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洋軍閥和所屬派系

[複製鏈接]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8-19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的嫡系有兩派,分別是皖系軍閥和直系軍閥。

皖系軍閥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他們在日美為控制中國展開爭奪的情況下,矛盾日益激化。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親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帝國主義的援助,積極主張對德、奧宣戰。但是參戰問題遭到黎元洪和多數國會議員的反對。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皖系便煽動十餘省區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7月,張勳乘機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見張勳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在全國人民聲援下,迅速打敗張勳,重新控制政權。直系首領馮國璋雖接任北京政府總統,但無實權。北京政府宣布:民國法統中斷,再造共和,決定另組國會、重議憲法。皖系不惜出賣國家利權,向日本大借外債,其中僅西原龜三經辦的八筆借款就達一億四千五百萬日元。他們乘機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實力,鼓吹以武力統一全國。1917年秋髮動內戰,妄圖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護法勢力。與軍事進攻的同時,他們搜羅政客,組織安福俱樂部,指使地方軍閥操縱選舉,改選議員,孤立、排擠資產階級溫和派。1918年秋,組成以安福系議員占絕對多數的新國會,史稱安福國會。皖系又利用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馮國璋任總統,壓制直系,以便實行一系專制。 皖系武力統一政策激起全國人民的公憤,也為直系將領所反對。直皖軍閥的權力爭奪日益加劇。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安福國會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國民軍、奉系、直系余部推舉,任「臨時執政」,但他已不是作為皖系首領執政,而只是各派軍閥爭奪權力的緩衝人物。

直系軍閥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是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起為其首領。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主要地盤有直隸、江蘇、江西、湖北四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1912年9月任直隸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鎮壓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攻佔南京,其部屬駐守長江下游一帶。1917年7月張勳復辟失敗后,馮國璋到北京繼任總統,其部下曹錕、李純、陳光遠、王占元分別任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督軍,構成了直系的基本勢力。
直系在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918年8月,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徐世昌為總統,取代了馮國璋的職權。次年12月馮病死,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首領。他們一面迎合全國人民的和平願望,反對皖系軍閥武力統一的內戰政策;一面利用人民的愛國熱情,揭露皖系的媚日賣國行動,贏得了輿論的支持。1920年7月同奉系首領聯合發動了直皖戰爭,在京漢線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等地打敗了皖系軍隊,與奉系一起控制北京政府。
直皖戰爭后,直奉之間在地盤和權力的分配上,矛盾日益尖銳,導致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雙方在北京附近開戰,結果奉軍戰敗,退出關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后,仍採用消滅異己勢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先打起「恢復法統」的旗號,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復任總統。繼而策動廣東的陳炯明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出廣東。同時向外地伸張勢力,派楊森督川,孫傳芳督閩,沈鴻英督粵。1923年吳佩孚製造了屠殺京漢工人的「二七」慘案。6月曹錕在京驅逐黎元洪,10月經賄選竊踞總統職位。直系由此而聲名狼藉,財政經濟狀況也日趨惡化。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興起,孫中山同奉系和皖系勢力的反直系「三角同盟」發揮一定的作用。直系內部四分五裂,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醞釀推倒曹錕統治,並同奉軍秘密聯結。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在山海關、熱河激戰。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吳佩孚腹背受敵,主力被殲滅,率殘部倉皇南逃。11月3日,戰爭結束。馮玉祥將所部改稱國民軍,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但奉系扶持段祺瑞出台主政。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北京政權實際上被奉系首領張作霖控制。
原屬直系的浙江督軍孫傳芳,為抵制奉系控制長江下游,1925年10月和省長夏超、閩督周蔭人發出反奉通電,並組織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派兵進攻上海,沿滬寧路擊潰奉軍,佔領南京、徐州,從此以東南五省首領自居。吳佩孚乘孫傳芳反奉機會,到漢口自稱蘇、浙、鄂、贛、川等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委任蕭耀南為鄂軍總司令,重新糾集直系勢力。至1926年6月北伐戰爭前夕,吳佩孚擁有兵力約二十萬人,佔據湖南、湖北、河南和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控制著京漢鐵路。孫傳芳擁有兵力約二十萬人,佔據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國民革命軍北伐后,在工農革命運動支援下,先在湖南、湖北消滅吳佩孚的主力,接著在江西、福建擊潰孫傳芳軍隊。不久,直系軍隊的殘部也分別被消滅。

北洋軍閥的旁系有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
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系奉天(今遼寧省)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奉系利用民國初年的混亂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實行地方割據和武力擴張,逐步建立了對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統治。日本則取得了在東北築路、開礦、設廠、租地等特權。
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奉系與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聯合,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但直、奉兩系矛盾逐漸加劇,奉系轉而與皖系合作,並聯合孫中山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4 月首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戰敗,撤回關外,宣布「東北自治」。此後,張作霖倚重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郭松齡等新派軍人,編練新式軍隊,並在日本支持下建立海、空軍和兵工廠。1924年 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奉兩軍在山海關、熱河激戰。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總統曹錕,吳佩孚兵敗南逃。11月,張作霖、馮玉祥推戴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奉系重新控制北京政權后,勢力擴張到熱河、直隸(今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及上海市,與地方軍閥產生矛盾。1925年11月,浙江軍閥孫傳芳聯合閩、贛、蘇、皖等省軍閥將奉軍驅逐出江蘇、安徽和淞滬地區。奉系與馮玉祥的國民軍的關係也日趨緊張,同年11月下旬,駐守河北的奉系將領郭松齡在馮玉祥策動下率部倒戈,向奉天省會瀋陽推進,張作霖得到日本的支持,郭兵敗被殺。
1926年初,奉系與直系重新聯合,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同年11月,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張作霖組織安國軍,自任總司令。1927年4月,奉系當局搜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逮捕並殺害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國民黨左派人士。同年6月,張作霖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組織安國軍政府。
1928年 6月,國民黨軍隊進逼京、津,張作霖敗退出關。由於他未能完全滿足日本對滿蒙地區的權益要求,被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炸死於瀋陽近郊的皇姑屯(見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不顧日本的反對,與國民黨當局達成協議,於1928年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張學良任國民政府委員兼東北邊防長官。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至此結束。  

以上三系是歷史教課書中對北洋軍閥的分類,除此之外,長期依附於北洋軍閥的晉系軍閥,廣義上說也可以算作北洋軍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9: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