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論合作主義國家——中國政治前景的選擇

[複製鏈接]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安良 發表於 2009-7-1 05: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溜走網路,偶遇一文,內容有趣,不知以前有沒有網友轉貼過,現ZT,讓網友討論一下,過癮一下!

論合作主義國家——中國政治前景的選擇
來源:NPORUC  作者:康曉光 發布時間:2007-12-01
一、問題的提出
    
    持續百年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生死較量是二十世紀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場百年競爭顯示,市場比計劃更有能力創造經濟繁榮。如今市場正在征服全球。但是,市場的全面勝利並不意味著困擾人類的基本問題從此得到完滿解決。在市場社會中,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既是市場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市場有效運行的必然結果。更為重要的是,財富的不平等必然帶來全面的不平等。如何在一個不平等的市場社會裡追求平等,這是人類面對的基本問題。
    
    市場不是自足的,它需要相應的政治制度的支持,而且政治制度對市場運行的結果具有深刻的影響。這一切促使我們關注政治、政府或國家,促使我們嘗試通過改善政治、政府或國家來緩解人類的不平等狀況。
    
    現代國家不僅壟斷暴力(註:所有囯家皆如是,軍警皆囯家專政工具),還掌握了種類繁多、規模巨大的資源,其影響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而且極為深刻。當代主流意識形態錯誤地把國家看作是社會的衍生物。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承認「主權在民」原則。這一原則宣稱,國家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獨立的利益和追求,它僅僅是全體公民謀求利益的被動工具。實際上,國家的歷史遠遠超過現代社會的歷史。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在歐洲是一種近代現象,而在中國則是鄧小平改革的產物。在當今世界,國家決不是消極被動的主體,它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目標。國家也不是抽象的,它由一些特定的人——統治集團——掌管。統治集團有獨立於被統治者的利益和追求。所以國家既不是價值中立的,也不是利益中立的,它或是統治集團牟利的工具,或是支配統治集團的社會階級牟利的工具。其實政治就是一種利益分配體系,正因為如此「公正」才成為一個極端重要的政治問題。
    
    改革以來,中國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模式。這一模式與現代主流模式不同,既不同於社會主義,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它業績顯著(安註:經濟及基建而言),但也存在大量的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國已經找到了解決經濟問題的原則性方案(?)。但是,政治問題的原則性解決方案還極為模糊。由於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與國家和社會關係直接相關,而後者又是政治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果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也沒有著落。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雖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卻缺乏正當性。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缺乏一個具有正當性的政治理想及相應的制度藍圖。所以,未來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而這種探索的根本目的,對外是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對內是建設一個繁榮公正的社會。
    
    自近代以來,中國就進入了一個六神無主的時代(安註:於今為甚),中華民族成為無所適從的民族。中國人不知道應該建立一種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所以也不知道中國應該向何處去。中國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盤西化」,中國需要走自己的路,需要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切實可行的、有感召力的政治理想。這是所有有責任感的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也是使他們成就偉大人生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
    
    二、自由民主主義批判
    
    二 十世紀最主要的制度模式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權威主義。權威主義是現實存在,但從來沒有獲得正當性。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如今社會主 義或共產主義至少暫時在理論和實踐上失敗了,伯恩斯坦、哈耶克、波普爾等人從理論上摧毀了它,而中國和前蘇聯則使它在實踐中名譽掃地。所以要探索中國自己 的政治模式,首先就要打破「民主霸權」。
    
    正當性批判
    
    自由民主主義者宣稱,被統治者的同意是政府正當性的唯一來源。如果把政治思想史看成國家尋求正當化根據的歷史,那麼自由民主理論的確提供了有史以來最具競爭 力的正當性論據。是啊,誰有權利反對所有人都同意的事情呢?更為重要的是,自由民主主義者還宣稱,只有民主國家才可能是公正的,因為它的所作所為必須得到多數的批准,因此它必然會維護多數的利益。也就是說,民主是保證政府公正對待公民的最有效形式。
    
    當今西方流行的主流見解認為,盧梭對民主的理解是烏托邦式的,以「人民主權」為核心的民主概念已經過時,而熊彼特的經驗的、程序的民主概念才道出了現代民主的真諦。在熊彼特看來,民主是作出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 中,個人通過競取人民手中的選票而得到作出決定的權力。民主政治就是一個大眾政治市場,在其中政治企業家兜售自己的政治產品,而選民則是以選票為貨幣的購買者,那些能夠操縱市場的政客將執掌政權。亨廷頓指出,評判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體制是否民主所依據的標準是看其中最有影響力的集體決策者是否通過公平、誠 實和定期的選舉產生,在這種選舉中候選人可以自由地競爭選票,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參加選舉。用普選的方式產生最高決策者是現代民主的實質。
    
    那麼選舉是否就能表達人民的意志,是否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西方式民主的真實功能和本質到底是什麼?其實競爭性普選並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也不能改變寡頭政治的現實,如果運用得妙,它們還會成為消解大眾反抗的有力工具。林德布魯姆全面、系統、深刻地描述了,在自由民主制度中,富人如何利用自 己手中的財富操縱政黨、選舉、議會、媒體、教育、宗教等制度建制,以達到維護自己特權的目的。他用確鑿的事實證明,在市場背景下,開放的競爭性選舉為財富 攫取權力打開了道路,其結果就是資本專制,權力被資本所掌握,統治階級成為資產階級的附庸,而勞動階級則任由市場力量支配。
    
