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葉劍英:「天下事大定矣,吾人好自為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5 05: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國家歷史

  

  本文摘自《開國十大省委書記傳奇》,主編:葉健君,東方出版社授權推送。

  主題人物:葉劍英

  籍貫:廣東省梅縣

  出生年月:1897年4月28日

  人生經歷:黃埔軍校教官——參與南昌起義和廣州暴動——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北平軍事替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一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逝世時間:1986年10月22日

  毛澤東: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周恩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鄧小平:在中國歷史重要轉折關頭為人民建立功勛

  

  主政情況複雜、地位特殊的廣東,葉劍英充滿信心地說:「天下事大定矣,吾人好自為之。」

  人民解放軍是1949年10月14日攻佔廣州的。

  在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四野十五兵團的追擊下,國民黨余漢謀集團如驚弓之鳥,匆匆撤出廣州,向海南島逃去。「代總統」李宗仁乘專機極其無奈地告別了廣州市。

  10月15日清晨,廣州最高的建築物愛群大廈的頂層升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它在向廣州人民宣告:舊的廣州在昨日夜間死亡了,新的屬於人民的廣州誕生了!

  10月21日,葉劍英從贛州到達剛剛獲得解放的廣州市。

  

  廣州,又稱羊城、穗城,是廣東省的省府。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9世紀,這裡就已建立城郭。歷史上的「百越」「楚庭」,即是廣州城的前身。公元226年,東吳孫權分合浦以南為交州,以北為廣州,州治番禺,就是現在的廣州,廣州之稱由此得名。

  廣東是中國國防的南大門,大革命失敗后,一直由國民黨「把守」。解放戰爭接近尾聲時,這裡就成了國民黨殘餘勢力的暫時集結地。

  22年前,葉劍英在廣州起義后就離開了這座城市。

  眼下,當他以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華南地區黨、政、軍最高負責人的身份重新踏上這塊有過歡樂和憂傷記憶的故鄉土地時,不禁思緒萬千。

  然而,當葉劍英從對過去的追憶中回到現實時,看到的景象是令人心痛的:在國民黨20多年的統治下,廣州城百業蕭條,滿目瘡痰,失去了大革命時期的勃勃生機,只有金融投機業和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不正當行業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先不說管理好這座城市,就連眼下的接收工作也是千頭萬緒,困難重重。怎麼辦?

  葉劍英得到了一位精幹助手,他就是廣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朱光。後來,他任代理書記。

  朱光是廣東人,曾在廣州讀過書並參加過廣州起義。廣東解放前夕,他在吉林長春市任市委書記。

  當初,葉劍英向毛澤東反映接管廣州存在幹部缺乏這一困難時,毛澤東決定從東北老解放區選一批對接管城市有經驗的幹部供葉劍英使用。朱光是中央考慮到的最合適人選,因為他擔任過齊齊哈爾和長春兩市的市委書記,有接管城市的豐富經驗,同時又熟悉廣東的情況。

  接到命令后,朱光挑選了200名科級以上幹部隨軍南下,來到廣州。

  葉劍英身兼數職,工作十分繁忙,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指揮作戰、追殲殘敵和準備進攻海南島這些事情上。廣州市的黨政工作,特別是城市接管工作,實際上由朱光這位副書記主持。

  

  朱光

  早在部隊進城之前,就成立了一個臨時接收小組,朱光擔任小組的領導,負責接收廣州的原國民黨政府的資產。

  部隊進入廣州后,卻發現城裡有許多打著各種旗號的「接收小組」。一些人,特別是原國民黨的一些偽組織渾水摸魚,企圖破壞解放軍的接管工作。

  朱光命令入城部隊採取斷然措施,把這些「接收小組」的頭頭一律拘捕,取締了國民黨的一些反動組織。

  此時,廣州市的地下黨正在進行一場護城鬥爭,以使廣州完好地回到人民的懷抱。

  時任國民黨廣東省主席的薛岳兇狠成性。在抗戰期間,當日寇有進攻長沙的企圖時,他把長沙投入火海。這時,他又揚言:放棄廣州前,一定要實行「三光」政策,讓共軍一點東西也撈不到。

