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八卦史:看到那個公交司機了嗎?他本來該拿諾貝爾獎的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4 2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1-03 22:29果殼/基因/技術  本文來自公眾號:果殼網

  ID:Guokr42

  大家都知道,在學術界,拼盡全力也拿不到的可遠遠不止是文憑,比如說還有

  諾貝爾獎

  自古以來有無數人因為各種莫名其妙的原因與諾獎失之交臂,其中有些我們也是耳熟能詳了

  

  只不過有些人雖然沒拿到諾貝爾獎,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已經得到了遠遠超過諾貝爾獎本身的讚譽,但是今天我要說的幾位可就比較虐心了。

  餿雞湯預警:本集八卦史內容比較虐心,請酌情觀看。

  1

  比如說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邁克爾·羅斯巴等三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然而羅斯巴承認,他們工作的奠基者當屬另一位學者

  

  有許多穿越小說往往會YY這樣的情節,主人公穿越回古代,憑著現代科學知識各種呼風喚雨。但實際上一個想法領先時代太多的人往往沒啥好下場,科諾普卡就是現成的例子。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DNA雙螺旋結構才剛發現沒多久,生物學界雖然普遍認可了基因對生物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基因到底能控制哪些東西卻還在激烈的爭論中。

  就在這種氛圍下,當時還是個研究生的科諾普卡提出

  

  在當時要證明這點,唯一的做法是用化學試劑誘導果蠅發生隨機的基因突變,然後寄希望於其中剛好可以出現一隻先天性節律異常的果蠅。像我等連個SSR都抽不到的非洲酋長,基本上是可以告別這種課題的。

  但悲劇的是,科諾普卡成功了……

  他開闢了生命科學新的道路,只不過這對他個人而言卻是條不歸路。

  

  因為他忘了一個道理……

  曲高和寡

  他的研究過於領先時代,做起實驗來又很麻煩。結果就是菜鳥看不懂,大牛不相信,也沒什麼人肯花功夫去獨立驗證。每次說服學術期刊發表他的成果都艱難不已,這導致他的學術履歷相當難看。

  於是,科諾普卡在接下去的求職中處處碰壁,二十多年的時間,他黑髮熬成白髮,卻沒有一家科研機構願意給他終身教職。

  

  最終,科諾普卡,這位首個節律基因的發現者,節律分子生物學的開山祖師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徹底退出學術界,跑去當了個

  高中教師。

  今年,由科諾普卡開創的領域終於迎來了諾貝爾獎,然而這一切都和他沒什麼關係了。

  兩年前,科諾普卡因心臟病去世。

  有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本篇中科諾普卡的照片非常模糊,是的,找遍全網也只找到他這一張相對還行的照片,要不是本次諾獎獲得者之一羅斯巴曾親自發文祭奠他,一般人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有這樣一個人曾經存在過。

  試想如果他的成果一開始就能得到認可,一生都有充足的科研經費……今年的諾獎想來也該有他一席之地吧。

  一些尚未考證的細節

  科諾普卡的實驗是非常折磨人的,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一大堆實驗動物,其中有的節律是19小時,有的節律是三十多個小時,還有許多別的,你還必須掐著它們的生活節律來做實驗,這足以讓你自己的生物鐘徹底崩潰掉。科諾普卡一直沒有終身教職,這意味著他的助手非常有限,不少實驗都得親力親為,但他還是斷斷續續地堅持了差不多25年。不過這種酷刑般的實驗也是當時沒什麼人去獨立驗證他工作的原因之一。

  2

  科諾普卡可以說是吃了研究領域太冷門的虧,但倒霉其實是不分研究領域的,比如下面這位

  

  故事要從美國西北的海岸說起,每年夏天這裡就會出現許多水晶水母,當這些水母受到驚嚇的時候它們就會發出一圈淡淡的綠色熒光。

  

  這些迷人的水母引起了一位科學家的注意,他叫

  下村修

  

