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閃閃紅星》被批:潘冬子是許世友之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浮生未歇 發表於 2015-1-28 1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1961 年春的一天,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李小文找到自學成才的部隊作家李心田,請他為孩子們寫一本書。李心田此前已寫過一部小說《兩個小八路》,此時,他正準備再寫一部反映革命後代成長的作品,少兒出版社的約稿可謂適得其時。當時,李心田在部隊速成中學當教員,班上學生大多是老紅軍的後代,而且為數不少都是戰爭年代(尤其是長征時)與父母失散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被找到的孩子。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兒子許光、政治部主任鮑先志的兒子鮑聲蘇等就是如此。其中,有一個學生的故事特別引起了李心田的注意。江西根據地有一位紅軍,長征時給家中留下了一頂寫有自己名字的軍帽。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與妻兒失去了聯繫,新中國成立后,他的孩子正是拿著這頂軍帽找到了日夜思念的父親。李心田聽了這個故事後便萌生了將它寫成小說的想法,並按兒子對紅軍爸爸「想、盼、找」的思路勾畫了整部小說的框架。

  在以後兩年多的時間裡,李心田利用工作之餘完成了這部名為《戰鬥的童年》的小說,並將它寄給了少兒出版社。李小文看了稿子后,覺得不錯,便約李心田來北京改稿,但李心田剛調到前衛話劇團搞編劇不久,一時沒有時間,這一拖就是9個月。待李心田稍稍有空時,已至「文化大革命」前夕,越來越濃的「階級鬥爭味」使他擔心這部寫人情、寫人性的作品會遭到批判,便連寫兩封信,從出版社把書稿要了回來。「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話劇團要創作人員把所有作品全部上交,李心田也將《戰鬥的童年》草稿交了上去。不過,他在交稿前「留了一手」,將草稿偷偷地謄了一份藏了起來。正是他這「留一手」,使這部小說得以保存下來,因為上交話劇團的那些稿子不久即被當眾付之一炬。

  儘管李心田「留了一手」,但他當時並沒有指望這部小說能夠出版。直到197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派編輯謝永旺向他約稿,李心田才將這部劫後餘生的《戰鬥的童年》交給了謝永旺。謝永旺看后對李心田說:「我個人認為這個稿子可用,但要等社裡集體研究后才能給你個回話。」

  謝永旺將稿子帶回后,社裡請李希凡為這部小說把脈。李希凡看后認為稿子可出可不出。駐社軍代表則明確表示不能出,並說:「這個小說像魯賓遜漂流記,什麼意思?」既然權威專家不看好這部小說,軍代表又不主張出,大家都覺得這部小說肯定出版無望了。然而,當時在社裡主持工作的王致遠卻很欣賞這部小說,並頂住壓力,決定出版。謝永旺於是又找到李心田,就小說中個別地方提出了修改意見,並說:「《戰鬥的童年》這個書名太一般化,你最好給它改個名字。」李心田便將小說名字改成了《閃閃的紅星》。

  1972 年,《閃閃的紅星》終於出版了。小說出版后好評如潮,原北京市教育局長、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還專門發文評論,稱讚「《閃閃的紅星》是對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接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廣播這篇小說。《閃閃的紅星》一下子傳遍了全國,不久又被譯成英、日、法、越等文字,傳至國外。

  二

  1972 年10月,「中央文革」文化組在北京召開「拍攝革命樣板戲影片座談會」。雖說是樣板戲座談會,但大家對早已落入俗套的樣板戲失去了興趣,倒是對停頓7年的故事片談了不少,一些人甚至萌發了拍攝故事片的念頭。一天,曾擔任過《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影片攝製組組長的張冬涼無意中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廣播《閃閃的紅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便連忙找來小說看,並把它推薦給了八一電影製片廠革委會主任彭波:「我看這部小說基礎比較好,不知能不能上?」彭波聽了,說:「好啊,不過,總政交代過,關於拍孩子片的事,要找陳亞丁。」

  陳亞丁於20世紀50年代末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分管電影,在部隊里頗有名氣,「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走資派」,當時剛剛平反,賦閑在家。他看了張冬涼帶來的小說后,也肯定了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兒童片題材。1973年下半年,八一廠經過研究後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中央文革」文化組上報拍攝《閃閃的紅星》並獲得批准。八一廠為此專門成立了由陸國柱、王願堅、張冬涼、王蘋、曹欣、陳亞丁等人參加的創作組,並調來小說作者李心田共同創作。7月份劇本定稿后又成立了由張冬涼任組長,李俊、李昂任導演的攝製組。演員的挑選主要由出演過《不夜城》、《秘密圖紙》的副導演師瑋負責。師瑋很快便確定了劇中大部分演員人選:宋大爹由高保成飾演,冬子媽由鄭振瑤飾演,胡漢三由反派明星劉江飾演,但主人公潘冬子卻一時沒個著落。

