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二個「屠呦呦」何時到來?(科技雜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5-10-20 21: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趙永新
2015年10月19日05: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諾獎「零突破」面前,自信應該有,自大要不得。只有切實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大力培育健康的創新文化,中國才有希望早日迎來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個「屠呦呦」

今後我國「會有更多人不斷地獲得諾獎」,諾獎得主將「不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批」;「在當今我們擁有人才、經費和平台優勢的情況下,我們不用懷疑,諾貝爾獎將蜂擁而至」……

科技大咖們的這些暢想,聽著也是醉了。

屠呦呦先生獲諾獎的「零突破」,徹底打破了「中國科學家與諾獎無緣」的魔咒,極大增強了國人的信心,科技界更是歡欣鼓舞。但暢想歸暢想,現實歸現實——今後中國的諾獎會「蜂擁而至」嗎?

回顧自1901年諾獎設立至今頒發的科學獎項,無論是鐳的發現還是晶體管的發明,無論是DNA序列的測定還是青蒿素的提取,無一不是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原創發現(發明)。諾獎秉承的兩大標準——「原創性」和「對全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從來沒有變過。換言之,諾獎並非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誰想拿就能拿的。

重大原創成果的出現,離不開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屠先生的獲獎,並沒有消除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積弊。科技人員申請課題時依然要到處燒香,而且要絞盡腦汁、仔細算計未來3年、5年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經費;評選院士期間,許多候選人(單位)依然在費盡心思、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種行政色彩濃厚的考核、評獎和「人才計劃」,還在無謂地消耗著科技人員寶貴的科研生命;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評價機制,仍像無形的鞭子驅使著科技人員想方設法多發論文;論文抄襲依然大行其道,學術打假依然雷聲大、雨點小……雖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各項舉措已經頒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時日。

屠先生的獲獎,並沒有改變我國「大多數跟隨、極少數領先」的科技現狀。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科技進展突飛猛進,但別忘了發達國家也在一日千里地發展,國內外一些研究領域的差距還在拉大。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的源泉,雖然我國的科技投入已躍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礎研究上的經費佔比還不到5%,遠遠不及日本、美國。雖然我國的科技人員有300多萬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領先世界的領軍型人才屈指可數;雖然我們的科研平台鳥槍換炮,但絕大多數先進儀器和實驗試劑還依賴進口。

除了「硬體」,科技的繁榮離不開勇於質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積極合作的創新文化。「槍打出頭鳥」的古訓,「羨慕嫉妒恨」的紅眼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學霸作風,「成者王敗者寇」的世俗眼光,無處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無形中束縛著創新的手腳,抑制著「異想天開」的種子。

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言過其實的豪言壯語只能自欺欺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如今有實力宣稱「有一批科學家獲諾獎」的,不是我們,而是鄰國日本。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日本已有24位科學家獲得諾獎;該國一年同時有兩三位科學家斬獲諾獎,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在諾獎「零突破」面前,自信應該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視差距、直面問題,遠離浮躁、腳踏實地,切實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大力培育健康的創新文化,少當「社會活動家」、多坐科研冷板凳,中國才有希望早日迎來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個「屠呦呦」,逐步縮小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9: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