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給中國企業的海外豪華收購潑點冷水

[複製鏈接]

46

主題

413

帖子

22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mdong 發表於 2005-8-5 1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給中國企業的海外豪華收購潑點冷水
Samdong

從2004年開始,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愈來愈受到世人的矚目,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的商業行為,就被很多西方媒體渲染為「中國威脅」。用全球資本主義的行話說, 世界上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又有了一個新名字:「反常買家」。

國際化勢在必行,要承認的是,中國企業確實沒有大把時間可供揮霍,因為全球化的迅猛步伐意味著市場的得失只在轉瞬之間。中國有位CEO曾坦言:「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到了一個關口,正遭受國外競爭對手的阻擊,過去了就是成功人士,過不去就將成為烈士」。

一時間,世界各地硝煙瀰漫。聯想以破釜沉舟之勢通過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中國移動集團公司參與對巴基斯坦電訊的收購案,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高價竟購美國的石油公司尤尼科,海爾試圖收購以胡佛牌美國泰克公司,中國五礦集團談判收購加拿大諾蘭達礦業集團,南京汽車集團巨資收購MG羅孚 ……。

這些海外收購案,有成功有失敗。無論如何,這是中國企業大步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公司已擁有的一個優勢是,長期作為合資企業的一方合作夥伴或者世界大公司的供貨商,對生產高價產品的程序已有所了解。中國公司收購知名品牌是希望掌握全球銷售網路、先進的研發技術和得到認可的品牌。這是一條增強中國公司能力的捷徑,通過海外收購,它們一下子就擁有了一個受人認可和尊重的品牌,為給自己的產品標高價開闢了道路。

讚美的話說完了,該給這些超豪華收購潑點冷水!動輒幾億上百億美金的收購案,中國企業有沒有做足竟價準備?從媒體的報道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動輒幾億上百億美金的收購案,中國企業有沒有政府銀行的力挺?因為中國銀行還未私有化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要潑冷水,不能為收購而收購!花了幾億上百億美金的銀行的錢,不管看起來是否是國家企業,都是花了中國老百姓的錢,結果必定以各種形式轉嫁給中國老百姓買單。

商業收購就要在商言商,不管花多少錢都必須物有所值。長期以來,有些中國企業為了急功近利,在國內盲目發展互相惡性竟爭,各行各業都搞割喉大戰,各行各業都殺得屍橫遍野。現在有了機會,以為不顧一切「蛇吞象」就是名揚世界,以為披一片「世界名牌」布給自己的企業就是成功,大有把割喉大戰搬出國門的趨勢。你爭我搶,犯了收購的大忌!

跨出國門后中國企業應是一家人,要有必要的合作精神,千萬不要把今後的幾年,變成外國資本家大肆向中國高價處理破爛企業的幾年。不要說幾億上百億美金收購一家企業,就是上街買東西,你也要看一看,摸一摸,按質論價,有必要時甚至要假裝轉身要走。有一個甚至多個人因為「中國形象」,高叫我「勢在必得」,你除了自充冤大頭,買來附加一大堆無理條件的高價貨外,還能有什麼樣的結果?

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又祭起了「中國威脅論」,反華陣線強詞奪理,這時去收購明擺著已炒高到天價的石油企業,是對是錯暫且不論,明知不行還「霸王硬上弓」炒作,失敗的結局一點不令人奇怪。俗話說:現金是王!當今市場上誰手上握有現錢誰就能稱王誰就有說話定價權。你看外國資本家拿著錢向中國企業採購,價格壓低到你不虧就算你能幹。怎麼換了中國企業拿著硬梆梆的現錢向外國資本家收購,卻硬不起來,不僅沒一點「王」的樣子,還要被百般刁難欺侮?中國企業難道不應去想想為什麼?不應去想想策略有什麼問題嗎?