  根據最初劇本,劇組需要物色「小潘冬子」、「中潘冬子」、「大潘冬子」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少兒演員。消息傳出后,八一廠一下子湧進百餘名少年兒童,但試鏡后都不理想。師瑋又帶著幾位副導演幾乎跑遍了北京市內的所有小學,結果還是一無所獲。正當大家為此苦惱時,導演李俊偶然從北京電視台播放的少年兒童慶五一演出中看到了一位濃眉大眼、活潑可愛的孩子,眼前不禁一亮:這個小演員飾演潘冬子倒是很合適呢。經過多方打聽,他將當時只有9歲的祝新運從家中接到八一廠試鏡。小新運試了幾個鏡頭后,大家都很滿意。導演又將照片寄給了小說作者李心田,李心田一看照片就喜歡上了這個虎頭虎腦的孩子,說這就是他心目中的潘冬子。潘冬子的角色就樣定了下來。

  小潘冬子找到后,劇組按照當時文藝界「三突出」要求,刪去了原劇本中「中潘冬子」、「大潘冬子」和「胡漢三之子」幾場戲,於是,作為「小潘冬子」的角色就成了整部影片中的焦點人物。陳亞丁對大家說:「這是兒童片,但不是一般的兒童片,不能向《小兵張嘎》靠,也不要追求情節的驚險、緊張,不搞一般的兒童趣味,而要追求冬子的思想風貌和內心世界,要抒革命情、階級情,塑造完整的、光輝的、沒有缺點的兒童團員形象。大家不要怕寫高了,要怕寫不高。」張冬涼也要編劇們在思想上把冬子作為一號人物來刻畫。順著導演的思路,編劇在改編中突出了矛盾,激化了矛盾,擺脫了原來潘冬子對紅軍父親的「想、盼、等、找」的圈圈,突出了與胡漢三「斗」的情節。原稿中,潘冬子出場是同胡漢三之子斗,陳亞丁說:「起點還不高,要一開始就同胡漢三斗。」再如,米店一場,發動民眾造反,冬子的行為可說得上是大英雄了。但陳亞丁說:「動作夠了,內心不夠,不要怕把冬子寫高了。」 於是,編劇又設計了冬子與春伢子仰望北斗星的一場戲,這樣就將冬子心向紅軍心向黨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了,人物形象比原來又「高大」了許多。還有冬子媽犧牲時,原來只讓冬子叫一聲:「媽媽」,改為冬子阻攔群眾救媽媽並說:「媽媽是黨的人,不能讓群眾吃虧!」這些改動雖然拔高了潘冬子,卻使原作中一些表現兒童天真爛漫的情節不見了。在將潘冬子塑造成「高大全」式的小英雄的思想的指導下,編劇們原本讓潘冬子出點錯的想法也一下子全沒了。王願堅原先設計潘冬子在米店寫「售」字時,曾有一個用黑筆向春伢子臉上抹的場景,有人說:「你這是給英雄臉上抹黑呀!」嚇得他趕緊將這個小情節取消了。好在這畢竟是個兒童戲,扮演潘冬子的小新運又很機靈,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影片因受當時政治氣氛影響所帶來的局限。

  三

  劇本定稿了,演員也都到位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演怎麼拍了。作為一部兒童片,孩子們的表演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拍好潘冬子,祝新運學會了劈柴、擔柴、扛槍。那時,一切都是真刀真槍干,不像現在用道具來代替。為了找到劈柴的感覺,小新運在山上一干就是一上午,手都磨起了血泡;擔柴上下山時,前面一堆,後面一堆,壓得他搖搖晃晃,晚上睡覺都覺得肩膀疼。但他一聲不吭,硬是挺過來了。在體驗生活時,小新運最喜歡的還是背槍。人還沒槍高的小新運背上槍在老師指導下抬頭挺腰,還真神氣呢。當時,拍攝條件很艱苦,有時組裡改善伙食,大人們故意在他碗里多放幾塊肉,他也捨不得吃留下來。李俊問他為什麼不吃,他捧著碗認真地說:「李伯伯,你不知道,我家裡經濟不算好,這點肉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吃。」沒想到小小孩子還挺有孝心,大家對他更加疼愛了。