    在市場社會中最怕民主的是誰?是資產階級!民主的原始含義是多數當道,而資產階級恰恰是市場社會中的少數,所以掌握了政治權力的資產階級是民主的最大敵人。但是20世紀持續擴大的選舉權實踐,使他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們從民主政治的實踐中發現,普選不僅不會改變寡頭統治的現實,而且還能夠消弭大眾的激烈反抗。大眾可能為了獲得投票權偶爾發起抗議甚至暴動,但是他們得到投票權后卻能夠和平地行使。普選並沒有帶來令富人膽戰心驚的「多數暴政」。久而久之,精英們甚至開始奇怪當初為什麼要為限制大眾的選舉權而打得頭破血流。
    
    資本主義的分權,先是資產階級向貴族和國王奪權的策略,後來變成防止無產階級奪權的策略。美國的憲法充分體現了分權制衡原則,被譽為多元主義和利益集團政治的典範,但是這一原則的實現,不是為了保衛民主,而是為了遏制民主。美國的立憲過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制定建國方案時,憲法起草者們首要的考慮就是保護自己的財產權。他們最懼怕的就是民主!要知道,民主意味著貧窮的多數有可能運用民主權利,合法地剝奪富裕的少數。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設計一套制度,使人 民的意志無法實現。美國憲法就是這麼設計的。《聯邦黨人文集》也就是這麼說的。
    
    早期民主理論,在民主與民選政府之間幾乎不做區分,尤其美國革命之後,幾乎人人都認為選舉代表制就是連接民主與民族國家政府的橋樑。但是自由民主政治的實踐和理論都證實,「民主政治」不過是一個神話,從來就沒有「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自由結社、新聞自由、多黨制、普選也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也不能改變資產階級壟斷政治權力、實行單一階級專政的格局。在帕雷托、莫斯卡、米歇爾斯、熊彼特、米爾斯、林德布魯姆等人的精英理論產生以後,無人再能懷疑民主共和是寡頭政治。達爾把當今美國政治概括為「多頭政治」——介於「寡頭政治」和「民主政治」之間的東西。自由民主主義的「平等」承諾已經徹底破產。其實,與共產主義一樣,自由民主主義也是一個烏托邦。共產主義和自由民主主義都標榜自由、平等、民主,但從它們的實踐來看,都背離了自己的理想,都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作為理論學說,它們都是烏托邦。作為意識形態,它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謊言。所謂「自由」是關於各種「權利」的空頭支票。所謂「平等」是無恥的欺騙,除了政治權利的形式平等(主要是投票權),剩下的就是嚴重的經濟不平等以及隨之而來的全面的不平等。所謂「民主」更是徹頭徹尾的謊言,「人民當家作主」從未實現,而精英政治和寡頭政治則是政治的常規。
    
    有效性批判
    
    那麼「多黨制」、「普選」能不能有效地解決中國面對的一系列問題?或者說,西方式民主能不能給中國帶來更多的政治自由、更廉潔的政府、更平等的分配、更高的經濟增長率?
    
    戴蒙德區分了「自由民主」與「選舉民主」。在實行選舉民主的國家,政府也許是通過相當自由和公平的選舉產生的,但是它們缺少那些在自由民主國家存在的保護權利和自由的許多制度。戴蒙德指出,實行選舉民主國家的數量在最近若干年有很大增加,但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數目卻相對原封未動。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經濟和金融風險是極為嚴重的。毫無疑問,政治體制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之一。但是,據此認為中國實行西方式民主政治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沒有充分根據的。國際經驗顯示,像中國這類東方的、發展中的轉型國家,即使實行西方式民主制度,也難以獲得西方發達國家 那樣的政治績效,難以有效地解決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許多南美、南亞、非洲國家,按照流行的「民主」標準,都屬於民主國家。但是,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經濟風險的嚴重程度絲毫不遜於中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絕大多數「轉型成功」的東歐國家,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經濟不穩定非但沒有減輕,反而迅速惡化。民主化可以有效地解決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經濟風險問題,這一命題並沒有得到世界範圍內經驗資料的支持。
    
    亨廷頓指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面臨著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如重大叛亂、種族與社會衝突、極端貧困、嚴重的社會經濟不平等、長期通貨膨脹、巨額外債、恐怖主義、國家過渡干預經濟。他問道:第三波民主國家能夠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嗎?他的回答是:在某些國家,新的民主政權可以成功地處理一些個別的問題。不過,在大多數 國家,似乎極可能的是,第三波民主政權不能有效地處理好這些問題,而且,他們將極有可能很難比他們的前任威權統治者更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叛亂、通貨膨脹、 貧困、債務、不平等與機構臃腫都將多多少少地繼續存在,就像十年前的情況那樣。
    
    問題還要更加嚴峻。亨廷頓指出,在拉美國家和前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由選舉產生的行政首腦常常以專斷的和不民主的方式行事,壓制其對手,靠法令來統治。在拉 美,由選舉產生的其他行政首腦常常無視立法機關,並通過憲法修正案,強行延長其任期。在缺少西方自由傳統的非西方社會,由選舉產生的政府常常對個人權力漠 不關心,歧視少數民族,扼制新聞自由,甚至鼓勵警察濫施暴力。在非西方國家的選舉,常常誘使政治家去提出那些最能為他們帶來選票的訴求,而這些訴求往往帶 有種族主義、宗教教義和民族主義的色彩。這些訴求會加劇國家的分裂,並導致反西方的政治領袖和政策的勝利。這位民主主義的原教旨主義者不無遺憾地指出,荒 謬的是採行西方民主制度的非西方社會常常鼓勵排外主義的和反西方的政治運動,並允許它們獲得權力。
    
    為什麼在非西方國家民主體制往往是「有名無實」甚 至走向反面?亨廷頓認為這是因為非西方社會與西方社會的文化差異。他指出,現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它紮根於社會多元主義、階級制度、市民社會、對法治 的信念、親歷代議制度的經驗、精神權威與世俗權威的分離以及對個人主義的堅持,所有這些都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西歐開始出現的。這些要素也許可以在其他的文 明中找到其中的一二個,但是作為一個有機的總體它們僅存在於西方之中。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沙發
 樓主| 安良 發表於 2009-7-1 05:28 | 只看該作者
續上貼

