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心靈桃花源:十大經典詩文中的人生哲理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9-5-8 13:42 編輯



心靈桃花源:十大經典詩文中的人生哲理

目錄

凌波不過橫塘路
一個人的桃花源
坐看雲起時
幸福在別處
生命因有輪迴而美麗

像蝴蝶一樣生活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
歷史是場三角戀
深巷明朝賣杏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凌波不過橫塘路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宋]賀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這是宋代詞人賀鑄的詞《青玉案》中的句子。上中學的時候讀了,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哀傷感,上大學時候又讀了,聽老師講解,說是表達作者對佳人的渴望,可望而不可即的遺憾,這是將這首詞當作單相思的情歌了。還可以理解成作者借香草美人以自比,以美人的清冷孤寂,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慨。但我總感覺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實際上,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對美的消逝的憂傷。

    在暮春時節的江南小鎮,一條斜斜的街,一階階石級通向那座積澱著無數故事的虹橋。就在這暮春的傍晚,一個少女搖曳過寂寞的橫塘。風起了,少女的衣裳和絲絲秀髮輕輕擺動。在漫空飄飛的柳絮和江南梅雨季節的蒙蒙煙塵中,只能看見少女的身影,漸漸地模糊在這江南小鎮的煙絮中。在小巷深處,在寂寞的花園中,在夜晚無人的小橋上,在幽閨深處,透過閨房的窗欞,看到的是暮春時節的飛絮和煙塵。梅雨季節到來了,春天就這樣過去了,美麗的青春隨之逝去了。

    青春絢麗時節的寂寞,凋零時節的凄涼,怎能不讓心靈善感的詞人心疼而憂傷?「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種靜寂中的生命靈動,使禪悟中總蘊涵著一絲傷感。

    花兒在春天的第一場雨中悄悄開了,又在昨夜的疏雨驟風中孤獨地凋謝了。不變的是季節的循環,不息的是江水的奔流,歲歲年年的是日月,而短暫易老的是紅顏。

    我想起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感動千萬人的絕唱。美麗得讓人窒息的花月風景,「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求索,都是為了美麗與青春消蝕的憂傷。年年相似的是江與月,年年不同的是人。花落了,又開了,但明年的花朵還是今年的花朵嗎?人死了,又生了,生命和精神真的可以在這輪迴中延續嗎?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之中,青春和美又是如此的柔弱易折,而如此短暫的青春又在寂寞的等待中無聲無息地逝去了。「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在夢中,無聲飄落的花瓣被水流走了,月落了,春去了,而青春就像飄落的花瓣一樣隨江水而去了。

    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去讀古代的閨怨詩,才會真正理解「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憂傷,無論是少女青春的禁錮,還是少婦等待中的紅顏衰謝,都蘊涵著太多的無奈,都讓人感到心靈的疼痛。「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子夜四時歌》之春歌)百花盛開,陽光明媚,鳥鳴婉轉,而青春少女感受到的卻是心的哀傷。所有的功名富貴都無法彌補青春的流逝。「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所有的榮耀在爛漫青春面前都黯然失色,再精心的妝扮也掩蓋不了歲月流逝的刻痕,出將入相的虛榮,竟然敵不過那陌頭的一點楊柳色。「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古及今,有多少男子抱著「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的渴望,萬里別親,奔赴沙場,在漫漫征塵中將青春耗盡;「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又有多少人為了得第那一刻的狂喜,在十年寒窗之後,又千里遠行,求取功名,在江湖漂泊中,少年頭白,而閨中少婦在等待中也紅顏暗老。「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經·伯兮》)男人的發達當然是女人的驕傲,所以在送別男人的時候,對未來的富貴的憧憬,壓過了離別的傷感,在離別之後才感受到閨閣的寂寞,而就在這寂寞中看著暗牖蛛網、空梁燕巢,才感覺到長夜漫漫。「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經》時代的女子在丈夫離別之後馬上就感到生活的寂寞無趣,沒有心思梳妝打扮了;而盛唐時代的那個女子到了來年春天,還能打扮得光鮮漂亮登樓賞春,看到陌頭柳色才「悔教夫婿覓封侯」,因為在那個時代,對功名的熱望甚至影響到女子。除了功名,讓世俗男女艷羨的還有財富。商人重利輕別離,留下深閨少婦看蝴蝶飛西園,門前生綠苔,秋風下落葉,坐愁紅顏老。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之所以讓人傷感,主要是因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短的人生中,青春時光更是一霎時而已。楊柳春風吹過,轉眼就是連天衰草,不覺西風來,流年暗中換。

    講到青春的流失,不能不提到古代的宮女。禁錮她們青春的不僅僅是那一圈圈高大的圍牆,更重要的是那不人道的宮廷制度。古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說,實際上皇帝佔有的女子遠遠不止此數,皇宮中的宮女往往有數千甚至上萬人,比如西晉的司馬炎一次就選五千名女子,他選美的時候,天下人一律不準婚嫁,也不得藏匿,否則就是犯罪。平定東吳后,他又把孫皓後宮的數千美女佔為己有。後宮的美女一下子激增近萬人。這些宮女絕大多數一生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就這樣在等待和盼望中青絲熬成白髮。「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長信秋詞》)其中的無奈和寂寞又遠遠超過深閨少婦。「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元稹《行宮》)那是怎樣的一種凄涼!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不少釋放宮女出宮的記錄,如漢文帝命令在他死後把宮中夫人以下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全部放歸,梁武帝蕭衍即位之後,下詔放歸大批宮女,唐宣宗在大中元年放了500名宮女。唐代孫元晏在《梁·分宮女》中寫道:「滌盪齊宮法令新,分張宮女二千人。可憐無限如花貌,重見世間桃李春。」實際上皇宮中放出的多為年老宮女,紅顏已逝,不僅無再見世間桃李春的欣喜,而且面臨著生存的問題,命運往往凄涼無奈。那一重重圍牆禁錮不住的是青春活潑的心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紅葉題詩故事。據《本事詩》記述,天寶年間,顧況在洛陽時暇日與一二詩友游於苑中。一位宮女在梧桐葉上寫了一首詩,隨御溝流出,詩云:「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顧況得詩后寫下:「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從上游流入宮中。過了十幾天,又在御溝流出的梧桐葉上見詩一首,詩云:「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而據《雲溪友議》記述,唐宣宗時,舍人盧渥到長安應舉,偶然來到御溝旁,看見一片紅葉,上面題有一首詩,就從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內。後來,唐宣宗裁減宮女,准許宮女嫁百官司吏。盧渥娶了一位被遣出宮的姓韓的宮女。一天,韓氏見到箱中的這片紅葉,幽幽地嘆息道:「當時偶然題詩葉上,隨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

    穿過千年煙雨,那江南古鎮的拱橋還曲折在這小河上,但不見了凌波微步,也不見了閑愁的詞人。每當我走過這現代都市的寬廣馬路,看著來來往往的蓬勃著青春的少女,心裡總是充滿感動。如今已沒有了瑣窗朱戶的禁錮,少女的青春可以如花朵一樣綻放了。只要是青春的,都是美麗的,而生命因為有這美麗的青春而有意義了。古代詞人的美麗的哀愁,隨著那江水而去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個人的桃花源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宋]王安石《桃源行》

    我頻繁地做一個相似的夢,夢見自己駕著一隻小船,在一條林木雜花夾峙的小溪上漂流,水的盡頭是一個山洞,山洞以竹木為門,我每一次都是在洞口要推門的瞬間醒來。回憶夢中的景象,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想了又想,就想起了桃花源。

    長久以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成了無數文人的夢幻,成了失落的人間天堂的象徵。陶淵明這樣描寫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歸結起來,這個令無數文人魂牽夢縈的桃花源世界,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自然環境優美,桃林、芳草、落英,這是桃花源的背景,排列整齊的房屋,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茂盛的桑樹竹子,縱橫交織的小路,這是桃花源世界的景觀。二是人文環境和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閑暇無事則飲酒歡笑,其樂融融。因為耕者有其田,人人自食其力,沒有競爭,沒有攀比,人人都覺得很幸福。因為不需要君主,不需要官吏,也就不需要交納賦稅。

    在兩晉時代,因為到處是戰亂和災荒,到處肆虐著暴政和貪婪,統治者被認為是現實社會中苦難的根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阮籍寫出了《大人先生傳》,鮑敬言寫出了《無君論》。阮籍認為「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鮑敬言認為「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遠古的黃金時代就是無君臣的時代:「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勢力不萌,禍亂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設。」這樣的社會理想顯然是受老子的「小國寡民」和莊子的「至德之世」的影響。所以陶淵明幻想在山林的阻隔和保護下,營造一個和平和諧的世界。

    這個被後人視為道家小國寡民和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形象展示的烏托邦世界,實際上有著現實根據。在那個動蕩年代,確實有許多人在尋找這樣的人間天堂,流傳著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劉敬叔《異苑》所記武陵蠻故事,武陵蠻人逐鹿入石穴,攀梯而上,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這個故事也出現在庾仲雍《荊州記》中。《桃花源記》文中所交代的時間、地點都可考,而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雖與現世的動亂、政治的暴虐、人生的苦難形成鮮明對比,然也不是全為空想。《宋書·夷蠻傳》記武陵一帶蠻人居住深險的山中,沒有徭役,稱為五溪蠻。中原百姓為逃避戰亂或賦稅徭役,多有逃入荊蠻之地者。《宋書·夷蠻列傳》記載:「宋民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入蠻。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所居皆深入重阻,人跡罕至焉。」《桃花源記》中提到的南陽劉子驥名劉驥字子驥,《晉書·隱逸傳》有傳。蘇軾、王安石都認為陶淵明所描寫實有其地其人。