  拍兒童片,最大的難處就是如何使小演員入戲。剛開始拍那陣子,師瑋一有空就給祝新運講故事,但活潑好動的潘冬子總是入不了戲。在拍冬子媽為掩護群眾撤退,被胡漢三率領的白狗子還鄉團活活燒死在草房子一場戲時,導演要求潘冬子眼望熊熊烈火,強忍悲痛,流著眼淚阻止試圖沖回去救媽媽的老鄉們。師瑋啟發小新運說: 「你想想,爹走了,媽死了,你剩下一個人可怎麼辦啊?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啊……」說到傷心處,師瑋自己也入了戲,竟嗚嗚地哭了起來。而小新運卻覺得好玩,撲哧地笑出聲來,弄得導演們大為惱火,李俊鐵著臉狠狠地訓了他一通。從此,小新運拍戲不再走神了,戲也越拍越好,當戲演到冬子媽坐在床頭一邊打草鞋,一邊給冬子講父親的故事,並唱起了《映山紅》時,冬子眼淚不知不覺就流了出來,且不溫不火,恰到好處,原本給他準備的眼藥水也沒派上用場,導演大為高興。

  《閃閃的紅星》中有一段潘冬子揍胡漢三的戲。根據劇情發展,潘冬子不但要騎在胡漢三身上揍他,而且還要「狠狠地」咬他一口。拍攝時,導演告訴小新運說:這場戲表現一定要真實。那要真是給咬壞了怎麼辦?祝新運開始還真有些擔心,試拍時他就將嘴放到「胡漢三」手上稍微意思了一下。不曾想,等到真拍時,他一進入角色,還真的下了狠嘴,一下子將「胡漢三」咬得哇哇大叫。樂得不知情的導演大聲叫「演得真極了」!事後「胡漢三」對大家揭發道:「虧他是咬一口,如果再來第二口,第三口,我就受不了啦!」大家聽了一陣大笑。

  祝新運的表演可圈可點,老演員劉江所飾演胡漢三給大家的印象也很深刻,在眾演員中他對角色的把握最為獨到。在影片中,他對胡漢三形象設計是:面容和善,內藏殺機,甚至睡覺也在想把共產黨斬盡殺絕。其中,胡漢三在茂源米店喝酒那場戲最顯他的功力。這場飯局將要結束時,胡漢三對沈老闆感嘆道:「共產黨講的是全民皆兵,對小夥計也不可疏忽大意。」並接著說出一句影片中的經典台詞:「家賊難防啊!」

  四

  由於受到當時形勢的影響,《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從領導到編劇到演員都一股勁兒拔高潘冬子,使劇中有些情節脫離了生活。儘管如此,《閃閃的紅星》還是給看慣了樣板戲的人們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感覺。

  與同時期一些故事片相比,《閃閃的紅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真實和細膩。劇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有原型,劇中的情節也來自生活。除了那個憑軍帽找父親的真人真事外,還有潘冬子將鹽巴化成鹽水灑在棉衣上,騙過白匪軍過了關卡,帶給了山上的紅軍這個情節也是取材於當年蘇區老百姓與敵鬥爭的真實故事。抗戰時膠東有個17歲入黨的女青年,入黨的第二天就被捕,被敵人活活地燒死了,這個黨員在小說中成了冬子媽的原型。這些真實的故事使得《閃閃的紅星》帶有一種濃厚的傳記色彩,令人倍感親切。除此之外,《閃閃的紅星》在細節描寫上也是可圈可點。影片中關於潘冬子等父親有這樣兩個場景:一天,潘冬子問媽媽:「媽媽,爸爸隨大部隊出發了,什麼時候回來呀﹖」媽媽望了望兒子,說:「孩子,當杜鵑花開滿山頭時,你爸就回來了。」第二年,當杜鵑花開滿山頭時,潘冬子在小山村外沒有等到爸爸,於是又跑去問媽媽,媽媽望著遠方,默默無語,大顆淚珠從臉上滾落下來……類似這樣細膩的場景在影片中還有很多,大大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另外,《閃閃的紅星》的主體內容是由一種舒緩輕快的調子來展現的,大量的風景鏡頭,帶出了滿山青竹,遍野映山紅,小小竹排游江上,聲聲鳥鳴亂山林……清新優美的景色給觀眾以美的享受,這也是《閃閃的紅星》中最為出彩的地方之一。其中,給觀眾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宋大爹與潘冬子乘竹筏順江而下的那段美景:清澈的江水、時而疾進時而緩行的竹排、兩岸的巍巍青山、翱翔高空的雄鷹,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動場景。這段場景是攝製組於1974年4月初在江西天湖外景地拍攝的。這一段在劇本里只不過是個過場戲,劇本里只有一句話:「一隻竹排順江而下」。但天湖外景地優美的景色卻使陳亞丁覺得這句話中大有文章可做。他對劇組說:「這段筆墨不太多,可否設計一個像楊子榮打虎上山那樣的場面?」早已陶醉在美景中的攝影師自然也是樂不可支,便從各個角度、各種景別,拍攝了冬子蹲坐船頭,宋大爹持長竿穩站在船尾,兩岸青山隨著竹排走的優美鏡頭,與這組鏡頭相配的還有那首令人難忘的歌。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閃閃的紅星》不僅景色好,歌也很抒情優美。其實,李俊原來為影片所寫的歌詞是這樣的:「小小竹排順江游,兩岸青山身後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滿江紅。」 但是,大家覺得歌詞中有些地方,尤其是「滿江紅」一句對於戲中小主人公潘冬子來說「太過了」,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在原有歌詞上來了個「集體創作」,《紅星照我去戰鬥》就這樣在眾人的智慧中誕生了。