三、合作主義國家設想
     
    指出資本主義並不像它自己吹噓的那麼美好,並不等於說它不是現存的可供選擇的制度中最好的。自由民主主義者也承認資本主義存在缺陷,但同時宣稱資本主義並不比它的競爭者更壞。如果說資本主義真是「最不壞的」,那麼中國也就只好選擇「全盤西化」了。幸運的是,我們還有另一種更好的選擇——合作主義國家。
     
    階級分權的理念與實踐
     
    貪婪是人性的一個基本要素。統治集團自然也不例外。統治者總是希望壟斷國家權力,並千方百計地利用它來擴大自己的利益。他們總是傾向於盡可能地壓榨被統治者。在民族國家時代,統治者往往自稱是國家利益的代表,但實際上國家利益僅僅是他們包裝一己私利的道具,他們根本不可能超越私利,去關心、追求、維護國家 的整體利益。因此如果沒有來自被統治階級的制衡,統治階級的掠奪將是無止境的,而且民族的整體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
     
    政治共同體的最大單位是民族國家。就民族國家而言,好的政治制度必須具備雙重功能——對內建立一個公正的政治秩序,對外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那麼,如何建立一種好的政治制度?人類歷史的經驗暗示,只有通過社會之中各階級之間的分權制衡,才能保證政府處事公正和維護國家利益。
     
    今日人們最熟悉的「分權制衡」概念來自孟德斯鳩。孟德斯鳩認為,為了防止政府專制,必須分割政府的權力並使分立的權力相互制約。他所提出的具體分權方案是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分立。但是「三權分立」只能防止統治階級的代理人「反客為主」,只能解決所謂的「委託/代理問題」,即政府或代理人不得違背統治階級或委託人的意志,但不能防止統治階級「專政」,並利用國家機器過分掠奪被統治階級。「三權分立」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實施階級專政的工具,而不是保證階級分權的制度框架。
     
    人類的階級分權實踐古已有之。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孟德斯鳩等古典政治學家都論述過混合政體。斯巴達、雅典、羅馬政府都兼容君主政治、貴族政治與民主原則。 十八世紀的英國也像它們一樣被認為是平衡政體的典範。混合政體理論強調各個社會階級彼此制約以求平衡的理念。在混合政體內,各個階級透過各自的權力機構相 互制約與合作,進而達到分享國家主權的境界。混合政體也是一種說明政治決策的正當性和主權行使的有效性的理論。決策特別是以立法形式出現的重要決策,由於各個階級都能參與制定,所以具有正當性。由於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沒有任何一方的利益主導一切,所以這樣的決策既不至於非常嚴重地損害任何階級,也不至於非 常明顯地偏袒任何階級。這種「均衡決策」往往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認可,所以實施成本很低,並因此而具有較高的有效性。施特勞斯指出,混合政體的實質是調和貧窮的多數和富有的少數相互衝突的要求,目標是發明一些不同階層或黨派可以共同負擔政治責任的方法,以使各方發揮自己特有的美德,抑制各方特有的不道德行為。
     
    合作主義國家的基本制度框架
     
    暴力、財富、知識和勞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主要資源。根據人們對這些資源的佔有關係,可以對人們進行劃分,由此形成本文所謂「階級」。根據佔有資源數量的多與寡,人們可以被劃分為精英與大眾。根據佔有的主要資源的種類,精英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大眾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普通大眾和社會底層。
     
    在市場社會中,階級構成包括統治階級、資產階級、知識階級、勞動階級。在這種社會中,所謂「階級分權」就是建立權力、資本、知識、勞動之間的分權制衡。這種體制的目的是打破單一階級專政,建立階級分權體制,進而強化各階級合作並實現社會利益的各階級共享。更確切地說,階級分權的目的是儘可能保護大眾利益和國家利益,避免統治階級一手遮天、贏家通吃。
     
    作為一種現代階級分權體制,合作主義國家的「四項基本原則」是「自治」、「合作」、「制衡」與「共享」。
     
    合作主義國家的首要原則是權力、資本、知識、勞動都實行自治。所謂「權力自治」就是實行權威主義政治。它可以是一黨制,也可以是有名無實的多黨制。統治集團不是任何階級的代理人,它凌駕於一切階級之上,主觀上只對自己的利益負責,客觀上對全民和國家負責。官僚隊伍的成員主要來自知識階級。通過考試製度連接知識階級和統治階級。所謂「資本自治」就是市場經濟加法治,即通過市場機制和以保護私有產權為核心的法治建立資本自治。所謂「知識自治」就是言論、出版和學術自由。所謂「勞動自治」就是在自由結社的基礎上,組建具有壟斷性代表權的功能性社團,勞動者通過這些組織參政。
     
    「自治」不是為了各自為政,而是為了有效的「合作」。 合作的政治模式是多方協商或談判體制,類似於法團主義體制,而不是多元主義的議會政治。在法團主義框架中,社會成員按照社會分工組成功能性團體,這些功能 性團體與政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作為對決策參與權的回報,它們要協助政府實施共同制定的公共政策,主要表現為主動約束自己的成員遵守協議。政府以中立的姿 態主持階級談判,通過談判解決社會衝突。
     
