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訪民進黨「中央黨校」:綠營洗腦大本營

[複製鏈接]

1394

主題

3354

帖子

2166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21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釣貓魚 發表於 2007-8-24 1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個沒有固定校舍、沒有聘用教師、沒有系統課程、甚至沒有教室的學校,在台灣政壇卻有著顯赫的名聲

凱達格蘭,是台灣一個已經消失的原住民部族。

而在台北市重慶北路二段180號,12層,有一所與之同名的學校。

這就是在台灣政壇聲名顯赫,被稱為民進黨的「中央黨校」的「凱達格蘭學校」。

儘管凱達格蘭學校在台灣政壇「名聲響亮」,但對於該校的運作,外界知之甚少。帶著對該校的種種疑問,《國際先驅導報》實地探訪該校,試圖揭開這所民進黨「中央黨校」的真實面目。

暗中探訪凱達格蘭

台北市重慶北路二段180號,是台灣第一銀行總行大樓。12樓的銀行信息數據交換中心內,隔出了200坪(1坪約3.3平方米)的空間,便是聲名在外的凱達格蘭學校。

這所民進黨「中央黨校」其實幾乎不能算是學校:它沒有固定的校舍,大廈里的房間僅供辦公和聯繫事務所用;它沒有聘用的教師,而是不斷邀請「合適人選」來講課;它沒有系統和長期的課程,只是以短期研習營、講座的方式進行學員培訓;它甚至沒有教室,不得不根據學員人數規模租借授課場地。

日前恰逢凱達格蘭學校「決策領導班」等三個科目培訓班正在招生,《國際先驅導報》獲悉,凱達格蘭面向全社會招生,報名程序非常簡單,只需提交一份報名表和兩封推薦信即可。

筆者看到,報名表上無非是常規的個人基本資料、學歷和工作經歷等,並沒有要求填寫與政治相關的內容。在台灣,筆者曾多次受邀參加不同政黨舉辦的講座或研習營,他們都不會要求活動參加者必須具有黨員身份,或是要證明自己的政治立場。

經費多靠校友捐贈

凱達格蘭學校的運作,同樣是一個謎。近似於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凱校,由於不是政府機構,不必受限於部門預算與龐雜的行政法規。

《國際先驅導報》獲知,學校設有財團法人凱達格蘭基金會,接受社會各界捐款,畢業的校友則是重要的捐贈者。去年11月,第三屆校友會理監事17人便一次性捐款26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65萬元)。

學費僅是凱達格蘭學校經費來源的一小部分。凱校的課程名目繁多,不同的科目花費也不盡相同。其中,以公務員為主的「決策領導班」收費較貴,16名學員每人學費新台幣10萬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其餘的課程基本免費,只收取出席保證金,學員若缺席半數以上課程則沒收保證金。

成立至今四年的凱校,宣傳出版品並不固定,種類亦不算多。只有約兩三個月一期的電子報和校友會訊,但基本只是簡單紀錄凱校的課程和活動訊息。此外,今年1月發行過一本五十餘頁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手冊,筆者翻看后,發現內容也無特殊、獨到之處。

綠營洗腦的大本營

2003年,陳水扁親手創建了這所特殊的學校,也註定了凱達格蘭學校與陳水扁及民進黨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了籌建學校,陳水扁還拿出「大選」時「節餘」的3000萬元新台幣補助經費(約合人民幣750萬)。當年3月29日的開學典禮,他也親自出席並發表致詞,表示創辦凱達格蘭學校是他「三十年來的心愿」。

四年來,該校已培訓2600多人,為綠營籠絡了大批學術界和產業界精英、政府高層以及民間社團領袖。學生畢業后,凱達格蘭校友會經常組織他們一同外出郊遊、登山、開論壇、搞沙龍,彼此保持密切聯繫。久而久之,凱達格蘭已成為台灣政治的一種身份象徵。

2006年8月,「倒扁」活動如火如荼,在紅色浪潮和「阿扁下台」的呼聲中,陳水扁走進凱達格蘭學校——這個對抗「紅潮」的最重要基地。他對台下的學員發表演說,稱「倒扁」運動不是理性的抗爭。接著,凱校力挺陳水扁,南下台南、高雄,邀請學者專家解析台灣民主政治,並在10月舉行「圍城之後——從倒扁紅潮看台灣的民主發展與挑戰」的論壇,抨擊「倒扁」運動,呼籲民眾「認清形勢,不要任人宰割」。

今年3月20日,是前校長李鴻禧的70歲生日。學校特意為這位有陳水扁「國師」之稱的大人物舉辦了生日宴會。李鴻禧上台致詞時說,希望看到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由此可見,雖然陳水扁一再強調凱達格蘭學校「不屬於任何政黨」,也不是民進黨的「黨校」,更不是「權貴的社交班」,但創辦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宣揚民進黨政治主張,灌輸「台獨」思想。學校的首任校長陳師孟曾明白地表示,雖然講師和學員不分黨派,但前提是「要認同台灣」,一語道破凱達格蘭學校的本質。

