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車臣 帝國的警鐘 /黃鐘

[複製鏈接]

1191

主題

2547

帖子

1117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uaiyouli 發表於 2009-8-16 1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9月1日,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發生的人質事件,傷亡慘重,震驚世界。
   


     北奧塞梯共和國總統亞歷山大•扎索霍夫說,綁架者提出的條件是要求俄羅斯軍隊撤離車臣,並允許車臣脫離俄羅斯獨立。
   
     車臣已經成為莫斯科的心病,也為世界上的老式帝國敲響了警鐘。
   
     為了鎮壓車臣獨立運動,據不完全統計,俄軍和內務部隊在兩次車臣戰爭中至少有5000名官兵喪生,而近兩年與車臣有關的恐怖事件,也讓俄羅斯付出了血的代價。比如,2002年5月9日,俄羅斯達吉斯坦共和國境內發生傷亡不小的爆炸事件;2002年10月,莫斯科軸承廠工人文化宮發生人質劫持事件,造成 129名人質和40名車臣武裝分子死亡,該事件使車臣「黑寡婦」廣受關注;2003年5月12日,車臣政府大樓遭遇汽車炸彈,59人死亡,200多人受傷;2003年7月5日,兩名女性自殺襲擊者在莫斯科引爆炸彈,造成15人死亡;2003年12月5日,;車臣北部的斯塔夫羅波爾地區發生特大列車爆炸事件;2003年12月9日,一名女性自殺襲擊者在克里姆林宮對面引爆炸彈,導致6人喪生,13人受傷;2004年2月6日,莫斯科地鐵列車爆炸案造成近 40人喪生,100多人受傷;2004年8月31日,女「人彈」再次在莫斯科地鐵站附近爆炸。至於車臣問題給俄羅斯政治經濟和社會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帶來的長遠負面影響,那就更是難以估量了。
   
     現在還沒有跡象表明俄羅斯政府短期內會向車臣人妥協和讓步。2004年5月,當車臣共和國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被炸死,俄羅斯總統普京態度強硬:「報復不可避免。」
   
     問題是,怨怨相報何時了。
   
     雖然俄羅斯政府在車臣分立問題上表現出不容妥協的姿態,但這不意味著俄羅斯的輿論也只有一種聲音。由於俄羅斯人將繼續用選票來表達自己對車臣麻煩的承受能力,俄羅斯只要實行民主政治,那麼在車臣問題上,就總是存在著將來有一天選擇放棄的可能,就像強大的不列顛放棄美國一樣。
   
     正是因為這樣,大陸在車臣問題上應該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不可因為急功近利而表現僵硬。由於俄羅斯依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在車臣問題上持現實主義的態度是理性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要簡單地站在俄羅斯政府一邊對車臣大加撻伐,表態幾乎如同俄羅斯的官方聲明一樣,甚至公開支持俄羅斯的暴力打擊。雖然這可以曲線地表達自己在領土問題上的強硬和堅決,但也會在自己的一些敏感邊疆地區產生逆反心理。切不可錯把莫斯科當北京,把格羅茲尼當伊犁。在堅決反對恐怖主義的同時,也應該為俄羅斯土地上的非俄羅斯民族留下同情的空間,況且在戰略上來看,俄羅斯一些要求獨立的民族如果能夠獨立,對對世界並不是什麼壞事。
   
     因此,大陸應該全面、冷靜、理性地看待車臣問題的經驗和教訓。
   
     沒有必要替俄羅斯諱言,車臣惡果的產生有著俄羅斯帝國罪孽的根源。俄羅斯和蘇聯都是典型的領土擴張型的帝國。14世紀之前的沙皇俄國卻是一個單一俄羅斯民族的莫斯科公國。幾百年,俄羅斯憑藉著鐵與血征服了周圍的100多個國家,形成了世界上疆域最遼闊、民族最多的帝國,無論是亞塞拜然還是烏克蘭,哈薩克還是車臣,實際上都是沙俄或者蘇聯的殖民地。用列寧的話來說,沙皇俄國就是「各族人民的監獄」。蘇聯也不例外。
   