    現在看來,陶淵明的桃花源和老子的小國寡民理想,都很平常,耕者有地,自勞自食,本應該如此,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幻天堂。「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不繳租,不納稅,竟然成為烏托邦的空想。自西周至兩晉,一直到近代,王朝頻繁更替,社會經濟制度變化巨大,但耕者無地的現實一直沒有改變,土地或曰國有,或為豪強所佔,百姓耕作的血汗供養著不勞而獲的統治者,土地成為萬世百姓的傷痛。

    在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桃花源記被視為人間天堂可以理解,但在後來的太平盛世中,桃花源仍被視為不可能實現的夢幻,陶淵明的這篇文章也與劉晨阮肇故事、滎陽人故事故事一起歸為神異小說。《幽明錄》中的劉晨阮肇故事寫劉、阮二人由剡縣入天台山,迷而不返,偶於水邊遇神女,被邀至洞府,與神女成婚,居十日求歸,而家鄉已非原貌,人間已經過七世。《搜神後記》中的滎陽何姓人在仙人引導下進山洞得田數十頃。

    如今有很多地方爭奪桃花源的原型所有權,湖南桃源縣的逃船洞、江西廬山的康王谷、重慶的大酉洞、京津交界處的盆山、道教的茅山洞天等等。實際上,桃花源雖然一定要與世隔絕。但與世隔絕的地方不一定有桃花源。一般的情況是,在偏遠的荒村,有的是貧窮和落後,但是仍然有等級和爭鬥,在原始的地方,往往蠢動著最原始的慾望,有最原始的接近動物性的爭鬥。即使有肥沃的土地,即使人有其田,即使有相同的財富,但是內心慾望的不同,使等級的形成不可避免。

    在陶淵明的時代,到處是荒山叢林,沒有人煙的地方有很多,茂密的森林和高聳的山巒後面被認為隱藏著另外的神秘世界,那裡是神仙的居住之所,對大自然的敬畏使很少人敢於去探索。在那個時候,要找一個地方隱居是很容易的事,如果真的有一伙人相約到深山老林中墾荒種地,在那裡生息繁衍,形成桃花源那樣的小社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越到後來,這樣的地方越少了。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開發,政治勢力的延伸,可以隱居的原始區域越來越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都是王土,就要交稅,就要供養那些腐朽的官吏,唐代的詩人就已經開始感嘆「縱使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王維、韓愈、劉禹錫等都以為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只有在另外一個世界才可能存在,應該是仙境。

    到了現代,要找一塊未被開墾的荒山森林更是非常困難了,殘存的少數荒山老林,被標榜為生態氧吧而成為旅遊勝地,每到節假日,成千上萬的人從鋼筋水泥森林湧向這殘留的大自然,最後一片寧靜也徹底失去了。剩下的無人之地,也是人無法生存的地方,如沙漠、雪山、沼澤等,也有人頻頻地前往探險了。所以如今要找到一處像桃花源那樣的地方,已經非常困難了,要想找個地方隱居,幾乎不可能了。實際上,沒有荒山森林還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沒有怡然自樂的心境了。在這個商業社會中,慾望極度膨脹,競爭已經由本能變為自覺。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就有矛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生存已經非常困難,因為現代人的幸福感要依賴於徵服和比拼了,征服自然,征服他人,爭名奪利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是要比別人生活得好。最普通的生活,最原始的生活,卻成了最難以企及的天堂生活。

    所以,在這樣的時代,如果要重建一個桃花源,只能是在心裡建立一個人的桃花源,就像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澆灌一小塊人工綠地。既然是心靈的桃花源,就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使是在鋼筋水泥澆制的都市中,只要心在,桃花源就在。可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也可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陰曆的五六月份,仰卧在靠近北面的窗下的涼席上,推開窗戶,撲面而來的是塵土,是汽車空調排出的廢氣和熱浪,但是只要有那個心境,就可以把夾雜著塵土和廢氣的熱風想象成從羲皇時代吹來的山野涼風。

    在2006年中國十大愛情故事評選活動中,有一個叫做「情海天梯」的故事,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遠離一切現代文明,在與世隔絕的深山裡,與藍天白雲相伴,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就這樣過了半個世紀。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桃花源,這是兩個人的桃花源,如同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一個探險隊發現了這個愛情的桃花源,但武陵漁人迷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而現代的武陵漁人將這個現代桃花源故事廣為傳播,不斷有人上山觀看,這一對夫妻也得以參與現代傳媒策劃的愛情故事評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坐看雲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詩。王維絕大多數時間住在京城長安的郊區終南山的山腳下的一座別墅里。別墅的前後都是竹林,推開門,透過竹林間的縫隙,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山巒。別墅旁邊有一條河流,在晴朗的日子裡,王維常常沿著河岸,逆流而上,一直走到河流的盡頭髮源處,隨便坐在一塊石頭上,仰頭望著天空的白雲,白雲似乎也是從河流的盡頭升起,悠閑地飄到了天空。去的時候是獨自一人,回來的路上,遇見了一個山林老人,就和老人在一起談論了很長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回去,一直到晚上太陽落山。這是王維中年以後的生活中的典型的一天,與山水自然的冥合成為王維忘懷世事的唯一途徑。

    王維所要忘懷的不僅是塵世的煩擾,還有他自己的一段傷心往事。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帶領軍隊一直打進京城,唐玄宗早早地就帶著愛妃、兒孫和一些高官逃了,有不少中下層官員還沒有反應過來,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成了安祿山叛軍的俘虜。這些人中有的尋找機會逃了出去,比如杜甫,沒有逃得了的,就有不少人投降了叛軍,接受了安祿山封的官職,這些人中就有王維。據說王維為了逃避,偷偷吃了不少瀉藥,弄得身體很弱,嗓子也啞了。但是安祿山早已聽說王維音樂家的大名,就派人把王維帶到了洛陽,關在一座寺廟裡,想等他病好了再說。安祿山在凝碧宮設宴招待他的手下一群人,讓唐玄宗原來的那些梨園弟子、教坊工人演奏音樂助興。有個叫雷海青的樂工堅決不演奏,把樂器摔碎了,向著唐玄宗逃跑的方向慟哭,安祿山就把他殺了。王維在廟中聽了這件事,悲傷不已,就寫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但是王維還是接受了安祿山所封的給事中官職。官軍很快打回了長安,所有接受偽政府官職的朝廷官員都要受到嚴懲,王維當然不能例外。但王維的弟弟王縉請求削掉自己的刑部侍郎來替哥哥贖罪,特別是王維寫的那首詩傳到了剛登基不久的唐肅宗那裡,唐肅宗看王維對朝廷還有忠心,就免了他的罪,還任命他為太子中允,後來升為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給事中,一直做到尚書右丞。尚書右丞是尚書令的副手,手下管理著兵、刑、工三部尚書,應該算是宰相助理。王維逃過了一劫,他服藥假病的做法也得到了其他人的肯定,如杜甫就在《奉贈王中允維》中說王維:「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但還是有人指責王維,王維自己很痛苦,從此之後,陷賊一事猶如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傷口再也癒合不了。王維在一首詩中慨嘆:「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王維很早就信奉佛教,他的母親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多年,褐衣疏食,樂住山林,受母親的影響,王維和弟弟王縉都信佛,多年食素。開元十七年,王維拜道光禪師為師,正式學佛。開元二十八年,王維在一次出差的途中遇到了神會大師,向神會請教解脫之道,神會告訴他,眾生本自心凈,如果天天想著修道求解脫,本身就是妄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王維以他的天才智慧,以他對佛理的超常的悟性,將北宗禪與南宗禪的禪理融合為一,並將自己對禪的理解表現到詩歌中,使他的詩歌獲得了一種空靈的境界,再加上他的音樂和繪畫天賦,他的詩歌終於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獨特景觀。

    據說王維九歲就會寫文章,十多歲的時候,不僅會寫詩,而且精通音樂。他的名字傳遍京師,經歧王李范介紹,王維見到了玉真公主,據說公主看見了這位翩翩公子,就馬上另眼相看,再聽王維詠誦自己寫的詩,頓生敬意。王維又演奏了一曲郁輪袍,聽得公主如痴如醉。據說當時已經確定張九皋為本次科舉的第一名,但公主見了王維之後,決定把張九皋換為王維。王維就這樣在二十歲前後走上了仕途。王維做的第一個官是太樂丞,這正好發揮他的特長。史書記載,有人畫了一副樂工正在奏樂的圖,王維隨便看了一眼,就知道樂工正在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而且演奏到了第三疊第一拍,其他人不信,就找了一支樂隊演奏試試,果然分毫不差。但很快發生了一件事,王維手下的伶人私自把庫房裡的黃獅子拿出來表演,犯了忌諱,王維管理不善,受到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王維在濟州生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王維的妻子去世了,他從此再也沒有續娶。一直到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做了宰相,張九齡賞識王維,就把王維調回了京城,提拔王維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張九齡和朝中高級官員舉行聚會的時候,經常邀請王維參加,一起把酒吟詩。所以那一段時間是王維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但不久,李林甫上台,張九齡下台,張九齡提拔的一批官員都受到打擊,王維先是出使邊塞,後來又出使南方。從南方歸來的王維買了宋之問的輞川別墅,裝飾好后,就搬到了裡面,和一夥朋友在那裡賞景賦詩,遠離是非,參禪悟道。

