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革宗神學述評-王志勇(1)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1-9 14: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改革宗神學述評


王志勇  


1.改革宗神學家華腓德論改革宗神學
2.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論改革宗神學
3.盧梭論加爾文
4.阿米念派創始人論改革宗神學
5.世俗學者威爾·杜蘭論改革宗神學
6.魏司道博士論改革宗神學
7.范泰爾論改革宗神學
8.凱伯爾論改革宗神學
9.司布真論改革宗神學
10.     趙中輝牧師論改革宗神學
11.     唐崇榮牧師論改革宗神學
12.     林慈信牧師論改革宗神學
13.     牛津大學著名歷史學家佛勞德的見證
14.     伯特納論改革宗信仰
15.     加爾文與改革宗信仰對美國的貢獻
16.     加爾文主義與民主共和
17.     加爾文主義與教育
18.     馬克斯·韋伯論加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
                                             


「你們當站在路上查看,訪問古道,

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的心裡必得享安息。」

-耶利米書616


我們在此處所提倡的並不是隨隨便便打著「基督教」招牌的宗教或思想,而是以聖經為自證內證、永恆無謬的聖經為至高的標準,以聖經中所啟示的自有永有、三位一體的上帝為中心的歷史性改革宗信仰。筆者完全相信這一信仰體系最接近聖經的啟示,最能使罪人完全謙卑在上帝的面前,也最能使罪人在上帝面前得著滿足的喜樂。
改革宗信仰,又稱為加爾文主義,洋溢著從上帝而來的活力,促進了近代世界商業的發展和憲政的確立,培育出無數的英雄、聖徒、殉道者。歷史學家公認,加爾文主義能塑造人的品格、宣揚自由的理念,對個人與國家都有益;就這方面來說,沒有別的信仰體系能比得上它。
伯特納指出:「翻開美國歷史上的名人錄,就會發現有許多總統、國會議員、法官、作家、編輯、教師、商人信奉加爾文主義,比例上遠遠超過其它宗派。每位公正的歷史家都會承認,因為抗議宗主義起來抵擋羅馬天主教,才使現代世界得以初嘗真正的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果實,而那些最自由的國家,也幾乎都是深受加爾文主義影響的國家。加爾文主義造成一股風潮,使人起來要追求信仰自由、政治自由、並且要從其中得生命。我們從近代歷史可以看出,每個已經預備好的國家都接受了這股風潮。我們如果把英國、蘇格蘭、美國和從來沒有受加爾文主義影響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比較,馬上就可看出加爾文主義的實際果效。羅馬天主教國家經濟與道德衰敗,各方面都走下坡。」
加爾文主義是英雄與聖徒的信條。在歐洲宗教改革時期,信奉加爾文主義的信徒殉道者數目之多,遠超過其它宗派。而且,加爾文主義所興起的不是一批獨行俠,而是一群有聖約概念,敢於為主犧牲,並彼此相顧的群體。他們為了真理,寧肯赴湯蹈火,光榮犧牲,至死也不背叛自己的信仰,點污自己的良心。因此,加爾文主義是醫治中國知識分子軟骨病的良方。唯有加爾文主義才能夠塑造基督徒「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戰士膽魄。
加爾文主義所到之處,培育出一批摯愛自由的人民,加爾文主義興盛之地,專制獨裁便無法存留。加爾文主義所提倡的信徒選舉長老,長老治理教會的長老制管理模式,成為培養共和國公民的最好的學校。因此,在目前中國政治走向共和的大趨勢之下,唯有加爾文主義才能夠真正地培訓民眾,使之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
阿米念派自由意志神學所注重的是個人的得救。改革宗神學不僅注重個人的得救,更是高舉上帝的榮耀。真正的加爾文主義者時時見到上帝的威嚴,時時見到上帝仍然在他的寶座上,他對上帝的同在有清醒的自覺的意識。唯獨加爾文主義能夠真正使人達到「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崇高境界,把人從對受造之物的依附徹底地解脫出來,唯獨以上帝為樂。
加爾文主義絕不是象牙塔里的理論信條,把社會醜惡現象當作「惡之花」來欣賞。加爾文主義所到之處,都帶來驚人的道德改變。加爾文主義者在清心、節制、勤奮、周濟窮人的事情是無與倫比的。因此,加爾文主義對於醫治中國文化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那種自命清高的道德冷漠,是一劑良藥。
