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青年朱德為什麼要偷看「禁書」(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5-2-20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那天來查禁書的人,本身就沒文化水平,他從朱德手中拿過書來,裝模作樣地把書翻了翻,還一連說了好幾遍,「是本好書,是本好書」。

  

  位於昆明市翠湖西側的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雲南革命黨人培植革命力量的重要場所,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學習軍事、追求革命的起始站。

  這裡記述的是朱德九十三年前的幾件事,是我陪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劉學民老先生在昆明搜集朱德早期事迹時了解到的。

  改名考學

  朱德的名字與雲南陸軍講武堂有著一段因緣。在朱家,朱德這一輩是「代」字輩,因此父親給他取的名字叫朱代珍,讀私塾時先生給他取的字為玉階,參加縣裡的科舉考試時用的名字是朱建德。

  1909年春節剛過,朱德便從四川儀隴馬鞍場琳琅寨李家灣的家中出發,在成都與一位同學結伴,

  歷時70多天,行程3000多里,到昆明投考剛創建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在當年夏天進行的講武堂首次招生中,朱德沒有被錄取,而比他的分數還要差一些的那位

  同學卻榜上有名。後來,還是那位同學告訴了其中的奧妙。原來講武堂錄取新生,內部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要優先錄取雲南人。他的那位同學就是在報名時悄

  悄將成都籍貫改為雲南昭通籍貫才被錄取的。朱德吸取了教訓,在當年年底的報考中,將自己的籍貫改為「雲南臨安府蒙自縣」,同時又將自己的名字由朱建德改成

  朱德,這才被雲南陸軍講武堂錄取了。

  師生情誼

  當時,講武堂的總辦,也就是校長,叫李根源,只比朱德大8歲。李根源是著名的愛國人士,當校長

  前6年,便在日本加入了同盟會。平時,李根源以嚴格的方式訓練學生,並給他們灌輸一些革命的思想。朱德從中受到了許多革命的啟發,認定李根源是自己可以信

  任的老師,於是便積極尋找機會,與李根源接觸。朱德入校不久,也秘密加入了同盟會。當時的同盟會在講武堂分為兩個部分,教官為一個部分,學員為一個部分,

  七八個會員組成一個小組。平時,小組和小組之間,會員和會員之間,都不能直接聯繫。李根源也注意到了品學兼優的朱德,給了朱德很多鍛煉和展示才華的機會,

  凡是全校性的會操和接受檢閱,李根源總是指定由朱德來指揮和喊口令。在當時,朱德和李根源完全稱得上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朱德與李根源在講武堂結下的友誼一

  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我在許多地方都看到過這樣一張照片,那是新中國成立后李根源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已成為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人的朱德去看望李根源

  時記者抓拍的。照片上,李根源坐著,朱德躬身問候。1967年7月,李根源86歲壽終時,是朱德為他主持的追悼會。由此可見李根源對朱德的影響。

  巧看禁書

  考入講武堂,朱德利用一切時間如饑似渴地讀書,操練之餘和節假日,都不肯懈怠。那時,各種宣傳

  鼓動革命的進步書刊秘密傳入講武堂,在同盟會會員中相互傳看。這一切引起了雲南當局的注意,總督下令秘密追查。於是一些扮成軍人的地痞進入講武堂捉拿看禁

  書的進步軍人。有一個星期天,同學們都外出玩去了,朱德一人在安靜的宿舍里看書,由於他一時入了迷,有一個生人闖進來,朱德都未察覺。來的這位生人恰是查

  禁書的。他見朱德讀得如此著迷,斷定讀的一定是禁書。當時朱德讀的確實是一本進步書籍,只不過這本書已被朱德包裝過了。這時的朱德已經有了革命的經驗,凡

  是傳到他手上的進步書籍,他都要重新製作封面,以便掩人耳目。來人問朱德看的是什麼書,朱德便把書合起來,露出《三國演義》的封面說,看的是《三國》。巧

  的是,那天來查禁書的人,本身就沒文化水平,他從朱德手中拿過書來,裝模作樣地把書翻了翻,還一連說了好幾遍,「是本好書,是本好書」。後來,這件事還在

  講武堂衍生成一句歇後語:玉階兄看《三國》———蒙人。

  朱德1910年2月正式進入講武堂學習,到第二年的7月提前畢業,只在雲南陸軍講武堂生活、學習了一年多時間。然而,這一短暫的經歷,卻給朱德的一生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