     車臣地處俄羅斯聯邦的南部邊緣地區,面積只有大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才100多萬。沙皇俄國是經過漫長而血腥的高加索戰爭,才在1895年把車臣納入它的帝國版圖。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斯大林將38.7萬多車臣人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無論是征服還是遷移,都是在血和劍中進行。麥德維傑夫在1970年代初出版的一部書中就說,在車臣印古什共和國里,強制遷徙是由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謝羅夫指揮,一些拒絕離開家園的老人和婦女遭到殺害,不少老人和兒童死在途中。斯大林死後的1957年,蘇聯才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可以說,車臣是強扭到俄羅斯大筐里的瓜。雖然這不意味著強扭的瓜就一定不甜,但是,車臣卻是一棵俄羅斯難以下咽的苦瓜。
   
     如今,雖然白色的沙皇俄國沒有了,紅色的蘇聯也不復存在,但帝國心理、帝國思維和帝國記憶還在。2000年,普京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就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呼籲當地俄軍要戰鬥到底維持國家統一。這種帝國精神使得俄羅斯政治家和民眾很難一時在車臣問題上做出很大讓步——許多外國人都在為蘇聯解體惋惜不已,更何況俄羅斯人自己?——,直到俄羅斯覺得吃夠車臣問題的苦頭為止。
   
     因為,民族壓迫和迫害的記憶是最難消除的。車臣已經成為,並將在未來繼續成為俄羅斯之痛。既然是武力掠奪,高壓維繫,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心悅誠服。哪裡有壓迫,哪裡就可能會有反抗。這反抗的幽靈隨時都可能跳出來。儘管斯大林說過,「在蘇聯,有人會因為他的民族成份而成為迫害的對象,這樣的事情是不曾有過而且不可能有的」,但斯大林曾經用暴力手段,強行把車臣人、卡爾梅克人、庫爾德人、印古什人、巴爾卡人等民族遷移出原來居住的地區,撤消了相應的自治共和國、自治州。這個過程殘酷而充滿血腥。那些讀過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的人或許會記得這樣一句話:「加爾梅克人沒有站住腳,漸漸地在悲傷中死絕了。」那些被強制遷移的民族中,日爾曼人表現了突出的勤勞;希臘人也十分熱情地投入到了新的勞動;朝鮮人甚至在哈薩克取得了成就。雖然返回故土的幻想還隱秘地存在,的總的來說已經屈服於這個制度。索爾仁尼琴如是說。但在這些被強制遷移的民族裡,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車臣人。車臣人從來就沒有徹底屈服於俄羅斯。
   
     索爾仁尼琴說:「有一個民族卻絲毫未受到奴性心理的影響,況且不是個別人,不是幾個反叛分子,而是整個民族都沒有馴服。這就是車臣人。」「車臣人只尊重敢於反抗的人。」「血的復仇發出的光芒形成一個恐怖『場』,它也就用這種『場』力維護並加強著這個小小的山地民族。」
   
     這是他1968年寫成的《古拉格群島》中的一段。
   
     而別斯蘭市人質事件距離《古拉格群島》的出版已經30年。索爾仁尼琴不是先知,但這位俄羅斯人在車臣問題上卻有著先知般的敏銳和預見。
   
     無論外界對車臣人的這種精神是如何評價,這個民族過去是那樣生活的,未來還會是那樣生活,除非俄羅斯能夠把這個民族滅絕,或者是徹底地分散並禁錮起來。這也是世界歷史的一個悖論——許多民族被徹底地征服了,許多民族消失或者被同化了,可依然還有些民族頑強地抵制征服和同化。他們是帝國的死敵。俄羅斯雖然把車臣咽進了自己的肚子里,卻一直是消化不良。有時候,如果自己腸胃消化不良的話,吃的越多就對身體傷害越大。
   
     車臣人強悍地,甚至是不惜代價地在尋找自己的位置。1991年11月,杜達耶夫下令成立車臣共和國。1994年12月,俄羅斯出兵車臣。戰爭持續了20個月,杜達耶夫被打死。1997年1月,阿•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俄羅斯於1999年8月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在長達10年的血腥衝突中,共有一萬多名車臣武裝分子被俄軍消滅。
   
