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立冬古人是如何知曉的

[複製鏈接]

316

主題

332

帖子

78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鍾哲永 發表於 2018-11-20 1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代人問時間,看手錶、手機,問年月,看月曆(日曆、年曆),那麼古人沒用手錶、月曆,怎麼知道時間、日月?
時間都掛在天上日月星辰間,又投在地上顯影,古人觀日月星辰,唾手可得。
就說現在這個時節,2018年11月7日北半球立冬,冬天到了!那麼,古人是怎麼知道的呢?古人從日月星辰的相對位置去掌握日期。
看中華文化古天文科學成就
觀察太陽過星宿的角度
《禮記月令》說:「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尾」、「危」都是中國古星象學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稱。上古的中國人「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論衡談天》),就是說日、月運行經過的天空背景就是「二十八宿」。觀察日經過「二十八宿」的落點、相對角度就可以知道日期。
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論衡談天》),就是說日、月運行經過的天空背景就是「二十八宿」,由其相對位置可以看出許許多天象與人事的對應關係、變化,四季時間也是其中之一。
《禮記正義》(唐代鄭玄疏)引用古人的曆法解釋立冬時,太陽所在天空的位置,而且指出了三個觀察時點:日、昏、旦。《禮記正義》:按《三統曆》「十月節(*即立冬),日在尾十度,昏危十四度中,去日八十九度,旦翼初度中」又按《元嘉歷》:「十月節,日在心二度,昏危一度中,旦張八度中。」其中談到的翼、心、張和尾、危一樣,都是中國古星象學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稱。七星是北斗七星。
《三統曆》是中國古代西漢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成的曆法;《元嘉歷》是南北朝時代劉宋何承天編纂(《元嘉歷》1太陽年= 365.75 304日),兩者年代有別,從其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天文科學已經看到了日月星辰運行的歲差,所以後代立新曆法來校正歲差。
觀察北斗七星
比較粗略的觀星法,也是人人可為的,就是觀看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斗柄三星是玉衡、開陽、搖光,從斗杓的天權星延續而出。從斗柄的指向方位來判斷四季。
公元前五世紀就立說的道家著作《鶡冠子環流》指出:「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說,北斗的斗柄指向北邊的時候,就是冬天了。當然這個方法僅適用於北半球,南半球另外有指標星座。
清代《老殘遊記》第十二回,就有老殘觀察北斗星,察知年月變化的場景,其中寫道:
這時月光照的滿地的亮,抬起頭來,天上的星一個也看不見,只有北邊,北斗七星開陽搖光,像幾個淡白點子一樣,還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邊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裡想道:「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人又要添一歲了。」
老殘看到「斗杓又將東指」,是冬將盡、春將到的時節了。
北斗七星,從杓口到杓柄尾端依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星,若以假想線連起來像是一個杓子形,古人以杓柄指向東、南、西、北方來判斷四季春、夏、秋、冬。圖為北斗七星示意圖。(pixabay)
觀日影、日夜長度
除了觀星,中華民族的先賢還觀察日月。這裡就說白天人人都容易觀察的日影。一年中,古人從地上日影的變化,就能知道歲月的流轉。在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長。春分、秋分則是「晝夜均」,白日、黑夜等長。《春秋繁露》說春、秋分:「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
古人立竿觀察日影長短判斷日中時間、年中節氣日期,日晷就是常用的觀察工具。
還有一種方法最簡單,那就是數日子。《管子輕重己》說:「以秋日至始,數四十六日,秋盡而冬始」。其中所說的「秋日至」就是指秋至,「秋分」也。從秋分開始數到46日就是冬天的開始。這種方法人人可為。
利用星象學的天文科學成就,中華民族的老祖先們早早建立了陰陽合曆的曆法系統,其中黃曆就是民間普遍使用的。這中華文化中的天文科學成就早就開花了,讓後代華夏子民的生活作息和四季的耕耘收藏有所依循,並且能夠從生活中具體體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延展出順應天命的人生觀、價值觀。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冬天到了,千萬不要逞強逆寒而為,這時是冬藏養精蓄銳的時機,養藏作得好,來春才有生命的活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