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事業家庭如何選 稱職媽媽如何做 自身位置如何找[轉帖]

[複製鏈接]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4-5-9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事業家庭如何選 稱職媽媽如何做 自身位置如何找
與美國華裔母親面對面
中年:承重的母愛時光

陳屹

      

  人到中年,生活在海外的女性大多都做了母親,她們面臨著哪些困難?在想些什麼?文中採訪的幾位母親都具有高等學歷,在美國從事不同職業。對每一位受訪者, 採訪者陳屹的問題都是: 時代對你們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而每一位受訪者基於各自對人生的感悟都有自己獨特的回答。

    ■也許處於中年的母親們會面臨最大的挑戰,因為她們正在放棄自己曾有的夢想,同時要為自己的孩子編織夢想

    秦青:挑戰? 從初為人母到當了奶奶,女人哪個階段會不面臨挑戰?而處於中年,這個人生最忙碌的時刻,應該是作為母親面臨最大挑戰的階段吧,因為這個階段的母親或許正在完成,或許正在放棄自己曾有的夢想,與此同時還要為自己的孩子編織著夢想,其間虛幻與現實的反差,痛苦,茫然,就是我們談的挑戰吧!

    從事醫療護理工作的秦青,她有一個跳級的兒子,她提醒我, 母親的生理年齡不是關鍵,而關鍵在於子女閱歷上的年齡。 例如:當兩位母親的孩子都在上大學時,一位40歲母親的思維方式與所關心內容, 可能與一位五六十歲的母親一樣。 由於自身的工作性質,讓秦青感受最大的無奈是沒有整塊的時間靜心思考,她誠懇地說:「身邊的海外華裔教育子女的盲點,是我們往往自認中國孩子最聰明,最優秀。」 實際上,美國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更重視參加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學業成績往往低於華裔子女的成績,而一旦進入高中,學業成為當務之急后,華裔子女的成績開始逐漸進入中等水平。而我們對自己從少年起就學業優秀 的子女,已經習慣於幻想了,現實的變化和打擊,會不會對望子成龍的華裔父母是種失落呢?

    ■我堅信只有一個心靈健康的母親,才能造就出一個心靈健康的孩子

    湯麗娟: 在家庭主婦和全職事業中間挑選,事業是我永遠的選擇。 我堅信只有一個心靈健康的母親,才能造就出一個心靈健康的孩子,而事業給予了我健康的心態和充實感。

    當今,美國社會對於事業母親和全職母親的討論,一直喋喋不休,各說各的理。 在美國從事醫學科技研究的湯麗娟博士對此爭議旗幟鮮明。「母親絕不能放棄工作。」 因為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要到社會去闖蕩, 與其把他們留在母親身邊,不如早早把他們放飛出去,去適應,去與人交流。 看看動物的特性,想想早早離開母親翅膀保護下的小鳥。 湯麗娟認為:職業母親在事業上和財力上保持的獨立人格,也會為子女做出積極的榜樣。另外,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全職母親的步伐始終要踏在時代變化的節奏之中,所以,時代感會給全職母親教育子女的過程帶來更有教益與實在的引導。 現在,許多母親抱怨正在進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愈來愈不聽她們的話。但是,湯博士覺得, 她的孩子相當尊重她,也比較聽話,為什麼呢?「因為我每次給她們的忠告都是最好的,到頭來她們不得不信服。」用湯博士的話說,孩子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養育孩子也是你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切記:孩子任何時候都不能代替你的生命,他不是你生命的全部, 母親不能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事業。

    ■讓孩子正常地做個健康、快樂的人,讓他們與母親度過一個幸福的童年, 比多學幾個字重要得多

    百合:做了全職母親后,我愈來愈安於平靜的生活。 我沒有想再去挑戰什麼,也許唯一的挑戰,就是要如何來應付別人反反覆復的好奇:「為什麼你不出去上班呢?」自從懷了兒子,我就立志做一位稱職的母親,母愛來自天性,更來自我的心態。 但是,誰說我不困惑? 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根竹片,在中西文化之間搖蕩,在傳統的前輩和西化的小輩之間搖蕩。