    欲使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各方必須能夠相互制約,達到某種程度的「制衡」。 在市場社會中,最危險的專制力量不是政府,而是資本或資產階級。因此如何制約資本的勢力,防止資產階級對全社會實行單一階級專政,是能否實現權力制衡的關 鍵。權力自治或權威主義政治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金錢對權力的控制,切斷金錢束縛權力的紐帶。同時,市場社會也和一切社會一 樣,大眾總是處於被壓迫、被剝奪、被愚弄的境地,所以如何改善大眾的處境,是能否實現權力制衡的另一個關鍵問題。為了不成為資本的奴隸,統治階級有可能利 用大眾作為籌碼制約資產階級。權力與資本爭權奪利的結果是,在合作主義國家中,大眾的處境有可能比在自由民主體制中要好一些。
     
    階級分權制衡的終極目的是各個階級共享合作的成果。共享的核心內容是公平地分配財富和機會,特別是要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在制度建制上表現為建立福利國家。由於市場社會中最強大的力量是資本,因此共享的關鍵是「節制資本」。在這裡「節制資本」具有雙重含義,一是通過建立福利國家節制資本的經濟權利,二是通過權威主義和法團主義節制資本的政治權利。
     
    簡而言之,合作主義國家的基本公式就是:權威主義政治+自由市場經濟+法團主義+福利國家。
     
    合作主義國家的優越性
     
    當代政治的基本事實是,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前社會主義國家、轉型國家,還是第三世界國家,不平等既是全面的,也是普遍的。少數人壓迫、剝奪、愚弄多數人是普遍現象。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單一階級專政,在權威主義國家,擁有專政特權的或是君主,或是軍閥,或是官僚;在神權政治國家是教士專政;在社會主義國家是黨政官僚專政;在資本主義國家則是資產階級專政。在各類國家中,財富與政治權利的聯繫似乎是普遍而持久的現象。要麼財富控制權力,要麼權力控制財富。總之雙方都要積極靠攏,表現出強烈的親和性。知識分子總是處於從屬地位,或是作為附庸、幫凶,或是作為反對派,為民請命、伸張正義。而勞動大眾總是處於被奴役、 被愚弄的地位。處於不利境地中的總是多數。其實這些當代政治的基本事實也是人類政治史中的普遍現象。
     
    合作主義國家能夠打破單一階級專政,切斷金錢和權力之間的紐帶,實現階級分權,並維護國家利益。在合作主義國家中,政府是國家利益的天然代表,由於政府具有 獨立性,因而有能力禁止資本或勞動以國家利益的名義擴大本階級的利益。這一體制也能夠更好地維護大眾的基本權利。這是因為,大眾可以利用聯盟選擇權,通過 提供政治支持或反對,與政治精英或經濟精英交換實際利益。根據羅爾斯的「最大最小原則」, 比較制度的公正性的準則是看各種制度對處境最不利的人的影響,也就是看各種制度中大眾或社會底層的實際處境。根據這一標準,可以說階級分權比單一階級專權 要好,合作主義國家比社會主義和自由民主國家要好。需要強調的是,在合作主義國家中,儘管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利被剝奪,但是由於國家堅決維護市場制度和法 治,經濟精英的經濟權利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所以社會的經濟效率不會受到損害。
     
    在霍布斯、洛克、盧梭、邊沁、穆勒之後,除了民主政府,其他政府形態都被剝奪了正當性。被統治者的「同意」成為至高無上的政治正當性來源。「契約論」從「天賦人權」出發論證民主政府的正當性,而「功利主義」則從「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出發論證民主政府的正當性。但是,我們必須記住,這種論證的有效性的共同前提是「人人平等」,即一人一票的選舉產生的政府的正當性依賴於「人人平等」這一前提。不幸的是,在市場社會中,「人人平等」是不存在的,財富佔有的不平等必然導致全面的不平等。富人的同意永遠比窮人的同意更有力。普選只是掩蓋而沒有改變富人統治的本質。
     
    實際上,就政治正當性而言,「同意」是一個次級概念。在契約論和功利主義看來,「同意」或「普選」僅僅是實現各自的基本原則的手段或工具。「公正」是比「同意」更為深刻的概念。在市場社會中,最重要的政治行動者是階級,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人,所以政治公正的「最低標準」就 是政府不偏不倚地對待每一個階級。如果市場社會中的普選只能導致資產階級專政,那麼經由普選產生的民主政府就不可能是公正的。為了更大程度地實現政治公正,必須建立階級分權制衡機制,而這正是合作主義國家的目的。所以說,某種權威主義體制,例如合作主義國家,有可能比自由民主體制更有效地保證公正。
     
    最壞的權威主義是無能的權威主義,整個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這就是霍布斯所謂的「一切人對一切的戰爭」的「自然狀態」。這種權威主義既沒有正當性,也沒有有效性。次壞的權威主義是寡頭政治,「精英勾結,盤剝大眾」。它可能具有有效性,但絕不會具有正當性。再好一點的權威主義是一個壟斷政治權利的「最小政府」或「守夜人」。 它僅僅壟斷政治權利,但不掠奪社會的經濟利益,也不矯正市場的不平等。這是一個無為的權威主義政府。最好的權威主義就是合作主義國家。它壟斷政治權利,維護市場秩序,同時致力於矯正市場的不平等。它既有正當性,又有有效性。在合作主義國家理論中,權威主義的正當性不僅僅來自政府的政績,也不僅僅來自新權威 主義者宣稱的階段合理性——權威主義是從集權向民主過渡的必要階段。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合作主義國家理論為「好權威主義」提供了正當性。
     
    四、中國的現實狀況
     
    在毛時代,在國家與社會的力量對比格局中,政府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而且這種格局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改革必然是「政府主導型改革」。在這種改革過程中,政府擁有很大的「自主性」,有能力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獨立地制定並實施改革方案,所以改革必然是「漸進式改革」,而不會是「一場革命」,取代集權主義體制的只能是權威主義體制,而不可能是民主體制。「漸進式改革」也為政府和社會贏得了時間,使統治集團可以從容地探索制度設計方案,調整群體關係策略,甚至建立文化霸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3
 樓主| 安良 發表於 2009-7-1 05:29 | 只看該作者
續上貼