加爾文主義注重道德的更新,使人煥發出高尚偉大的氣質。在參與公眾事務時一塵不染,職責所趨時鐵面無私,但他們心中溫柔如女性,襟懷坦白,光明磊落,風趣幽默,毫不乖戾狂熱,並且勇於承擔責任,與一切忠信之士產生共鳴。因著聖靈的大能,加爾文主義者所追求的就是那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的基督精兵的本色。
加爾文主義具有偉大的傳道的火熱。著名的美南長老會神學家達伯奈指出:「感情是思想的溫度。」指責加爾文主義者不重感情,沒有宣教的火熱並沒有歷史的根據。去印度的馬廷(Martyn),去非洲的李溫士敦(Livingstone)與摩法特(Moffat),來中國的馬禮遜(Morrison),去南洋的培頓(Paton),以及許其他的宣教勇士,都承認並且持守加爾文主義,而且他們不是安安靜靜地信奉加爾文主義,而是充滿活力。加爾文主義不僅是信條,也是行動。在今日中國,關鍵不是「傳福音」,關鍵是傳什麼樣的福音。傳講改革宗神學所持守的「恩惠的福音」,是抵擋一切異端、邪教的唯一路徑。
加爾文主義者無所畏懼,堅守純正教義,為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已經成為基督教會的真實力量。加爾文主義教會有一個傳統,就是用比較高的標準訓練教牧人員,不僅注重傳福音,也注重收糧入倉,裝備聖徒,並使人在上帝面前立下莊嚴的誓約,立志過聖潔的生活。在今日中國傳道人滿天飛,但教會卻一片荒涼的荒誕中,加爾文神學是教會重建的唯一出路。
加爾文主義者注重上帝的律法,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嚴苛專橫,缺乏彈性,然而歷史證明,加爾文主義者始終是自由的捍衛者。加爾文主義所到之處,一路掃蕩形形色色無法無天的現象,清除一切障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然而,以暴易暴並不能真正解決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唯有加爾文主義向世人昭示了人類的最高理想。世上渴慕理想,渴慕為真理而活,憎惡各種形式的偶像崇拜的人啊,你在加爾文主義中必然能夠得到慰藉。「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加爾文主義所傳講的是一種合理的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上帝的形像。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凌駕在別人頭上的權力。個人都是獨立的,但絕不是孤立的。因此,唯獨傳講加爾文主義,才能夠抑制踐踏個體尊嚴的極權主義,同時抑制暗中極端張揚自我的個人主義,使每個人都對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地位。
加爾文主義強調基督徒的一生就是「天路歷程」,每個人都是「天路客」。約翰·班揚所著的《天路歷程》一書成為基督徒靈修神學的經典名作。加爾文主義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使人強烈感受到他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能依附於其他任何人或事物,每個人都要來到上帝面前交出自己的帳本,誰也不能代替誰。加爾文主義還以清晰奪目的大光照亮人心,使人看到他對上帝的責任、與永世的關係。人一進入世界就時時刻刻步向墳墓,但是加爾文主義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有一個重責大任,就是「進天國,逃離地獄」,而這也成為他人生旅途中唯一的慰藉。因此,加爾文主義對於中國文化中只重今生享受,不重來世上帝面前審判的成分也是一個提醒。
加爾文主義把主權的上帝顯明在人的面前,又帶領人尋其蹤跡,使人看到上帝的偉大、威嚴、至智、至聖、至公、至愛。加爾文主義讓每個人都謙卑在上帝的面前:「人算什麼」,加爾文主義也使人認識到人生的尊嚴:「你竟顧念他!」
當然,我們所提倡的並不是宗派精神。在加爾文神學中所呈現的真理並不僅僅是屬於某個宗派的,而是屬於全世界的。加爾文主義的原則就是聖經,從聖經中我們得到加爾文主義的基本原則:上帝的主權。接受上帝的主權,也必然接受基本的倫理原則,也就是以上帝所啟示的律法為最崇高的標準。加爾文主義的終極目的就是榮耀上帝。因此,加爾文主義是形形色色的人本主義的天敵。這樣的加爾文主義,不多不少,正是聖經中所啟示的,正是中國所需要的。唯願上帝感動、興起更多的仁人志士,一起學習加爾文神學,使上帝的名得榮耀,使中國得復興。

