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智庫熱衷預測中國2049年 中國應有憂患意識

[複製鏈接]

99

主題

569

帖子

17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oomerang 發表於 2010-1-26 0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1月24日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未來會是什麼樣?」「再過40年,中國會對美國有什麼影響?」「美國在建國100年前後搶去了中國清王朝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新中國會在它的100年時捲土重來嗎?」類似的話題在距離中國半個地球之遠的美國,幾乎每天都被人提到。近年來預測中國未來,特別是成立100年時的中國成為美國許多智庫最熱門的問題。甚至有一些美國智庫乾脆以「2049」作為自己的名稱。

    美國對一個國家未來如此密集的關注似乎只有當年針對蘇聯時期能夠媲美。俄羅斯infox 通訊社評論員諾維克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總是帶著一種優越感預測其他國家的未來,自認為掌控了對世界的未來與命運的評估權,但實際上他們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中國人更應做好這方面的研究,獨立地拿出令人信服的戰略發展評估報告向世界說明,不應將這種命運發展的宣講權讓美國人放在手中拿捏。」諾維克夫說。

    美國智庫有不少「2049」計劃

    「選擇『2049項目』作為研究所的名稱,是因為我們認為中國崛起是亞洲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2049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年份。」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2049項目」研究所總裁薛瑞福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一開始就這樣說。自從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2005年9月發表著名的《中國向何處去》演講以來,預測未來中國的走向成為許多美國智庫熱衷研究的課題。由薛瑞福領導的「2049項目」研究所近來幾份關於台灣問題和中國軍力的報告讓其頗出「風頭」,引起了中美一些媒體關注。日前,記者來到這個研究所。在距離華盛頓市中心不遠的一個商業區,「2049項目」研究所坐落在一棟普通辦公樓的二層。它實際上是個只有兩個全職僱員的「迷你智庫」,和另外一家公司共用一個辦公空間,專用的辦公室只有3間。「2049項目」研究所的招牌被擺放在辦公室門口非常顯眼的位置。

    「除了專門研究某地區或某領域的之外,目前美國只要是有外交政策研究項目的智庫,幾乎都有研究中國的項目或人員。」薛瑞福說。「2049項目」研究所就是2008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但在華盛頓對華外交政策圈內頗有影響。去年台灣「國防部」就邀請薛瑞福等「非官方人士」組成「台灣國防工作小組」考察,為對台軍售出謀劃策。

    雖然在該智庫網站上,大部分的專家和學者都是兼職人員。不過,在網路時代,獨樹一幟的外交政策研究並不一定必須在豪華辦公室里完成。「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兩年來,該所研究的課題主要關注中國軍力增長在台灣問題上的影響以及給美軍帶來的挑戰。這與薛瑞福及該研究所的另一「主力」、五角大樓前中國科科長石明凱的軍方背景和多年參與兩岸政策決策不無關係。另外,今年不到40歲的薛瑞福還有未來進入共和黨政府效力的打算,他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中是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團隊的亞洲事務顧問,因此該研究所在中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

    除了這個「2049項目」研究所外,美國許多學者、智庫和研究機構都推出自己的「2049」計劃。「休克療法之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傑弗里·薩克斯2009年推出了其設計的「中國2049」項目。薩克斯稱,這是為中國幾十年後的經濟前景尋找科學坐標。「『中國2049』將直接切入本世紀的中葉,這是因為我們想看到,屆時中國到哪裡去尋找食物、能源和水源。我們希望可以在3年內有個研究結果。」2009年3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博林格宣布將其首個全球研究中心選擇放在北京。這個中心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是就中國的長期發展、能源和環保議題展開的「中國2049」項目。

    美預測對手「功利性」很強

    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美國籍專家香農??凱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美國家智庫中,有一種叫做「時間節點法」的學術分析方式很流行。這裡所說的「時間節點」,既可能是過去發生重大事件的時間,也可能是未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時間。所以,美國有智庫熱衷預測中國的2049,說明這個節點已經被認為是「將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時間」。凱利說,目前美國的政界、學術界已經形成共識,即「中國即將甚至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因此預測中國的未來是他們「必將投入的工作」。而展望今後一段時期,沒有什麼會像新中國成立100年那樣具有標誌性意義了,包括那個時期中國的內政情況、外交姿態、經濟地位等,都會是美國政治界和學術界感興趣的問題。

    對於21世紀中葉的中國,美國智庫的各種預測層出不窮。美國《全球主義者》曾列出未來幾十年後「中國的猜想」:如「人民幣成為美元、歐元之外又一個世界貿易主要貨幣和儲備貨幣」;「中國將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經濟體,而美國則繼續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中國和美國可能將在月球建立可持續性存在」;以及「中國成功故事的吸引力將對美國構成挑戰」。不久前,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福格爾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文章預測,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2040年中國GDP將達到123萬億美元。這一規模相當於全球GDP的40%,遠超過美國GDP佔全球的14%。這些預測更是吸引世界媒體的目光。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吳心伯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總的來說,美國智庫主流意見認為中國將會越來越強大,也有的在唱衰中國,預言中國在未來5到10年內會有一個坎,難以逾越。