    百合是一位海外頗有名氣的文學作者, 她是內地母親群體中,鳳毛麟角的少數甘願全職在家當賢妻良母的現代女性。 與她交流,你感到直白、坦誠。 百合身邊的華裔好友很多,他們給她帶來友情,也給她帶來不安。 看到愈來愈多的當年留學生終於進入了所謂小康的中產階級生活,由於語言、文化差異、種族歧視等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華裔在美國主流的圈子進不去,就開始在自己的圈子裡靠物質的方式攀比起來,儘管白領高薪階層的人士比比皆是,但是,多少人乾的是自己喜歡的職業?對於有了兩個兒子的百合來說: 「母親難道不是職業嗎?能好好做個母親,就是目前我最想從事的工作。美國母親談到她們的子女,常常會說,count your blessing,enjoy yourmotherhood, 你說中文裡有對等的辭彙嗎?」

    百合談到了身邊的美國母親和華裔母親的差異。 我們華裔留學生,生孩子養孩子時,恨不得把國內的所有老人都接來,年復一年地由別人幫你這幫你那。 但是,同樣年齡段的美國母親,哪位不是一手拉大自己孩子的?百合覺得自己攻讀的教育學位,對於現實養育自己子女的關係不大,我們中國人無不重視知識的栽培,可是缺乏對孩子自身素質的教育,比如最簡單的禮貌、規矩、善良、德性。當然,現代女性價值的評定,往往以事業上的能幹與否來衡量,所以有多少母親去花心血教養孩子呢?又有多少母親意識其間的意義呢?百合懷著平靜的心態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就是為了享受一下做母親的過程。 友人勸導她多花時間去開發孩子的智力, 比如認字啊,算術啊,但是,百合覺得讓孩子正常地做個健康、快樂的人,讓他們與母親度過一個幸福的童年, 比多學幾個字重要得多,母愛的時光,是任何人代替不了母親本人位置的。 然而,百合的賢良心態和超然,並不被大部分華裔朋友所接受, 因為在眾人的眼光下,成天陪著孩子的女人有何樂趣, 又有何出息?

    ■我們這代人不應因為母親曾經為我們如何地付出,我們就要為自己的子女如何付出

    廖冰:母親的利益和子女的利益,兩者都重要,但是,兩者又不能同時全要,我的挑戰來自分水嶺的劃分。新時代要求我們的知識要不斷更新,我喜歡接受新東西,喜歡探索,因為教育子女的方式,絕不再是「我們曾經如何如何過……」

    廖冰博士, 一位又拿商學位,又拿工學位, 體育文藝全能, 一子一女的母親,談得最多的是她養育、教育子女路上的體驗。 美國同事告誡廖冰,把孩子好好帶大,因為是父母把他們帶到世間來的,不是他們自己主動要來的。 做了母親,要承擔你的職責。但是,廖冰認為, 我們的母親曾經為了孩子的成長付出很多,而我們這代人不應因為母親曾經為我們如何如何地付出,而現在應該如何如何地為我們的子女繼續付出。「我會儘力做,但是,決不會像前輩那樣為了孩子去犧牲一切。」

    廖冰正在忙著籌建她夢想的中文學校,可以說為了孩子,也可以說為了她的理想,希望一個陣地來驗證自己的理念。 她覺得目前在事業和子女問題上,自己處理得還是很好的。 廖冰感觸地說:「很重要的一點,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因為他們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該如何如何,而是沿途給他們講述我的感受,我的困難,我的希望,徵求他們來配合我,一起向前走。」 例如: 懷女兒時,兒子一歲多,還是要抱的時候,但是,廖冰一直給他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大人的話,漸漸地兒子接受了,而且從小認為走路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聽到別的母親抱孩子累得沒辦法,廖冰覺得,與其說沒有辦法,不如說是你做事方法上需要改進。中西教育上,我們會談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尊重方面還是有差異的, 一個是把他看做大人來尊重,另一個是來尊重他的真實的特質。廖冰說:「許多華裔母親教育子女的方式與習慣,是因為我們的前輩這樣過,當今別人那樣過, 很少經過自己的腦子過濾一下。」

    ■對子女的教育和付出,也是在實現自身價值

    王敏民: 生活路上不斷出現「未知」,解釋困惑和發現自我,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下,你為人,你教育子女,具體到細節,具體到「這個度」,你能說自己把握得當嗎?

