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倚重粟裕超過林彪

[複製鏈接]

16

主題

26

帖子

18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元日天 發表於 2011-2-17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元日天 於 2011-2-17 23:11 編輯

粟裕不是元帥,卻是毛澤東極為倚重的方面軍統帥,屢屢被委以征戰重任,堪稱他與蔣介石爭天下的殺手鐧。
    這兩個湖南老鄉,戰爭年代里,是「君臣相得」的典範。
    「無湘不成軍」,湖南這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南蠻之地」,近代以來,出了一撥又一撥的軍事人才。其中,1955年授銜元帥的就有三人: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大將則有六人: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
    與陳賡等幾位老鄉大將不同,他們(黃克誠除外)很早就和毛澤東有著不小的淵源,可謂知根知底,而粟裕雖然也是見面「淚汪汪」的老鄉,與毛澤東的交情卻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
    粟裕的異軍突起,的確出乎毛澤東的意外。
    如果說人才有兩種,一種是少年得志,風光無限;一種是大器晚成,後來居上,那麼粟裕顯然是後者。
    他雖然趕上了男兒嚮往的鐵血時代,隨朱德上了井岡山「落草」,見到了聞名遐邇的「山大王」毛澤東,但一來是兵頭將尾的小小連黨代表,二來沒有當時最吃香的過硬文憑(黃埔軍校畢業),毛澤東也到底不是神,還沒能一眼看出他的能耐。
    他雖然也自覺以毛澤東為師,默默地跟著他學打仗,不斷琢磨他運兵遣將的戰法,但很長時間裡,毛澤東卻還不大熟悉這位勤勉的好「學生」。
    1929年6月,毛澤東在紅四軍七大上落選,黯然離開了前委書記的崗位,到福建永定的天子洞養病。陪同毛澤東離開的江華後來回憶說:「那時我們一行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樣子。」蕭克也回憶說:「毛澤東同志一氣之下,據說跑到漳州『養病』去了。」
    這時候,粟裕還是紅四軍的基層幹部:三連連長,奉命帶所部保衛毛澤東。
    這是他與毛澤東的第一次長時間的「親密接觸」,十分盡職盡責,不敢有絲毫疏忽懈怠。
    他把全連百來號人馬分為兩撥,自己親自帶一部分跟在毛澤東身邊,另一部分則安排在駐地附近活動,隨時注意四周的動向。
    毛澤東儘管心情不大好,但對粟裕這位「衛士長」開始有所了解,也很欣賞他的細心周到,覺得安全有了保障后(蔣介石的陳維遠部就在附近),便放心地埋頭寫自己的東西。
    粟裕是老實人,除了每天例行地探望、問候之外,再沒有過多的「親近」之舉,也就未能更多地引起毛澤東的好感。
    識人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識人於落難之時。
    毛澤東是一個很講感情的人,對患難時支持自己的人,是十分感念的。林彪就因為這回紅四軍七大上作為少數派,竭力支持他,撈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1970年前的數十年間,一直是他最信任的正牌「嫡系」。
    粟裕則不但在紅四軍七大上沉默寡言,表現平平,警衛的時候又沒有「交心」的寬慰話語,顯得有些木訥,與靈泛的同齡人林彪自然不能比。
    不過,毛澤東的落難,畢竟也使他與粟裕之間有了一段難得的淵源。
    這種「一同下過鄉」的經歷,情義上雖然與他跟鄧小平、羅榮桓「一同下過崗」有不小的差異,但也非一般人能有的緣分。這是後來毛澤東也信任粟裕,將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交給他負責,並屢屢交代「不必請示」,不斷委以重任的基礎。
   一年後的1930年底,粟裕走上了高級指揮員行列,出任紅六十四師師長。這個師雖然是裝備簡陋的師級單位,卻與紅軍主力林彪的紅四軍一樣,一度直屬紅一方面軍總部指揮,歸總司令朱德、政委毛澤東直接指揮。
    粟裕與毛澤東的接觸因此多了起來,開始正兒八經學打仗。在第一次反「圍剿」中,還給毛澤東獻了一條錦囊妙計,因此大獲全勝,活捉了張輝瓚。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時,粟裕帶紅六十四師與黃公略的紅三軍一起,在板坑打敗了蔣介石的公秉藩部。