1.改革宗神學家華腓德論改革宗神學
老普林斯頓神學院著名神學家華腓德指出:「加爾文主義就是人完全倚靠上帝白白的恩典,救恩唯獨屬乎他。加爾文主義的性質既然如此,所以加爾文主義的命運時時所遭受的一些不景氣也就不問可知了。只要罪惡的意識在人心中存在,只要倚靠上帝的人知道有上帝的可靠,只要上帝仍在天上,加爾文主義是不能在地上被棄絕的。它的命運與有神論、宗教、福音主義的命運唇齒相關;因為加爾文主義正是有神論、宗教、福音主義在其觀念與表現上達於純潔的高度。從觀念與表現的純潔上講,這就是難題之所在。保持完全是很難的,此為人所共知。更何談維持其高度的完全呢?試觀起伏於今日世界的思潮,都想把對上帝的理解刪除;即如無神派的自然主義,唯物主義,或泛神論的進化主義。即或不是刪除,也企圖把對上帝的歷史事件中的理解予以鈍挫或弄的曖昧不明。試看人心的驕傲,自由言論的宣稱,能力的誇示,拒絕承認外來意志的擺布。試看罪人根深蒂固的自信本性的根本善良,並能達於完全的能力。」(華腓德著:《神學家加爾文與今日的加爾文主義》)

2.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論改革宗神學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論及加爾文的時候,指出:「他以真正法國式的尖銳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使教會共和化和民主化。當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國已經蛻化並把德國引向滅亡的時候,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卻成了日內瓦、荷蘭和蘇格蘭共和黨人的旗幟,使荷蘭擺脫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並為英國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加爾文的信條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爾文的教會的組織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國已經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間的王國還能夠仍然從屬於君主、主教和領主嗎?」(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47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91頁)

3.盧梭論加爾文
法國有兩個「約翰」給人類思想史帶來了震撼,一是約翰·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一是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約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一論政治,一論教育,奠定了他的啟蒙運動中的歷史地位。約翰·加爾文的《基督教敬虔學》和聖經釋論,一論教義,一釋聖經,奠定了他在宗教改革中的歷史地位。約翰·盧梭提倡的是主權在民,約翰·加爾文所提倡的是「主權在神」,前者導致了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記的一系列的暴力革命和暴民統治,而後者則成為瑞士、英國、荷蘭、美國等歐美國家自由和憲政的精神導師。盧梭在其《社會契約論》第二卷十二章所加的第十三個小注中對加爾文評價說:「那些只曉得加爾文是一個神學家的人,實在大大地低估了他的天資。我們那些智慧的法律編輯成典,加爾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法典編撰方面所得到的榮譽不下於他著述《基督教敬虔學》一書所得到的尊榮。不管我們的宗教如何發生巨變,只要愛國和自由精神仍在,加爾文就會仍然活在我們中間,記念這位偉人的人都必得蒙祝福。」  
                                
4.阿米念派創始人論改革宗神學

阿米念派創始人阿米念(James Arminius1560–1609),談及約翰·加爾文的時候,說:「我懇切地告誡每個學生研讀聖經,此外我所反覆叮囑它們的就是仔細研究加爾文所著的聖經釋論,與海彌克(Helmich,荷蘭神學家, 1551–1608)相比,我更加推崇加爾文的註釋。因為我堅信在釋經方面,加爾文確實是無與倫比的,他的釋論比流傳下來的教父們的著述更有價值。他有一種卓越的先知的精神,這是他超越其他大多數人的,甚至可以說超越其他所有的人。在研讀《海德堡教理問答》之後,就當研讀他所著的《基督教教義》,其中包含了更加詳盡的解釋,但也要有所分辨,正如閱讀其他一切屬人的作品一樣。」(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Vol. VIII Chapter VIII