  經過無數枯燥重複的實驗,下村修終於從幾萬隻水母體內提煉出了幾種關鍵的發光蛋白,其中一種叫做「綠色熒光蛋白」,正是這種蛋白質讓水母發出了幽幽的綠光。

  然而下村修認為這個綠色熒光蛋白單獨存在時不會發光,這讓綠色熒光蛋白在此之後二十年裡都鮮有人問津。而打破這一沉默的正是道格拉斯·普瑞舍。

  普瑞舍發現有種種跡象暗示下村修的假說沒準是錯的,不僅如此,他還想到綠色熒光蛋白可以作為一種「生物信號燈」,讓科學家可以非常容易地監測細胞內各種物質的運動,這對生命科學而言必定會引起一次技術革命。

  

  為此,普瑞舍決定提取水母當中編碼綠色熒光蛋白的基因。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事非常艱難。跟下村修一樣,普瑞舍先後用了七萬隻水母,才分離出綠色熒光蛋白的基因。然而出乎他預料的是,這些基因表達出來的綠色熒光蛋白沒有熒光!

  普瑞舍的第一反應是他錯了,其實下村修才是對的。然而他不知道的是

  他其實就差一點點

  受制於當時的技術,他得到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並不「純」,導致表達出的綠色熒光蛋白當中多了幾個氨基酸,而這幾個氨基酸又剛好不好地可以阻止綠色熒光蛋白髮光。

  

  萬念俱灰的普瑞舍從此含淚告別了對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不過在他離開前,他把自己提取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送給了另外兩個科學家

  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結果這下不得了了,兩位科學家拿到普瑞舍的基因后無不驚呼

  卧槽牛逼

  沒多久,查爾菲實驗室就用最新技術修正了普瑞舍的錯誤,製造出了真正的綠色熒光蛋白,當他把綠色熒光蛋白表達在線蟲體內時,全世界都被這綠光亮瞎了。

  

  而錢永健則更進一步,他通過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將「綠色熒光蛋白」變成了「五顏六色熒光蛋白」。

  

  在這些科學家的努力下,普瑞舍當年的理想變成了現實,如今,熒光蛋白已經是生命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下村修、查爾菲與錢永健三人以表彰他們在綠色熒光蛋白研究的貢獻。然而當熒光蛋白終於在全世界閃耀的時候,我們的普瑞舍卻在

  開公交車……

  

  原來,普瑞舍放棄對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後幾經輾轉,好不容易找了份教職卻又被上頭砍了編製,混到最後不得不靠開公交車養家糊口。

  好在這個故事還算有個溫暖的結局,當錢永健聽說這樣一個大功臣居然淪落至此的時候,他立刻授予了普瑞舍一份教職,並將其聘請到自己的實驗室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到目前為止,普瑞舍依然是錢永健實驗室的一員。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4 22:36 | 只看該作者
 一些尚未考證的細節

  作為綠色熒光蛋白來源的水晶水母後來不知為何在當地數量銳減(應該不是被科學家抓沒的吧……),所以如果沒有普瑞舍及時提取出綠色熒光蛋白的基因,熒光蛋白的問世恐怕還會延後很多年。

  3

  那麼如果研究領域很熱門,實驗技術也很完備,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並非如此,比如說下一位

  

  1996年,在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降生了一隻其貌不揚的小羊,然而它卻是人類有史以來體細胞克隆的第一隻哺乳動物,開啟了克隆技術的狂潮,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

  

  在多莉的背後其實潛藏著一個驚天大秘密……

  在一般民眾的認知當中,「多莉羊之父」被認為是

  

  但實際上,在一開始提出這個創意的人,正是基斯·坎貝爾;而付出無數努力終於把這個項目做出來的人,

  還是基斯·坎貝爾。

  然而,他當時在羅斯林研究所的身份只是一個「小老闆」,在他頭上還有一個「大老闆」,此人正是伊恩·威爾穆特。當坎貝爾苦心孤詣製作克隆羊的時候,威爾穆特對此基本不聞不問,但是當坎貝爾真的創造奇迹的時候,威爾穆特卻出手了……

  

  威爾穆特一眼就看出坎貝爾那妥妥的是諾貝爾獎級別的工作,馬上就利用自己的職權公然顛倒黑白,在相關的論文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全成了威爾穆特,而坎貝爾則被丟在了作者名單中最次要的位置上。