    戰後,他與政委高自立將戰況及下一步如何行動的請示寫成簡訊,派通信員送交毛澤東、朱德:
    總司令
    政治委員
    職部……於午前十一時許在板坑右翼高山與敵公秉藩接觸,直至午後五時敵始潰散……職部自昨日出發后與(紅)三軍全無聯絡,未知各方情況如何?行動如何?望示知。
    茲送上××××情報一併送來之(請)查收。
    六十四師職 粟裕 高自立
    五月十七日午前一時於板坑
    這封簡短的信函,見證了一場槍林彈雨的廝殺,是至今發現的粟裕與毛澤東直接對話的最早文電。
    如果再這樣對話一兩年,粟裕的軍事才幹被毛澤東多注意幾回,他再上升一個台階,成為軍級或軍團級主官,徹底擺脫後來資歷束縛的陰影,應當是極有可能的。
    然而,上帝大概安排他大器晚成,偏偏不給他這個機會。1932年寧都會議后,毛澤東「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再度「下崗」,三年後的長征路上才重登「九五」,粟裕也就在師級崗位上徘徊了近八年,成為真正的「老」師長。
    毛澤東到了延安,站穩了腳跟后,開始想起留在南方叢林里的老部下們。
    粟裕這個當年的警衛連長,就是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一個。他多次設法打聽粟裕的情況,期望這個生龍活虎的「青年戰術家」還活著。更殘酷激烈的抗戰即將開始,太需要會打仗的人才了。
    但毛澤東「僥倖」的期望沒能成為現實,得到的報告是,粟裕可能犧牲了。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氣吞山河的毛澤東雖然如此豁達,但心頭也難免有著惋惜與沉痛。
    1937年5月,陝北熱熱鬧鬧召開了蘇區代表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致開幕詞時,首先莊重地宣布悼念在以往鬥爭中犧牲的同志們。粟裕作為「英靈」,就被他排在了以李大釗為首的烈士名單上,坐了第三十四把「交椅」。
    這當然也代表了中共中央實際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意願。
    沒想到粟裕是一隻戰火中涅槃的「不死鳥」,沒有跟李大釗去「長眠」休息,還想跟隨毛澤東統兵打仗。
    七個月後,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得到他還「活蹦亂跳」的確切消息,連忙向延安毛澤東報喜:「粟裕還在。」
    毛澤東聞聽后,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因為粟裕浙南山區多年的沉寂,毛澤東又從當年的一個方面軍統帥,成為了全黨全軍的最高領導人,此長彼消,這時候的粟裕,還未能獲得與毛澤東再次直接對話的權力。
    但毛澤東一直在關注著粟裕,也不斷從粟裕那裡獲悉諸如韋崗處女戰、黃橋戰役、車橋戰役等意外的捷報。他當然也不吝嗇嘉獎令,不時通過新四軍軍部給粟裕打氣。
    1945年6月,粟裕接連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乾淨利索報了「皖南事變」一箭之仇。
    這是從游擊戰轉變為大兵團正規戰的一次純熟大演習。毛澤東再次對粟裕刮目相看,極富遠見地對在場的周恩來等人說:「粟裕同志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這個統兵打仗的「欽定」數據,後來全軍只有三個人達到且超過了:解放戰場的林彪與粟裕、朝鮮戰場的彭德懷。
    世人可以不認同毛澤東是神,但不能不佩服他料事如神。全面內戰爆發后,粟裕七戰七捷,首創打敗蔣介石美械裝備的「盈利」模式,使心裡畢竟有些七上八下的毛澤東,吃了一顆搞定蔣介石的定心丸。
    他親自提筆起草文電,將這一仗作為範例通報全軍學習。
    就像後來他幽默地說自己做了湖南省省委第一書記的秘書周小舟,從過去的小舟成了承載幾千萬人的大船一樣,粟裕也從警衛他一個人的小連長,成了南天一柱的「護國大將軍」。毛澤東開始了對他前所未有的信任與倚重。
    在山東野戰軍陳毅與華中野戰軍粟裕爭論時,毛澤東屢屢站在後者一邊,不但令陳毅「仿粟裕辦法」,1946年10月還乾脆將華東戰區方面軍的戰役指揮權交給了粟裕。
    司令員陳毅還在其位,戰役指揮權卻給了副司令員粟裕,負責軍隊最核心的事務:打仗。這個古今罕有的稀奇事,是毛澤東用人的一個創舉。
    粟裕這匹埋沒了多年的千里馬,沒有讓伯樂失望。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一個比一個胃口大,也一個比一個驚世駭俗,第一年就打出了全軍各戰區第一的戰績。