     這對車臣人來說,意味著10個車臣人里起碼有一個死於俄羅斯的炮火。
   
     可車臣人的戰鬥卻還看不到盡頭。車臣人和俄羅斯在不對稱地較量著。強者用強者的武器,弱者用弱者的手段。不管如何評價車臣人的言行,一個才100來萬人口的民族能夠在10多年的殘酷紛爭中沒有屈服,卻是任何政治家在思考車臣問題時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事實。
   
     除非俄羅斯重新成為一個極權國家,否則形形色色的襲擊會防不勝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普京總統和他未來的繼任者能夠在強硬立場上走多遠,值得懷疑。應該說,只要俄羅斯不採取滅絕方式或者退回到極權國家,車臣的獨立或者高度自治是個時間問題。況且,為了小小車臣的統一而將俄羅斯變成專制國家,這統一的代價不是也太大了嗎?而民主的俄羅斯又不可能長久地像沙俄或者蘇聯那樣可以不惜代價。大陸應該在車臣問題上預留後路。
   
     除非俄羅斯能夠接受車臣人以民主的方式留在俄羅斯聯邦或者脫離俄羅斯聯邦,並把這視為車臣和平計劃的一部分,否則,莫斯科自作主張的「民主」難以受到車臣的尊重。車臣問題是對俄羅斯老式帝國思維的最嚴峻挑戰。無論外邊世界如何評價,車臣人會繼續以犧牲換時間,而俄羅斯將繼續看不到戰線會出現在什麼地方。俄羅斯在車臣問題上,無論是堅守還是放棄,都具有世界意義。因為這是世界上其他帝國的一個樣板。
   
     無論車臣結局如何,大陸對車臣教訓應該有自己的理性判斷。有人把今天車臣問題歸結到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頭上,說什麼戈爾巴喬夫改革把改革重點放在了政治改革上,沒有抓住經濟改革這個中心,結果因為不能把經濟搞上去,激化了民族主義的抬頭。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就像說沒錢的夫妻會離婚,不斷發財的夫妻不會離婚一樣武斷。
   
     其實,在蘇聯時期,官方一向強調俄羅斯民族是無私的朋友,給其他民族地區帶來了繁榮發展和幸福。可是,俄羅斯並沒有取得如意的宣傳效果。因為俄羅斯一再向全世界宣揚自己有恩於非俄羅斯民族,也是在傷害非俄羅斯民族的感情。因為非俄羅斯民族會把發展歸結為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而不是俄羅斯的恩賜與善意。他們會認為,如果不是俄羅斯的高壓統治,他們原本可以生活得更加美好。雖然它們真要分立出去,前途未必光明,可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卻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客觀存在。
   
     事實上,蘇聯也並非民族關係的黃金時代。應該承認,高壓極權的蘇聯最終解體只是個時間問題。斯大林自己是喬治亞人,但他卻是鐵碗的俄羅斯帝國統治者。為了控制非俄羅斯民族,他設立了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民族專區,後來又把自治共和國改為加盟共和國。按照蘇聯憲法,加盟共和國有退出聯盟的權利和自由。當然,在斯大林時代沒有人實踐過這樣的憲法條文,這不是非俄羅斯民族沒有這樣的想法,而是斯大林的高壓政策扼殺了這樣的苗頭。但這並不意味著分立主義的潛流已經中斷。正如戈爾巴喬夫所言:「問題的癥結在於各加盟共和國和民族自治體是硬性地捆在俄羅斯那輛大車上的。」要維持蘇聯帝國的存在,就只能否定民主,實行高壓的集權政治,比如不能反思歷史,因為反思歷史就必然會想到蘇聯的民族壓迫。
   
     如果不讓非俄羅斯民族有分立的權利和自由,或者害怕把憲法規定的民族自決權付諸實踐檢驗,那麼,蘇聯可能還能夠維持一段時日,但這是以蘇聯整體的政治停滯為代價。如果蘇聯以經濟改革為中心,就可能蛻變成經濟發展和政治腐敗這樣一個混血兒。誰能夠確保這樣的蘇聯帝國最後不解體,甚至解體得更加悲慘以至於是血淋淋的呢?對今天的俄羅斯也一樣,只要奉行政治民主就面臨分立主義的巨大壓力。 _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