經濟與政治的制度特徵
    
    持續五百年的全球化使國家之間的制度競爭成為必然。制度競爭首先表現為制度的經濟效率的競爭。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失敗,勢必導致制度正當性的喪失。二戰以來兩大陣營之間的「和平競賽」以 計劃經濟的失敗告終,並導致全球性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當性危機。鄧小平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危機的反應。鄧小平希望通過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 加上有限的政治和社會改革,贏得經濟增長,藉此維持甚至強化政府的統治地位。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改革,如今市場已經取代計劃成為在中國大陸佔據主導地位的 資源配置模式。與此同時,法治也得到迅速發展,私人所有權獲得了實質性保障。這標誌著資本自治已經基本確立。
    
    與鄧小平的初衷不同,改革不但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中國大陸的經濟制度,也深刻地改變了它的政治屬性。隨著市場化改革的發展,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完成了從集權主義體制向權威主義體制的轉變。在新體制下,政府仍然堅定地壟斷政治權力並且嚴厲控制公共領域,但是它不再全面控制經濟活動,不再固執地兜售意識形態,不再監控公民的個人和家庭事務,不再發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最重要的是,它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而且宣稱「要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國大陸的權威政治與一般的權威政治不同,它的「特色」在於,執行統治任務的黨政官僚集團本身就是統治階級,即統治集團就是統治階級,代理人就是委託人。政治精英不代表任何階級,他們凌駕於一切階級之上,對所有的階級實行「權威主義」統治。他們僅僅對自己的利益負責。
    
    市場化改革瓦解了舊的社會控制體制,毛時代那種國家與社會渾然一體的狀態不復存在。國家權力不斷收縮,相應地社會從國家的全面控制中逐漸脫出。如今政府已經放棄了對個人和家庭事物的控制。在國家和家庭之間,公共領域與經濟領域的變化正好背道而馳。經濟領域已經基本獨立,「自由化」是經濟領域改革的基本特徵。但是,在公共領域中,政府則採取嚴厲的控制政策,言論、出版、集會、遊行、示威、結社、建黨的權利始終由政府壟斷。「天安門事件(這是安補充上去的,不關原作者,原作者是留空了的)」之後,政府更是毫不留情地鎮壓政治反對活動,與此同時著手建立一整套帶有明顯的國家法團主義色彩的管理體制,試圖把社會組織置於國家的嚴密控制之下。由於政府幾乎控制了一切使集體行動成為可能的資源,公眾只能處於無組織狀態,因此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在政治上都無所作為。政治領域對其他 社會集團來說是封閉的。
    
    階級結構的巨變
    
    在毛時代,黨政官僚集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構成了主要的社會群體。在精英/大眾結構中,黨政官僚是社會精英,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組成大眾階層,而知識分子則處於最底層。市場的發育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分化,併產生了全新的社會結構。那些市場化過程中的贏家成為「新時代的精英」,而局外人和失敗者則成為「新時代的大眾」。 改革首先解放了知識分子。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對文化資源的佔有和支配權。政治影響力、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的穩步上升使他們由原來的最低層一躍進入精英 階層。市場化改革還使一個在毛時代被消滅的階級再度獲得新生,並進入精英階層。資本家和經理(包括國有企業的經理)佔有或支配著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工人 和農民仍然留在大眾階層,但是相對地位大幅度下降,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人淪為「貧困階層」。簡而言之,在後毛時代,精英/大眾結構依然故我,但是依據對各類資源的佔有情況,精英分化為三類,即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而大眾分化為兩層,普通大眾和社會底層,前者指城市大眾和農村大眾,後者指城市和農村的貧困階層。改革導致了精英/大眾次序的「大翻轉」。
    
    精英聯盟
    
    社會結構「天翻地覆」的 巨變意味著政府必須調整自己的階級聯盟策略,以便重新建立自己的統治基礎。新的精英階層產生了,而且日益壯大。更為重要的是,政權的延續嚴重依賴於他們的 合作和成功。但是,政治的大門對他們卻是關閉的。如何解決這一政治整合的難題?政府堅決地拒絕了民主化方式,繼續剝奪新精英的民主權利,但是通過「行政吸納政治」,滿足了他們的利益要求,贏得了他們的支持,建立了精英聯盟。
    
    正是因為意識到市場體制比計劃體制能夠更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政府才要發動以市場化為根本特徵的經濟改革,希望籍此緩解乃至消除來自資本主義的「示範壓力」。在市場環境中,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需要資本家和經理階層的不斷壯大,並且必然給他們帶來日益膨脹的經濟資源。市場化改革帶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給政治精英帶來合法性,給經濟精英帶來財富,因此中國改革的性質決定了政治精英與經濟精英之間存在天然的親和性。
    
    資產階級最喜愛的東西是「錢」,而不是「民主」。 事實證明,如果專制制度能夠比民主制度帶來更多的利潤,那麼他們將毫不猶豫的選擇專制。通過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實施鼓勵經濟發展的政策,禁止獨立工會, 壓制輿論,降低環境標準,政府為資本家創造了最有利的賺錢環境。此外,通過錢權勾結和裙帶關係,政治腐敗還為他們創造了可觀的非法獲利渠道,如侵吞國有資產、偷稅漏稅、走私、騙匯、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等。通過吸收入黨,安排進入政府、人大和政協,資本家和經理們的「面子」(政治地位的象徵)也得到充分滿足。因此中國大陸的資本家和經理們心甘情願地接受了現行體制。可以說,在九十年代,經濟精英已經成為權威主義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根本不可能挑戰這一體制,相反,還要極極地維護這一體制。實際上,在中國,市場經濟支持專制政治,經濟精英是政治精英的盟友。
    
