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游日本尷尬!導遊教我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12-22 2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12/22  消息來源:和訊論壇 

10月30日下午,飛機從北京起飛過不久,就到了大阪。這個說法也許有點誇張,但我的意思,就是快。畢竟是出國旅遊,速度上,比上新疆、海南還要快,讓我們充分認知了什麼叫鄰居。

人生中有個體驗,叫遠香近臭,CCTV有個節目,仿照西方的訪談類型,整日將家長里短的齷齪事搬到屏幕前,硬是要當道德法庭的代言人。看了那些節目,發現有個特點,所有與父母矛盾最深的子女,往往就是長年與父母生活在子女,那些義正詞嚴譴責同胞「不孝」、而且也很得老人心者,恰恰正是遠離老人的。國家,實際上是更大範圍、更多人口的「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一樣。上述的道理,往好詞上靠,叫距離產生美,往壞詞上靠,叫近戰遠交。

中國人眼裡看日本,色彩相當複雜,感覺也有種說不出的尷尬。我們習慣用這樣的一個詞,叫他們「小日本」。這個稱謂,中國遊客在中國旅遊社組織的團隊里,一點也不避諱,喊得很爽口,完全不用擔心美國人用「NEGRO」稱呼「黑人」可能招來的「政治偏見」的攻擊。

這份骨子裡的鄙視從什麼地方來?

在日本走馬觀花遊了4天,我發現,說日本人「小」,如果只指體形,已經與事實不太吻合了。街頭當然還能看到個別標準矮小的日本人,令人聯想到拉伯雷的小人國。不過,在現代亞洲人圈子裡,日本已經比較中等個頭了,甚至還能看到高個兒的。

我們的傲慢,起因可能是神話,就是一個熟悉的故事,秦朝的徐福招中國的百名童男女到日本島國,繁衍子息,成了現在的日本人。

神話的正確性或者準確性應該有人論證,但我們提到的,是一種民族的感覺,就是認為,你根本就是從我這裡來的,有什麼呀。漢民族的驕傲,在大唐時代,達到了一個峰值。那個時代,我們可以想見,連衣衫的層疊變化都表現繁華的唐朝人,挺胸疊肚的,接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納禮之人,其中就有頗為謙卑的日本留學生。

晚清之後,我們提起「倭寇」,就開始狠得牙痒痒的。海戰中的一敗再敗,伴隨著屈辱的賠償。二戰期間,日本發起的一場連續8年的浩劫侵略,在中華民族心裡,積澱了深仇大恨。改革開放后,日本電器、汽車的大量進入和中國勞動力、留學生的大量輸出,中國人對日本的感覺,變得更加變形、複雜。

如果我們跳出情緒,更冷靜地分析中國與日本,就會發現,這是兩個鄰居之間的競爭,這是兩個同樣文化基因人的同等質量的心理較量。他們的同,有時比不同還要多。兩國文化的交匯、兩國人民的交流,的確比人們想象的要深很多。

下午到大阪,時間還很充裕,因為當天沒有行程安排,在大家的要求下,當地導遊帶我們進了離機場近一家超市。國內的遊客,早就學會了出國採購的節奏和力度,所以對於這第一店,大家看的多,買的少,倒是我們的地導顧紅,買了一套茶具。

顧紅是典型的北京姑娘,白白胖胖,特愛笑,嘴特利索,當年在日本讀研究生,研究日本經濟,今年40歲,是很有人氣的金牌導遊。剛剛與日本男友分手,如今單身居住在東京公寓。

是一個來自天津女留學生「撬」了她的男友。這個天津女生,應該算是顧紅朋友的朋友。天津女生初到日本,常帶旅遊團出國的顧紅讓男友在她困難的時候幫一把。好嘛,這一把不要緊,天津女生乘機就投懷送抱,和顧紅的男友有了「關係」,之後,一哭二鬧三上吊,逼那日本男人趕緊就與顧紅斷絕了關係。

北京姑娘要的是面子,覺得同胞之間如此卑劣地搶一日本男人,太齷齪。但畢竟被背叛的屈辱感和挫折感讓她如哽在喉,她此後整整沉寂了2年,不帶也不接任何旅遊團,直到不久前,才結束了自我療傷,「總得掙錢糊口呀」她自嘲。