    王敏民在大學教授傳播學, 她的女兒馬上就要從哈佛大學畢業了,作為過來人,教子方面,她經驗一籮筐,她曾具體總結了 3歲、7歲、13歲,最關鍵的三個階段上子女的教育方式。 簡單地說:孩子3歲之前,不要把他們當成玩具,隨便放縱寵愛。 在對孩子給予愛的同時,一定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那時的孩子已經什麼都懂了,即使講不出來,也會從大人的肢體語言中明白。 到了7歲,要對孩子加強品德教育。到了13歲開始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回到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是以中國文化教育為主,還是以西方文化教育為主? 王敏民舉了兩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比如誠實, 中國文化強調群體的力量,中國人對朋友、對親人要誠實,但是,為了保護親人和朋友的利益,可以對外人撒謊。 在美國,西方人是以個人為一個實體, 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他以個人利益為準則,遇到問題時,即使發生在自己的家人,甚至父母和孩子身上, 美國人會誠實得出奇。 而有些言行,在中國人眼裡,不僅是傻,也許會被理解為相當無情。還有一個讓王敏民與女兒思索了10年的問題。 一個早晨,王敏民要送女兒和另外一個同學上學, 路上7歲的女兒說:「媽媽,請你先送我上學,回來時,再去接約翰。 我不想因為遲到,讓老師批評。」 當時,王敏民聽了非常失望,生氣地對女兒說:「媽媽小的時候,都會大公無私,你怎麼會這樣自私呢?」 沒有想到,女兒對此並沒有忘卻,一個下午,突然問媽媽:「你說我自私,那麼如果我和約翰都在馬路上,汽車來了,你只能救一個孩子,不是他就是我,另一個會死, 你會救誰呢?」 王敏民頓時被女兒的問題震驚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最後王敏民說:「如果我不是母親,我會說當然要去救別人的孩子,現在我是你媽媽,你是我深愛的女兒,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直到女兒17歲去上大學時,答案才有了眉目。 王敏民教授對我說:「現實里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對與錯的答案,如果因為救了約翰,失去了女兒,而我後半生都會怨恨約翰,痛不欲生的度日,我乾脆就應該去救女兒。如果我救了約翰,女兒在另一個世界里會為有這樣的母親驕傲,而我自己還能平衡失落的悲痛,我就應該去救約翰。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問題? 一個人在困惑和挑戰的過程中,實際上, 不正是在找尋一個最深層、最真切的自我價值嗎? 我們對子女的教育,對他們的希望,為他們的付出,不都是在實現和探尋我們自身的自我價值嗎?

    ■只有自身具備生存能力才有資格談給予

    余雪:時間對我是最大的挑戰。身為單身母親,我沒有雙親家庭享有的時間,而且,為了生活我必須工作,而單親環境下長大的子女,情感上又會比其他孩子更加敏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裡,拿出高質量的內容。

    在美國矽谷一家大公司做材料採購主管的余雪,直白地對我說:「現代母親要在實現自我價值之後,方能談到給予。 」 余雪並不相信要為誰犧牲的道理,她覺得只有自身具備生存能力, 才有資格談給予, 無論對於親人,還是友人,你要先學會愛自己,對自己負責任。

    作為單親母親,事業是她別無餘地的選擇, 但是,即使嫁給一個百萬富翁的丈夫,余雪說她還會工作,因為工作本身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在每天與孩子有限的相處時間裡,余雪非常重視與女兒的交流,日復一日, 聽女兒談心事,做她的好朋友, 盡量給予孩子成長路上需要理解、鼓勵的關愛, 同時彌補孩子情感上的平衡。作為第一代移民的創業者,母親給孩子樹立了自立、自強的榜樣, 但是,有意無意之中,也給孩子帶來無形壓力。為了不使父母失望,孩子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可是偶爾也會發出抱怨、不解,對於這些,余雪要在事業正常進行的同時,再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

    ■女人的偉大在於,在她生命的坐標上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也成全他人的位置

    張雪姍: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挑戰是戰勝自我。別人看到的只是表層的物質, 而我內心的掙扎是外界不知曉的。 二十年前,如果有人說,未來的生活需要你全職在家相夫教子,我不僅會氣憤地反駁, 而且還會從心底瞧不起「家庭主婦」的位置,而現在我不再這樣認為。

