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尚無答案的「中國模式」

[複製鏈接]

11

主題

689

帖子

1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 張力奮 2009-12-01

從今日起,FT中文網將推出2009年度中國特別報告。

依照慣例,我們在歲末最後一個月份,與讀者朋友分享對本年度中國國情的觀察與分析。這個年度報告將歷時一個月,到2010年元旦結束,試圖對中國本年度的現狀與表現作一勾畫,但絕無"蓋棺定論"的奢望或妄想。

「中國模式」

今年的關鍵詞,又是"中國模式"。

今年-2009年,是中國開放改革三十年紀念。這三十年中,中國人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且刻骨銘心的一場社會與經濟變革。這場變革,對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定位與自我認同,對中國人公民價值的引入,對中國未來國家管理與執政的制度設想,對世界地緣政經秩序的重新劃分,無疑都是一帖催化劑。

1979年之後,鄧小平等老一輩改革者的基本思路是為中國"糾錯"。而糾錯的直接參照點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三十年。現在,一般的共識認為,49年後的30年,中國並未能如願走上強國富民的正道。這才有了"文革"結束后的"撥亂反正"。但究竟"亂"在何處? "正"又在何方?對這些可能觸及制度內涵的問題,鄧小平這一代參與締造共和國的共產黨人無力也不可能深究,更奢談形成理論共識。這大概也是他後來對理論問題堅持"不爭論"的主要原因。他們的當務之急與歷史重任是拯救當時頻臨經濟崩潰的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使其重新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在策略上,鄧小平倡導"摸著石頭過河",聽上去有如鄉間農夫的俗語,但這或許是當時務實派領導人面對"百廢待興"中國的唯一選擇。

過去三十年,中國的改革,有許多動因,但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以國家對公民"放權"為主線,恢復社會活力與日常生活形態,如:取消對基本生活資源的管制配給,以"聯產承包制"來逐步恢復農民對土地的支配與使用權,重建市場與消費機制,確立私有產權的合法性以及司法保護,個人自由選擇權,民權以及私人領域的持續擴展,政企分開,中央向地方放權,以及對黨政分權的初步實驗。這些變化,大體上是自上而下,由官而民,由管制向市場,由選擇短缺到多元化,由"大政府" 向"有限政府"過渡的基本路徑。

79年之後的三十年,中國通過解放國人的選擇自由,藉助市場,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使中國進入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國家,並取得整體國力崛起,成為最重要的新興力量,並可能很快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上一個30年,中國基本解決了國人的基本生存,重建了最基本的社會常態,使中國得以像正常的社會那樣運行。我的看法是,與它今後三十年更複雜艱巨的治國目標相比,解決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可能還是相對簡單的事情。

今後三十年間,中國必需全力解決的是中國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路向,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國家對公民的法律保護與道德義務,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公共保障機制,以及公共資源的優良配置。

如果說,上一個30年解決了大多數中國人"活著"的問題,那麼,今後30年,中國要回答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中國人活得更公平,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與上個時期相比,作為納稅人,政府可能進入一個全力整合與徵收資源以建立社會公平機制的時期,而到了2009年,中國的發展顯然已經到了一個新時期。其中的一個徵兆,就是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面對中國,大家都陡然"語塞"。曾經使用嫻熟的語言與判斷,突然間覺得乏力起來。中國的輪廓再度變得模糊起來。我的同事金奇最近提出一個很及時的命題,那就是如何定義中國?

這是個很大的問號。而我的問題是,我們知道如何描述當下的中國嗎?如果說,快速發展下中國的複雜國情已經開始超越西方對中國的現有知識與理解框架,中國對自身面目的認知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困惑?希望我們不將"中國經驗獨特論"作為擋箭牌或當成現成的答案。

四個問題

就中國的現狀,至少有以下四個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中國到底正處在怎樣的發展水平?哪個表述,最貼近中國的政治經濟與人文現實?哪個表述更反映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期望值或判斷?中國是最重要的發展中國家?是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還是用一個剛發明的新名詞,中國是一個"正在發達中的國家"?一個人均GDP水平與安哥拉相仿的國家與世界最大新興經濟體,又是什麼關係?中國的整體國力與中國國民對公共財富的共享程度又應是怎樣的關係?GDP經濟對認知中國是否產生了誤區?