再看看其它面臨被收購的「世界名牌」又是什麼?外國資本家比中國多發展了幾十年資本主義,隨便一個廠也可能是幾十年的「世界名牌」,當年一定都有一身榮耀,可惜它現在窮途末路要被迫被收購。什麼是被迫?它一定不是朝氣蓬勃的向上發展,一定有外國資本家無力回天的致命傷才面臨困境。就象買東西,你現在不是進入大超市買有保修期的全新產品,你是進入一家車庫買別人不要的舊貨。舊貨有沒有可變廢為寶的好東西?有!但一定很少!你要冷靜地慢慢的找才可能有驚喜!

商業收購怎麼樣才能物有所值?必須在舊貨里找到你有需要卻仍然沒有的東西!也就是說,找一個空的「世界名牌」不重要,找到裡面還有能與自己互通有無的互補才最重要,而且這個互補性必須經客觀論證買有所值。

比如,在中國生產後利用「世界名牌」和渠道的擴張模式,是中國企業海外擴張中成功概率最高的一種,這一模式適合那些希望最快獲取市場份額的公司。這個互補性的關鍵是,中國企業已經探尋和開拓了自己產品的特殊點,使自己產品區別於其它同類型產品,再利用「世界名牌」渠道來迅速擴大銷量。既保持了自己低成本高質量製造經驗的優勢,同時又能更好地深入海外市場,創出自己的品牌。

收購面臨困境身背致命傷的「世界名牌」,最忌諱附加條件,比如有的「成功收購」竟明文規定,不許裁減一名員工。兩個企業合併,一定有不少機構人員重疊之處,不許裁員是自綁手腳平白放棄縮減大筆開支的機會,也許這就是企業扭虧為盈的關鍵?千萬別忘了,外國員工的工資昂貴福利繁多,而且收購后必將派人入駐更新血液,那時員工就更多開支就更多了。在國外公司干過的人都知道,外國企業雖名義是資本家自己擁有,大部分早就通過股票賣給股民了,家大業大之後,一層又一層經理以後,員工官僚懶散其實和中國國有企業大鍋飯並無兩樣,外國工會勢力強大,處理員工稍微不慎就會惹上官司。

還有盲目自大心理,有些中國企業盲目認為,我的產品絕對沒問題,只要「世界名牌」貼上我的產品,我的產品就必然通行無阻暢銷全世界。這點不須多說,只要去查查有多少如雷灌耳的「世界名牌」在忍受虧損狀態就會明白,「世界名牌」並不是賺錢的萬靈丹,而且風水輪流轉,新的「世界名牌」還在不斷產生中,賺錢的關鍵是你的產品有人花錢買。

你現在的收購對象,既是「世界名牌」,一定有曾經的成功的發展高峰期,現在出讓,你難道不相信外國資本家已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卻挽救無效,它佔了天時地利人和都挽救無效,你遠在國外會有多少「神來之筆」可用?講實話,我個人只對中國企業低成本高質量製造經驗有些許信心,因國情的天壤之別,其它肯定不如外國資本家。這樣僅收購「世界名牌」渠道,動輒幾億上百億美金的豪華收購,值嗎?可曾算過你將要賣多少低成本高質量產品才夠回本?

我反對豪華收購。其實除了明目張膽的100%收購外,參與外國公司管理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談判注資簽約成為長期合作夥伴,比如以一人名義計算收購公司股票成為最大股東做董事長,比如多人名義收購股票成為大股東做董事影響甚至控制董事會,最不濟收購一定的股票也可以分享公司的收益成長。這些都有國際化效果,比100%收購的資金少風險低,還不會驚天動地被渲染為「中國威脅」。市場國際化,我們就用國際化通則來跟他們玩,最好要用最少的現金去參與外國公司管理,達到發展自己中國企業的目的才是硬道理!

