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陳章良接受採訪講述留學歸國經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9-8 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9年09月08日03:28  人民網-人民日報

  「3年多直接獲得博士學位,創造了華盛頓大學的紀錄,我就覺得中國人並不差」

  一天只睡5個小時的中國學子

  記者:您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批前往美國的留學生,獲得這個機會很不容易吧?

  陳章良:從讀大學到最終出國,整個過程都很不容易。1979年,我所在的鄉中學有100多人參加高考,只有我一個人考上大學。讀大學時,我從英國的《自然》雜誌上讀到了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瑪麗·查爾頓的文章,非常興奮,便給她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對這個領域的強烈興趣,並希望能到她的實驗室去攻讀博士學位。瑪麗·查爾頓教授很快給我回了信,隨後還派了一位華裔教授到我所在的學校對我進行面試。這位教授回去后,向華盛頓大學推薦了我。1983年,大學畢業的第二年,我考取了華盛頓大學生物和醫學部的研究生。

  記者:從小漁村走到華盛頓,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您怎麼理解留學這個機會?

  陳章良:當時有一個信念,獲得機會不容易,必須好好把握。在美國,我一天只睡5個小時,很多時候都是睡在圖書館里。我告訴自己要咬緊牙關,不管多苦,不能給國家丟臉,不能給中國人丟臉,不能給自己家裡丟臉。人家去參加聚會,去大吃大喝,我錢不多,就去泡圖書館。我記得很多個晚上就在圖書館裡面睡覺,因為美國圖書館條件非常好,有沙發,比自己租的地方還好。

  當時在國外,提到中國都是「很土」、「什麼都不懂」的印象,我聽到很不服氣。我們能力並不差,也很有抱負。當時我的同班同學,有的花了七八年才拿到博士學位,而我3年多就拿到了,我就覺得自己並不差。前幾年我獲頒華盛頓大學傑出校友獎時,華盛頓大學校長告訴我,我用3年多的時間就從學士直接獲得了博士學位,創造了華盛頓大學的紀錄。

  「留學讓我掌握了最前沿的生物技術,但是不回國的話,絕對沒有今天的我」

  榮譽獻給「生我養我的土地」

  記者:您也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海歸」。在美國拿了博士學位,能找到很多高薪、舒適的工作,怎麼還想到要回國呢?

  陳章良:當時我們那一批留學生拿到博士學位后都開始在美國找工作,正好國內開始「863計劃」,需要一批在最前沿的科學家回來。我是轉基因領域比較早的一批研究者,當時國內跟我商量,希望我能回來。他們給了我一張機票,說:「你回國看看,喜歡就回來,不喜歡就算了。」我從復旦到北大,都去看了看,後來在北大留了下來。我是1987年1月回來的,當時26歲,回國后我被破格評上副教授,引起一陣衝擊波,說北大的陳章良26歲當副教授,我30歲、40歲為什麼不能評?就這樣帶動了一個年輕化的潮流。

  記者:出去,回來,30年中您的身份多次轉變。現在來看,怎麼評價當時的選擇?這段經歷又如何影響到您後來的一次次選擇?

  陳章良:如果沒有在美國這些年的留學生活,就沒有我現在的事業。但沒有回國的選擇,就不會有我今天的人生。是國家給予了我現在的一切。其實,在美國做得好的人非常多,不缺你這個人才。但我們的國家不一樣,當時正好需要我的專業和知識,於是我就回國先「吃螃蟹」。可以說,留學讓我掌握了最前沿的生物技術,但是不回國的話,絕對沒有現在的我。

  記者:這其中有哪些讓您記憶深刻的事情?

  陳章良:回國前和回國后,有兩件事情令我至今記憶深刻。

  回國前,我寫完了博士論文,我對論文非常滿意,它發表在研究領域最好的雜誌上,在論文的最後,我這樣寫道:「獻給生我養我的土地。」這句話直到今天我還記得這麼清楚,就是因為越是在國外,越是感覺國家培養我們之不易,這也是促使我回來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件事,是回國后我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在頒獎禮上,我準備的感謝辭原本是英文的,但在上台前我國駐聯合國大使突然發現了這點,他當即提醒,這麼重大的榮譽,你是代表中國獲得的,必須用中文來講,大使館可以為你提供同聲翻譯。於是我改成了中文發言,在感謝辭的結尾,我用中文說「謝謝」,台下很多外國人聽懂了這個詞語,立即開始鼓掌,當時我的心情,就像現在看到奧運會奪冠后升起五星紅旗一樣。能為國家掙得一點榮譽,我們感到很驕傲。

  「我想盡最大努力,幫廣西3000多萬農民致富,讓200多萬廣西貧困人口儘快脫貧」

  為「最窮和最弱」操心的學者官員

  記者:「海歸」是特殊群體,也是特殊視角,我們關注這個群體,是因為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是近代以來重要的時代課題,而「海歸」可以說是丈量這個距離的前行者。

  陳章良:對,追尋一代代「海歸」的身影,從1847年容閎赴美留學開始,詹天佑、茅以升、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孫中山、周恩來、鄧小平,到改革開放后從我們這批人開始的新一代留學生,可以很清晰地看見,他們在中國的社會制度、民主政治、經濟建設、科技發展等方面都留下了足跡。

  留學,是一種跟世界接軌、吸納世界其他民族教育科學文化精華的重要手段。現在我們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跟世界先進水平接軌,「海歸」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記者:現在大家說「世界是平的」,出國、回來已經變成平常事,現在的「80后海歸」跟您以前大不一樣了。對於今天這些想出去看世界也想回來創事業的年輕人,您給出什麼樣的建議?

  陳章良:我帶過的100多個學生幾乎都出去過,我覺得有條件的話還是要出去看一看。但並不是不出去就沒希望,世界是平的,很多信息已經能夠共享。根據你的興趣能力和對未來的追求,選擇是否出去。如果能出去學習,一定要抓住機會、用好時間。

  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我覺得不在出國與否,而在於是否有一種拼搏的精神,靠自己拼搏,絕對不能靠父母或「天上掉餡餅」。同時,把握住機遇,你就能成功。

  記者:以前在中國農業大學,學生親切地稱呼您「良哥」,您到廣西後有沒有新的外號或者說法?

  陳章良:最新的說法就是,我是操心「最窮和最弱」的官員,因為我分管農林水、民政、扶貧。在廣西工作的這兩年,讓我深刻感受到,農民不富裕起來,國家無法富裕起來;農民沒有小康,國家沒法小康。我想盡最大努力,利用我的研究成果、資源和經驗,幫廣西3000多萬農民致富,讓200多萬廣西貧困人口儘快脫貧。我每天都非常忙,一直在底下走,全區109個縣,除了三四個,我都去過。我對自己的唯一要求就是,盡心儘力地工作。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7: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