    5.世俗學者威爾·杜蘭論改革宗神學
威爾·杜蘭是一個歷史學家,他並不完全贊同加爾文的主張,但他在論及加爾文神學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加爾文神權政治奠基之日,亦即民主政治萌芽之日。加爾文教派靈修走到哪裡,平民教育就發達到哪裡。……在加爾文的啟迪下,勇敢與冷靜受到鼓勵。在這類人物領導下,人們征服了新大陸。它們建立自治政府,儘力擴張教育。它們宣稱,要把自由帶給全人類。人們由選舉牧師到選舉官吏,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會眾可以自治,市鎮自然亦可自治。上帝揀選的神話,在美洲各國建國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664665頁)

6.魏司道博士論改革宗神學
魏司道博士在一九三零至一九四一年曾於中國東北宣教,後任日內瓦大學聖經及哲學系主任多年。「真能與世俗主義對抗的,就是『全體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貫的、忠於聖經的信仰就是全體主義,所有對聖經半信半疑的思想體系,都含有分裂的種子,終必失敗。而加爾文主義正包含著鋼鐵一般堅固的立場,它必然會延續下去。」(《教會復興的障礙》,趙中輝譯,53頁)。

7.范泰爾論改革宗神學
    范泰爾是威斯敏斯德神學院著名的護教學教授,他對加爾文神學堅信不移。「加爾文宗與阿米念派之間的不同之處,是在永恆性的上帝與暫時性的人之間的關係上有不同的主張。我們認為,上帝決不依賴人,只有這種在上帝論上毫不妥協的神學主張,才可以說是真正代表具有一貫性的基督教立場;在基督教與非基督教立場之間的爭論,就是圍繞著永恆者與暫時者或上帝與人的關係這一問題而展開的。既然如此,很顯然,我們必須主張阿米念派是不會為基督教提供任何有果效的護教學的。假如他們能夠做到的話,阿米念派有責任證明,他們的主張為基督教提供了更好的護教學,勝過加爾文宗所提供的。加爾文宗與阿米念派之間的不同之處是不能忽視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忽視我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對付共同的仇敵方面也不會取得什麼進展。加爾文主義者自然認為是阿米念派人士引狼入室,不管阿米念派人士自己怎樣看待自己的做法;同樣,阿米念派人士也是認為加爾文主義者把仇敵放進了堡壘的,而自己還不曉得」(《為真道辯護》,范泰爾著,王志勇譯)。

8.凱伯爾論改革宗神學
亞伯拉罕·凱伯爾(18371920)是荷蘭加爾文主義神學家與政治領袖。他擔任過牧師,並主編報紙,創辦基督徒大學,還通過選舉,成為荷蘭的首相。「加爾文主義並沒有止於教會次序而裹足不前,而是擴展成為一個整全的生命體系,她的能量絕不是僅僅耗費在教義的構建上,而是創造了一個整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樣的體系過去、現在、將來都能夠滿足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的需要。加爾文主義使我們基督教最崇高的屬靈光彩展現出來:她創造了一套教會的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成為國家聯盟的雛形;歷史證明,加爾文主義是科學發展的守護天使;她解放了藝術;她所傳播的政治藍圖促成了歐美立憲政府的誕生;她促進了農業、工業、商業和航海的發展;她在家庭生活和家族關係打上了基督徒的印記;通過提倡崇高的道德水準,她在全社會中促進了道德的純正,這對教會和國家、社會和家庭都產生了多重的影響,這一基本的哲學理念完全而且唯獨源自加爾文主義的總原則。」(Abraham Kuyper: Calvinism As a Life System-Six Lecture: Calvinism and the Future

