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對待通縮 中國政界與學界的聲音大相徑庭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8-11 18: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08月11日 17:53 南方周末 [/COLOR]

  高輝清/文

  對待通縮這一問題,當前社會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主要來自學界,認為經濟正在趨冷,下一階段防通縮,應高於防通脹。另一種聲音主要來自政界,認為經濟正在沿著宏觀調控的預期軌道運行,下一階段的重點是要保持宏觀調控的成果。

  這種分歧的出現,一方面因為在最近幾個月內,確實出現一些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經濟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學界和政界所處的位置不同,各自看到了同一個硬幣的不同側面

  [B]政界:近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B]

  第一個理由是經濟不可能偏冷。本輪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固定資產投資所推動。今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增幅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降低,但從月度數據的變化軌跡看,加速增長態勢非常明顯。而且由於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呈現「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數的作用下,我們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斷加速的態勢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換句話說,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至少應高於上半年的25.4%。而25.4%(即使不將去年高基數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就已經高於我國正常年份的投資水平了。

  目前我國在建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太大,高達近20萬億元,足夠未來花3年來消化。而且由於本次宏觀調控的方針是「有保有壓」,在抑制一些過熱行業投資規模膨脹的同時,也加大一些薄弱領域比如農業、能源等的建設。

  另外,現在地方政府上項目的衝動還比較強烈。比如說,今年我國農用地轉建設用地計劃為400萬畝,各地申請的用地量卻超過了1000萬畝。這一切都表明,不僅是今年,甚至明、後年我國經濟都得到固定資產投資的有力支持,不至於「偏冷」。相反,如果一旦因為害怕「偏冷」而放鬆有關調控,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之下,過熱的投資立刻就會變得熾熱!

  第二個理由是物價增長不會轉負。

  從過去的經驗看,抑制通貨膨脹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當經濟進入上升時期之後,物價增長的加速度總是要明顯快於經濟的加速度。然而,從近3年來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物價問題似乎成了一個「被誇大了」的問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年度增幅最高只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與前幾次經濟周期中二位數的最高物價相比,基本屬於小兒科,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另外,從過去的經驗看,物價是經濟的一項滯后指標,通常是在經濟高峰過後一年左右才達到它的頂點。但這一次,物價的運行卻出現了異常,在去年7、8月就達到其高峰,隨後一路下跌。

  物價出現異化的原因實際上很簡單,即經濟運行環境變了。本輪經濟景氣周期是我國買方市場出現之後的第一個周期,在消費市場總體供大於求的格局下,物價水平自然不再像過去那樣扶搖直上。

  儘管如此,今年的物價也不可能由正轉負。雖然,今年前兩個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分別為2.8%和1.7%,呈現下跌走勢。預計,第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還將按慣性下行至1.4%附近。但是進入第四季度以後,在去年同期低基數的牽引下,又將出現回升,從而將使得全年物價增幅維持在2%左右。

  另外,目前我國的物價水平還受制於國家發改委的「兩條控制線」,即凡是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月環比超過(含達到)1%或者同比累計連續3個月超過(含達到)4%時,必須暫停出台省級管理和授權市、縣管理的政府提價項目3個月,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隨著物價水平在第三季度的繼續走低,越來越多地為「兩條控制線」所限的服務類價格將自動解凍。如果將這一因素考慮進去,全年的物價總水平就將到達2%以上了。

  由上可知,今年全年經濟既不可能偏冷,物價也不可能轉負,通貨緊縮自然無從談起。

  [B]學界:未來存在通貨緊縮的隱患[/B]

  匯總起來,主張通縮的依據主要有六: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下降較大,二是物價水平下降較快,三是企業利潤下降較猛,四是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外需,五是銀行信貸收縮過度,六是高速投資帶來的新增產能過剩。

  在前面,我們實際上已經對前兩個依據都做了具體分析,下面再對第三、第四個依據進行分析。

  第一,企業利潤也有個周期性變化的規律,並與經濟周期基本吻合,但波動的幅度要遠大於後者。上半年,全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6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增長了19.1%,仍然處於歷史上正常水平。其下跌速度雖說有些大,但這只是利潤對經濟變化的一種誇大效應。同時這也是緊縮型宏觀調控的一個必然結果。我們不能指望,在實施緊縮型調控政策的同時,企業的利潤還能保持持續上漲,更不能因為企業利潤下降,就要求放鬆宏觀調控力度,甚至要求改變調控方向。

  第二,從外貿順差大來推斷經濟對外依賴性大,理由也難以成立。

  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6450億美元,其中,出口3423億美元,進口3027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396億美元。剔除價格因素之後,上半年外貿順差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至少在3個百分點以上。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外貿出口的貢獻,上半年國內需求所拉動的經濟增長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現如此之大的外貿順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許多企業都趕在了歐美對中國產品正式設限之前加速出口。