    但王維真正參悟禪理,還是在陷賊之後。幾經貶謫沉浮,特別是經過了生死關頭,王維才真正明白了禪宗所說的「無生」的含義,才明白了神會大師所說的「本自心凈」,不求解脫而自然解脫的意思。在遠離都市的山林之中,更能體會到沒有塵染的生命本來狀態的靈動,這也是王維鍾情于山水自然的原因。王維詩歌中所描寫的山水給人的感覺不是寂滅,而是活潑的生機。王維在《飯覆釜山僧》詩中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餘」,王維所說的「寂」,顯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靜寂,王維從「寂」中感受到的樂趣,實際上是生的樂趣。寧心靜性地觀照自然山水,將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與感悟結合在一起,忘懷世事已經不是目的,終極目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體驗。「猛虎舐足,毒蛇熏體,山神獻果,天女散女,澹爾宴安,曾無喜懼」的境界,與心如止水還是有所區別,看天高雲淡,與山花綠草同呼吸,縱身大化之浪中,順應自然,才能真正做到不喜不懼。這也是王維所說的「山林吾喪我」(《山中示弟》)的意思,是南宗禪法所說的「空有不二」的意思。在《辛夷塢》中,王維寫道:「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寂靜無人的山澗里,芙蓉花悄悄開放,又無聲無息地落去。王維所要寫的不是沒有外界塵囂的幽靜自然,也不僅是詩人悠閑恬靜的心境,而是對生命的感受,只有在寂靜無人的深山,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內在活潑。「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傾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天地同流,與萬物歸一,解脫也就失去了意義。拈花微笑的空靈境界,被認為是禪的最高境界,而在王維的詩中,連這微笑也忘記了。

    自兩晉時起,山水自然就開始成為文人精神世界和詩歌世界的重要部分。或欣賞山水之華美,或于山水中參天地之玄機,或于山水之流動中悟人生之理,但少有人能融入山水。謝靈運是一個例子。謝靈運出身世家,門第高貴,又才華橫溢,非常高傲,他曾說:天下有才一石,建安詩人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餘下一斗由自古以來及現在的聞名之人共分。謝靈運20歲時就出任琅琊大司馬行參軍,又任太尉參軍、中書侍郎等職。但劉裕代晉立宋后,將謝靈運的封爵由康樂公降為康樂侯,食邑減少為五百戶,他由此對劉宋王朝心懷不滿,在受到排擠,被降為永嘉太守后,心情更加煩悶,不理政務,縱情山水,以宣洩胸中塊壘。一年後,他稱疾辭官。宋文帝繼位后,徵召謝靈運為秘書監,還被指定撰修晉史,但謝靈運眼見朝廷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不久就辭官回到始寧別墅,與朋友遊山玩水,吟詠詩歌。謝靈運喜歡登山,登山時穿一雙木製的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后掌的齒釘,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這就是著名的「謝公屐」。劉宋文帝元嘉八年,宋文帝又讓謝靈運任臨川內史,但謝靈運不理政事,終日出遊,被地方官員糾彈,要治他的罪。謝靈運反把有關吏員扣押起來,還在詩中將劉宋王朝比作秦朝,自比為張良、魯仲連。謝靈運因此被流放廣州,剛到廣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命令將他就地正法。謝靈運死時僅49歲。謝靈運之所以喜歡山水,是因為要在山水中排遣自己政治不得意的苦悶,所以,他一邊欣賞「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過始寧墅詩》),一邊嘆息自己孤獨,沒有知音:「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登江中孤嶼》)「孤游非情歡,賞廢理誰通。」(《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石門岩上宿》)所以一直沒有辦法融入自然山水。還有被稱為「小謝」的謝朓。他先任參軍,后在竟陵王蕭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學等職。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因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受到獎賞,被提拔為尚書吏部郎,後來被誣陷死於獄中。謝朓也喜歡山水,其對山水自然觀察細微,描寫逼真,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游東田》),都膾炙人口。但謝朓既對仕宦充滿了熱望,又由於政治爭鬥而心中鬱悶,所以他看到美麗的風景卻傷感無比:「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唐代詩人李白也喜歡描寫自然山水,他喜歡的自然是「難於上青天」的山峰,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是奔騰的長江,是咆哮的黃河,是海浪,是長鯨,其中蘊涵著的是慷慨不平之氣。杜甫也喜歡寫山水自然,杜甫的山水中充滿著對人生苦難的體悟。即使是和王維並稱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其詩歌雖也帶有些許禪意和禪趣,但也沒有達到王維那樣空靈的境界,因為他無法達到與自然的融合。孟浩然一生不遇,對功名一直充滿著渴望。孟浩然在40歲的時候到長安求取功名,遇到了王維。據說有一次孟浩然正和王維聊天,忽然唐玄宗前來巡視,孟浩然手足無措,就鑽到了桌子底下,但是唐玄宗還是看見了,就把孟浩然叫了出來,他也聽說了孟浩然的名字,知道他的詩寫得不錯,就叫他寫一首詩看看,孟浩然就讀了他此前剛寫的一首詩《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唐玄宗再傻,也能聽出其中的牢騷,表面是謙虛,說自己是缺少才幹,因而未得到聖主的任用,實際上是在諷刺唐玄宗沒有眼光,所以不賞識自己的才華。所以唐玄宗聽了之後非常不高興:「朕不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有此作!」於是就讓他自己回南山了。但是孟浩然內心深處根本不想回南山,所以沒有陶淵明採菊花而望南山的心情。面對浩瀚的洞庭湖,他感到的是湖水的振蕩,注意的是湖邊的垂釣者,想到的是如何渡過洞庭湖,聯繫到自己因為無人薦引,功名蹭蹬。(《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與王維的忘記自我,融入自然不同,孟浩然更多的是以旁觀者的態度看待自然,他總是由自然山水想到自身,在《夜歸鹿門山歌》中,孟浩然寫自己在日暮天昏時乘舟歸鹿門山,途中見到江村歸人、月照煙樹、岩扉松徑,產生了對隱士生活的嚮往之意,但也只是嚮往而已,看了一眼鹿門山月,也就匆匆地過去了。孟浩然喜歡的是秋月、疏雨、清露,聽著猿的哀鳴,看著滄江急流,總是不由自主地愁緒萬千。開元二十八年,詩人王昌齡游襄陽,看望孟浩然,孟浩然很高興,就和王昌齡縱情宴飲,舊疾複發,不久就帶著一生的遺憾去世了。

儒家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認為山水中蘊藏著仁德和智慧,在懷才不遇,大道不行的時候,往往隱居山林,回歸山水田園,尋求心靈的安適。對道家來說,山林自然不僅是人的棲居之所,還是人生的歸宿,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對日益遠離自然,遠離生活常態的人類來說,自然成為一個遙遠的夢想。佛教傳入中國,一開始寺廟多建於山林之中,靜觀山水成為參禪悟道的重要途徑。如莊子所說,人來於自然,最後又回歸自然,這或許是人在山水自然中能找到心靈寧靜的原因。越到後來,山水自然越成為人類精神的重要依託,特別是到了現代,遠離喧囂的都市,到山水中尋找片刻的清涼,暫熄心中追求功名富貴的燥熱。但正如謝靈運、孟浩然那樣,很多人因為無法遏止的慾望,無法融入山水自然,匆匆而往,匆匆而回,看到的是山木花石,心裡想的仍是金錢地位,所以終於還是山林過客。「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那一種融入山水自然的人生適意,對現代人來說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幸福在別處

(曾點)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子曰:「吾與點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

最近兩年,一個久已被人們忘懷的詞語又被頻頻提起:幸福。從對幸福感的調查,到幸福指數的統計,雖然是學界和官方的操作,但也反映了這個商業交易佔據絕對優勢的社會對幸福的渴求。畢竟所有財富的積累,從商品房到私家車,從股票到彩票,黃金周與出國游,以及各種各樣的保險,似乎都是在尋求幸福或幸福的保障。當年關將近,檢點一年的工作和收穫,人們首先要自問的是:這一年來過得怎麼樣?幸福嗎?

    其實,在所有的詞語中,「幸福」是一個最無法把握的模糊概念。幸福既然是個體的感受,就沒有衡量幸福的統一標準。從古到今,無數思想家思考過這個問題,實際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流派的產生,都源於對幸福的不同理解和求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儒家學者的幸福。身處污淖之中而追求靈魂的飛翔,捨棄沉重的肉身而嚮往無所待的精神逍遙,是道家的幸福。在菩提樹下參透色相而獲得靈肉的雙重再生,是佛家的幸福。力士脫靴,貴妃把盞,是李白的幸福。參透天地蜉蝣、滄海一粟而達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適意,是蘇軾的幸福。對現代人來說,幸福是一夜暴富、連升三級的狂喜呢?還是家庭和睦、友朋和樂的充實的平淡?

    在最近的官方和學術機構的調查中,最發達城市的總體幸福感和山區農村相當,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比不上中等收入人群,中等城市的幸福感超過大城市。因為抽樣調查的局限性,這些結果的確切性值得懷疑,但確實也反映的了一定程度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所有的中國人生活都有了改善,個人收入漸漸多了,有樓房住了,開始有銀行存款了,但是更多的人表示喪失了大鍋飯時代的幸福感。在前改革開放時代,雖然一年只能吃一頓餃子,雖然沒有私家轎車,雖然住在平房甚至草房裡,沒有電話、有線電視,更不要說網際網路,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感覺,步行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到集鎮上購物的感覺,在平房裡收聽有線廣播或無線收音機的感覺,現在想來,仍然還有無限的幸福。

    這種奇怪的感覺,或者是人類共有的小國寡民情結的遺留,或者是桃花源夢想的復活,但更主要的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沒有明顯的貧富懸殊,沒有競爭的壓力,沒有財富的炫耀和比拼,大家可以和和樂樂地聊天,可以想想物質以外的問題,而情感因為很少攙雜物慾的成分,顯得清澈迷人。

    如今,這種清澈迷人的幸福已經不復存在。瀰漫於生活各個領域的商業性競爭,使人們失去了平和心態。現代人的幸福體現在所謂的成就感,而所謂的成就感,實際上就是比別人掙錢多,比別人住的樓房大,比別人開的車好。幸福被異化了,幸福不在於幸福本身了,幸福依賴外物,不僅依賴財富,更主要的是依賴與周圍環境的比較襯托。說白一點,貧富的差別和等級的存在是幸福存在的基礎。明白了這一點,也許對人類的大同理想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人人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是難以想象的,沒有了縱向的和橫向的比較,沒有起伏波瀾,沒有了對情感的敏感體驗,還會有幸福嗎?