9.司布真論改革宗神學
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5-1892)被人譽為「佈道王子」,上帝藉著他的講道使無數的人悔改信主,他的生平、著述和講章仍然在造就無數渴慕上帝真道的人。司布真也是一位堅定的加爾文主義者。「我們相信加爾文主義的五大特點,我們看這五大特點乃是從基督的十字架上所放射出來的五條大光。」 「我有我自己的理由說,在今日若不傳講所謂加爾文主義,就不是傳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加爾文主義不過是一個綽號而已:加爾文主義就是福音,並不是別的。如果我們不傳因信稱義(不靠行為),我不相信我們是傳福音;我們若不傳揚神的主權之恩,若不高舉神揀選的、不變的、永遠的、征服的大愛,我們所傳的就不是福音。除非我們所傳的是以選民特別的救贖為根基-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我不相信我們是在傳福音;若是一個福音叫聖徒蒙召以後又墮落了,我也不能明了這個福音。這樣的福音是我所憎惡的。」(選自《司布真復興講壇》)

10.趙中輝牧師論改革宗神學
趙中輝牧師當是中國教會中第一位潛心研究、翻譯改革宗神學著述,傳講改革宗神學,並對改革宗神學有內心確信的人。他在論及改革宗神學的時候指出: 「改革宗信仰對這一點是非常認真的,認為全部聖經都是有意義的。許多基督徒不相信舊約中的律法,在今日還約束我們,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同意他們;因為第一,基督接受舊約作為他以及他門徒的生活準則。第二,基督死後,在凡事上教訓門徒(約1416),門徒又教導教會,說舊約仍然約束他們。保羅在《提摩太後書》31617節中清楚地說到,舊約是有意義的。我們相信,全部聖經是神的話,舊約的律法仍然約束我們,除非新約中另有教導。因此對改革宗信仰而言,新約並非是獨立的,它乃是舊約的解釋者。為了了解神對這時代的旨意,我們必須了解全部的聖經。」 (《福音講道集》,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92年,200201頁)

11.唐崇榮牧師論改革宗神學
唐崇榮牧師是上帝賜給華人教會的特別祝福,藉著他的神學講座,越來越多的華人基督徒曉得改革宗信仰乃是基督教神學的正統。唯有純正的改革宗神學,才能真正榮耀上帝,造福中國。「『文化使命』,這是福音派的教會常常忽略、或者無知,甚至故意不要知道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你願意好好思考、研究的話,你會在歷史的軌跡中間,發現加爾文主義所到的地方,都刺激了、產生了、萌生了全世界的民主運動。這種『歸正宗』(或說『改革宗神學』)從加爾文開始就刺激了人對人性尊嚴的了解;這是對『人到底是什麼?』、『人應當有怎樣的權利?』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以及對世界的進軍。所以,讓許多指正掌權的人不能隨意對待百姓,不能隨意踐踏人的自由和人的權柄。這就是改教時期中間,超越了天主教傳統對人的了解,從神的啟示中領受智慧所產生出來的偉大結果。」(唐崇榮:《神權、人權、政權》,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頁)

12.林慈信牧師論改革宗神學
    我是美國長老會的一名牧師,簽署並認同《威斯敏斯德信條》中所表述的改革宗神學。我並不把阿米念派人士視為仇敵,而是把他們視為一同為真道爭戰的戰友!我熱心研究英國清教徒神學,清教徒的特色就是發自內心地直接向人的意志傳福音。上帝主權的恩典和揀選帶領我們認信從事傳福音的事工。在護教學上我是一個前提論者,但我也不排斥對證據加以合法的應用(THE BIBLE AND VITAL ISSUES: A Contemporary Statement of Faith by Samuel Ling, June 12, 2003)。