大阪的傍晚,天乾淨澄澈,車行駛方向與中國相反,是左行,道路並不寬,也就兩條,一來一去。路邊的房屋,門臉的燈亮了,路上很少能見到人。我們幾個遊客去了一家小超市,「好鄰居」那種的,還有一家釣魚用具專營店。裡面很安靜。我們當中有個人買了把剪刀,交費時稍稍對交流擔心了一下,但很快發現這一下,也是多餘。因為我們的交流可以用文字來替代,後來我們發現,那個釣魚用品店的收款員,就是中國人。

很多人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說日本保留的中國古文化比現在的中國還要濃。來到日本后,我們發現,這個說法實在很有道理。比如文字,儘管句法照我們正宗的中國人看,有點怪異,但基本可以猜到意思。富士山上五合木有點像我們的西山八大處,那地方也是中國遊客聚集的遊覽區,也像我們的遊覽區一樣設有禮品店,當然大部分的小東西都寫著「MADE IN CHINA」。我很喜歡一個小木碗,上面寫著「湯吞」,我猜就是「水杯」的意思。

日本人的宗教場所主要有兩個,一是神社,一是寺廟。神社大都不擺像,只樹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漢字。一下讓我們感受到了漢文字的宗教力量。

日本女人的溫順,據說已經是昨日黃花,但尊老的跡象,卻處處體現。比如他們的長輩和晚輩尊卑界限分明,工資隨年齡增長變化很大。日本人長壽,據說男性平均壽命79,女性平均壽命86,所以他們法定65歲退休,而且退休金非常高。老人在日本屬於被尊重而不是受歧視的人群,因為他們的身體好,社會地位高,晚年多數享受四處旅遊的生活。

然而,和中國的不同,也分明能看出來。近代以來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印記,已經鑿刻在日本文化的骨髓中。

記得2003年的時候,我在英國街頭問路,一個老太太特別慈祥回答了問題,然後問:「你是日本人嗎」,我說,不,是中國大陸人。她聽后一臉的吃驚。

   在當時西方人的概念中,中國人和日本人長相幾乎沒有區別,但只有日本人才可能四處旅遊,才可能說好英語,才可能有禮貌,才可能衣衫舉止得體。這個理解,儘管讓我們的自尊心受傷,不能不說當時有一定的道理。

   我曾經把同樣的問題請教過顧導,她說,中國人和日本人很好區分,看眼睛就可以了,日本人的眼睛是直的木的,就任死理,中國人眼珠靈活,一轉一個主意。這個理論,我在第二天參觀日本一風景區大涌谷時發現了。

連續幾年的經濟不景氣並沒有降低日本人的生活水準,日本人工作極其賣力,工薪高,休假多,他們信奉的勞動原則是:狂工作+瘋玩。那是一個周末,而且因為周一是文化節,相當一部分的日本家庭選擇了在這個周末到他們喜歡去的大涌谷去泡溫泉。

為了避免塞車,我們特意趕早出發,但還是被塞出了幾公里以外。有個現象讓我們很感慨,上下兩條路,塞死的路,是上山的路,下山的路,完全空著,沒有警察維護秩序,所有的車都一輛一輛挨著向前挪動,沒有一部車企圖超車,饒行到旁邊空噹噹的路上。遵守法則,這是日本人西方化最明顯的地方。

追求結果的精緻,也是日本讓我們感覺特別的印象。花園的花草、街市的規劃、火車站的整潔、地面的平整,所有的東西,你不會發現瑕疵,因為細節已經得到了極端的關注。

塞謬爾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提出當代主要有7種文明,它們是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按照他的觀點,冷戰後的世界,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文明之間。不用文明的衝突,成為世界關係矛盾中的關鍵因素。

但是看這個理論時,我比較費解問題之一是,一直以來,我們都很坦然地將把日本劃為大中華文化圈,塞謬爾 亨廷頓為什麼要把中華文明和日本文明分隔開來。在日本,我看到了答案:日本已經變成了兩個文化的混血。

15

主題

102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1
沙發
冷雪在迪拜 發表於 2008-12-25 21:11 | 只看該作者
秦朝的徐福招中國的百名童男女到日本島國,繁衍子息,成了現在的日本人。
原來日本人的這樣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