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興市場神話的終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7-24 2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7月16日晚,印度央行突然提高利率,一周之前印度剛剛下調了基準利率,印度央行行長安撫市場稱提高利率只是為了穩定外匯市場而不是利率政策的調整。印度盧比兌美元迅速貶值,已達2009年以來最低點,為了緩解資本外流的衝擊不得不提高利率,與印度一樣,土耳其、巴西等國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隨著全球資本流向的轉換,新興市場的神話正在終結,而美國衰落論則慢慢變成了歷史。全球經濟格局或進入新一輪的調整與動蕩期。

印度面臨的問題是國內通脹預期已經起來,經濟增速大幅下滑至2003年以來新低,同時資金流出,盧比貶值,現在印度經濟忽冷忽熱,缺少「陽氣」。高企的經常項目赤字讓印度的外匯儲備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癥狀代表了一批外匯儲備不足的新興市場國家。當廉價資金時代慢慢終結之後,紅極一時的新興市場國家群體中有不少是在「裸泳」。兩個月之前,新興市場國家還在想盡辦法一直本幣升值,譴責美國的貨幣戰爭,如今卻為了維護匯率穩定不得不出手干預外匯市場,真可謂冰火兩重天。根源還在於全球資本流動的方向已經悄然改變。

由資金流動帶來的匯率波動也打破了匯率所遵循的「一價原則」,是資金的流動決定了匯率。6月19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公布量化寬鬆退出的日程表,全球資本的流動方向逆轉,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轉向美國市場,其規模達到幾百億美元,這些資金基本都是「快錢」,在全球市場之間流動以獵取更高的收益。美國金融市場規模之大、流動性之強,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若美國市場能夠提供更高的收益,幹嘛不去美國呢?自伯南克講話以來,美國國債收益上升了近1個百分點,導致的結果是資金不再擠進新興市場了,資金從流入變成流出,本幣貶值的壓力增大。這就是最近新興經濟體發生的故事。

這一切是不是都是伯南克導演的呢?非也!最近伯南克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暗示,美聯儲不會輕易放棄量化寬鬆政策,目前美國經濟形勢還比較嚴峻,也不排除進一步量化寬鬆的可能性。無疑,伯南克的表態能夠多少緩和一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的壓力。由此可見,並不是伯南克導演了這場戲,而是說美元以及美國金融市場是全球資金流動的風向標。

伯南克的表態與「李克強經濟學」的雙重效應標誌著廉價資金時代正在終結,新興市場國家也面臨著去槓桿化的痛苦過程。金融危機期間,各國不同程度地採取了刺激政策,信貸規模大幅擴張,中國的刺激政策帶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這也給諸多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俄羅斯、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國家從中國獲益良多,而中國經濟放緩、政府放棄大規模刺激的做法對全球經濟也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廉價資金給新興市場國家戴上了玫瑰色的光環,這也是人們認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例證。現在這種轉移已經結束,甚至逆轉,新興市場的股市在最近半年來大幅縮水,而發達國家的股市卻欣欣向榮,投資者對發達國家的信心在增強。

廉價資金掩蓋了新興市場國家存在的結構性的缺陷,比如產業結構畸形、創新能力低下等。在過去一輪全球經濟增長中,新興市場國家通過加入全球市場體系,以「斯密型」分工與市場規模的擴大而變得富裕起來,而推動全球走出困境的增長卻是「熊彼特式」的創造性破壞,真正主導世界經濟走向的是有技術和品牌價值的企業,在過去三十年中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並沒有發生動搖,從這個角度而言,全球經濟權力並沒有發生轉移,相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者還是美國。隨著美國去槓桿化進程的結束,頁岩革命、3D列印等技術的發展,美國將從中獲得巨大的紅利,未來立於潮頭的還是美國。

美國衰落論其實一直是美國強大的秘密所在;而過於樂觀的新興市場國家則可能面臨被「唱空」的危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9: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