    美國當今新一代大陸移民所創造的奇迹之一「華夏中文學校」,短短數年裡由當初新澤西州50位學生的一所,發展到今天遍及美國三個州十幾所、數千學生的連鎖學校, 張雪姍正是當初四位創始媽媽之一。同時,她自己任北京現代企業學校的董事長。 她熱愛教育,熱愛生活,做人低調,為人善良, 我曾玩笑般的對她說:「認識你丈夫周林 (周林頻譜儀的發明者)時,我說誰當周林的太太,誰是幸運的女人, 但是,認識你之後,我才知曉, 娶了你,才是男人的福氣呢。」 談到母親的角色,張雪姍認為, 現代對母親的要求已經超越了模式般的慈祥、關愛、賢淑的範疇, 無論在事業和家庭方面,母親所承擔的責任,要比一位父親所要承擔的內容複雜得多, 更具體地來說:「一位母親,在事業和家庭同時並進的時候,並不是你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實現什麼的, 為了事業、家庭、先生、孩子,來自各個方面的完整和權衡,妻子會忍辱負重,會為了愛而抉擇,連你自己都不敢相信,你怎麼會這樣付出。」 有時要讓步,要取捨,甚至要無我, 儘管內心是如此掙扎,但是,當你挺過來之後,回首發現,原來自己還是生活的強者。

    張雪姍舉了這樣的例子, 十幾歲上山下鄉的時候, 多苦啊!當時大家一起哭過,罵過,但是,從不甘屈服的性格,讓她不僅幹得出色, 而且,1977年高考時,成為「文革」十年後的第一屆高考大學生。 儘管那時在農村經受了許多皮肉之苦,現在回想起那段人生,定會感悟它的難忘和值得, 今天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也是那段路上洗鍊過來的, 而在兒子即將赴往大學的日子裡,她更覺得回首無愧。「我曾經認為,沒出息、沒知識的人才會做家庭主婦。」 現在張雪姍的意識已經改變,如果有誰能做到事業和家庭兩全,確實令人佩服,但是, 當現實讓你在兩者必須擇一的時候,家庭必須是她本人的首選, 她曾經在北京友人的聚會上, 毫無掩飾地說:「如果成功的男人身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我想我就是他身後的那位偉大的女人。」 而這個女人的偉大,不是以她自身創造的地位、價值、名利本身而決定,而是她作為一位母親和妻子,在她生命的坐標點上,在某個階段,某個時期,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而且成全他人的位置。對於子女的成長路程,張雪姍也提出了一個問題, 成才 = 名校 = 成功嗎?作為現代人的母親,我們自己有許多新的東西, 新的理念要學習, 就如有一天張雪姍的兒子對母親說:「媽媽,美國好的大學非常多,根本不是華裔父母嘴邊惟有的哈佛、耶魯,一個孩子能上最適合他的學校,遠比單純競爭一個哈佛、耶魯有意義得多!」 高中畢業前夕,兒子主動出去找份工作干,一是為了經驗,二是為了證實自己的能力,具體到工錢,反而成了身外之物。 也許人到活著不為了一個虛名,不為了生存所迫時,才會追求一種超然的境界吧!

    ■人的時間精力就這麼多,對於女人,家庭事業之間就如在拔河

    雷蕾: 恐怕說了你不會相信,怎麼也沒有想到,體力成了我當今的挑戰。多少年都是一個「拼」字熬下來的, 為每一個目標奮鬥時,都會對自己說,這個完成了,以後日子會輕鬆些,然後,又一個目標出現,沒完沒了,一個又一個地到了今天。

    雷蕾是正在帶博士研究生的教授,是商學院研究所所長,原是國內大學的工農兵學員,1983年赴美留學,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 在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商學院的兩百多位教授中,做了第一位從內地來的華裔教授。 美國排名領先的商學院里的師資和學生水準都相當高,對於來自中國內地的雷蕾,要靠幾百倍的努力來證實自己的實力。她的丈夫是當時留學時來自台灣的同學,為了事業,為了拿到終生教授的職位,他們結婚10年後才遲遲要了孩子。 儘管雷蕾的丈夫對她的事業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體諒,但是,雷蕾無奈地對我說,工作的責任就如滾雪球, 愈滾愈大, 給予家裡就愈來愈少,在自己事業騰飛的時候,虧欠最多的就是丈夫和孩子。 人的精力和時間就是這麼多,對於女人,家庭事業之間就如在拔河, 「我實在實在累極了。」 雷蕾剛剛婉言謝絕了別人夢寐以求的研究生院副院長的職位,當然還有另外幾個要職,因為一旦擔任起行政管理的要職,白天整天坐班,能跟孩子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就更有限了。