    小時候聽過一首歌叫《幸福在哪裡》,歌詞還記得:「幸福在哪裡?朋友啊告訴你。她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艱苦的勞動里。啊,幸福就在你晶瑩地汗水裡……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識的寶庫里。啊,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其中蘊涵著的對幸福的高度樂觀自信,現在看來是有點盲目了。幸福在哪裡?幸福可以尋找嗎?想起北宋一無名尼姑的詩句:「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意外喜悅,現代人很難體會得到了。

在所謂的黃金白銀時代里,肉體賴以生存的物質的嚴重匱乏,無法保障大眾的幸福。但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這個階段,好多東西成了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在高樓間如長蛇般蜿蜒的高架橋,如潮水般涌動的車流,在慢慢吞噬著人類賴以產生和生存的最寶貴的土地和河流湖泊。每當我穿行在這鋼筋水泥建構的城市森林中,聽著街道上汽車的轟鳴,閉上眼睛,彷彿回到了上古黃金時代的森林原野,聽到了洶湧的松濤聲和潺潺的流水聲。我總覺得,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原野、茂密的森林才是人類前途、命運和幸福的最後保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生命因有輪迴而美麗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長存。
——[唐]圓澤

蘇東坡的《僧圓澤傳》講了一個關於三生的故事。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參透人生,將自己的家捐出來改建成惠林寺,並住在寺里修行,與寺里的住持圓澤禪師成了要好的朋友。一天,他們相約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圓澤卻主張走陸路。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走水路到了南浦,一個婦人在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了淚來,他對李源說:「她姓王,我註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三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13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那個婦人也就生產了。三天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真的笑了。李源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告訴李源,圓澤原來早就寫好了遺書。13年後,李源從洛陽到了杭州天竺寺,在寺外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的歌聲:「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聽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澤公,你還好嗎?」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掉頭而去,從此不知哪裡去了。再過三年,大臣李德裕向皇上推薦李源,皇上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李源早已看破世情,不肯就職,後來在寺里死去,活到80歲。

這是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其動人之處不僅僅在於友誼,也不僅在於信約,而在於生死輪迴的無奈,這無奈因友情和親情而令人神往了。

到底有沒有往生,有沒有來世,誰也說不清。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古人就不住地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人的生命真的很奇怪,忽然就來了,忽然就去了,是從哪裡來的?即使是一粒種子,也應該有來處。死亡之後又到哪裡去了?一抔黃土掩風流,腐朽的是肉身,總讓人覺得有不朽的東西在,那麼鮮活的生命怎麼會一下子完全消失呢?人生代代無窮已,生命的延續好比薪火相傳,流傳不熄的離離之火是靈魂或精神。所以上古時代的人們就相信有鬼,祖先的靈魂在這個世界上遊盪徘徊,在監督著保護著後代。但那麼多的鬼魂在大地上漂游,一代代累計下來,這個世界怎麼容納得下呢?荒山洞穴滿了,就會跑到市鎮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夾雜著無數的鬼魂。所以漢代的思想家王充就提出這個疑問,認為這是沒有鬼的堅實證據。佛教傳入中國,有了天堂地獄,鬼魂才有了居住之所。兩晉南北朝時曾有過關於靈魂有無的爭論,薪火相傳的比喻被正反兩方採用。到底有沒有鬼,也是魏晉時人喜歡討論的問題,討論的結果是大多數人仍相信有鬼。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阮籍的孫子阮瞻堅持無鬼論,有一天一個人來拜訪他,倆人就有鬼無鬼的問題辯論了很長時間,結果客人輸了,於是說出自己其實是鬼,然後就消失了,阮瞻一驚之下就病死了。

有了地獄,鬼就住到了地獄里,但是地獄在什麼地方?在地底下,一層一層的直到十八層。地獄也有擠滿的時候,那怎麼辦?不要緊,有輪迴。地獄只是一個流動站,人死後,鬼魂在這裡受到審查之後開始分流,根據在陽間的作為或轉世為人類,或轉世為畜生,作惡多端的要在地獄中受到最嚴酷的懲罰。這就是佛教的因果輪迴,眾生平等,包括動物在內,都要為現世所種下的因承擔來生的果。

現代科學所能認識的只是我們身處的現世,另外的世界超出認識範圍之外,只能加以想象。據說有的人能夠回憶起前生,這種靈光的一現也只能是偶爾的千萬中挑一。根據佛教的說法,只要有恩愛貪慾,就有因果,就逃不出輪迴。只有大徹大悟,參透因果,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迴,那就是成了佛。《圓覺經》里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有了三生,有了輪迴,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短暫的塵世生命才有了著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會讓現世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更加謹慎。有了因果輪迴,這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惡,肆無忌憚的貪官污吏就會少很多,盜賊詐騙就會少很多,就會少了爾虞我詐、爭名奪利,多了行善積德,現世就會變得美好一些。

實際上,也有很多人不想跳出輪迴,因為有了愛欲,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有了三生,才可以延續今生的友誼和愛情,才可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永生永世做愛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像蝴蝶一樣生活

惟莊周乃能夢為蝴蝶,
惟蝴蝶能夢為莊周耳。
世之擾擾紅塵者,
其能有此等夢乎?
——[清]黃九煙《幽夢影》評

    「像蝴蝶一樣生活」如今已經成為套語。如何像蝴蝶一樣生活?有的人說是美麗一生,有的人說是瀟灑一世,這些理解都有點意思,但都不完全。要想如蝴蝶一樣生活,首先應該了解蝴蝶是如何生活的。

    在山巔或峽谷,經常見到成群的蝴蝶,但是蝴蝶卻不是群居的動物,沒有緊密的集體,沒有等級,沒有分工,各自過各自的生活,可以說蝴蝶是典型的「個人主義者」。蝴蝶的壽命最長的有11個月,短的只有兩到三個星期。在這短短的一生中,雄蝴蝶吃飽之後,在花叢之間穿飛,尋找自己喜歡的雌蝶交尾,雌蝶在交尾后,找到地方產下卵,然後繼續自己的浪漫旅程。蝴蝶是變溫動物,體溫高低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而變化。在陽光明媚的早春或深秋的清晨,棲息在花叢樹枝上的蝴蝶面向太陽張開翅膀,翅膀隨著一陣風的吹過而微微顫動,當太陽從薄薄的雲層下又出來的時候,蝴蝶已經從樹枝花叢中翩然起飛,開始一天的活動。找到食源,一點點的花粉就飽了,一滴水就足夠了,剩下的時間就是在樹林花叢中翻飛,或者尋找配偶,或者欣賞景色。當太陽落山,薄暮來臨,蝴蝶各自回到安靜、隱蔽的場所棲息,或為樹枝,或為花葉,或為山間岩石、懸崖峭壁。

    飛翔幾乎是蝴蝶行動的唯一方式,蝴蝶的飛翔不像其他任何一種飛蟲,從樹枝花叢上起飛的時候,幾乎不憑藉彈力,就像被風吹起,其飛翔的姿態像是神話中的仙人。其在空中的飛翔或平直前進的,或以舞姿前行,或在空中曲線飛翔,其飛行或快或慢,皆輕鬆異常。有的時候,蝴蝶不需要扇動翅膀,在空中隨風飛舞。蝴蝶在天空飛翔,累了就落到樹梢上休息,除了取食之外殼,從不下地。

    道教中所說的羽化而登仙,應該是從蝴蝶的羽化受到啟發。蝴蝶從蛹孵化的時候,蛹殼先變透明,能夠清晰地看見蛹內蝴蝶翅膀的花紋和色彩。春天或夏天的夜間或清晨,蝴蝶用爪子推開頭部的殼,伸出爪子抓在樹葉上,然後整個身體從殼中出來。剛出來的蝴蝶翅膀皺小,慢慢地張開了,兩小時后,翅脈變硬,即展翅高飛。



蝴蝶的一生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育階段,有活態生命的是幼蟲和成蟲。我們很少見到蝴蝶的幼蟲,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些爬蟲將變為蝴蝶,幼蟲一般在早晚日光斜射時出來活動,有的是夜出活動。蝶類幼蟲的棲息場所,一般都很隱蔽。有些蝶類的幼蟲綴葉為巢而隱居,在棲息處的近旁取食。成蝶是蝴蝶一生中最燦爛耀眼的階段。雄蝶交配、雌蝶產完卵后不久,在滿山遍野的鮮花凋零之前,就燃盡了生命的華彩。死亡后的蝴蝶依然是那麼美麗,我們很少看見蝴蝶死亡后的軀體,它們在隱蔽的地方死去后隨風而逝,回歸自然。

    由卵到成蟲,依次循環、周而復始,形成一圈,稱為世代,這就是蝴蝶的生活史。我們能夠看到的蝴蝶成蟲的翩然起舞,原來只是它的一個輪迴中的一個很小的片斷。我聯想到人的生命,或者人也有如蝴蝶一樣的輪迴,而我們所關注的現世,也只是這個輪迴中的一個段落,這個段落或許是如蝴蝶的幼蟲那樣的爬行階段,死亡之後,拋棄了沉重的軀殼,才有蝴蝶一樣的飛升,而現世生命之前,是如蝶蛹一樣,是漆黑而漫長的等待。

    歸納起來,蝴蝶的生活之所以顯得瀟灑,主要是因為蝴蝶不像蜜蜂、螞蟻那樣儲蓄食物,在山花爛漫的時節,蝴蝶在花叢中翩然飛舞,吸食花粉的同時,享受自由飛翔的樂趣。天冷了,花謝了,沒有食物了,蝴蝶也就死去了。蝴蝶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因為不需要積蓄,所以可以盡情享受生命的絢爛和逍遙。