    毛澤東知道,國民黨的命根是他的軍隊,全軍將領如果都和粟裕一樣痛快地「挖」蔣介石的命根,革命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因此,他不只有慧眼識英雄的自得,更多的是「成功日近樂陶陶」的喜悅。他在1947年8月24日誇獎粟裕和他的野戰軍:「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
    朝中有人好做官,何況這人還是「聖上」。因此,當粟裕偶爾馬失前蹄,雨季里的南麻、臨胞打成了消耗仗,未能完成戰役目標,華野統帥部的其他人頗有責難微詞,粟裕主動向毛澤東寫檢討,請求處分時,毛澤東不但未予責怪,反而溫情脈脈地慰勉有加:「粟裕同志支午電悉。幾仗未打好並不要緊,整個形勢仍是好的。請安心工作,鼓勵士氣,以利再戰。」
    不僅如此,考慮到粟裕有作戰指揮權,卻無人事權的獨特指揮環境,他還將華野分為兩部,主力部分交給粟裕:「山東主力現在西邊,請考慮粟裕同志帶炮兵主力速去魯西南統一指揮該五個縱隊。」
    剩下四個縱隊則由陳毅負責:「陳(毅)率六、九縱俟水退後,迅速轉至東邊與二、七縱會合,從反面鉗制魯中、魯南之敵。」
    毛澤東有個「霸氣」的規矩:黨內同志上門,不論地位高低,資歷大小,從不出門迎「客」。
    但有兩個人讓他破了例:一個是林彪,1942年傷愈后從蘇聯回到延安,毛澤東十分興奮,親自前往迎接;還有一個就是粟裕。


    1948年5月,粟裕奉命前來商量華野戰略行動。毛澤東又激動異常,大步迎出門外,拉住他的手,動情地說:「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粟裕同志!」
    毛澤東還清楚地記得,這是自己與粟裕1931年後的首次見面:「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沒見面了吧?」
    粟裕自然也激動得一塌糊塗,連連問好。
    「不辣不革命」,老鄉遠道而來,最好的招待當然是辣椒。粟裕腸胃不好,辣椒也就只禮節性地嘗了嘗。毛澤東則大快朵頤,全盤照收。辣得兩頰生熱,額頭冒汗之際,他的談興也高漲起來,說起了粟裕的傑作:孟良崮戰役。
    他感慨萬千地說,消滅七十四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我毛澤東本人。
    這種當面交心的褒獎,自然是過去翻山越嶺而來的嘉獎令里體會不到的,粟裕只有感奮而已。
    十七年不曾見面,又沒有經過延安整風這一關的歷練,粟裕過去儘管能打,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受信用的程度。這似乎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這回見了面,交了心,這個小個子看來可堪大用,毛澤東也就採取了更非常的舉措。
    他不但改變了自己浪漫的「渡江躍進」主張,採納了粟裕不過江的戰略建議,還將華野的一把手陳毅調往中原,讓粟裕接替其位:「華野還是你來搞。」
    拿破崙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能升職當然好,「主上」隆恩浩蕩,粟裕又豈是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
    但他得知老搭檔陳毅並非到中央或別的地方「高就」,而是去中原軍區搞後勤,即「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與過去兵強馬壯的華野統帥之位自然不能比。考慮到他的中原局第二書記的新職,最多也就是職場上司空見慣的「明升暗降」。
    如此一來,自己與老搭檔,一上一下,便十分不忍,粟裕再三向毛澤東推辭,說:「陳毅同志無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
    毛澤東最後接受了他的建議:陳毅去中原后,原來在華野的職務繼續保留,粟裕以代司令員、代政委之職實際統率華東野戰軍。
    他的秘書蒯斯曛是復旦大學的高才生,比他還大一歲,算是見多識廣的老江湖,很有些為人處事方面的經驗。
    他當晚聽粟裕談到辭讓司令,還惹得主席不高興時,跟粟裕說:「首長,你這樣做不好,將來可能有點麻煩。」
    蒯斯曛是秘書,也是個作家,文人心眼就是多。這些麻煩儘管十年後才到來,但許多知情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之毒。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毛澤東「登壇拜將」,重用粟裕的決策無疑是對的。與蔣介石爭天下,戰爭當然是第一位和現實的事情,其他政治、經濟都需要從屬於軍事。