13.牛津大學著名歷史學家佛勞德的見證
牛津大學著名歷史學家佛勞德以批判加爾文主義著稱。但是,他在研究加爾文主義和加爾文這個人之後,不得不做出客觀的評價。他說:「加爾文主義者已經被人戴上不寬容』的帽子。不過如果不寬容的對象是想置你於死地的仇敵,我覺得這心態是可以諒解的……。羅馬天主教的信條已經夠荒謬絕倫了,他們還決定加上一項,就是有權將每個反對他們的人絞死或燒死,而加爾文主義者在這場爭戰中,乃是手拿聖經投靠爭戰的上帝。他們態度愈來愈強硬、愈猛烈;如果你說愈瘋狂,我也不反對。他們會這樣反應,也是很自然的。敬虔人怎樣甘心忍受痛苦,經歷憂患,他們也照樣相信上帝掌管一切,安穩於上帝護理的大能中。他們既然認為是上帝定意要他們背這重擔,就覺得這重擔愈背輕省。他們幾乎吸引西歐所有恨惡虛謊』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他們被壓倒,但又起來;他們被扯裂撕碎,但是沒有權勢能使他們彎曲銷化;他們寧為玉碎,不願瓦全。從來沒有人像他們那樣,厭惡一切虛偽不潔,痛恨各種道德錯謬。如果今天的英格蘭與蘇格蘭還有一些害怕行惡的意識,那都是加爾文主義過去烙在人心的結果。雖然他們沒能摧毀羅馬天主教,雖然天主教依然存在,而且可能繼續長存,在各個議題上發表意見,但是他們鋒利的毒牙已經被拔掉了。他們迫使羅馬天主教放棄那些可憎的觀念,就是自以為有權格殺異己。哦!羅馬天主教因著加爾文主義者的反抗,看到了自己行為的敗壞而慚愧,所以我們還不如說,加爾文主義者間接促成了羅馬天主教的復興哩!」(Froude: Valvinism,p.44。轉引自《預定論》,伯特納著,趙中輝譯,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出版,333頁)

14.伯特納論改革宗信仰
伯特納是一個堅定的加爾文主義者。他在其所著的《預定論》一書中,考察了加爾文主義對整個世界的影響。「要查驗一個信仰體系的實際果效,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公認受這個體系影響好幾代的國家或民族,仔細查考他們的現況。例如我們查驗羅馬天主教,就可以去西班牙、義大利、哥倫比亞或墨西哥,觀察那裡的宗教與政治,就可以看出羅馬天主教的果效。如果我們打算這樣查驗加爾文主義,可以去一個國家看看,這國家長久以來幾乎都以加爾文主義為唯一的信仰,就是蘇格蘭。馬飛治告訴我們,當加爾文主義還沒有來到蘇格蘭之前,極大的黑暗遮蔽大地,盤踞人心,轄治百姓的心靈,好像無止境的惡夢』。司密斯說:『加爾文主義來到蘇格蘭,那時當地居民還受羅馬教會奴役,被神父轄管,無知而可憐,肉體上、精神上、道德上都敗壞了。巴克爾(Buckle)形容他們無論是自己,還是家人,都污穢不潔』,『窮苦可憐』、『過度無知,極度迷信』,迷信已深植他們心中』。然而諾克斯在蘇格蘭研讀聖經,已經體會到一些預定論的精神,後來到日內瓦受教加爾文門下,更徹底領悟這偉大的教義,並且傳給蘇格蘭人。這教義閃耀在蘇格蘭人心中,帶來的轉變實在令人驚異,好比萬古長夜中忽有日光照耀……諾克斯使加爾文主義成為蘇格蘭的信仰,加爾文主義則使蘇格蘭成為全世界的道德標準。加爾文主義在哪裡興旺,哪裡就愈少犯罪;今天全世界公認最有道德的民族,也就是最徹底奉行加爾文主義者;加爾文主義在哪裡影響力最大,哪裡的道德水準也最高,無論是個人或國家都是這樣。這絕非巧合,不容忽視。喀萊爾說:『我們真的可以說:諾克斯使他的國家從死里復活了。』佛勞德則說:『如果沒有約翰·諾克斯,就沒有今天的蘇格蘭。諾克斯就是這等英雄人物。』」(伯特納:《預定論》,337頁)。





[本話題由 追求永生 於 2010-01-09 14:30:50 編輯]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7: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