    但蝴蝶並非一般人可學。清代學者黃九煙說:「惟莊周乃能夢為蝴蝶,惟蝴蝶能夢為莊周耳。世之擾擾紅塵者,其能有此等夢乎!」這句話講的是《莊子》中的一個故事,莊子在《齊物論》中說:「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用這個夢表現的是物化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自己與外物分非很清楚,但實際上物我很難分,就像那個夢一樣。但莊子之所以夢到的是蝴蝶而不是別的東西,是因為蝴蝶的逍遙自在。與現世沉重的肉身相比,蝴蝶的輕靈飛揚更接近精神的逍遙。《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精神飛升的障礙,我們每天的勞碌,都是為它謀衣糊口,我們的慾望和煩惱都來自這污濁而沉重的肉體。就像鯤鵬,他那龐大的身體的飛騰,需要扶搖之風,而列子也需要御風而行。莊子所說的「心齋」、「坐忘」,實際上也就是通過瞑目存神、屏息萬緣而忘掉四肢五體,使靈魂像蝴蝶一樣逍遙。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有一句話:「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蝴蝶夢中到底誰是主體,如果是莊周夢見自己化作蝴蝶,那就是莊周的幸運,如果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那就是蝴蝶的不幸了,因為人要為進退而煩惱,為生活而勞頓,沒有了花間起舞的快樂。

    由蝴蝶我想到了蟬,蟬雖然沒有蝴蝶的美麗和瀟灑,但其生活與蝴蝶有相似之處。拉封丹有一則寓言講的是蟬和螞蟻的故事。蟬在夏天整日唱歌,不做正事,而螞蟻則忙著儲藏食物。冬天來了,蟬餓得受不了了,就到螞蟻那裡借糧食吃,螞蟻就問蟬:「你夏天為什麼不收集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唱歌太忙了。」螞蟻嘲笑蟬說:「夏天你忙著唱歌,那麼現在你可以跳舞了。」這個故事顯然有一個漏洞,蟬在秋末就已經死亡了,蟬根本不需要儲備過冬的食物。在炎熱的夏天,蟬在茂密的枝葉間,一邊享受著陰涼,一邊縱情歌唱,渴了就用嘴上的吸管,刺進樹榦,吸食甘甜的汁液,飲飽了,繼續引吭高歌。

    在炎熱的夏天,一場大雨過後,在道路兩邊的樹下,蟬從深深的漆黑的洞穴中爬出來,爬到樹上,開始了羽化的過程,先出來頭,接著出來吸管和前腿,最後是後腿與翅膀,滿布花紋的翅膀向外張開,沐浴著暖洋洋的日光,當身體由綠色變為棕色,蟬展開翅膀飛到了樹梢,開始了它的歌唱。蟬似乎是為歌唱而生,它在陽光下的一生,幾乎沒有停止過歌唱。蟬翼后的空腔里有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有響板,其他的器官被壓縮得很小很小。

    蟬把卵產在乾的細枝上,卵孵化出的幼蟲落到地面上,尋找軟土,鑽到地底下尋覓藏身之所,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暗夜生活。成蟲蟬在地上的生命,只有一個月左右,而蟬就在這短短的一個月中,充分享受著日光,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盡情歌唱著生命。在那無邊無際的黑暗裡,積聚了漫長的等待,到了陽光下,才需要盡情宣洩。聽著蟬的綿綿不斷的叫聲,好像要唱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爛。那小小的身軀里積聚了如此多的能量,在如此短暫的生命里卻歌唱出如此絢爛,它的叫聲是對生命的詠嘆嗎?

    在古代,蟬被視為高潔的象徵,因為它高居枝上,餐風飲露,與世無爭。因此古代很多詩人詠蟬,藉以歌頌高潔的品格。唐代詩人虞世南《蟬》云:「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在獄詠蟬》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李商隱《蟬》云:「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像是螞蟻和蜜蜂,勞碌終生,積聚錢財,壽命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卻想著百年之後的事情,本來想著積蓄夠了再享受,誰知道還沒有積蓄夠就已死亡,正如《紅樓夢》中甄士隱所唱的:「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我們人類的社會也像蜜蜂、螞蟻的群落。蜜蜂有分工、有等級,蜂王、工蜂、雄蜂組成一個家庭或者說是一個國家。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雌蜂,由王台里的受精卵發育而成。蜂王就是人類社會的國王,不需要勞動,職能是產卵。如同人類社會對王位的爭奪,一個蜂巢中出現兩隻或多隻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雌蜂,就會發生爭鬥,直到剩下一隻為止。蜂王一生得到工蜂的愛護照料,幼年工蜂組成的侍衛蜂環護著蜂王,工蜂以蜂王漿飼餵蜂王。工蜂是生殖器官發育不完全的雌性個體,數量占群體的絕大多數,工蜂是勞動者,擔負著蜂群內外的各項工作,清理巢房、分泌王漿飼餵蜂王、從蜂王處取得蜂王素飼餵幼蟲、調節巢內溫濕度、修築蜂巢、釀造蜂蜜、守衛蜂巢等等。雄蜂是蜂群中的雄性個體,專職與蜂王交配繁殖,與蜂王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工蜂的壽命,短的4周左右,長的也只有幾個月,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不停地勞動,採集花粉,釀造花蜜,伺候蜂王,餵養幼蜂,而自己根本無暇去回味花粉花蜜的甘甜。唐代詩人羅隱在《蜂》中感嘆:「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釀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我們大多數人實際上都是工蜂,不停地勞碌,不至死不休止,而自己所需要的實際上很少。在這個過於喧囂和浮躁的現代社會,不少人為了追逐名利,勞心費力,根本沒時間去品味生活,在爬山的時候,忘記了欣賞周圍的風景。為了掙錢而工作,掙錢的目的是為了投資,是為了掙到更多的錢,而生活的目的完全忘記了。無休止地積累財富,恨不能把天下的財富都據為己有,就好比蜜蜂,只要外界還有花粉,就不會休息,於是有疲憊不堪、早衰和過勞死。人們都想等賺夠了錢再來享受生活,不知道享受已經擁有的時間、金錢與愛,而實際上根本沒有賺夠的時候。

    和蜜蜂一樣,螞蟻喜歡群居,組成一個社會。在螞蟻的國度里,有嚴格的分工和等級,有蟻后、雄蟻、工蟻、兵蟻。蟻后是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在群體中體型最大,生殖器官發達,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雄蟻有發達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職能是與蟻后交配。工蟻又稱職蟻,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數量最多,主要職責是建造和擴大巢穴、採集食物、伺喂幼蟻及蟻后等。兵蟻頭大,上顎發達,主要的職責是保衛蟻群。螞蟻多在地下土中築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並將掘出的物質及葉片堆積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狀,起保護作用。一個巢內的蟻少的有幾十、幾百隻,多的有幾萬隻。螞蟻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辛勤地勞動。它們在入冬之前就準備了過冬的食物,它們將雜草種子、蚜蟲、介殼蟲等搬進巢內。到了一定的時候,雄蟻與新的蟻後會產生出來。它們有翅膀,從巢穴里集群飛出。交配以後,雄蟻即死去,新的蟻后則開始領導起又一個群體的生活。某些澳大利亞螞蟻將工蟻作為活的儲藏罐。當工蟻採集了大量的花蜜,將花蜜吞進體內,身體膨大起來,就將自己掛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別的螞蟻需要食用它們體內儲藏的花蜜為止。夏天在樹林邊,常常會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螞蟻,爬來爬去,成群地咬殺,戰鬥十分激烈。螞蟻打仗是由爭奪食物引起的,為了趕走來自其他巢穴的螞蟻,也會形成戰爭。不同群蟻相遇,會立刻引起戰鬥。

    唐朝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寫的就是淳于棼夢遊蟻穴的故事。遊俠之士淳于棼常與朋輩豪飲於宅南大古槐下,一日大醉入夢,被召入大槐安國,拜見國王,招為駙馬,又拜為南柯郡太守。守郡20載,甚有政績,大受寵任。後有檀蘿國軍來侵,淳于棼遣將迎敵,大敗。不久公主病死,淳于棼護喪回國都。國王不久奪其侍衛,禁其交遊。淳于棼鬱鬱不樂,國王即命紫衣使者將他送歸故里。還入家門,乃矍然夢覺,見二友人尚在,斜陽猶未西落。淳于棼與二友尋槐下洞穴,但見群蟻隱聚其中,積土為城郭台殿之狀,與夢中所見相符,於是感人生之虛幻,遂棲心道門,棄絕酒色。這個故事以螞蟻喻人生,非常形象,人真的如螞蟻一樣,勞碌不止,而螞蟻的社會等級,螞蟻的爭奪戰爭,都與人類社會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是美國著名的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的一句話,這句話在網路上流傳很廣,很多人用這句話表達勤奮工作而瀟灑生活的意思,實際上我們不僅工作如螞蟻、蜜蜂,我們的生活也如螞蟻、蜜蜂。「像蝴蝶一樣生活」,也許永遠只是一種夢想,甚至像莊子那樣在夢裡變為蝴蝶都不容易,因為我們有太沉重的肉身,有那麼多的慾望,有那麼多的塵世牽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7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中國明清時期的才子佳人小說中所描寫的愛情,大多數是一見鍾情。實際上,不僅是才子佳人小說,只要是愛情,幾乎都是一見鍾情式的。但是有很多人認為一見鍾情不可靠,因為一見鍾情似乎只注重了外表,而青春易逝,容顏易老,以容貌的賞心悅目為基礎的愛情,就如沙灘上建築的大廈,容易傾塌。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愛情總是要有開始,無論是前生還是今世。一見鍾情並不僅僅注重容貌,在四目交匯的一剎那,有心靈的交流。

