效命,但大順政權對他們登記的目的主要是追贓逼餉,對三品以上者不予錄用且關押到軍營,四品以下錄用的少數人也要捐銀助餉,此舉把明朝官員推到了對立面。
[size=0.8]反觀多爾袞,進入北京后他就高調宣布為崇禎帝復仇、「弔民伐罪」,凡明朝原官員只要歸降,錄用照舊,品級照舊。
[size=0.8]多爾袞充分認識到明朝官員在此動蕩之際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所以先利用再管束,此舉在政治上也孤立了李自成。
[size=0.8]所以,李自成大軍撤出京城之後的三個月內,原來早已歸降的華北地區出現了70餘次叛亂事件,大都是官紳地主捕捉了大順地方官,靜觀其變。
[size=0.8]大順軍除了要對付清軍的窮追猛打,還受到各處地方武裝力量的打擊與騷擾。從年初各地的聞風而降、夾道歡迎,到年中各地的反叛浪潮,反差真是太大了。
[size=0.8]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短短的42天里,李自成的大順軍經歷了極盛到大敗,一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的隊伍,在歷史變革時代充滿偶然與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因為領導階層的決策錯誤,沒有能在奪取政權之後及時調整戰備策略,對天下大勢作出錯誤的判斷,導致革命事業的最終失敗,這是值得後人警醒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1: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