我支持中國企業投資海外,加速國際化。成為低成本世界工廠當然不應是中國唯一的抱負。拿不出幾億美金去收購的中小企業怎麼辦,高質量的中小企業怎樣建立國際品牌?日韓公司最初進入世界市場時也都是低級產品生產者的形象。日本人花了一二十年才樹立起自己的品牌,把它們變成了高級產品「世界名牌」。索尼現在敢給自己的產品標高價,因為它是索尼,但最初他們也不敢這樣做!

中國出口企業投資海外的帶頭人海爾,先人一步投資海外,通過數年發展,成功的成為中國首個具有國際品牌的家電製造商;而另一出口企業長虹,出口依賴代理銷售為主要方式,雖然獲得了短期的出口快速增長,也使得自己落入了巨大的風險之中,在討債訴訟案中損失慘重,至今無法擺脫陰影。

眾所周知,產品質量和服務是企業品牌的兩大基石。對產品質量,許多中國企業在「國際車間」模式的歷煉下,成熟高質量產品早已為外國人廣泛接受,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製造」=「便宜貨」=「地攤垃圾」確實已不可同日而語。可惜多數企業甘心在本土為外國品牌「打工」― 做OEM,90%以上的錢全被別人賺去不說,還永遠被人掐著脖子,受制於人發展艱難;因對市場毫無掌控,常陷入盲目生產困境,砍價自殺竟爭惡性循環!每幾年就倒一批企業,甚至是倒一批帶頭企業,中國哪來「名牌」可言?

中國產品出口海外,最需要大力加強和發展產品服務這塊基石。以家電業為例,買家電顧客最看重的是售後服務!隨著電子科技的飛速發展,一年以上的使用期是很容易也是必須要做到的,中國企業在登陸海外市場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在當地設立免費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和各大城市維修網點簽訂服務合同,最好做到上門服務。這樣,產品包裝上不僅有漂亮的激動人心的設計圖片,還顯著的印上如:A,1~3年的保修期,B,免費24小時服務電話和網路名址,企業及當地公司詳細地址C,預約上門服務。

當人們有購買意願后,這三大售後服務是消除人們購買疑慮的最好利器。因為大家為什麼傾向於買名牌?買名牌用來向別人吹噓的人其實不多,買名牌的人最看重的是它不容易倒閉,有萬一才有地方有人解決。售後服務有了保證,消費群就有保證;消費群有保證,銷售渠道和市場有保證。用的人多了,你的品牌也就是名牌了。這幾年的許多韓國產品正是這樣一年一年的名牌起來的,值得中國企業大力學習,特別是拿不出上百億美金去收購的企業。

這三大售後服務的建立要花費多少呢?幾十萬就可以搞定(以在澳大利亞例,澳幣計,下同)。1~3年的保修期要由企業自我檢測,無所謂海外花費;免費24小時服務電話,一條電話線路加兩個接線小姐工資,算它十萬;預約上門服務,產品返修率企業自己心中有數,可以承包或計件和當地維修部簽約。只要有計劃收入有保證,維修網點不僅不必花費,而且可以賣「特許經營權」收錢。當然有能力自建一個維修中心更好,花費支出與產品銷售的數量和質量有關。

對企業及當地公司詳細地址,我還有必要再提醒一句,僅印「中國製造」的產品絕對不要出國,不要萬里迢迢送出國當垃圾。看外國產品就知道,再小的產品,也一定有公司的商標和詳細地址,這是給顧客的信心,就象一個人交好朋友一定帶回認識自己的家,這是人格擔保,也是公司發展為名牌的第一步。去年我從某出口公司定購了一批描述得天花亂墜的幾類樣品,洽談時滿口保證,可收貨后竟有高達90%還是三無產品,產品可用但達到廣告描述水平?做夢去吧!讓我很失望,我很想為中國做點什麼,可我真的很失望!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出口產品的目的地在外國,外國人就是上帝。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中國出口企業太欠缺知彼了!這點國內有人一定不以為然:我一直在為大世界名牌生產,我一年都在全世界到處跑,我天天上網際網路 ……。還是不夠,真的,還是欠缺知彼。