    歌德有一首著名的愛情詩,就探討了外貌和內心的關係,表達了對愛情的思考:「外貌美麗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麗方能經久不衰/愛情的散步就是天國的跳舞/我很了解我自己/我的肉體在旅行/我的心卻總是休憩在愛人的懷裡/書本之中最奇妙的書/乃是愛情之書/我曾加以細讀/只有幾頁是歡愉/全篇卻都是痛苦/其中有一節別離的敘述/愛情難以遮掩/它秘藏在心頭/卻容易從眼睛里泄露/只憑感情衝動所造成的愛/有如建築在泥沙上面的塔/它總不免要倒塌下來的/令人感到最快樂的瞬間/就是在兩個人訴說著任何人都聽不懂的話/任何人均不知道的秘密與樂趣之時/在青春熱情所在之處/海水不會冷卻/天地不會使愛情變得冰涼。」「任何人都聽不懂的話」就是心靈的交流。
《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也是建立在「木石前盟」基礎上的一見鍾情。小說中這樣描寫兩人的初次相遇:

    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

    在小說的引子中,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天宮的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為了了結前世的恩怨而下凡歷劫。雖然木石前盟終究敵不過塵世的金玉良緣,但木石前盟並不要求結果,經歷了,體驗了,也就夠了。

    佛教中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男女情緣的積累更需千年。今生的一見鍾情是千年積累的緣,是對往生的記憶,這與西方哲學家的說法不謀而合。我國台灣作家席慕容寫有一首詩叫《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變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這首詩歌詠的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多才多藝,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直到有一天,她在一個廟會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但是廟會太擠了,她眼睜睜地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告訴女孩,她如果想再見那個男人一眼,要放棄現在的一切,包括愛她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而且還必須修鍊五百年。女孩表示決不會為自己的決定後悔。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晒,苦不堪言。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從石橋走過了。佛祖再次出現,女孩希望能撫摸一下那個男人,佛祖告訴她,還得再修鍊五百年。女孩表示願意再修鍊五百年。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道路旁,等待著愛人的到來。無數的希望,又無數次失望。到最後一天,他出現了。天很熱,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走到大樹下,靠著樹睡著了。女孩儘力把樹蔭撐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男人睡醒了,站起身來,抬頭看了看這棵樹,又撫摸了一下樹榦,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佛祖又出現了,他問女孩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還得修鍊一千年。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她表示她很想做他的妻子,一千年的苦她也能夠忍受,但是不必了,愛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佛祖嘆了一口氣,然後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鍊了兩千年。」

    就為了那一面,竟然修鍊了千年,可見「一見鍾情」也並非如一般人所想得那麼簡單。實際上,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愛情描寫,在一見鍾情之後是才學和品德的展示,是對忠誠的考驗,衝破重重阻力之後才有最後的圓滿。而所有這一切,往往證明了當初一見鍾情的可靠。愛情的真正魅力就在於一見鍾情,在於驀然回首的發現的喜悅。

    《詩經》中有一首詩《蒹葭》,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情系伊人,上下求索。但道路險阻彎曲,求索艱辛,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而終於是「兩處茫茫皆不見」。所思念之伊人,如影在前,卻又遙不可及,令人感慨萬千。現代人一致地將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伊人」自然是情人,是美人。但我寧願把這首詩讀作對賢才的思慕,理解為對理想的求索,因為愛情的追求不應該如此艱難,不應該如此傷感。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清虛寂寥之中帶有濃厚的哀傷色彩。逆流追尋險阻無窮,征途漫漫;而順流追尋雖行程順暢,伊人宛在,而終不可近。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末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這首詩的多義性正在於「伊人」的虛化使整個追尋虛幻朦朧,這倒是與愛情的朦朧美有相通之處。

    千百度的尋找,是為了驀然回首的一剎那,實際上愛情可遇而不可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所描寫的正是這種境界。那個上元燈節,人潮洶湧。他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無意間回頭,卻看見她在燈火闌珊的地方微笑著。人海茫茫,能夠驀然回首而遇的又有幾人?這就是緣。


現實中也確實有因一見鍾情而「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英王愛德華八世就是一個比任何向壁虛構的愛情故事更感人的愛情傳奇的主角,他為了與一個曾兩次離婚的平民婦女結婚,自願放棄王位。這位平民婦女就是沃麗絲·沃菲爾德,她既沒有漂亮的容貌也沒有超人的才華。可是1931年王太子在倫敦第一次遇到沃麗絲時,就為她通曉事理、舉止瀟灑的風度所傾倒。父母、王室、內閣及各自治政府上上下下竭力反對王子的這一舉動。愛德華登上王位以後,馬上宣布要迎娶沃麗絲,他的決定遭到了包括首相鮑爾溫在內的大臣們的一致反對,愛德華八世堅決地說::「我現在考慮的惟一問題就是自己配不配當沃麗絲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永遠的幸福……無論當國王還是不當國王,我都要娶沃麗絲,為了達此目的,我寧願退位。」沃麗絲在各種誹謗、咒罵聲中悄然離去,從國外給愛德華八世寫信要求分手,可是愛德華八世表示:「即使因為和你在一起我一無所有,我也沒有怨言,比起你來,王冠、權杖和御座都不重要。」1936年12月11日,在位不到10個月還未加冕的愛德華八世發表了告別演說,幾個小時后,他便在皇家海軍驅逐艦的護送下離開了英國,與沃麗絲在法國結婚,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歲的溫莎公爵病逝,沃麗絲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度過人生最後的14年,1986年4月24日,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歲。這個歷史上最偉大的愛情傳奇最後落下了帷幕。愛德華八世和沃麗絲·沃菲爾德的愛情就是典型的一見鍾情,而他們的愛情不僅轟轟烈烈,不僅做到了中國古代詩歌中歌詠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且為後世兒女樹立了千古不朽的愛情典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王勃《滕王閣序》

公元676年的秋天,王勃經過福建到達現在的廣東的合浦郡,登上了一艘漁船,他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親。前不久,他的父親受到王勃的牽連,被貶官到交趾。一開始的時候還風平浪靜,王勃站在船頭上,看著遠方的天水相接,想起前不久在江西南昌滕王閣上作的那篇賦《滕王閣序》,賦中有一句自己最為得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天長一色。」那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時洪州都督在滕王閣內大宴賓客,王勃路過此地,應邀參加集會,被安置在末座。酒酣耳熱,題詩作賦,眾賓客互相推讓,一直讓到坐在末座的王勃,王勃沒有謙讓,提起筆來。他注意到都督臉上輕微露出不屑的神情,離開座位,走到閣外去看風景去了。當時王勃也沒有在意,潑墨淋漓,寫下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旁觀的賓客,雖然也發出幾聲讚歎,但那明顯地是出於禮節。直到他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天長一色」一句時,他聽到了眾賓客的轟然叫好聲,很明顯是發自內心的。都督聽到了叫好聲,踱回閣子,看到這句,臉上的神情霎時變了,連連讚歎:「此真奇才,當垂不朽矣!」待到全篇寫完,王勃已被眾星捧月,擁到上位端坐。

在這煙波浩淼的大海上,才能真正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觀。但是船開不久,風就起了,海上雲霧變得更濃了。海上經常有風,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這次的風有點怪,連經驗豐富的船夫也開始緊張了。王勃望著遠方,彷彿看到了交趾,看到了父親在渡口向他揮著手。實際上,風煙滾滾,也就只能看到幾百米之外。他努力回想幾年前見到的父親的模樣,但時間久了,一片模糊。他再試著回想幾個朋友的面貌,但就在這個時候,聽到一聲巨響,身子一側,翻天的巨浪從上空向他壓了下來,然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當然,上面的描寫中的一些細節,是根據歷史記載和傳說的想象。但事實是,王勃確實在公元676年的初秋,落入廣州和交趾之間的海里,歷史書上記載他是因落水驚悸而死,那麼應該是被從水中救出來了,然後才因驚嚇和傷風而死。但也有另外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王勃被淹死在海中,而且被海水沖走了,另一種說法是,王勃是自己投入海中自殺的。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王勃死於水是無可置疑的。那無情的海水奪走的不僅是一個生命,一個風華絕代的才子的生命,更淹沒了一代才人的理想,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那一年,王勃27歲。

《舊唐書》記載王勃「六歲能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則通;於術無所滯,於辭無所瑕。」少年王勃就很有名氣,父親的朋友杜易簡將他和另外兩個兄弟合稱「三株樹」。公元661年,王勃12歲時遇到了名醫曹元(世稱曹夫子),他聽從父親的「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肖」的教導,拜曹夫子為師,學醫五年,終於「升堂睹奧」,進而「鑽仰太虛,導引元氣」,達到了「滓穢都絕,精明相保」的境界。

    664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15歲的王勃上書,提出了自己對時政的看法,劉祥道看后,十分驚訝,稱讚王勃為「神童」,並上書舉薦。666年,王勃被任命為朝散郎,其出眾的文才得到高宗皇帝的賞識。高宗的兒子沛王邀請王勃到王府任修撰。所謂的修撰,也就是整理文件,寫寫詩歌文章。有一次王勃陪沛王觀看鬥雞比賽,沛王的雞與英王的雞搏鬥,王勃就興緻勃勃地寫了一篇《檄英王雞》來討伐英王的雞,覺得很好玩,也是為沛王助興。英王看了卻很不高興,一場鬥雞遊戲不歡而散。高宗得知此事,認為王勃在挑撥王子兄弟間的關係,就下令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第一次遇到打擊,心情異常沉重,他在一篇文章中宣洩心中的牢騷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669年5月,王勃離開長安,與楊炯等人結伴而行,入蜀地遊覽。