    在華盛頓,預測由此帶來的安全問題更受重視。在有關中國研究的智庫中,3年前成立的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備受關注。其創辦人中一位是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另一位是負責國防部全球政策制定的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薛瑞福對《環球時報》透露說,CNAS首先提出「自然資源安全」問題研究,包括能源、水及土地等資源安全問題,「引領非傳統安全挑戰領域的最前沿」。該中心1月底將出台「世界大國———主要是中美———如何在公海、太空及網路等『公共共享空間』和平共處」的報告,可能引起各界的新興趣。

    凱利認為,在研究國際政治的智庫中,歐洲智庫更多關注「過去時」,而在預測未來方面,美國的智庫更勝一籌。這主要是因為歐洲智庫「純學術」的色彩更濃,有時甚至接近於「政治歷史學」研究;而美國智庫「功利性」很強,其研究成果多被美國政府所採納。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也與美國智庫的預測性研究有關。凱利非常肯定地說,美國智庫目前對中國2049年的預測,是與美國政府的關心緊密聯繫的,其研究成果必將會被現在及以後的美國政府所採納。

    「預測一個國家未來有風險,卻很必要」

    美國現在對中國未來的研究和當年對蘇聯的研究類似。冷戰時期美國智庫投入絕大部分精力和財力研究蘇聯,但美國知名的蘇聯問題專家理查德-派普斯在《外交》雜誌上曾撰文說,「(美國)從未花過這麼多錢去研究一個國家(蘇聯),從未有如此多的學者和政府內的專家去考察一個國家的每一個方面。但當(蘇聯的)最終時刻到來時,我們的專家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準備。」

    「預測本身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預測國家未來走向更是有風險的,然而這樣的研究卻是必要的。」薛瑞福說,「如果不考慮未來的遠景,美國的政策就可能是隨意制定的而不是基於戰略遠見的基礎上。」不過,薛瑞福稱智庫的研究並不需要「平衡」,如在兩岸問題上不必既有台灣觀點也有大陸觀點。他說,「2049項目」研究所是強調在美國決策圈內沒受到足夠重視而又需要受到重視的問題。

    俄羅斯infox通訊社政治評論員葉普蓋尼·諾維克夫認為,中國近年製造了很多「奇迹」,但這樣的成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需要在這種動態的卻沒有明確判斷的情況下對中國長遠有宏觀評估。他認為,現在美國對中國的預測與當年對蘇聯預測是兩種不同的類型。美國從喬治·凱南對蘇聯的戰略評估開始,整體的思路就是對抗,而現在美國對中國還沒有明確的戰略評估態勢。

    薛瑞福認為,「雖然中美之間會有戰略競爭,但是我們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賴程度使我們能夠避免像冷戰時與蘇聯那樣的對峙。」也正因為這種新型關係在歷史上沒有先例,無法照搬,美國智庫才會競相預測中國和中美關係的未來。「我們不是說未來一定會是怎樣,」薛瑞福稱,「我們只是說『基於目前趨勢,這些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幾種情況』……這總比完全沒有戰略遠景更進了一步。」

    凱利說,美國對中國的預測才剛剛開始,中國的發展遠遠超過了多數美國研究者的預期,但絕不能因此忽視美國對中國的預測。凱利表示,中國也有很多學者研究美國,他們有很高的英文水平,很多人還有到美國留學的經歷,這是中國研究美國的優勢。但中國研究欠缺的是美國人的「憂患意識」。美國已如此強大,依然在研究潛在的對手,中國還在成長中,更要把功課做在前面,「把目光放得再遠些」。

    「美想把中國限在美國的框架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吳心伯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隨著中國日益強大,美國智庫預測中國未來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發燒」現象。它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炒一個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崩潰論」,到後來的「中國威脅論」,再到炒作「中國責任論」。不同的智庫代表不同的傾向性,有的強調與中國交往,有的則強調防範中國,比如「2049項目」研究所作為保守智庫,就比較強調中國負面性的問題。對於美國智庫的種種結論,中國不必過於看重。但吳心伯同時認為,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的霸主,需要對國家之間力量的變化做出長遠分析,這也使得美國作為大國更具有戰略思維,雖然許多時候預測並不十分準確,但對維護美國的超級強國地位是有利的。

    諾維克夫稱,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未來的預測,關注的其實只是自身的利益,只是想從中得到更多。正如美國以世界環保主帥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美國對地球做了最大的破壞。當年美國對蘇聯下那麼大功夫研究,也只是為了遏制。蘇聯真正出問題后,他們就對蘇聯不感興趣了。同樣,美國對中國未來的評估也是基於這種思路。即通過預測中國的未來而有效地把中國限在美國的框架下,防止對美國利益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爭取美國能從中國的前景中利益最大化。
欲歸去來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