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遊記中的"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

[複製鏈接]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iancai 發表於 2007-7-3 04: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青少年的我,就愛讀《水滸傳》、《西遊記》;成為老年的我,還是喜歡這兩本書。

一部《西遊記》,一百回、六十五萬字,說的是什麼? 北大教授林庚從分析其中心情節「大鬧天宮」入手,認為孫悟空在大鬧天宮前遠涉重洋學道這一情節「對於說明反映農民起義卻是不利的,對於說明西天取經反而是有利的。因為孫悟空既能克服重重困難訪道於三星洞,為什麼不能經歷種種磨難取經於西天呢?」 林庚還說:《西遊記》是產生於明代的神魔小說,「在神話或童話故事中借『取寶』來構成一個英雄的事業,則正是習見不鮮的;在西天的路上,孫悟空不但經常斥責豬八戒的想散夥的思想,而且還時常開導唐僧要堅定信念,說明取經的事業,對於孫悟空說來並不是勉強順從的,它正是一種歷盡千辛萬苦的英雄事業。」(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書」《(西遊記)漫話》)一部《西遊記》,說的只是孫悟空、沙和尚(悟凈)、豬八戒(悟能)跟著唐僧一步一步,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上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故事。

馮友蘭說:「看《西遊記》的人總會問,孫悟空既然有那麼大的神通,為什麼不帶上唐僧,駕上筋斗雲,翻上西天,而要跟著唐僧一步一步的受盡辛苦呢?回答很簡單,唐僧的路是要他一步一步的走的,否則他就不能成佛。」 (見陳來整理《<中國哲學史新編>回顧及其他》)

《西遊記》第九十九回的回目是:「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說的是:唐僧等人取得真經,離開西天靈山雷音寺后,觀音菩薩細看記錄唐僧等經歷的災愆患難的簿子,「急傳聲道:『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即命揭諦,『趕上金剛,還生一難者。』……」

馮先生是個哲學家,他簡潔的說明了《西遊記》的中心思想。一部《西遊記》,就是講一個「過程」,一個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如何經歷九九八十難,上西天取得真經的「過程」。

法國薩特提出過一個重要命題:「人,存在先於本質」。我以為,馮友蘭的那段話,與薩特的這個命題,思想是相通的。存在,是一個過程,一個行為的過程、選擇的過程;人的本質,是在過程中顯現的,正如唐僧、孫悟空、沙和尚(悟凈)、豬八戒(悟能)的「本質」,只能在上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完成一樣。質言之,唐僧、孫悟空、沙和尚(悟凈)、豬八戒(悟能)的「本質」,只能通過唐僧、孫悟空、沙和尚(悟凈)、豬八戒(悟能)自身的行為、選擇來說明。因此,人不要只看重終端結果,而應重視過程;遇到困難、挫折,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只是你自己一系列行為、選擇的結果,只有你自己才必須對此承擔責任,而不是任何別人。

馮先生以「人生哲學」為自己體系的出發點、巔峰、歸結點。馮先生是不是認為《西遊記》的整體構思,「圖解」了自己「人生哲學」的要點: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學會生活,才能取得生活的「真經」;而生活是一個「過程」,一個充滿磨難的「過程」——你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都不行?

馮先生說過:「在中國哲學傳統中,哲學是以研究人為中心的『人學』。」小說更是「人學」。在這一點上,哲學與小說打通了。

老看《西遊》,看出了什麼?看出了點哲理,不知吳承恩吳老先生認可否?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7-7-4 01:16 | 只看該作者
馮先生說過:「在中國哲學傳統中,哲學是以研究人為中心的『人學』。」小說更是「人學」。在這一點上,哲學與小說打通了。
老看《西遊》,看出了什麼?看出了點哲理,不知吳承恩吳老先生認可否?


佛教, 基督教, 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頂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paullian 發表於 2007-7-4 13:4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7-7-4 01:16 AM 發表


佛教, 基督教, 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頂一下


完全同意,基督教都時人創造出來的,,,
終於有共同語言了.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NYLASH 發表於 2007-7-4 14:0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ullian 於 2007-7-4 13:49 發表


完全同意,基督教都時人創造出來的,,,
終於有共同語言了.




所以反基不就是反人自己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