  

  薛岳

  當時,廣州市市長歐陽駒處於極為孤立的境地,他態度消極,有一走了之的念頭,但又不甘心讓薛岳的陰謀得逞。

  地下黨員鍾岱等利用薛岳和歐陽駒的矛盾,說服歐陽駒留在廣州,讓薛岳破壞廣州市的陰謀沒有得逞。最後,國民黨軍隊逃離廣州時,還是炸掉了珠江大橋。

  繁雜的接管中一個大問題是幹部缺乏,以致一時派不出幹部對一些單位接管,改造和利用舊職員就成了必做的關鍵文章。

  廣州解放時,一些部門的頭頭雖然逃跑了,但大部分業務人員還在。但這些舊職員對共產黨軍隊的接管,態度各異:有的支持;有的看到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生活苦,沒油水可撈,想辭職另謀出路;有的認為自己有本錢、技術,想改行從事別的事業或者經商做買賣多賺錢;有的是為躲避國民黨抓丁而離家的,現在家鄉解放了,想回家團聚。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圖為中共南方局和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的部分幹部同蘇聯攝影隊在一起。右一為陳賡,后右四為葉劍英。

  改造舊職員,關鍵是在「收心」。軍管會成立處理舊職員委員會,對舊職員進行集訓,改造他們的思想,逐步樹立革命人生觀。大部分職員在集訓學習后,認識提高,感到大局已定,對國民黨不再存留戀或幻想,安心做起了新政府的新員工。

  廣大人民群眾是新政權的根基。但廣州市民在國民黨的統治下已有20餘年,受到反動宣傳的影響,因而對共產黨有許多疑慮和恐懼。

  打消廣大市民的疑慮需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部隊一進城,馬上發出安民告示,大街小巷到處張貼有約法八章的文告。同時,出版《南方日報》和建立新華書店,出售各種革命書刊,廣泛宣傳黨的各項政策,並且,軍管會曾派出幹部隨接管人員一起下工廠,深人群眾,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

  共產黨說到做到,解放軍紀律嚴明,人民政府處處關心和體貼人民,廣州市民都親眼看到了,一段時間后,他們由消極觀望開始積極支持新政府。

  廣州的接管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1949年11月27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召開廣州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葉劍英豪情滿懷,在會上致開幕詞,他信心滿滿地說:「讓我來代表大家說一句不算驕傲的老話吧:天下事大定矣,吾人好自為之。」

  至此,廣州的接收工作宣告基本結束,下一步工作是如何管理和改造這個城市。

  葉劍英首先抓了社會治安問題,同時,抓緊了糧食的供應和貨幣問題。

  藏污納垢的廣州街巷,變得亮麗溫馨起來了。掃蕩地下錢莊和「剃刀門媚」,人民幣一下就打敗了港幣。

  市安業,民安居。

  葉劍英的工作向世人再次昭示:共產黨有能力、有辦法接收管理好廣州城。

  領導接管廣州市后,葉劍英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新廣東的工作之中。

  根據中央的意圖,廣東當時未設省委,直接由華南分局領導。葉劍英是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實際上就是廣東省黨委一把手。他又是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任廣東省軍區司令員。黨政軍職務集於一身,葉劍英深感肩上擔子不輕。

  廣東全省面積22萬平方公里,人口3100多萬。怎樣才能使全省的建設,特別是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全面開展起來?自葉劍英成為主政廣東一方的「封疆大吏」,就一直在苦苦思索這個問題。1950年,他提出「鞏固城市,依靠農村,面向海洋」的經營全省方略,並大力推行實施。

  大革命失敗后,黨將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又實現工作重心由農村回到城市。結合廣東的實際,葉劍英抓緊開展城市工作,他抓城市工商業調整的思路曾得到毛澤東的認同。

  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制定進一步調整工商業的政策。葉劍英在會上結合廣東情況所作的發言,引起毛澤東的很大興趣。