    在現代社會裡,專業人員特別是知識分子是一個有勢力的群體,他們的政治態度對政治穩定具有重大影響。九十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與權威主義政治達成了妥協。如何理解這一現象?表面化的解釋強調,政府的「迫害」和「利誘」是國內知識分子放棄反抗的主要原因。「」之後,激進知識分子或是流亡海外,或是關進大牢,或是下海經商,或是被媒體封殺。商業化和專業化大潮分散了知識分子的關注點,一些人下海掙錢,一些人埋頭做專家。同時,政府的「大棒」和「胡蘿蔔」政策並用,對政治異議分子嚴厲打擊,對合作者則大力獎勵。但是,僅僅用這些來解釋這一現象還遠遠不夠。其實,「犬儒主義」並不是知識分子接受政治現實的唯一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鄧小平「南巡」重新明確了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取向,持續的經濟增長為現行政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績合法性」,前蘇聯的經驗使知識分子看到了改革的複雜性,一些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的民主政治的現實使知識分子看到了民主的有限性,知識分子意識到民主化是一個長期過程,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奉行「反華」政策……這一切改變了大陸知識分子的態度,並使他們在整體上日趨保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4
 樓主| 安良 發表於 2009-7-1 05:30 | 只看該作者
續上貼
大眾的處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基本上是一個「雙贏」時代,精英和大眾的處境都得到較大改善。九十年代的基本特徵是「贏家通吃」。在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大眾的地位都在相對下降,而且其中一部分人的絕對地位也在下降。精英不僅通過不完善的市場掠奪大眾,還通過政府的「再分配」進行「二次掠奪」。「劫貧濟富」是中國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基本特徵。其實,這是精英聯盟的必然後果,或者說是「滿足強者,剝奪弱者」這一統治策略的必然後果。
    
    改革前,工人和農民是政府的社會基礎,並且分別是名義上的領導階級和領導階級的同盟軍,享有很高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改革初期,儘管他們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生活水平獲得了較大提高。由於得到了「實惠」, 因此他們擁護改革。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而物質生活質量卻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一部分人還淪入絕對貧困狀態,過著朝不保 夕的生活。與此同時,精英幾乎攫取了全部的經濟發展成果。在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迅速擴大,目前已經進入了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的行列。
    
    面對自己日益惡化的處境,面對精英們日趨瘋狂的掠奪和腐敗,面對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大眾已經忍無可忍了。但是在中國大陸不存在制度化的壓力釋放機制。通過壓制獨立的工會和農會、控制媒體和司法機構、禁止集會、遊行和示威、加上黨政官員與企業主和管理者狼狽為奸,政府幾乎剝奪了大眾合法地表達和維護自身利益的 任何手段。近年來,集體上訪、聚眾衝擊地方政府、破壞公共設施、罷工、遊行、阻斷鐵路、爆炸、仇殺之類的活動越來越多。但是面對強大的權威政權以及與其結 成聯盟的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大眾只能發起分散的、短命的、局部性的反抗。這類反抗雖然此起彼伏,但是只能給統治者製造麻煩,卻很難造成致命的威脅。
    
    五、走向合作主義國家的可能性
    
    只要將中國大陸的現實狀況與合作主義國家理論模型進行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或「現實存在的問題」: 第一,權威主義是既成事實,但行政權力缺乏應有的制約,而且也缺乏正當性。第二,資本權力已得到充分發展,其利益也得到了充分保障,但缺乏完善的法治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私有資本並不幹凈。第三,知識階級已經獲得了廣泛的利益,但並未獲得充分的言論、出版和學術自由。第四,權力、資本、知識相互 勾結,共同壓迫大眾。現有的工會並不是勞動者的利益代表,而是權力和資本控制勞動者的工具。既沒有法團主義體制保障勞動的政治權利,也沒有福利國家體制保 障其社會經濟利益。可以說,當今中國大陸屬於以「精英勾結,盤剝大眾」為基本特徵的「次壞的權威主義」。
    
    要把這種「次壞的權威主義」改造成為合作主義國家,必須完成四項任務:第一,統治集團必須約束自己的權力、提高行政效率,即建立一個廉潔高效的權威主義政府。第二,限制經濟精英的非法 利益,同時完善法治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但要堅決限制他們的政治權利。第三,擴大知識階級的權利,特別是要保證他們的言論、出版和學術自由。第四,保護大 眾的基本權利,建立法團主義體制和福利國家。
    
    有利的現實因素
    
    上述四項任務有可能同時完成嗎?或者說,中國有可能由一個精英勾結的國家轉變為精英制衡的國家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因為:
    
