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前國資委官員拍片講述國企轉型內幕
[列印本頁]
作者:
wingoom03
時間:
2015-12-21 12:50
標題:
前國資委官員拍片講述國企轉型內幕
12月19日晚上,南方周末記者溜達到了宇宙的中心――五道口,在「706青年空間」看了名為「較量」的記錄片。它透過一家核工業上市國企的故事,講了國企改革背後的暗潮洶湧。雖然不是爆米花功夫片,可是背後的刀光劍影不輸給現在熱映的《尋龍訣》和《師父》。
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的其中一位主創者周放生,以前就在國企改革的「操刀」部門國資委工作,是地地道道的「內部人士」。這部紀錄片拍了3年,長達280多個小時的訪談資料,被剪輯成了80分鐘的紀錄片。
目前,這部紀錄片還沒有公映,只是在一些高校小範圍地播過。南方周末記者從微信公眾號「布克筆記」上看到了他們低調發布的看片會的廣告,報名觀看,並與主創團隊做了一些交流。
燈光暗下,一個暗潮洶湧的故事在投影幕布上演,扣人心弦。哪些力量在「較量」?
曾是行業巨頭的上市國企――中核鈦白,一度資不抵債,瀕臨破產。
曾經輝煌的國企職工,沒落到為人做苦力求生。
對「破產」聞風色變的當地政府,卻頻頻下派調查組進企業。
股市上的投機者,不斷給ST警示的公司股票製造價格泡沫(註:「ST」意為「特別處理」,一隻被標註「ST」的股票,意味著存在投資風險)。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個曾經令人驕傲的軍轉民(核工業)上市國企從輝煌到沒落,又實現重組的過程。這場博弈,對於扮演最重要角色的重組方――影片里的民營企業家來說,幾乎是一場賠上性命的戰役。
這個故事裡,有顯得麻木的國企工人。遠道而來的企業家面臨的是這樣的場景:工廠破敗,工人疏離。巨額投入不被領情,更換老舊設備引發職工檢舉、政府調查,甚至有人故意想整垮企業。對工人們來說,新的資本注入並沒有喜悅之感,與只相比,回到一個「金飯碗」的體制或許更為現實。
也有步步為營的地方政府。一個國企破產帶來的維穩問題令人忌憚的,「保護」成了他們的第一反應;而對大型企業來說,能源供應與基礎設施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的一點點不信任都會摧毀他們對未來的信心。
後續的「骨頭」更沒有一塊是好啃的:
民營企業家的投入是毋庸置疑的高風險:作為重組方,一旦企業重組失敗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前期的巨額投入都會化為泡影。走法律程序謀求重組,就必須和法院打交道。對重組計劃是否強制裁定批准,法院有自己的顧慮。重組的消息放出,股市聞風而動。虛高的股價會帶來更大的成本,如果扛不下來,股民的夢會拉著自己的夢一起破滅。
更難協調的,是大股東和債權人。
說服大股東讓步、讓得到好處的債權人同意重組、讓職工配合、讓股價平穩、讓政府放心……種種壓力折磨著民營企業家,直到他的健康亮起紅燈。
而這樣的故事,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這是一部由改革的「當局者」拍的紀錄片,拍攝過程歷時三年,長達280多個小時的訪談資料,被剪輯成了80分鐘的紀錄片。紀錄片主創者之一的周放生,是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他曾擔任國資委(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企業改革局副局長。
19日晚,紀錄片播放完畢后,周放生這樣解釋自己的籌拍初衷:「我是國企改革的親歷者,在國企工作20多年,又在政府機關工作20多年,一直參與國企改革政策制定。國企和民企都在變革和發展,都有很多波瀾壯闊或者十分慘烈的過程。」
言及此處,他似乎想到了一些人和事,話音頓了頓才繼續說:「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把改革過程中微觀的變革通過一些典型案例記錄下來。我們的改革還在現在進行時,實際上我們現在是產能過剩,又有一些企業處於比較困難的情況。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應該通過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產能過剩和企業困難問題,所以這個片子對當下有現實意義。」
生於1949年的周放生,曾先後在陝西汽車製造廠、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工作20餘年,有著深厚的國企背景。1990年開始,他進入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工作。在2003年調任國資委之前,他的工作履歷中還包括國家經貿委國有企業脫困辦公室副主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有資產管理研究室主任等職位在內。
了解國資委的朋友都知道,這個部門正是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推進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而生的。而「企業改革局」的職能包括:研究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建議;指導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擬訂所監督企業合併、股份制改造、上市、合資等重組方案和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組建方案,對其中需要國有股東決定的事項提出意見等等。
可以說,國有企業的命運一直與周放生的個人經歷彼此交織,他一直都是「局中人」。今年9月25日,在「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報告會」上,周放生以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的身份發表演講,他告訴在場聽眾,「十六大報告解決了出資人缺位的問題,今後的國企改革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解決主人缺位的現狀。」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今年12月,周放生在接受國資委內部雜誌《國資報告》的採訪時,憶及自己在國家經貿委「脫困辦」工作時,調研困難國企看到的場景:人們一看他的名片就說「丐幫幫主來了」。
回憶自己參與國企員工持股改革的過程時,他還以說書先生的生動口吻講了兩個故事:一個關於從前長沙最大的國有商貿企業「友誼阿波羅」,一個關於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 「管理層、骨幹員工為主持股后,他們就是企業的主人了,主人還能偷自家東西嗎?主人不但自己不會偷自家東西,也不會容許別人偷自家東西,這是主人的天性。」他說。
從公開報道來看,周放生對各種國企的求生故事爛熟於心,善於舉例、長於分析。不過,19日晚看片會上的周放生說話顯得比較謹慎。在紀錄片放映后的交流環節,有觀眾問周放生:「國企改革狀況是不是一種『混亂中的較量』,每一個環節都沒有成熟的規則可循?」周放生坦言:「這個狀態算是常態,短期內改變不了。」
「企業家是最稀缺的資源,是無價的」,他還這樣感慨道,「很多企業家,錢對他來說足夠了,他就是想要一個事業,甚至是一份情懷」。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李涓也表示,「中國處於轉型社會,我們需要企業家,有擔當的企業家……我們也想通過這個紀錄片,向社會呼喚一種企業家精神。」
對於國有企業轉型帶來的創傷,一位主創人員道出了自己的理解:「其實是不得不的一種改革,……我認為必然要經過這樣的陣痛」。她強調,國企並非大家常規認為的只是「低效率」,「(國企)很多老職工能力和忠誠度非常高,以不要用同一個模式看國企和民企」。
在故事之外,一場更大的國企改革正在拉開序幕。今年9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了近兩年的等待,國有企業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於落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環正式開啟。在12月11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透露,國有企業改革混合所有制、市場化選聘等十項改革試點工作,將於明年全面展開。
《較量》也只是一個開始。周放生告訴在座觀影者,這是他所在的團隊拍攝的國企改革的第一部曲,現在他們正在拍攝第二、三部,他們希望「繼續記錄國有企業的改革案例」。對於拍攝案例的選擇標準,周放生介紹,「我們必須精選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故事來拍,希望通過一個故事,把很多方面的改革內容都包含進去」。
他希望這些影片日後可以進入更多大學課堂,給學生們提供視頻教學。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27日,《較量》曾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播放,周放生以「上市公司絕地重生之路」為題,為大家講述了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陣痛和艱辛。之後,這部紀錄片又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商學院等院校系所。周放生告訴南方周末,播放的效果很好,學生們的討論很熱烈。
「這有助於大家去理解中國的改革是怎麼過來的。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一步步艱難走過來的。」周放生說。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