  目前,中國與歐盟就中國紡織品出口問題已經達成了協議,受協議影響,下半年中國對歐盟紡織品出口的增長速度將明顯放慢。而中國與美國之間至今還沒有達成協議,對下半年中國有關產品對美國的出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必然會更大。與此同時,下半年世界經濟將有所回落,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人民幣匯率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一切都將對中國產品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很顯然,如果外貿順差的貢獻消失了,中國經濟增長就可能接近7%這一警戒線的邊緣。

  上述論證儘管在理論上無懈可擊,但在實踐中卻有待商榷。一般地,貿易順差占貿易總量的比重總是非常小,貿易價格稍有異動,就可以帶來外貿順差(或者逆差)的顯著變化。還是今年上半年為例,貿易順差396億美元,占貿易總量的6.1%。這就意味著,其中只要有一兩百億美元的出口是假出口,再有一兩百億美元是「高報出口價格,低報進口價格」所導致的話,全部的貿易順差實際上就是「虛假」。當然,在實際中,全部貿易順差都是虛假的情況可能不會出現,但從過去的經驗看,出現一兩百億美元的水分卻也不難。

  所以,前四點都難以作為支持通縮的有力證據。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的是,最後兩點,即信貸收縮過度與產能過剩問題。

  首先,從理論上講,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問題從本質上將都可以歸類為貨幣問題。在實踐中,也有許多文章對貨幣供應量與物價的對應關係進行了研究。但遺憾的是,從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幾乎所有研究都得出了一個共同結論:中國的物價水平與貨幣供應量沒有顯性相關關係。

  為了完成本文的寫作,筆者對此問題進行了自己的研究,具體的方法是,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解為能源價格、糧食價格和核心價格三個部分,結果發現: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核心價格依然沒有顯性相關關係,但狹義貨幣供應量M1與核心價格之間的關聯度則相對明顯,在M1到達谷底的第二年核心價格也會到達谷底。在近十年來,我國核心價格有兩次出現了負增長,分別是1999年和2002年。對應地,M1在1998年和2001年也達到了谷底,分別只增長了11.9%和12.7%。

  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由於信貸收縮過度,上半年M1增幅僅為11.3%,甚至遠遠地低於了1998年和2001年的水平!很顯然,下半年如果不放鬆銀根,全年繼續保持如此之低的增長水平,根據過去的經驗,2006年我國核心物價將出現負增長。再加上,明年國際油價將穩中有降,糧食價格將出現小幅回落,我國物價總水平CPI全年將出現負增長,通貨緊縮就將來到我們的眼前。

  其次,各種跡象表明,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開始顯現。比如說,曾經在前三年不斷上揚的鋼材價格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就一路下跌,至今沒有明顯的止跌現象。其中以螺紋鋼、線材為代表的長材價格甚至低於了全行業平均生產成本。水泥、電解鋁行業也因為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導致了大面積虧損。

  由於前期投資過度較為嚴重,而且絕大多數的項目將在未來3-4年竣工,並在2007年達到高峰,這就意味著在明后兩年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本來我國經濟就處於了買方市場,即使是在本輪經濟周期的高漲期,總體上依然保持了供大於求的格局。未來,隨著新增產能的巨量介入,市場供求失衡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嚴重的通貨緊縮現象可能也將隨之而來。

  [B]雙管齊下,化解通貨緊縮隱患[/B]

  為了防患於未然,我們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提前化解未來信貸收縮過度和產能過剩問題。前一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有賴於正確處理好「推進銀行股份制改革與穩定發展銀行業務」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有賴於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很顯然,產能過剩如果能得以解決,經濟發展狀況良好,優質的信貸客戶就會多。

  至於后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採取措施,減少社會各界的投資衝動。可以通過不斷提出行業過剩預警,減少社會盲目投資行為。通過轉換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經濟具體事務的介入。加速稅制改革,將以生產環節為主的現行稅制轉為以消費環節為主的新稅制,從而減少政府通過建廠生產來獲得稅收的衝動。

  二是採取措施,擴大居民(尤其是農民)消費。

  實際上,在城鎮居民收入已經獲得了快於GDP增速的「超額」增長的情況下,國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全世界)通貨緊縮的成因只有一個,即農民的收入增長被嚴重地壓低。這也是導致社會消費率依然嚴重偏低、投資與消費失衡的根源。

  由於歷史上我們對農民的「欠賬」很多,現在為了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一是加速建立公共財政,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二是大規模地開展農民的技能培訓。不僅有利於農民工更好地找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也是實現農村人口遷移,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保證。

  三是精簡財政負擔人員,緩解基層財政困境。從根源上杜絕政府擾民及官民爭食的現象。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發展。

  總之,中國的通貨緊縮並非「近憂」,卻需「遠慮」。幸運的是,許多人已經很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而且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用來採取措施,以化風險於未然。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