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蘋果中國污染地圖

[複製鏈接]

2726

主題

2980

帖子

41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豬快跑 發表於 2011-9-4 2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蒂姆·庫克剛剛接替喬布斯就任蘋果公司CEO一職時,就收到一份來自中國的特殊「禮物」: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牽頭的五家環保組織,經過半年多時間調查,公布了一份蘋果在中國供應鏈的污染地圖。
  
  這已是中國環保組織所做的第二季調查報告。2011年8月31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環保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二季調查列舉了22家企業的污染問題,加上2011年1月20日第一季公布的5起污染問題,共有27家蘋果疑似供應商被點名。
  
  這個全球市值最大的電子帝國,因其龐大生產鏈上的污染問題,使其生產的靚麗產品蒙上一層灰色的面紗。
  

  
  明鏡/圖
  
  調查蘋果
  
  崑山市萬方水岸的業主大多是外地打工者,他們積蓄多年才在這裡買下一套房子。隔壁是同心居委會24戶集中居住的居民,他們在幾年前由村民變為居民。
  
  與他們為鄰的是凱達電子和鼎鑫電子(下稱凱達和鼎鑫)兩家工廠,它們在第二季報告中被稱為蘋果公司的「疑似供應商」。數年來,蘋果生產的靚麗產品並未點綴他們的生活,卻給他們帶來了噪音和難聞的廢氣。多年的投訴,雖有改善,但無根治。直到2011年又進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視野。
  
  2007年以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就開始向知名企業發起「綠色倡導」,倡導大型企業綠化供應鏈,多個IT品牌積極行動,但蘋果公司一直極少回復。在回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信函中,蘋果公司稱,其「長期的政策就是不披露供應鏈」。
  
  在蘋果產品受到熱烈的追捧的另一面,不斷擴大的供應鏈卻在製造更多的污染事件,其對供應鏈的審核和社會責任的要求也越來越放鬆。
  
  典型的事例是,2011年5月20日成都富士康iPad2生產線拋光車間發生爆炸,造成3死16傷的慘劇。這起事故是由鋁製粉塵控制不當導致的。事後發現,這個預期將供應全球三分之二iPad的巨型工廠,第一期工程僅用76天建成投產,拋光車間的設備一邊裝機一邊生產,很多工人僅經過兩三天的培訓即上崗。
  
  就是這樣的企業也順利通過了由蘋果公司副總裁帶隊的審核團隊的審核。
  
  在公布供應商的要求被拒后,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只能通過媒體報道、上市公司年報等公開信息尋找蘋果供應鏈。2011年初,一則報道引起他們的關注。報道稱,美國蘋果公司一名中級經理向亞洲六家蘋果配件供應商收取回扣而被起訴,涉案供應商包括中國的凱達。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自己的環境污染資料庫查找凱達電子的情況。在這個已收集約8.6萬條污染記錄的資料庫中,他們發現了凱達的「污點」。後來,在和當地環保組織南京綠石共同開展的實地調查中,他們發現凱達和鼎鑫的污染困擾周邊居民已達數年之久,而鼎鑫電子亦是蘋果供應鏈條的一個部分。
  

  
  《蘋果的另一面2》主要涉及企業污染記錄 (李伯根/製表)
  
  噪音和臭氣
  
  萬方水岸花園和同心居委會居民是投訴凱達和鼎鑫的主要對象。
  
  「整天都在排放,沒法睡覺,刺鼻,發暈。」萬方水岸業主梅小姐說,這是凱達排放的。另一種酸酸甜甜的味道,他們發現,那是鼎鑫排放的。
  
  同心幼兒園就在萬方水岸內,但該小區的孩子很少在這上學,因其和凱達僅一牆之隔。梅小姐等居民都將孩子送到鄉下親戚家寄養,等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才接回來,但都送往兩公里以外的幼兒園。
  
  在同心幼兒園上學的孩子都是附近的民工子女,以及該小區內經濟條件差的業主子女。內蒙古赤峰人高繼勛在崑山富士康打工,每月工資三千多元,2011年9月1日,他只能忐忑不安地將孩子送入同心幼兒園。
  
  鼎鑫生產的是PCB線路板,需要使用硫酸等溶劑。凱達帶來廢氣污染的則是噴塗。媒體披露,凱達從2005年開始向蘋果公司供應iPod外包裝盒。
  
  除了廢氣,困擾周邊居民的還有噪音。萬方水岸至少有11棟居民和同心社區居民,因緊挨凱達,備受噪音的折磨。業主唐英稱,她經常會在半夜被裝卸貨的噪音鬧醒。朱祖平的家距離凱達只有100米,他常靠安眠藥睡覺,或者用收音機抵消噪音。
  
  自2006年始,周邊居民甚至集體籌款7000元錢經費組織投訴。後來,白天臭氣少了,但夜間常有。「每次打電話到環保局投訴,幾分鐘后氣味就沒了。」梅小姐說。
  
  當地政府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都承認凱達和鼎鑫的污染事實。不過,崑山市環保局稱,經測量,目前這兩家公司都達標排放。另外,凱達已與當地政府簽訂了搬遷意向書。
  