    「選擇一個戰略區的領導人,主要是選擇軍事指揮員,選擇戰區統帥。」粟裕也就成了這樣一個應時而出的統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後,毛澤東每臨大戰,屢屢電示粟裕:「獨立處置,不要請示」、「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粟裕在這種超乎尋常的信賴之下,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橫掃千軍,連戰皆捷,與其他野戰軍的戰果湊在一起,一個新的共和國雛形也就呼之欲出了。
    1949年到後來,粟裕受到的倚重有增無減。



    進入1950年,毛澤東對粟裕的倚重,甚至還超過了他的第一愛將林彪。不僅未答應粟裕提請林彪指揮台灣戰役的建議,仍然令他負責此戰;朝鮮戰爭一爆發,毛澤東還將粟裕從東南調往東北,列為了挂帥人物的首選,林彪反而破天荒地成為第一「替補」。
    正因為此,楊尚昆很欽佩粟裕。
    他與粟裕歷史上並無淵源,但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長期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經常聽毛澤東提起粟裕和他的戰報,耳濡目染,也就對粟裕熟悉了。
    他後來回憶說,在七戰七捷之後,毛澤東就稱讚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且對一些重要戰役,「毛主席常說,發電報徵求一下粟裕的意見」 。
    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隨著戰爭硝煙的沉寂,和平鐘聲的敲響,粟裕這個為戰爭而生的人,也就似乎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的這種「榮光」因「得罪了兩個半元帥」而戛然而止。
    彭德懷主持千人大會,給了他一頂「反黨反領導的極端個人主義者」的帽子,殘酷鬥爭了五十餘天,即便不得不低頭,誠惶誠恐八次違心作檢討,也還是過不了關。
    好在毛澤東沒有完全忘記粟裕,或許僅僅是假借他人之手,稍稍「懲戒」一下這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完人」,也就是蒯斯曛當年所說的「麻煩」來了。
    他先找到蕭勁光,詢問蕭勁光對粟裕的看法。
    蕭勁光也是毛澤東多年的老人馬,備受信任,是後來可以用來摻林彪「沙子」的人,卻沒有粟裕這樣「樹大招風」。他直言說:「粟裕為人正派,沒有二心,是好人。」
    毛澤東點點頭,表示同意。
    隨後,他意味深長地傳話給批判大會的組織者們,說:「粟裕同志戰爭年代打仗打得好,是為公的。到北京以後是為公還是為私?不能說都是為私吧!」
    最高統帥話裡有話,別人下手就不能不有所顧忌了。粟裕才終於得以過關,未曾走進敵我矛盾的行列。
    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也不幸突然落馬,被人拿出他前年整粟裕的方式開始不斷挨整。挨整的時候,過去一些諱莫如深的事情也自然順帶浮出了水面。
    這年9月15日夜,毛澤東出席中南海頤年堂舉行的軍委擴大會議時,許多高級將領紛紛揭發、批判彭德懷曾多方面排擠和打擊原總參謀長粟裕。
    據邸延生《歷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澤東》一書記載:「有人揭發:以前粟裕總參謀長凡在上報的文件上面寫有『彭副主席並轉呈中央、主席』的字樣時,彭德懷經常扣壓文件,還當著粟裕的面大發脾氣說『我不是你的通信員』而拒不向中央轉呈;還有人揭發彭德懷和黃克誠曾在1958年5月26日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惡意攻擊、誣陷原總參謀長粟裕,給粟裕扣帽子『一貫反領導』、『向國防部要權』、『告洋狀』……」
    眾人發言后,毛澤東明確表態說:「去年5月的軍委擴大會議,是彭德懷提出來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懷不能說沒有責任。」
    他還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羅瑞卿:「你去對粟裕講,告訴他,就說是我講的,下一次中央軍委開會請他參加!」