673年,王勃聽一個擔任虢州司法的友人說虢州有很多藥草,在友人的幫助下,謀得了虢州參軍之職。擔任虢州參軍不久,就發生了一件影響他自己一生的嚴重事件,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到了自己的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暴露后,王勃被判死刑,幸好遇到大赦,才免一死。但是官職沒了,父親也因此事受到連坐,從雍州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因為王勃是個才子,第二年朝廷就恢復了他的原職,但王勃決計不做官了,他要專心學醫寫文,但首先要到交趾去看望被自己牽連的父親。675年的春天,王勃從老家龍門起程,經過洛陽、揚州、江寧,到了洪州。在洪州正趕上都督新修滕王閣落成,重陽之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應邀參加,留下了那篇留傳千古的文章和那首千秋流芳的詩歌,然後繼續南行,11月初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海南,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

王勃短暫的生命就如初唐天空的一顆流星,在天際劃過一道光芒,餘下的一點隕石墜入了碧藍澄澈的大海。王勃和他的另三個朋友被合稱為「四傑」。「四傑」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初唐的詩歌,所代表的是初唐的文人群體,在歷經幾個世紀的痛苦醞釀之後,一種新的精神終於冒土而出。這種新的精神,到了盛唐茁壯為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氣象,但在「四傑」所處的時代,還是有點模糊,其中有對未來的憧憬,又有對未知前路的猶疑,時而慷慨,時而哀婉。鄭振鐸先生評價云:「正如太陽身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的曙光了。」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寫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時代的轉關之際,還有幾分寒意,新生的嫩芽還容易被凍殺。

四傑中的其他三傑的境遇和王勃相似。駱賓王有「神童」之稱,7歲寫出詠鵝詩,楊炯自幼聰敏好學,11歲即舉神童,盧照鄰10歲即從曹憲,王義方授蒼雅,讀遍了鄧王府所藏的12車書。他們的仕途都不順利。盧照鄰受到鄧王的賞識,鄧王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初年,被任命為益州新都尉,秩滿后漫遊蜀中,然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駱賓王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后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儀鳳三年駱賓王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次年遇赦得釋。於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棄官游廣陵。只有楊炯順利一點,但也只做到了縣令。除了楊炯之外,他們的死亡都屬於非正常死亡。駱賓王參加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軍隊,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后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盧照鄰染風疾,隱居在長安附近太白山煉丹,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遷移到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終因不堪心靈和病痛的折磨,投潁水而死。四傑中有三人的死與水有關係。王勃墮海而死,駱賓王可能是投江而死,盧照鄰是投潁水而死。

王勃死亡時,還未到而立之年,但他在文學上的貢獻已經足以使他立於世而不朽,後來的杜甫就稱讚他和他的朋友的詩歌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王勃是一顆流星,劃過天際的眩目亮光,卻成為後世永久的記憶。我們為這顆流星的滑落而嘆惋,如果不滑落,當有更絢爛的光彩,但是對於王勃來說,27年的生命,空中的那一下閃耀,已經足夠了。與王勃相比,有好多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迹,應該說是白活了。像王勃這樣以短暫的生命給世界留下眩目光彩的人有不少,比如李賀,比如黃景仁,再比如朱湘、濟慈,如春花燦爛,如流鶯婉轉,留下一點色彩,一聲鳴叫,讓我們驚羨生命之花的美麗,讓我們驚羨生命之歌的動人,也就可以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歷史是場三角戀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杜牧《赤壁》

這是晚唐時期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的詩人杜牧的一首詩。杜牧於842年任黃州刺史時,遊覽黃州赤壁磯,在水邊沙中發現了一段長形物件,磨去上面的斑斑銹跡,原來是一支折斷的鐵戟。既然在赤壁水邊,就應該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殘留。那場震動中國歷史的大戰,改變了當時各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最後確立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而據說那場戰役竟然決定於一場東風,於是在演義小說中有借東風的故事。《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寫諸葛亮在高九尺的七星壇上仗劍作法,借來東風,周瑜才能以火攻破曹,所以有「七星壇上卧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之說。根據《三國志·吳·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提出用火攻之計對付曹操大軍的是周瑜的部將黃蓋,黃蓋向周瑜建議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而真正實施計劃的也是黃蓋。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遊說孫權,使孫權同意與劉備聯合對付曹操。孫劉聯軍的勝利全靠火攻,而火攻成功的關鍵確實在於東風。據記載,赤壁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冬天(十二月,或曰十月),這一年冬天天氣反常,氣溫較高,常常刮東南風,可以說是天助孫劉。但杜牧的詩歌中尤引後人注意的還是后兩句,意思是假如這年冬天的天氣不反常,如果沒有東風,也就無法使用火攻,那麼曹操必勝無疑,而一旦東吳失敗,東吳的兩個美女就會被曹操搶去,因為據說曹操早就建好了銅雀台準備藏嬌,而這次進軍江南,就是慕二喬之名而來。

    到底曹操的銅雀台是不是為二喬而建,二喬到底是誰之女,是歷史上的一樁公案。《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載:「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而根據《江表傳》記載:「策以言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喬公是誰,有的人說是喬玄,漢代有個喬玄曾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職,為一代名臣,而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喬玄對年輕的曹操非常賞識,預言曹操將成大器,還要以妻子相托,曹操成就事業后,感喬玄知遇之恩,常常懷念喬玄。史書中未提及喬玄有兩個美麗的女兒,而據年齡推算,即使喬玄有女兒,其女兒當與孫策、周瑜年齡相差甚大,不可能嫁給孫策、周瑜。那麼二喬之父喬公當另有其人,或謂喬公當為「橋公」。無論如何,江東二喬為美女無可置疑,二喬嫁給孫策、周瑜也無可置疑,曹操建築了銅雀台,而曹操的兒子曹植寫了《銅雀台賦》,據說其中有「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之句,於是才有「銅雀春深鎖二喬」之說,有了後來小說中的演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到江東遊說,周瑜對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猶豫不決,諸葛亮就提出東吳有兩個人可以退敵,周瑜趕緊問:「用何二人,可退操兵?」諸葛亮就說是江東喬國老的兩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女兒,因為曹操建築銅雀台後,曾發誓,一要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要得到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周瑜一聽,氣得七竅生煙,下定決心對抗曹操,於是才有赤壁之戰,才有隨後的三國鼎立。

    雖然曹操喜歡美女是真,但曹操進軍江東絕對不會僅僅是為了美女。特別是在後來的正統史家看來,將一場如此轟轟烈烈的戰役歸因於兩個美女,是非常不嚴肅的。宋代的評論家就批評杜牧《赤壁》詩不關心社稷存亡、生靈塗炭,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彥周詩話》)。清代的學者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中說杜牧的《赤壁》「近輕薄少年語」。仔細品味杜牧的詩,其中除了有對歷史的感慨評議外,還表達了對歷史的一種另類的觀點。在外人、後人、老百姓看來是關係國運的歷史大事,對局內人來說,可能只是決定於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較典型的就是三角戀。

    曹操對二喬的單相思可能沒有多少歷史根據,但是歷史上一些重大的轉折關頭,確實與男女三角戀有關。首先就是呂不韋、子楚和趙姬的關係,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決定因素。戰國末期,秦國為鞏固與趙國的關係將王子子楚送到趙國做人質。商人呂不韋偶然遇見了潦倒不堪的子楚,在得知子楚是秦國的王子后,馬上感覺到「此奇貨可居」。在打聽到秦國太子安國君寵幸的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后,利用他天才商人的聰明開始進行政治上的投資。他散盡千金,結交賓客,一方面在諸侯中大力宣傳子楚的賢德,一方面給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灌迷魂湯,使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後嗣。在一次宴會上,子楚看見了呂不韋寵愛的小妾趙姬,心生愛意,呂不韋看出來了,就主動把趙姬送給了子楚。一個廣為流行的說法是,呂不韋在將趙姬送給子楚時,趙姬已經懷上了呂不韋的骨肉,生下來就是嬴政。而子楚被蒙在鼓裡,還以為是自己的。秦昭王死後,安國君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自然成了太子。子楚為王后,封呂不韋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子楚死後,嬴政為王,尊呂為相國,號稱「仲父」。秦始皇剛登上王位時,年僅13歲,國家大權就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無論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但呂不韋與當時已成為太后的趙姬的私通應該是事實。據說趙姬性慾太強,呂不韋無法滿足她,又害怕事情暴露,於是私下找到一個叫嫪毐的人,拔去鬚眉,假裝宦官,送給太后享用。後來,秦始皇長大了,有人向他告了密,他就將嫪毐夷了三族,殺了太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然後把太后遷往雍地。第二年,秦始皇罷免了呂不韋,讓他去河南,接著又將他流放到蜀,呂不韋在途中飲鴆而死。無論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是呂不韋、子楚和趙姬的結晶是無可置疑的,而如果沒有那一場帶有商業交易色彩的三角戀,也就沒有秦始皇,沒有後來的天下一統,歷史可能會是另一番模樣。

    「百子池頭一曲春,君恩和淚落埃塵。當時應恨秦皇帝,不殺南山皓首人。」這是宋代李覯寫的一首詩《戚夫人》,講的是兩女一男的三角戀,男的是劉邦,女的是呂后和戚夫人。劉邦的結髮妻子是呂后,但遇到了戚夫人後,一心愛上了戚夫人,戚夫人不僅美麗無比,還善於鼓瑟、跳舞,她跳的舞被稱為「翹袖折腰」之舞,因為跳舞時兩隻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一甩袖、一折腰都美妙無比,讓劉邦看了如痴如醉。戚夫人和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叫如意,劉邦做了皇帝后,封如意為趙王。因為劉邦太愛戚夫人了,就想廢了太子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呂后早就有預感了,她聽了張良的建議,請當時聞名遐邇的賢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曾想請這四人出山,這四個人沒有答應。在一次宴會上,劉邦看到了商山四皓,知道呂后已經作了準備,太子的羽翼已成,換立之事已不可能,就召來戚夫人,將情況告訴了她,戚夫人非常傷心。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即漢惠帝,呂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去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絕,就唱道:「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呂後知道后,就毒死了如意,並下令斬斷戚夫人的手腳,挖眼熏耳,喂以啞葯,丟入廁所,稱為「人彘」。漢惠帝知道后,非常難過,認為不是人所能做的事。漢惠帝痛哭不已,從此再也沒有心思理朝政,不幾年就死了。呂太后專權多年,害死了劉家很多子孫,於是才有後來的倒呂運動,才有庶出的劉恆登基,才有文景之治,才有大漢的興盛。

