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美國干預主義的爭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6-23 1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由於伊拉克局勢急轉直下,美國國內關於是否應退出干預主義的爭論變得重新激烈起來。

  在《新共和》雜誌上,保守派歷史學家羅伯特。卡根指責奧巴馬正在引導美國放棄干預主義,並認為這些舉動將對國際秩序造成威脅,且不符合過去70多年裡美國總統在外交事務上的做法和先例,在這篇《超級大國不能退休》的文章中,卡根呼籲奧巴馬不要理會那些讓美國放棄干預主義的遊說,轉而對國際事務重新採取強硬政策。具體到中東事務,卡根認為,美國當初就不該從伊拉克撤軍,此後則應堅決在敘利亞動武,今天的一切或許根本不會發生。卡根認為,奧巴馬在中東、東歐犯下了不干預的錯誤,引發了如今的後果,這「從反方向證明了自己10年乃至20年前就重申的一系列觀點」,也就是美國應該採取「自由干涉主義」立場,繼續主動對國際事務進行軍事干預。《新共》雜誌稱,卡根和希拉里。柯林頓在許多問題上有共同語言,這讓他覺得,自己即便不能說服奧巴馬,也可以寄希望於希拉里有朝一日上台執政。

  但《紐約時報》文章對卡根的干預主義觀點提出質疑。文章指出,卡根一家都和干涉主義有密切淵源,他的父親唐納德是新保守主義元老,弟弟弗雷澤是2007年美國增兵伊拉克的決策制定者之一,他的妻子維多利亞。紐蘭是助理國務卿,也是「烏克蘭錄音帶」的主角,文章認為這一家人正極力將干預主義渲染為跨黨派的主流外交政策意見,但早在十年前,保羅.D。沃爾福威茨和理查德.N。珀爾等人極力鼓吹並興盛一時的「軍事輸出民主」觀,早已因伊拉克戰爭所引發的後果而信譽掃地,而卡根家族也於此脫不了干係。文章還援引一些批評者的話稱,卡根為證明自己的遠見卓識,往往刻意迴避伊拉克戰爭所帶來的種種危險後果。文章表示,奧巴馬顯然並不認同卡根的觀點,並曾在5月金融家布萊爾。艾弗隆家庭民主党參議員候選人籌款聚會上表示,像麥凱恩等人所鼓吹的,讓美國對敘利亞及其他全球熱點問題進行干預的說法,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他並表示,那種認為美國可通過廣泛使用武力維護全球秩序的說法,是「非常危險的謬論」。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指出,奧巴馬如今左右為難,如果轉而採用干預主義,重新在伊拉克大規模使用武力,就會令其最初的競選承諾、極力炫耀的最重大外交成果——從伊拉克撤軍,變成一個笑話,這意味著他的重大政治失敗;反之,倘美國不干預情況下,伊拉克局勢繼續惡化,他仍會以一個失敗總統的形象留名史冊,這同樣是不能接受的。但共和黨也不會從中得到好處,因為布希當初的出兵決定同樣是左右都難以自圓其說的尷尬。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文章援引今年早些時候皮尤/今日美國民調數據顯示,受訪者中認為美國在伊拉克用兵是錯誤的比例高達50%,持相反立場的僅38%,CNN/ORC民調則顯示,認為出兵伊拉克是錯誤的比例高達62%,相反觀念比例僅37%。ABC/華郵民調認為「伊戰得不償失」比例為58%,持相反觀點的僅38%,其餘民調結果也類似。這表明干預主義在美國社會的認同感每況愈下。

  美國在建國之初奉行的是門羅主義,即將整個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對美洲範圍內的事務放手進行軍事干預,包括建國之初(其實建國前即以開始)試圖吞併加拿大,建國后翻越阿巴拉契亞山脈不斷向西擴張,最終一直將美國國土推進到太平洋之濱,對墨西哥多次用兵并吞並其大片國土,等等。在長達190年的漫長歲月里,門羅主義一直是美國在美洲範圍內的基本戰略政策,即將美國視為整個美洲的主人和保護者,將對其它美洲國家進行軍事干預,視為美國的權力和義務。正因如此,美國在美洲扶植過海地杜瓦利埃家族、尼加拉瓜索莫查家族和智利皮諾切特政府,直接出兵干預過墨西哥、尼加拉瓜、格瑞那達、巴拿馬等國,藉助雇傭兵和代理人顛覆過許多國家的政府,甚至對西班牙發動了美西戰爭。在190年時間裡,儘管美國政府不斷更迭,其對外政策、戰略也屢有變化,但美洲的門羅主義卻一直如故,直到2013年11月美國國務卿克里宣布放棄門羅主義。

  而在美洲以外,美國的軍事干預路線則經歷過曲折。建國之初,美國秉持「不干預」原則,甚至不惜和法國人撕破臉皮,拒絕站在「大恩人」法國一邊對英開戰;19世紀初,北非巴巴裏海盜劫持美國商船,佩里指揮的分艦隊前往營救被擊敗,促使美國積極發展海軍,並最終在遠離美國的地中海地區消滅了海盜。這次干預的成功促使美國海軍崛起,並出現了「大白艦隊環球航行」等轟動性事件,和馬漢《海權論》的提出。但由於美國是殖民主義的後來者,已無法分一杯羹,不得不推動「門戶開放」、「自由航行」和「利益均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在美洲以外實施干預主義的熱情和能力。

  一戰爆發時美國宣布中立,從中獲取許多好處,隨後又因「無限制潛水艇戰」對德宣戰,大量美軍投入歐洲戰場,獲得了戰後的重要紅利,卻也讓美國付出沉重代價。正因如此,一戰後美國國內的主流思潮是「不干涉主義」(中立主義),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才激起美國人參加二戰的熱情。

  作為二戰最大贏家,美國在戰後充當起「自由世界」保護者角色,干預主義是政壇主流思潮,但其間因越戰等因素,出現過幾次小規模的反覆,直到「里根主義」即新保守主義的興起,干預主義原則得到確定,蘇聯的解體更將干預主義推到頂峰,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是其發展頂點,也是拐點,兩場戰爭的長期化,令干預主義悄然褪色,奧巴馬的上台和美國從兩個戰場的撤軍,則表明其已非美國政治主流。

  在民間,戰後60-70年代因不滿越戰,美國曾出現大規模反戰思潮,但70年代後期精英主義盛行,干預主義的新保守風氣在民間佔據上風,直到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性質不斷遭受懷疑、巨大傷亡和財力物力代價令民間支持率下降,不干預主義才重新抬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