    我對雷蕾說:「為了事業和家庭,你在透支自己的生命。」雷蕾說,沒有辦法,好像生命上了發條,停不下來。 她在高速公路上無意識的超速,平日里很少對友人說「不」,家裡更要儘力打理一切。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覺前給他們講故事,更是雷蕾無論如何要堅持做到的。 當然,有時在子女無法完全理解的時候,雷蕾會帶孩子去媽媽的辦公室,聽媽媽的報告,看媽媽主持的大型會議。 能讓孩子以媽媽為自豪, 也是給予子女心靈上的補償方式吧。

    ■作為母親,我在打一場爭奪戰,因為我希望培養的孩子不僅學業優異,更重要的是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李舒:時間,家庭和事業,還有教育子女,哪個不是挑戰? 如果孩子和我的顧客同時都出現緊急狀態的時候,你說我該先處理哪一方?

    作為律師的李舒自認為在美國從事法律行業起步晚,所以就要花費比別人更大的精力。 當時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懷上了兒子,緊張的學業,執照的考核,生孩子,開業,她一步一步走下來。事業已經進入正軌, 而孩子一邊也愈來愈需要她的投入。 李舒發現周邊的問題是, 大部分第一代華裔移民都是在競爭環境下發展生存下來的, 今天有了孩子,孩子也被父母推著進入競爭的心態。 尤其在母親所謂美麗的外衣包裝下,被密集督促的孩子失去了許多真實的特性和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空間。 她記得,二十年前她父輩們在友人聚會時,談的是誰家的孩子上了什麼大學,連一個長相一般的女孩子,因為上了一所名校的醫學院,而在其他前輩眼裡驟然變成了仙女。而二十年前父輩們老一代移民的對話內容,正是我們當今新移民的真實寫照。正是因為李舒強烈意識到對子女在品德上的教育何等重要, 而又沒有辦法由別人代替時,她發現自己的工作與子女的教育,時間和精力的搭配上,竟然存在著巨大的矛盾。

    李舒的談話, 讓我想起正在德國歌劇院工作的張亞倫和吳曉路夫婦,他們都是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張亞倫曾經是故宮前演出的大型歌劇《圖蘭朵》劇目中唯一的華裔演員。 為了先生的事業和兩個兒子的教育,吳曉路不得不放棄許多自己深造和發展的機會,她曾深有感觸地對我說:「那時學習音樂,我們都太理想化。到了國外發展后,才理解為何海外的歌劇藝人許多都沒有成家, 更不要說養孩子了。因為我們的事業和生活不僅時常飄蕩在海角天涯,而且飯碗都沒有保障。」 大部分國內來的頂尖藝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改行。 而吳曉路為了丈夫每次周遊列國后還能回到一個溫馨的家,為了孩子有一個穩定的學校學習,吳曉路不得不全職守在家中相夫教子, 一個曾經有過舞台輝煌生涯的國家一級歌唱家吳曉路,並不是內心永遠平衡, 但是,她還是常常告誡自己:「生了孩子,你不能不盡心,西方世界里充滿色情、暴力、物質誘惑,作為母親,我在打一場爭奪戰, 你希望培養的不光是學業優異的子女,更重要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結語

    作為採訪者的陳屹本人也是一位曾經拼搏紐約商場的高薪主管,她說,為了相夫教子,激流勇退,再從全職母親進入寫作生涯,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心態調試,時刻面對未知的過程。那麼,時代對於母親的挑戰,可謂來自事業與家庭, 更可謂來自母親自身的素質提高和理念上的更新。 在母職與事業拔河的考驗征途上,已經不是簡單的誰是誰非可以解釋的抉擇, 重要的是, 尊重每位母親自身的感悟, 選擇她們自己想做而不後悔的人生之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7: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