第二,眼下對"中國模式"的討論中,用得較多的一個詞叫"政績合法性",具體指的是在中國"開放"的特定發展時期,政府政績對其執政合法性的決定意義。這個現象,有助於理解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決策思路,經濟軌跡甚至增長速度。在中國,這個"政績合法性"與中國黨內官員調動或任命制度的結合,派生出特有的中國現象。中國官員的任命制,特別是常見的四年調動提拔周期:第一年調研,第二年制訂藍圖,第三年第四年,執行計劃並兌現政績承諾,而後即等候調動或提拔,這已經形成了中國政治文化中特定的政績周期。這足以說明過去15年間中國地方政府特別是各省會城市發展間的激烈競爭。中國官員可能也是全世界行政官員中對各類統計數據最捻熟於心的。數據就是政績。在很多中國官員心目中,中國增長的高速度,一定意義上就是這種政績合法性的完美體現。但是,這種政績周期可能導致政策持續性較弱,問責制度難以切實執行。同時,政績周期也不應掩蓋中國官場中嚴重的貪腐行為。

第三,率先在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對世界現存經濟秩序帶來的激烈衝擊,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審視與質疑美國民主制度與實踐的機會。這也成為"中國模式" 討論的一部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討論已由以往對西方民主普適性的批判,延伸到"中國模式"是否具有普適性的辯論。一個中國政治學者在對筆者談及美國選舉民主時曾評論說:"對一個將小布希這樣的人兩度選為總統的美國,還有什麼什麼價值可言呢。" 對此,有人可能會反問,奧巴馬不正是依託了同一個美國制度,贏得了首任黑人總統的劃時代勝出?!

第四,與近10年前有關"中國模式"的爭論不同,這次討論已超越了純粹的經濟學意義。"中國模式"的倡導者認為,"中國模式"已具備與美國為代表的的西方民主形態相提並論或互補的重要價值。中國是否可以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摸索出一種新的不同的政治管理模式?這種觀點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這還不夠。只有好民主才是好東西;而對"中國模式"持保留態度的則認為,是否真的有"中國模式"這一說?中國真有可能從現行體制中派生出一種獨特的,適合中國發展的政治生態?以高GDP增長為特徵的"中國模式"是否具備內在機制與動力完善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是否真的可能通過現行制度建樹民意表達權,逐步完善選舉制度,建立政府公信力?

2009年,總體而言,對中國是個好年,連過去70年間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也僅僅傷及中國經濟的皮毛而已。中國增長的發動機並沒有減速熄火,"保八"的目標已穩操勝券。但我們看到,中國瀰漫著一種過度的樂觀情緒。這令人擔憂。

事實上,中國仍在路上,仍在找尋路標與答案。但願這份中國年度報告能為讀者提供思維的燃料與視野。

中國大概還不到劃地為牢,自限"模式"的時候。
中國沒有人權,太悲哀了!

11

主題

689

帖子

1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4
沙發
 樓主| 零下三度XVII 發表於 2009-12-1 17:13 | 只看該作者
好多五毛都在大談特談中國模式,我就給你們揭揭底,看看啥叫中國模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1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3
狗奴三度 發表於 2009-12-1 17:21 | 只看該作者
2# 零下三度XVII


做狗也需要懂模式??紅燒?清燉?
古有崑崙奴,今有三度奴,此奴非彼奴,乃是一狗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689

帖子

1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4
4
 樓主| 零下三度XVII 發表於 2009-12-1 17:41 | 只看該作者
2# 零下三度XVII


做狗也需要懂模式??紅燒?清燉?
狗奴三度 發表於 2009-12-1 17:21

金寶如此氣急敗壞呀。 何不用你大號開罵?
中國沒有人權,太悲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4: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