我認為中國出口企業急需解決的,還要知道隨時改主意的顧客現在真正要什麼,不能被動等待外商來電來單子。在出口目的地設專門研究部,花費不多但必不可少,聘一名當地員工才五萬,還可和免費服務電話共用辦公地。調查客人要求,同類產品價格,銷量情況等。指導廠家進行針對性的產品開發設計定型,增減產品使用功能,生產產品材質選用等, 增強和保持自己產品低成本高質量製造經驗的優勢。最好爭取在當地自主統一定訂零售價,自己收訂單,收發貨,收款,保證公司最高利潤。

有志向海外發展的中小企業,建議把澳大利亞作為第一步。中澳兩國貿易關係較佳較穩定,經貿合作沒有根本的競爭性衝突,進出口手續簡便,民眾工作生活水平高。澳洲制度環境和歐美髮達國家很近似,很適合作為實驗場面向全球,我在澳十幾年,有需要澳洲資料的可發dongsz@hotmail.com,我很願意利用業餘時間免費提供幫助。

列舉幾個中小企業海外發展的可能參考模式:
1,自己獨家到目的地創辦海外公司,自派全員常駐發展。
好在全盤自己掌控,投資較小,收放自如。壞在屬獨立中資外企,長期發展可能受「中國威脅論」影響,還需較長時間學習才能了解當地真實情況,有所作為。
2,與當地國籍華人聯合辦海外公司,僅派專員常駐監管。
好在註冊為當地企業,最容易被當地人信任並接受,還可合法繞開中外貿易壁壘,收穫最大利潤。壞在有股東要分一杯羹,須有明確合同法規,權責清楚。
3,收購或控股當地對口營銷企業,不一定要國際知名,在當地知名即可。
好在節省時間,利用現成資源共享,馬上會有收益。壞在要投資大筆收購資金,收購后經營管理能力很重要,磨合不好意外缺失一多,經濟損失最大。

這樣,有實力高質量的中小企業也一樣可以建立國際品牌,無須以億計的巨額豪華收購,一樣可逐步完善發展,保證企業長久收益,走向全球化!
五湖四海皆朋友, 三教九流同征程! 看一看,想一想,寫一寫,其樂無窮!!!!!!!!!

46

主題

413

帖子

22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1
沙發
 樓主| samdong 發表於 2005-8-10 12:01 | 只看該作者
中海油輸掉了併購戰,美國政治家則「輸」掉了「自由貿易」的面子。這樁併購案讓我們清醒地看到,完全的「自由貿易」原則僅僅存在於某些經濟學家的筆下,過去沒有、現在不會、將來也不可能在這個地球上真正實行,政治性風險應該是任何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時必須面對的現實,低估這種風險將可能導致嚴重失誤。

  即使不考慮政治性風險,在國際油價高漲的今天,競購一家發達國家石油公司也很有可能是不合算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股權收購價格必然高漲。不錯,中海油去年年末開始與聯合石油討論併購事宜時,國際市場油價已經連續下跌了一段時期,市場普遍預期2005年油價將繼續下跌,那時中海油130億美元的出價對聯合石油方面顯得頗有吸引力,經濟成本和政治性風險都較低;但隨著2005年1月14日後國際市場石油行情的變動,這早已是明日黃花了。

  中海油的失敗,以及海爾放棄競購美泰克,不應導致中國企業全面停止在海外的投資步伐,但應促使中國企業更加冷靜地評估海外投資的收益與成本,更加理智地分析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從而避免我們的「走出去」戰略最終只是留下一大堆爛帳無法收拾。
五湖四海皆朋友, 三教九流同征程! 看一看,想一想,寫一寫,其樂無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57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16
3
hcyq 發表於 2005-8-11 01:15 | 只看該作者
不錯不錯
我覺得蠻有道理的

國人應該走出去!!!!!!!!!
不僅僅是資金走出去,人也要走出去,真正的全球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