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主築就抗戰的堡壘――陝甘寧邊區十年改革記略

[複製鏈接]

219

主題

323

帖子

2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ETH 發表於 2005-9-3 1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笑蜀:民主築就抗戰的堡壘――陝甘寧邊區十年改革記略

  

  笑 蜀

  「這是何等轉向,這個轉向是何等光明!我們對於這樣勇敢的轉向又應得作何等佩服!」

  1935年8月1日,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確立的關於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方針,以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共中央名義草擬《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史稱「八一宣言」,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宣言於10月1日在巴黎《救國時報》上正式發表,不久輾轉傳入國內。

  時為燕京大學教授的著名哲學家張東蓀,以其驚人敏感注意到了這個動向,而在《自由評論》雜誌率先發表文章,響應「八一宣言」。他在文章中對中共在此前後的主張作了比較,斷言「八一宣言」是中共政策轉向的標誌。

  張東蓀為此熱情洋溢地歡呼:

  「這是何等轉向,這個轉向是何等光明!我們對於這樣勇敢的轉向又應得作何等佩服!」

  確實,因應著全面抗戰即將爆發,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形勢,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戰略轉折至此揭開了序幕。

  「執行三民主義的中國國民黨要注射法西斯蒂的新血液,才有生路。」

  抗戰以前,中國社會的主流話語,是佔據執政地位的國民黨的獨裁話語。

  1928年10月,國民黨政府頒布《訓政綱領》。1931年,又頒布《訓政時期約法》,規定訓政時間為6年,到1935年結束。訓政期間,由國民黨獨攬政權。

  國民黨的獨裁話語,遭到國統區知識階層的強烈抵制。國民黨實行一黨專政的結果,顯然是失敗的。

  但是,國民黨當局拒絕反省,把內憂外患完全歸結為它的敵人即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雙重破壞的結果。舉起右手打倒共產主義,舉起左手遏制自由主義,成了國民黨當局壓倒一切的最優先的目標。為此,從1930年代起,蔣介石就開始求助於法西斯主義,把法西斯主義看作拯救中國的靈丹妙藥。有著國民黨背景的一家上海媒體就這樣吶喊:

  「執行三民主義的中國國民黨要注射法西斯蒂的新血液,才有生路。」

  法西斯主義主張,無論在政治、法律、經濟領域,還是在精神、道德領域,都要居於領導地位,「法西斯主義主張國家應給予一種具體的意志和權利,以便制裁一切,統治一切。」

  政治方面,他們主張」實行組織堅強、行動活潑的民族獨裁政治,即實行國民黨的法西斯化,強力執行三民主義」。

  經濟方面,他們主張統制經濟,即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國家主導經濟發展。

  文化方面,他們主張文化統制政策。他們認為,應該反對和撲滅的文化,不僅包括赤色的共產主義文化,還有黃色的社會民主主義、虛偽的德謨克西以及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一類「陳詞濫調」。甚至還包括「個人團體觀念」、「鄉土觀念」、「家庭觀念」。

  總之,將中國變成國民黨獨佔的中國,只能有法西斯大一統,不容一絲一毫的異質,但凡拒絕為法西斯所同化,必為異己,必予斬草除根。他們露骨地揚言:「凡有主張一切反動文化的人和物,當不惜代價使之破壞消滅」。「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獨裁政治理念,至此呼之欲出。

  「民主共和國」是一個比蘇維埃體制更適宜的選擇

  與國民黨的趨向相反,到達延安后,中國共產黨開始推動從工農專政的蘇維埃體制向新民主主義體制轉型。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宣告:改蘇維埃工農共和國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正如決議所指出的,「這些政策的改變,首先就是在更充分的表明蘇維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中華民族的。」這是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聲。

  次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更是通過《關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民主共和國的決議》,決議認為,「民主共和國」是一個比蘇維埃體制更適宜的選擇。它不僅出於抗日救亡的需要,而且「也是從廣大人民的民主要求產生出來的最適當的統一戰線的口號,是較之一部分領土上的蘇維埃制度在地域上更普及的民主,較之全中國主要地區上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大大進步的政治制度,因此更能保障抗日戰爭的普遍發動與徹底勝利」。決議鄭重宣布:中國共產黨積極贊助民主共和國運動;並且宣布:

  「民主共和國在全中國建立,依據普選權的國會實行召集之時,蘇維埃區域即將成為它的一部分,蘇區人民將選派代表參加國會,並將在蘇區內完成同樣的民主制度。」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三中全會,進一步承諾:

  1.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

  2.在特區政府區域內實施普選的徹底的民主制度。

  隨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啟動,持續十年的蘇維埃工農專政體制正式終結,陝甘寧邊區政治體制改革進入實踐階段。

  毛澤東說,「邊區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地方呢?一句話說完,是一個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15歲投奔延安,16歲入黨的何方,親歷了1941年的第二屆邊區參議員競選。那次競選,他所在的抗大三分校和魯藝、自然科學院3個單位為一個選區,產生一個參議員。抗大提的候選人是校長郭化若,魯藝提的是周揚,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退出競選。因此參與競選的只有郭化若和周揚。郭、周互不相讓,各有短長――

  郭化若因參加軍委會議,委託俄文隊隊長曹慕岳替他競選。周揚則是親自出馬,除談了自己的施政意見外,還批評郭化若缺席,說明他對選舉不夠重視,將來還能保證負起參議員的責任嗎?雙方的啦啦隊也是嚷成一片。我只記得魯藝的拉拉隊長是我的老鄉劉熾(著名音樂家)。他能出洋相,花樣翻新。他大喊一聲:「《安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