  葉劍英說:「廣東在公私、勞資、城鄉、內外的許多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難,也的確有些毛病和麻煩。」他認為:「應該採取調整的辦法,達到共存共榮、和平轉變。」聽到這些,毛澤東大聲讚揚說:「講得對!」

  接著,葉劍英更深人談到「調整」的含義和意義,他說:「生產建設的武器就是調整,也就是限制。依靠調整、限制,達到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也就是達到恢複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目的。」毛澤東對此完全贊同,而且補充道:「有些是我們要自己限制,要把尾巴夾緊一點。」

  葉劍英為自己的看法得到毛澤東的贊同而高興。

  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這時的廣東有農民280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90%。在葉劍英的心中,農民問題和農村建設的地位毫不亞於城市工作。不僅僅因為他來自於農村,對農民和農村有一份與生俱來的感情,更有他在革命經歷中對農民深切的感受。

  葉劍英曾不無感慨地說:「30年的經驗證明,前方作戰,出兵出糧的是依靠廣大農民;鞏固後方,發展生產,也是依靠廣大農民。」

  廣東的農村在葉劍英的領導下,經過土改、鎮反及清匪反霸,舊貌換了新顏。

  廣東海岸線長,島嶼多,沿海和島嶼上生活著大批漁民、鹽民。葉劍英領導全省沿海和海島的漁民,開展了民主改革運動。這樣,廣東的城市、農村、海洋聯成一體,先進的城市指導、支援農村,廣大農村成為城市的依託,而海島作為鞏固國防的前哨,成為保障城鄉改革和發展的一道屏障。

  葉劍英在廣東的政績最為人樂道的,恐怕還是他是新中國橡膠事業的奠基人。

  1951年年初,中共中央做出一項重要決策:在華南地區建立橡膠生產基地,發展新中國的橡膠事業。自然,大面積植膠的領導工作就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直接掛帥負責了,當時的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主持其事。

  1951年9月,葉劍英同陳雲一起,在廣州主持召開了華南墾殖籌建工作會議。同年11月,在廣州成立華南墾殖局,葉劍英兼任墾殖局局長。

  對於發展橡膠事業的重要性,葉局長逢會必講,走到哪裡都要大聲疾呼,道理簡單明了,他說:「工業沒有橡膠就像人沒有腳,走不動。沒有橡膠就沒有輪胎,飛機沒有輪子飛不起,車子沒有輪子走不動,機器運轉也需要橡膠。」他要求大家下決心來從事這一光榮事業,因為「我們國家要工業化,國防要現代化,缺乏了橡膠都不成」。

  領導橡膠墾殖這樣一項大規模的建設事業,同戰爭年代指揮打仗一樣,必須先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各方面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葉劍英決定實地考察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收集第一手資料才能正確指導和行動。

  葉劍英帶領一批專家從廣州出發,首先到了高州和雷州半島。他不辭辛苦,翻山越嶺,親自考察土地、氣候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橡膠樹的生長情況。一次葉劍英聽說位於粵西山區的高州縣縣城附近發現了三棵橡膠樹,他就像發現了一顆寶石,非常高興地說:「這三棵橡膠樹說明,從這裡開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種橡膠!」

  在海南島,葉劍英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深人到橡膠園,認真了解橡膠生產的現實狀況。經過20多天的深入考察,葉劍英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葉劍英對這個新事物有了發言權。回到廣州后,他立即提筆給毛澤東和中央寫了信和報告。

  葉劍英的報告,毛澤東是逐字逐句看完的,並在一些重點問題上做了記號。之後,為了建立一支橡膠墾殖隊伍,葉劍英四處奔走。為了解決橡膠種子來源問題,葉劍英想方設法。為了科學植膠,葉劍英籌建科研機構花費了大量心血。……

  兩年多的辛勤耕耘,終於有了收穫。以海南島為主的橡膠種植地基本建了起來,新中國植膠成功。

  1953年5月,葉劍英調任中南局代理第一書記、中南軍區代司令員。10月,他奉命調回中央軍委工作。從此,葉劍英離開地方領導崗位走上中央領導崗位,全力投入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5: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