  歌曲創作完成後,導演又找到了部隊歌唱家李雙江。當時33歲的李雙江並不出名,有人對他支招說:「雙江啊,你可找到機會了,這下你要好好把歌唱家的感覺找到。」李雙江起初也是這麼做的,但卻總是不成功。數十年後,在談及當時情形時,他不無感慨地說:「(開始時)我想要表現歌唱家的情感還不容易嗎?其實那種想法是錯誤的,結果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後來,我就把自己放在潘冬子的位置上,而不是什麼歌唱家的位置上,調動一切手段去表現潘冬子的情感、潘冬子的智慧。結果一下子就成功了。這件事情對我啟發很大,我感到要唱好歌,就要千方百計的調動一切手段一切辦法去表現各種的人物的情感,而不是去表現自己,這樣你才可能獲得成功。」

  1974年9月,經過劇組全體人員的努力,《閃閃的紅星》終於拍完了最後一個鏡頭。不過,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里,對於這部迥異於樣板戲的故事片,大家的心情卻並不輕鬆。在片子送審的日子裡,陳亞丁更是有些誠惶誠恐地等待著北京的「審判」。

  五

  《閃閃的紅星》被送到國務院文化組后,文化組領導吳德、于會泳、謝鐵驪、李德倫等人看了直拍手叫好,分管電影的劉慶棠更是樂不可支,竟然未經中央領導審查,即將影片定為向國慶25周年獻禮的重點片,並向江青報喜。

  可有人向江青「告密」說:《閃閃紅星》這部戲是為許世友寫的,潘冬子原型就是許世友兒子許光。江青聞言大驚,忙令張春橋調查此事。1975年夏天,幾個穿灰色樣板服的人把小說作者李心田叫到濟南南郊賓館,表情嚴肅地讓他談談《閃閃的紅星》創作經過,還問他對許世友的印象如何?李心田說:「毛主席說過『許世友是員戰將,陳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許世友』。」李心田引用毛澤東的話,來人也不好說什麼,便跟隨李心田到他家裡取走了這本小說的創作手記。後來,李心田才知道,這是江青搞的鬼把戲。那幾個穿「樣板服」的人,是拿著張春橋辦公室的信來的。他們聽了李心田的介紹,看了他的創作手記,又找了鮑先志的兒子鮑聲蘇,知道了小說創作並非為許世友「歌功頌德」后,方才罷手。《閃閃的紅星》因此「逃過一劫」。

  1974 年10月,《閃閃的紅星》在北京菜市口電影院舉行首映時,由於前來觀看的觀眾實在太多,組織者怕出事,不得不宣布改期放映。首映后,各地隨之掀起了一股 「紅星熱」,電影拷貝僅北京一地就售出9個。《閃閃的紅星》也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獲兒童片大獎,潘冬子更是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像潘冬子那樣堅強,做潘冬子那樣的中國少年成為那個特殊年代孩子們的理想。

  如今,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閃閃的紅星》非但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各種版本的《閃閃的紅星》還在各種舞台上競相輝映,尤其是由著名的舞蹈演員黃豆豆主演的舞劇《閃閃的紅星》還獲得全國大獎。中宣部也將《閃閃的紅星》列為「百部愛國影片」,成為教育年輕一代的經典教材。

20

主題

772

帖子

656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565
沙發
葉毅 發表於 2015-1-29 15:14 | 只看該作者
嗯,記憶非常深刻,還有一個小演員椿伢子,也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4: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