    第一,市場化帶來的多元化和有組織力量的發展,勢必對行政權力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和約束。逐步壯大的資本、知識和勞動都將要求政府更加負責、更加廉潔、更加有效率。經濟全球化也會迫使政府的所作所為「與國際慣例接軌」。全球化和現代化還將加劇來自西方的示範壓力,迫使權威主義政府尋求統治的正當性論據。精英勾結型權威主義可以維持,但前提條件是經濟增長,一旦出現經濟停滯或衰退,則穩定將受到挑戰。只有強調「合作」、「共享」的合作主義國家,才有資格要求公眾在面對危機時同舟共濟,才能抵禦經濟不景氣或業績低落的挑戰。所以在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壓力下,為了維持權威主義,政府將不得不約束自己的權力、提高效率、減少腐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大陸的統治集團不但有可能約束自己的權力,也有可能維持自己的權力。這個政府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不是一個外部力量強加於中國的傀儡政權,而是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探索最終脫穎而出的政治形態。而且在改革的最關鍵階段,這個制度的創建者仍然執掌政權。這個政府保持了強大的統治能力。這種能力 表現為高超的統治技巧、維護權力的強烈意願、鎮壓反抗的殘酷決心和強有力的鎮壓手段。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政府還具有出色的適應能力或學習能力。鄧小 平式的改革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每一項具體的改革措施都是對迫在眉睫的危機做出的應急性反應。由於政府佔據了主導地位,同時統治集團已經轉變為「理性經濟人」,因此政府總是在所有可行方案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加以實施。但是,來自文化傳統的基因以及社會主義政黨的遺產,也使它追求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福利。這一切使它得以成功地實行「漸進式改革」,而「漸進式改革」則為政府和社會贏得了時間,使其可以從容地探索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二,市場經濟與權威主義政治並沒有根本的衝突。雖然權威主義無法滿足資本對政治權利的要求,但是資本的根本要求並不是民主而是利潤。實際上,權威主義甚至可以比自由民主主義更好地滿足資本攫取利潤的要求。在權威主義體制里,通過精英吸納、政策傾斜、決策諮詢,政府能夠主動地滿足資本的種種要求,結果無需訴 諸政治行動資產階級就可以實現自己的要求。可以把親市場的權威主義看作是資本的消極但有效的代表制度。
    
    如前所述,在現代市場社會中,最懼怕民主的顯然不是大眾,更不是知識精英,甚至不是官僚,恰恰是資產階級——市 場社會中的少數富人。資產階級宣揚平等和民主,那是為了推翻貴族統治,一旦他們當道就轉而反對平等和民主。中國的資產階級或早或晚會明白,在現代市場社會 中,可供他們選擇的制度類型,只有自由民主主義、權威主義、法西斯主義、社會主義。當自由民主主義不可得時,權威主義是最好的選擇。在資產階級政治家和政 治學家眼中,大眾政治、暴民政治、法西斯主義運動、社會主義革命沒有什麼實質性差別,因此僅僅是為了避免更壞的結果,他們也有可能支持權威主義政府。
    
    第三,知識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而且社會的現代化還將不斷提升知識的地位。隨著知識力量的壯大,權力和資本將被迫放鬆對知識的控制,賦予它越來越 大的自由權利。其實,在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中,任何一種重要勢力的利益都不可能被長期忽視和剝奪。另一方面,隨著權力和資本的日益成熟,它們也將完善對知 識的控制方式,例如減少強制、加大收買力度。
    
    權力和資本需要知識為它們的現實利益提供正當性論說,所以權力和資本將與知識合作建立文化霸權。隨著統治集團的文化霸權的逐步建立,親權力和資本的知識將逐 漸壯大,而批判性知識將日趨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權力和資本來說,知識自治所產生的破壞性將大大下降,而建設性將大幅度提高。於是,權力和資本可以 放心地給予知識自由權利,因為此時知識自治對於權力和資本來說已經是利大於弊。
    
    第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壓迫的延續,勞動者的反抗意識和行動也將獲得發展,以至於達到有組織反抗的階段。另一方面,當大眾的反抗達到某種程度時,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將被迫對大眾做出必要的讓步。
    
    隨著資本力量與日俱增,資產階級的胃口也將越來越大,當統治集團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時,資本將挑戰官僚集團對政治資源的壟斷權利。受到威脅的官僚階級為了自 保,為了不淪為資產階級的附庸,會利用大眾制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大眾會共同推動法團主義和福利國家制度發育。歷史上第一個福利國家出現在權威主 義國家中不是偶然的。
    
    大眾如果認識到「人民當家作主」是白日夢,就會採取現實主義態度,放棄不切實際的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目標。如果大眾認識到合作主義國家可以使勞動者過得更好一點,例如比社會主義更富裕,比 資本主義更有保障,那麼大眾就會接受這一制度。反正都是被統治,反正都沒有政治權利,那麼物質條件好一點就是勞動者可以企及的唯一要求了。這意味著,合作 主義國家在大眾那裡具有正當性,因為這是他們能夠得到的最有利的制度。
    
    可資利用的歷史文化資源
    
    現實不是時間之流中的一個孤立的斷面,而是歷史之流的延續和流變。歷史和文化深刻地制約著現實。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與合作主義國家是相容的。儒家文化,一方面可以支持合作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合作主義國家抵禦自由民主主義的攻擊。其實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儒家的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和「精英主義」。「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宗教性的最高境界。它強調,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了解天道、實踐天道,並通過了解天道和實踐天道成神、成聖。儒家的終極關懷不在「來世」而在「現世」,它主張積極的「入世」而不是消極的「出世」,它要求精英自覺承當社會責任。人生的最高價值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歸宿是實現「世界大同」,而這又要求「天下為公」。理想的個人成長模式被概括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形成鮮明對照,並對西方文化產生拒斥。儒家的「精英主義」強調賢人治國,強調精英的社會責任,而精英的最高的人生責任是替天行道,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把「立功、立德、立言」定義為人生的「三不朽」。儒家的人生哲學使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高度融合。在這種哲學中,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沒有矛盾。自由主義以「人性惡」為出發點考慮問題,儒家正好相反,它承認人有善良的一面,並致力於發展這種好的東西。它認為一個好的社會應該使人性中的善得到充分發揚。儒家也反對價值中立。實際上沒有絕對價值就不可能有公正的輿論。儒家堅信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價值必須得到充分肯定。
    