  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數據顯示,凱達和鼎鑫曾多次被官方認定違規排污。
  
  為躲避廢氣的困擾,萬方水岸業主宋艾軍於2010年搬到蘇州居住,以前上班車程十幾分鐘,現在則增加為45分鐘。在該小區,這並非孤例。
  
  不願承認的污染
  
  凱達和鼎鑫僅是冰山一角。在第二季報告中,許多蘋果疑似供應商存在大量因為違規排放,影響居民健康的案例。
  
  作為蘋果最主要的代工廠商之一的富士康,其位於太原市的富士康工業園區,自2009年起,不斷被當地居民投訴污染問題。在當地環保局限期整改后,直到2011年7月,刺激性氣味仍未消除。另一家疑似供應商名幸電子在廣州的工廠曾在幾個月內被立案查處十餘起。
  
  除了廢氣、廢水、噪音之外,第二季調查報告顯示,一批蘋果疑似供應商的危險廢物產生量特別巨大。
  
  這些企業包括健鼎(無錫)電子有限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華通電腦(惠州)有限公司、常熟金像電子有限公司等。
  
  他們在電子產品製造中,除產生大量含重金屬、氰化物的廢水,以及VOCs有機廢氣、錫煙、鉛煙外,還產生包括廢酸、廢鹼、廢蝕刻液、廢電鍍液以及含有重金屬的污泥等危險廢物。
  
  「按規定,企業對危險廢物的處理應採取『最終處置』。但我們研究發現,許多危險廢物處置難度很大,妥善處置的成本很高。而危險廢物在收集、運輸、貯存、處置等過程中,由於管理不善、處置水平等問題,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中央電視台曾於2010年6月25日披露了全球最大的印刷電路板企業,同樣疑似蘋果供應商——日本揖斐電電子北京有限公司每天產生危險廢物約幾十噸。然而,檢查人員在調看企業轉移合同時發現重金屬廢物轉移聯單,竟然都是空白,含有重金屬污泥去向不明。
  
  調查還顯示,即便是專業的危險廢物處置單位,依然可能造成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深圳市危險廢物處理站有限公司就是一例。該公司服務客戶包括富士康。據資料顯示,該公司從2003年開始,就不斷被官方認定重金屬排放超標。
  
  然而,這些問題都未被列入《蘋果供應商責任2011進步報告》。這份報告列出了36個違反其社會責任的事件,但無一例是環境污染問題。報告除了提到發生「12連跳」的富士康公司和發生137名員工正己烷中毒的蘇州聯建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外,其它供應商名稱均未公開。
  
  難啃的「蘋果」
  
  就在凱達、鼎鑫困擾周邊居民時,蘋果則正大肆擴張,並迎來了最鼎盛的時期。
  
  2007年,iPhone的發布是蘋果公司業績的分水嶺。之前的30年,蘋果雖於1995年成為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供應商,1994、1995年在全球多媒體市場佔有率高踞榜首,但1997年仍虧損18億美元。就在這一年,喬布斯回到蘋果。
  
  經過14年的打拚,截至2011年6月25日,蘋果持有的現金及有價證券達到762億美元,且負債率為零。2010年5月,蘋果市值超過微軟。2011年8月,蘋果市值為3556億美元,超越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在其瘋狂擴張之際,蘋果亦標榜其「承諾確保最高標準的社會責任」。而事實顯然與其承諾相距甚遠。
  
  而且,讓環保組織無奈的是,尚無有效手段追究蘋果的責任。
  
  和很多跨國公司一樣,蘋果公司只負責創意和設計,產品製造由遍及全球的供應商提供,中國是其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商道縱橫公司致力於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投資研究諮詢、培訓服務,其創辦人郭沛(微博)源認為,目前在中國難以從法理上追究蘋果等品牌商的責任,但在歐洲,早已「對品牌商的延伸生產者(即供應商)有著嚴格的規定,如要求供應商不能使用有害物質等等,品牌商還負有回收廢棄產品的職責」。
  
  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表示,蘋果負有重要責任,因「蘋果的外包生產不同於一般的採購行為,其在供應鏈管理中介入很深,如生產過程中無塵標準的控制,甚至大多物料也由蘋果親自指定採購等。這些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環境污染和危害職工健康等問題」。
  
  最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蘇州聯建科技有限公司137名員工正己烷中毒。「對於這些生產流程,蘋果公司都是知道的,這甚至是他們嚴格要求的。他們還安排駐廠代表,嚴格監管。」賈說。所以,當時維權的工人向聯建科技和蘋果公司一併提出索賠。
  
  針對這起案例,郭沛源認為,如果有證據證明蘋果指定使用正己烷,而我國又明令禁止生產過程中使用正己烷,則可通過司法手段追究蘋果的責任,但「取證太難了」。
  
  2010年,賈景川等受害者,同時給蘋果美國總部、亞洲公司、中國公司、喬布斯本人發出郵件,卻從未得到回復。201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記者就供應商污染問題致信蘋果公司,到截稿時為止,亦未收到回復。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目前,只能通過消費行動促使蘋果改進供應鏈環境管理。「相信消費者不能接受以毒害環境、傷害社區、犧牲工人利益為代價生產的時尚產品」。
  
  (南方周末記者汪韜亦有貢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8: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