綠營政客「上學記」

講台上「首腦高層」、講台下非富即貴,正所謂「上學事小,社交為重」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景華實習記者李胤茜發自台北、北京高丹華,金門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三年前,為了參加凱達格蘭學校的培訓班,她每個星期乘飛機從金門到台北上課。「凱校的學習過程花了我不少錢,但對我而言卻覺得值得。」

「綠營首腦」親自授課

高丹華之所以覺得值,原因之一在於學校負責人和授課者基本都是民進黨高層人士或陳水扁的親信。

曆數凱達格蘭三任校長,首任陳師孟是「鐵杆台獨分子」,號稱陳水扁的「最佳工作夥伴」。次任校長李鴻禧更是陳水扁的老師、「台獨法學家」,有台灣「國師」之稱。現任校長黃宗樂也是公認的「扁系」人馬。

凱達格蘭沒有專任教師,每期課程邀請的授課教師也都不盡相同,但主要以親綠學者、富有經驗的實務界人士以及台灣政要為主。今年4月,李鴻禧在四周年校慶上說,學校邀請的講師40%為行政部門的各級官員。

《國際先驅導報》發現,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四大天王」對該校貢獻不小。在凱校開設的五個班裡,每期必有「國家領導座談」,陳水扁幾乎「壟斷」了這門課程的主講權。蘇貞昌多次主持「國家政務座談」,謝長廷也常常在校發表演講。在凱達格蘭出版的人物系列叢書里,首本《共生繁榮看好台灣》便是以謝長廷為主角。目前正在接受報名的第五期女性公共事務領導班,也已確定由陳水扁副手呂秀蓮作開學演說。此外,「台獨教父」李登輝也是這所學校的「客座教授」。

官太太熱衷參加

「明星級」的主講人,讓許多人對該校趨之若鶩。但學校對每期的學員規模都嚴格控制,基本上每班不超過50人,對報名者更是精挑細選。

「成員來頭不小,均是明日之星、一時之選,有政府部門高階主管、企業界菁英、社團領袖……年齡最高為76歲,也有30多歲的。」「國家領導與發展策略班」的第七期校友、「行政院」青輔會青年職訓中心代理主任蕭行明,回憶起他在凱校的同學時說道。該校校友會會長、現任「立委」高志鵬也表示:「凱達格蘭學校提供一個產、官、政、學、社的觀念溝通平台,學員都是來自各領域的優秀人才。」

但在高志鵬所提到的「優秀人才」里,還少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民進黨高層的太太們。如果按照學校的選拔條件,論學歷論資歷,她們都難以躋身「人才濟濟」的凱達格蘭。然而事實上,每一期的「女性公共事務領導班」幾乎都少不了她們的身影。蘇貞昌的太太詹秀齡、「內政部長」夫人洪恆珠是第2期校友,謝長廷的夫人游芳枝和海基會董事長張俊雄的夫人朱阿英緊跟著參加第3期。

這群官太太大多沒有工作,把家庭主婦當職業。她們參加凱校的培訓班,也是因為得到丈夫的鼓勵和推薦。詹秀齡之所以報名,便是源自蘇貞昌認為學校課程很適合她。她的女兒蘇巧慧說,媽媽當初參加女性培訓班時,就像小學生第一天去上學一樣,竟興奮得睡不著覺。在後來的「說服的藝術」課上,蘇貞昌擔任講師,詹秀齡於是第一次成了丈夫的「乖學生」。

短期課程名目繁多

目前,凱達格蘭學校開設了決策領導、「國家領導與發展策略」、原住民研究、婦女與公共事務、青年領袖五個班。課程從「台灣文化美學」到「國際強權外交」,從「性別主流化」到「台灣憲政體制」,從「媒體改革」到「台灣經濟發展戰略」,可謂包羅萬象。

凱校開設的基本上都是短期課程,每個班一年開課一到兩期,一期大約是三到四個月。通常,每周只安排周六一天上課,這樣,一期課程加起來只有十幾天,累計幾十個課時。

雖然學員非富即貴,但凱校也有學校紀律。高志鵬提出了凱校版的「四不一沒有」——「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上課不睡覺,就沒有拿不到結業證書」。

除了講座之外,凱校還開設了四分之一左右的戶外課程,比如在福利機構服務、競賽聯誼等。而其中最具挑戰性的,莫過於攀登島內海拔最高的山脈——主峰3952米的玉山。這是很多培訓班的必修課。學員不論年齡老幼、職位高低,都得背著登山包,帶上登山手杖,走完這三天兩夜的行程。為此,還有校友特意寫了《玉山攻頂手冊》供大家參考。

國際先驅導報 特約撰稿景華 實習記者李胤茜
隨  心  飛   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2: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