    羅瑞卿當即欠了一下身子,點頭表示:「是!」
    幾個月後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應邀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毛澤東在會上講話時,還特地轉過臉來,似乎有些內疚地當面對粟裕說:「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懷他們那個千人大會上搞的。」
    毛澤東顯然想做些解釋與安慰。這柄殺手鐧雖然暫時不用,但也不能「生鏽」,「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博古當年說他只知道《孫子兵法》,但這正是博古們短視的地方,能領會《孫子兵法》的博大精深,「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也就遊刃有餘了。
    粟裕當然明白不是毛澤東搞的,他的夫人楚青就說:「粟裕的冤案不是毛澤東搞的,也不是林彪搞的。」
    後來在粟裕1979年開始給中共中央寫的平反申訴報告長期石沉大海時,楚青甚至有些激動地說:「我巴不得是毛澤東整粟裕!你想想毛澤東要整的人,1976年後,大刮平反風暴,哪一個還沒有平反?地富反壞右都一風吹全平了反!」
    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是毛澤東主動搞的「案子」,粟裕也就不是撤換為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文革」期間還能相對平安無事那麼簡單了。後來他平反的歷程也就會順利得多。
    所以,粟裕聽了毛澤東的解釋后,有些興奮,但也有些迷茫。興奮的是主席到底還惦記著他,迷茫的是卻不公開給自己摘掉「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裡通外國」、「軍內的壞人」的帽子。
    他不知道,沒有了戰爭,他頭上「高帽」的摘除,已是第三代的事情了。除了打仗,別的方面,粟裕大概永遠只能是毛澤東的「學生」。
    在毛澤東的心裡,二十二年的征戰生涯,經歷的大仗不可謂不多,卻只有淮海決戰可以同二戰時期的國外大戰役可以一比。
    因此,當二戰名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1961年到中國拜訪他時,他便提到了淮海戰役,也說起了粟裕。
    1997年5月,電影《佩劍將軍》的編劇石征先,曾為創作另一部電影文學劇本《張思德》,專程採訪原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毛澤東生前身邊工作人員師哲。
    張思德是毛澤東延安時期的警衛戰士,與他同在毛澤東身邊的師哲當然有所了解。石征先得到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十分滿意。
    賓主對坐,談興正濃時,師哲忽然說到了粟裕,說毛澤東常常談起他身邊工作過的兩個警衛員,一個是張思德,一個是粟裕。
    石征先早在1978年7月就拜訪過粟裕,並在1983年與人合著過《淮海戰役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對粟裕的歷史很感興趣。因此師哲一說,他就有意外的驚喜了。
    師哲緩緩地回顧說:「粟裕在井岡山時期當過毛主席的警衛連長,此人很聰明、機智,很勇敢,很會帶兵,很會打仗。」
    粟裕的確曾帶自己的連隊保衛過毛澤東,稱得上是「警衛連長」,石征先自然也知道這一點。
    師哲接著說:「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主席很謙虛,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石征先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料,忙將師哲的話單獨做了記錄,並請他簽了名,以表慎重。
    師哲爽快而鄭重地答應了。
    正提筆寫字的時候,他的女兒師海霞恰巧走了進來,問父親在幹什麼。
    聽說原委后,她笑著說:「那我也可以簽名,也可以作證(證明這一次採訪行動)。」
    這當然求之不得,石征先忙又寫了一張,請他女兒也簽了名。
    一年後,師哲溘然長逝。
    蒙哥馬利訪華時,他並不在毛澤東身邊,當然沒能親耳聽到毛澤東這番驚世駭俗的話。但這並不能說明活到九十三歲高齡的他,沒有幾個當時仍然還在毛澤東身邊的至交好友。
