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朝末期是什麼引發了商業革命?太有代表性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5-5 05: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晚清的商業交換高速發展,市場對貨幣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迫,但貨幣的建設卻相對落後。白銀和銅錢,是通行的貨幣,但缺點很多,第一,貨幣數量主要取決於兩種金屬的可得性,政府因此不能實行有效控制,作為流通的手段,也缺乏根據市場需求調節貨幣供應的靈活性,這說明是一種拙劣的制度。第二,這兩種貨幣之間的關係,是由政府規定,但市場的實際兌換率是頻繁波動的,引起了經營交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由於這種復金本位制缺乏一致性,因此其價值只能由重量和成色確定,這導致市場出現了上百種計算單位。當政府和市場需要動用大量貨幣的時候,用於交換的貨幣本身形成了極大地交易成本,這本身構成了一種嚴重的對商業經濟,對企業發展的巨大阻撓。


在當時的貿易背景下,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在小範圍內被引入到中國市場,但不足以構成大局性的交換媒介,因此,紙幣開始流行,並成為晚清貨幣制度的一個重要部分。事實上,清朝政府在1651年到1661曾經持續發行過紙幣,但數量微小,且絕對壟斷。進入19世紀之後,民間市場走出了與傳統的大政府壟斷紙幣的做法,私人的舊式錢莊和商號開始發行銀票和錢鈔,貨幣領域呈現出白銀、銅錢和紙幣三駕馬車並列的形式。中國人的民間私人票據,開始成為晚清最醒目的金融風景。


可以肯定地說,晚清曾經一度出現過貨幣非國家化的徵象。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一些錢莊、當鋪和老雜貨店以銀票和錢票的形式發行紙幣,在局部範圍之內替代了白銀和銅錢的流通,以至於政府開始模仿民間市場,於1853年發行紙幣,也稱為「銀票」和「錢票」。政府發行的紙幣和民間市場發行的紙幣,構成了一種有意思的競爭。結果是清朝政府發行的紙幣反而不能令人滿意,而私票卻直接推動了中國的商業發展。一直到1899年,也就是19世紀的最末期,清朝政府主持的官辦近代銀行發行的紙幣,才正式成為能夠影響商業流通的貨幣形式。


需要強調的是,當時各地對紙幣的使用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北方大多數使用錢票,南方則主要以銀票為主。北京在1810年開始,錢票就已經是普遍的現象,到1852年,以500為單位,包括500以上的白銀和銅錢結算,都已經全部用錢票來結算了。而在山西,富裕的生意人家發行的紙幣,流通了30年以上,無需支付一枚銅錢。四川的紙幣交換也很發達,總督為此曾經上書朝廷,要求禁止民間的紙幣流通,不過收效甚微。


總體看,依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私票比較發達,這得益於不斷進行的沿海貿易。1841年,上海縣就告示民眾,大豆、麥子、棉布等產品的貿易,都憑銀票往來。在福州,僅僅1845年就出現了將近100家錢莊,用錢票、銀票和銀元票等三種紙幣進行自由交換。這種大面積的紙幣交換格局的出現,促使這一帶的西方貿易商人也開始用錢莊錢票作為支付的手段。1859年,老沙遜洋行就用紙幣支付洋行購進的黃金,而一家外資保險公司也在1862年願意接受錢莊發行的紙幣支付其保險費用。


這當然是最醒目不過的自由交換風景!廣州的錢莊數目從1873年的68家逐漸增加,到1930年,是120家;天津在1867年有100家票號銀行,其中40家每家擁有儲備金約為1萬兩,另外40家也有4000兩,剩下的20家則為小規模票號,有資本2000兩,到1899年,天津迎來私人票號的黃金時代,總數超過了300家,可謂前所未有;中部的漢口也是一個錢莊業務發達的城市,1870年之後約有20家山西票號和50家錢莊。在上海這個最大的條約口岸,從1858年到1903年,私人錢莊的平均資本增長了3倍,由於對外貿易關係緊密,上海的私人錢莊絕大多數都開設在外國租界里。


現在來看,晚清時期多種形式的貨幣格局,尤其是私票性質的紙幣發行格局,消解了政府壟斷所帶來的高額交易成本,催生了大面積的自由交換,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發展,並直接帶動了一般民眾的商業行為。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郝延平先生認為,這是中國近代真正的商業革命,使得中國經濟格局直接脫離區域性的農業經濟,過渡到了發達的商業經濟。有幾個醒目的數據,是能夠直接說明問題的。第一,晚清在大約120年之內,貨幣增長了8倍,高達25億元,而在明朝末年,中國的貨幣總量,僅僅是2.78億元。因此,晚清龐大的貨幣總量前所未有,這是一個商業的時代最明顯的特徵。第二,在同一時期,平均每人的貨幣儲備,從4.6元增加到5.4元,增加了17%以上。所以郝延平先生認為,晚清商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取決於國際商業的秩序對中國的影響,一方面取決於不斷發展的人口紅利,而最為醒目的因素,依然是不斷增加的貨幣供應量。是潛滋暗長,多元競爭的貨幣格局,確保了一個時代的商業經濟,首先擁有了強大的資本支持。


一個古老的國家,她的近代商業的起步,竟然是從貨幣領域開始。這既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律,也是晚清時代之所以能形成一個經濟發展景氣周期的主要原因。以基本的市場邏輯來看,民間市場力量對貨幣交換的智慧與探索,當然是主導力量,但必須強調,晚清政府在壟斷管理方面,或者是由於缺乏力量,或者是偶然間遵循了一種無為而治的治理原則,以至於在長達80年的時間之內,形成了在貨幣領域小政府大市場格局。由此,中國的市場經濟,在經過長達幾千年的封閉式、區域性、重生產、輕交換的農耕經濟之後,終於艱難地走向了以商業交換、企業經營為主要特徵的商業經濟時代。


本質意義上,這是一個國家從傳統農業經濟轉型為近代經濟,現代經濟的必由之路。一個新鮮的,可以佐證的案例是後來發生的1978年改革開放,尤其是1978年之後發生在廣東、浙江這兩大傳統商業區域之內的企業故事。這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雲集的地理區域,大量的完全市場競爭的中小企業在這一帶自由生長,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最成功的地方,其中一個重要的邏輯,就是這些地方隱蔽的民間金融市場。在金融產業完全被政府壟斷的背景下,廣東和浙江,甚至包括許多中小企業發展比較順利的地方,資本的來源主要來自兩種途徑,其一是所謂招商引資,其二就是民間金融,或者稱之為地下錢莊。前者依然是一種政府行為,只有後者,才真正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市場節奏。無論強大的壟斷性政府如何打壓民間金融,但正是這些所謂師出無名的民間資本,讓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建立了初步的市場經濟徵象。這是一種起源於晚清的民間貨幣傳統,是一種市場的自發秩序,更是一種與中國經濟有關的、與中國人有關的、真正來自於市場的智慧。

66

主題

408

帖子

4222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22
沙發
ahsungzee 發表於 2012-5-7 01:48 | 只看該作者
同意文章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主題

1156

帖子

65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無出其右者

Rank: 5Rank: 5

積分
6521
3
我們的元首 發表於 2012-5-7 16:19 | 只看該作者
經濟要挂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13: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