    官僚的道德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民族主義精神,也是建立廉潔高效政府不可或缺的條件。如今過分地強調法治,有意忽視道德。其實法律也需要道德支撐,不道德 的法律是無法貫徹實施的,而且法律實施起來成本不菲,更何況行政和社會生活中還有一個廣闊的領域不受法律約束。實際上,高效廉潔的政府只能存在於道德高尚 的社會之中。由於權威主義政府缺乏直接的外部監督,所以「好人當道」尤為重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里提出了一個方案。孔子也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也是煞費苦心。他一心一意要造就「一代新人」。宋明儒家在理論上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科舉制則是實踐這一理論的政治制度。可以說,儒家文化為合作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了一種適宜的人生哲學。
    
    儒家的思維方式是「中庸之道」。這種思維方式反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與此相關的政治文化要求政府代表全民利益,而不能代表個別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儒教國家中的執政黨總是宣稱自己代表全體人民,而決不會承認自己僅僅是某個階級的代言人。所以這些國家只有「全民黨」,不會有「階級黨」。黨的政策的改變代替了主張不同政策的政黨的輪替。因此,它不支持有實質意義的多黨制,並使得「一黨獨大」、「有選舉,無輪換」成為東亞式民主政治的典型特徵。在當代,權威主義政治表現為一黨制。一黨制可以是名副其實的,如今日中國,也可以是「無其名,但有其實」的,如日本和新加坡。儒家的政治文化,特別是中庸思維方式,為一黨制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多黨制存在的文化基礎。
    
    此外,儒家崇尚精英意識,但要求精英的所作所為「以民為本」。與之相應的則是「父愛主義政府」。民本主義和父愛主義的政治文化有利於慈祥的權威主義。而儒家弘揚的「浩然正氣」歷來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來壓迫的最強大的精神資源。「中華意識」或「天朝思想」使中國人自認為是天底下最優秀的民族,無論如何落魄,總覺得自己理應天下第一。這種自高自大的心態也賦予了中國精英拒絕西方文化、探索自己道路的勇氣和信心。
    
    結束語:虛假的政治與真實的政治
    
    我們都有觀察海洋的經驗。最容易看到的是浪花和泡沫,喧囂、熱鬧、永不消停。支配它們的是在海面下運行的暗流。正是這些暗流的衝突較量激起了無窮無盡的浪花 和泡沫。這些深藏在幾千米水面之下的、看不見的、聽不到的、巨大的力量決定了海面上日夜不停的喧鬧的表演。但是還有決定洋流命運的隱藏得更深的力量。這就 是日地關係、地質構造、大陸漂移等天文和地質因素。正是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引起的引力變化和熱量變化、地球的構造及其演變,決定了洋底結構和洋流結 構,而後者又決定了海面的景觀。
    
    我們可以在海洋和政治之間作一個不太恰當的比較。多黨制、競爭性選舉、議會鬥爭、新聞「口水戰」等 自由民主制度的行頭都是浪花和泡沫。階級及其較量是洋流。決定政治秩序和政治行為後果的不是這些喧鬧的行頭或道具,而是各個階級力量對比的格局。政治是階 級較量的結果。但是決定階級力量格局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體制和歷史文化。它們才是擁有最終支配力量的決定因素,即支配政治海洋的天文和地質因素。
    
    民 主政治的那些表演的確很熱鬧,也很好玩,但是並不能保證政治的公正,而只能掩飾資產階級專政的實質。合作主義國家這一階級分權方案主張,在權力、資本、知 識、勞動之間分權制衡,進而強化各階級合作並實現社會利益的各階級共享。在這一體制中,分權制衡主要不是表現為主權行使過程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制 約,而是各大社會力量之間的均衡。這種較量一方面表現為廣義的階級鬥爭,一方面表現為體制內的或行政過程中的各階級之間的制度化的談判活動之中。它不但比 自由民主制度更公正,也更加誠實。它坦然承認現代市場社會中階級分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階級衝突的事實,承認社會利益分配的結果取決於階級力量的對比關係,並 且利用制度化的階級鬥爭尋求更為公正的利益分配結果。
    
    合 作主義國家理論承認階級分化,承認不平等,但是不向現實屈服。它不奢望窮人能夠與權貴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共進晚餐,它僅僅希望窮人能在權貴的盛宴之後分到盡 可能多的殘羹冷炙。在這種最可憐的意義上,可以說這一理論還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而是尋求最大限度地縮小不平等的方法和保證這種方法得以實施的制度。它 希望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尋求一個中間道路,希望促成自由與平等的妥協與平衡。這是一種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理想主義,是一種不理想的理想。但是,即便 是這種殘缺的理想,也值得我們嚮往並為之奮鬥,因為現實與如此不理想的境地相比還差得很遠。
    
    2003年12月17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5
 樓主| 安良 發表於 2009-7-1 05:33 | 只看該作者
該文發表於2003年,但現時,祖囯的情況更令人憂慮!
該文一些觀點有討論價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2

主題

956

帖子

606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6
6
游雲異客 發表於 2009-7-1 06:23 | 只看該作者
1# 安良
論述得很好,收藏再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7
 樓主| 安良 發表於 2009-7-1 07:57 | 只看該作者
6# 游雲異客


希望你能評一評,加些意見,因為內容真的有令人思考的地方,不管同意與否,都有參考作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8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7-1 14:24 | 只看該作者
寫得不錯呀,是真幹這一行人寫的,不說大白話.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改良主義, 想法是好的, 我也是這種思想, 但中國社會現實可能難如人願,統治階級太貪婪,愚昧, 殘羹也不和人民分享;人民又太暴力和盲目,社會發展總走極端. 只能靠天佐中華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05

帖子

4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3
9
iamwo 發表於 2009-7-2 09:59 | 只看該作者
論得很透徹,不過也有理想主義成分,但有理想總是好的。現在掌權的都是即得利益集團,有什麼動力可以促使他們去改革哪。沒有經歷民主制的經驗,從那裡去發展改良主義(我是指中國民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