    因為事先是帶著張思德的主題採訪,粟裕的話題是偶然談起的,多年以後,石征先老人還十分後悔,說忘了請教師哲,這一信息從何處得來的。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師哲作為原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是名氣不小、地位不低的歷史人物,沒有可靠的來源,他不會為採訪筆記慎重地簽字負責,更犯不著為素無往來、早已辭世的粟裕杜撰一段並無「實惠」的故事。
    十一年後,石征先老人也乘風歸去。這個談話的原始記錄才終於被資深研究人員發現、證實,原來它靜靜地躺在中央檔案館的外交類文件里。
    其實,儘管毛澤東的話里有個「最」字,容易得罪一大批人,因而如同劉伯承說粟裕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公開發表時遭到修正一樣,不容易傳出來,但他有這個說法也不奇怪。他談淮海戰役與粟裕也不止一兩回了,可謂有著很深的「淮海粟裕情節」。
    周恩來的貼身衛士韓福裕回憶說,建國之初,他隨周恩來到中南海服務處理髮時,碰巧毛澤東也來了。得知他是周恩來的衛士后,毛澤東笑容可掬,很隨和地問他的名字。
    韓福裕告訴他,叫「韓福裕」。生怕毛澤東聽不懂自己濃重的方言,他補充說:「是韓信的韓,幸福的福,粟裕的裕。」
    毛澤東一聽,笑著說:「你這個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國兩個大軍事家韓信和粟裕,你還比他們都幸福。」在場的人包括周恩來都笑了。
    對韓福裕而言,毛澤東的話自然是幽默的戲言,然而正是這不經意的話語,卻也真實地折射了粟裕在毛澤東心裡的分量。
    1953年2月,毛澤東由陳毅陪同,坐火車從南京、徐州、濟南回北京。這一線都是粟裕統率華東野戰軍打過仗的戰場,一路上毛澤東就多次提到粟裕能打仗,會帶兵。
    列車經過徐州時,毛澤東凝望窗外這個當年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再次深有感觸地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到粟裕曾經「中秋奪城」的濟南后,毛澤東又說他是「人才、將才、帥才」。
    陳毅笑著接過話頭,說粟裕是樊噲。
    毛澤東似乎有些不滿意,說:「粟裕,一不是樊噲,二不是韓信,三我毛澤東也不是劉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軍的戰將,是人民的好兒子么!」
    陳毅連忙說:「主席講得對!算我失口……」
    這些話,在場的「大警衛」公安部長羅瑞卿聽到了,「小警衛」李銀橋也聽到了。然而,囿於某種緣故,粟裕這個「當事人」,從來不知道最高統帥曾這樣說過自己的「閑話」。
    2006年7月,原華東野戰軍作戰參謀秦叔瑾老人,在軍事科學院等單位出席的《粟裕年譜》出版座談會上,以書面語言鄭重地說:「毛澤東在上世紀60年代對來訪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過,他的戰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
    他認為,毛主席的話,是對粟裕同志戎馬一生的高度褒獎。
    另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原海軍上海基地副司令員、中央軍委海軍司令部辦公室主任蘇榮,2007年5月在人民大會堂粟裕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也深情地回顧,1961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會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說過,他的戰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
    他也覺得,這是毛澤東給粟裕一生的高度評價。這的確是至高無上的嘉獎。
    有最高統帥的這一嘉獎,粟裕這位井岡山的老人,雖然沒有軍人的最高軍銜——元帥,後半生又「門前冷落鞍馬稀」,過得十分沉悶,但也足以「笑傲江湖」,快慰平生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2: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