  坎貝爾後來承認此事存在「內幕交易」,但是對交易的內容卻三緘其口。

  一夜之間, 「克隆羊多莉之父」 威爾穆特名動天下,而坎貝爾卻依舊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科研民工。

  

  忍無可忍之下,坎貝爾離開了羅斯林研究所,然而他當時已經四十四歲了,也沒人知道他曾經做了多麼偉大的事情,縱使單飛出去也不過是繼續到處寄人籬下而已。

  直到十年之後,事情才迎來一絲曙光。

  威爾穆特成名后一直驕橫跋扈,得罪了不少人,終於在2006年的時候被他一個前下屬起訴了。在法庭上,此人就把他當年強搶坎貝爾成果的事情給捅了出來,在如山鐵證面前,威爾穆特不得不承認

  

  十年忍氣吞聲,一朝沉冤得雪,正義果然是永遠只會遲到而不會缺席啊,聽聞此事的坎貝爾不由得感慨

  

  然而他還是太天真了……

  接下去細思極恐的事情發生了,對於這個驚天大新聞,所有媒體卻出奇一致地「點到為止」,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彷彿這場審判就從沒發生過一樣。威爾穆特在此之後繼續過著他那鮮花與掌聲的生活,享受著無數本該屬於坎貝爾的名利。

  我們無從知曉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羅斯林研究所的負責人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在那之後,坎貝爾的生活可以用「徹底墮落」來形容,他的晚年陷入了酗酒和癲狂之中。

  直到2012年的某一天,坎貝爾在酒後「誤殺了自己」……

  

  關於坎貝爾的死因眾說紛紜,其中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他在酒後和妻子發生爭執並賭氣上吊,結果不小心假戲真做了。

  就在坎貝爾去世的那年,他曾經為之奮鬥的領域受到了諾貝爾獎的垂青,只不過坎貝爾顯然是沒有看到這一天,而那個奪走他一切的威爾穆特最終也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一些尚未考證的細節

  坎貝爾和威爾穆特的恩怨是個巨大的謎團,其中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細節。比如說在「多莉」之前,其實還出生過一隻「准克隆羊」叫「波莉」(Polly),這也是個不錯的突破,但是威爾穆特似乎挺大方地讓坎貝爾當了第一作者(威爾穆特是通訊作者),而威爾穆特奪取了「多莉」的功勞后,兩人似乎也沒馬上鬧翻,坎貝爾還繼續製作了兩隻轉基因克隆羊「托莉」和「茉莉」,坎貝爾出走後羅斯林研究所就再也沒出過什麼重大的的研究成果。此外,坎貝爾似乎早就料到威爾穆特會搶他的成果,所以他在羅斯林研究所留了一份「秘密備忘錄」,這個後來成了法庭上破勢威爾穆特說出真相的關鍵證據之一。

  完

  其實,坎貝爾的故事我在一年半前就已經寫好框架了,但是這個故事實在是太令人心塞,不符合八卦史系列向來輕鬆愉快的氛圍……加之此事內幕重重,很多資料的真實性難以考證,所以就一直按下沒寫。

  這次借著諾貝爾獎的熱點,寫點科學史上的悲劇,只盼類似的事情以後不要再發生了吧。

  非常感謝Ent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參考資料:

  Michael Rosbash: Ronald J. Konopka (1947–2015). 2015

  Jonathan Weiner: Time, Love, Memory -- A Great Biologist and His Quest for the Origins of Behavior. 1999

  朱勇:《 「史上最悲壯論文」——班車司機與諾貝爾獎》,2015

  Zimmer M: Illuminating disease : an introduction to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Auslan Cramb. I didn't clone Dolly the sheep, says prof. The Telegraph. 2006

  Nick Britten. Scientist behind Dolly the sheep killed himself by mistake in drunken fury. The Telegraph. 2013

  Professor Keith Campbell. The Telegraph. 2006

  當然各種道聽途說還是少不了的……

  一個AI

  沒有踏上科研這條不歸路的同學,可能不太理解「科研經費」意味著什麼。我舉例說明一下:

  

  願所有身懷絕技並有志於科研的人,都能籌到經費。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