    漢代是因一場三角戀而走向強盛,唐朝則因一場三角戀而走向衰落。「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馬嵬》,講的是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因白居易的《長恨歌》而千古傳唱,但《長恨歌》對唐玄宗和楊玉環的相遇經過卻語焉不詳:「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楊玉環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聽近臣說,他的兒媳楊玉環天生麗質,就想了個借口,把楊玉環招來看看。唐玄宗一看,果然是美貌無比,從此茶飯不香,天天想的是楊玉環。但是楊玉環是自己的兒媳,該怎麼辦呢?於是有近臣給她出主意,可以先讓楊玉環以出家做女道士為由和壽王李瑁離婚,過了一段時間,等大家都把這件事忘得差不多的時候,再讓楊玉環還俗,然後召進宮中,這樣就萬事大吉了。楊玉環和壽王李瑁年齡相當,感情很好,本來過得很幸福,但既然是皇帝看中了自己,硬要拆散他們,她也不敢反抗。剛進入宮廷的時候,楊玉環面對著一個老頭子,一定還常常想到年輕英俊的壽王李瑁,但受到一國之君的寵愛,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也就慢慢地把原來的丈夫忘記了。唐玄宗被楊玉環迷得神魂顛倒,從此無心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國家大事就讓李林甫、楊國忠去處理了,政治開始腐敗,國力開始衰落,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封建盛世從此一去不返。

    將唐朝衰落的責任推到楊玉環身上顯然不合適,因為楊玉環是一個弱女子,最多不過是陪陪唐玄宗洗洗溫泉浴,聽聽歌,跳跳舞,因為喜歡吃荔枝,累壞了幾匹馬。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如果沒有楊玉環,沒有唐玄宗、壽王李瑁和楊玉環的三角,就沒有唐玄宗的荒廢朝政,楊國忠就不會專權,安祿山就沒有機會發展兵力謀反。楊國忠是楊玉環的族兄,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后,楊國忠依靠與楊玉環的關係,由金吾兵曹參軍很快升為監察御史、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身兼15職,成為朝廷的重臣,在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升到正宰相,身兼40餘職。他擔任宰相的時候,賣官鬻爵,發動戰爭,不關心民生疾苦,又與安祿山產生矛盾,終於使安祿山發動了以討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叛軍攻陷潼關后,唐玄宗採納楊國忠的建議,決定逃往四川避難。當走到馬嵬驛時,將士們又累又餓,加之天氣炎熱,拒絕繼續前進。楊國忠的政敵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和陳玄禮決定利用這個時機除去楊國忠,陳玄禮出面對將士進行煽動,軍士們將楊國忠亂刀砍死,又逼迫唐玄宗同意將楊玉環縊死,楊國忠的大兒子太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也一併被殺。「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於是才有李商隱「不及盧家有莫愁」的感慨。秋雨梧桐葉落時的凄涼,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留下的是綿綿無絕期的長恨。

    到了明清之際,又有了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詩人吳偉業的《圓圓曲》中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所說的正是此事。清兵之所以能順利進入山海關而所向披靡,據說主要是因為吳三桂主動打開關口並引導清兵長驅直入。而吳三桂之所以會置國家民族大義於不顧,據說主要是因為陳圓圓。陳圓圓原名陳沅,是個蜚聲江南的絕代佳人。當明朝內憂外患之時,崇禎帝鬱鬱寡歡,有個外戚想尋求絕色美女獻給皇帝解悶,於是找到了陳圓圓,沒想到崇禎帝無心於女色,將陳圓圓退回,大臣田畹遂私下佔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吳三桂在宴席上見到了圓圓,神魂蕩漾,就向田畹索要陳圓圓,並表示在亂時將保護田家。田畹無奈只好答應,吳三桂和陳圓圓舉辦了簡單的婚禮,因軍情緊急,就將圓圓留在京城,急急地趕往邊關。很快地,李自成的軍隊打進了京城,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拷打吳三桂的父親,勒索錢財,又將陳圓圓霸佔。吳三桂本有意投降李自成,聽說這個消息后,怒髮衝冠,遂投降了清軍。李自成戰敗后,將吳三桂父親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追殺李自成,一直到山西。吳三桂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到吳三桂那裡。吳三桂以隆重的儀式迎接陳圓圓。明朝滅亡后,吳三桂被封為雲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獨居別院,后削髮為尼。後人對吳三桂因李自成部將霸佔陳圓圓而投降滿清的說法,或存疑義,或認為吳三桂不會因為一女子而叛國,或認為吳三桂不會重色而忘記孝道,還有人考證李自成進京時,陳圓圓或許不在京城。但吳三桂與陳圓圓的關係是無可置疑的,而吳偉業與吳三桂為同時代人,其所記當更為可信。

    杜牧和吳偉業的詩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看待歷史,雖然不可能概括歷史的規律,但確實揭示了歷史的某些真相。在很多時候,看似轟轟烈烈的歷史,實際上不過是幾場三角戀,有的時候甚至是兒戲。「桃花扇底說興亡」,對後人來說,歷史不過是歌女的一首小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真正瀟灑快活的只有發跡的流氓和帝王將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5-8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深巷明朝賣杏花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陸遊《臨安春雨初霽》中的詩句。淳熙十三年,在家鄉賦閑五年的陸遊奉召入京,居住在臨安城西湖邊的一個客舍中。已過花甲之年的詩人回顧前半生的官場生涯,在京華客舍中享受匆匆過客的安閑,靜卧小樓,聆聽著窗外的潺潺細雨,杏花消息雨聲中,春雨過後的巷子深處,悠揚的杏花叫賣聲傳播著江南春的消息,在這個充滿詩意的春日,詩人在窗下品著泛著白色泡沫的茶,在短紙上隨意地寫著草書,又想起了家鄉閑居的日子。

小樓、春雨、杏花,這些隨意點染的景色,構成了詩意江南,烘托出了詩人的閑適心境。「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杏花消息雨聲中」(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的化用,又是臨安城的寫真。在繁華的都城臨安,悠深的小巷裡,是什麼人在怎樣的叫賣杏花?詩意地想象,是稚氣未去的豆蔻少女或青春少婦,清亮的聲音悠然而長,還是佝僂的老嫗,稍微嘶啞的聲音充滿滄桑?陸遊在一首詩中寫到:「君不見會稽城南賣花翁,以花為糧如蜜蜂,朝賣一株紫,暮賣一株紅,屋破見青天,盎中米常空,賣花得錢送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孔平仲也有詩:「清晨出古縣,獨遇賣花翁,芍藥三數朵,瓊苞出漸紅。」則賣花者中還有老翁。操縱花卉市場的是花戶和花商,而走街串巷叫賣的則多是都市和鄉村的貧困者,那悠揚的叫聲中當有幾許蒼涼。

《東京夢華錄》記都城汴京的賣花情景云:「是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鋪排滿街的爛漫時令鮮花,清奇悠揚的吟叫,成為都市裡一道亮麗景觀。宋人對花的喜愛,是社會心態的體現。兩宋社會可以說是休閑型社會,遍布大街小巷的勾欄瓦舍、酒樓歌館,代表著城市的生機活力,小手工業作坊甚至成了都市中的點綴。正月賞梅,二月賞桃李,三月賞牡丹,九月賞菊。筆記雜史記載當時賞花之盛況,「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台間引滿歌呼」,簡直是傾城出動。至南宋,都城臨安更定二月十五為花朝節。

宋代花市上買賣的鮮花品種繁多,根據《夢粱錄》的記載,南宋臨安城裡的花市上,暮春時節有如牡丹、芍藥、棣棠、木香、荼縻、薔薇、金紗、玉繡球、小牡丹、海棠、錦李、徘徊、月季、粉團、杜鵑、寶相、千葉桃、緋桃、香梅、紫笑、長春、紫荊、金雀兒、笑靨、香蘭、水仙、映山紅等花。筆記史料中羅列的花市上鋪排的各色花中很少提及杏花。不賣杏花的原因,一是還要杏花結出杏子,二是杏花遍布山野市鎮,不希罕,所以不珍貴,而且顯得有幾分俗氣。但從皇帝到文人墨客卻吟詠之不絕。北宋的最後一個皇帝被金人脅迫北行,途中所見而感觸萬千的就是那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的杏花。梅堯臣《初見杏花》詠杏花云:「不待春風遍,煙林獨早開。淺紅欺醉粉,肯信有將梅。」范成大《雲露堂前杏花》云:「蠟紅枝上粉紅雲,日麗煙濃看不真。浩蕩風光無畔岸,如何鎖得杏春園。」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所描寫的杏花,「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將梅花的品格賦予杏花,是宋人詩中少有的描寫。

文人墨客喜詠杏花,固然是因為杏花開放早,為報春之花,杏花春雨江南,詩意盎然,但杏花與酒樓歌女之關係,當亦是受文人墨客關注之原因。《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城中的官家酒樓如和樂樓、中和樓、和豐樓等都設有官妓,飲客登樓,以名牌點喚歌妓侑樽,謂之「點花牌」。杏花開放時節,歌妓頭戴著杏花冠,做在所謂的花架上。妓女所簪之花,皆為應時之花,並不限於杏花,《西湖老人繁勝錄》載,端午節「茉莉盛開,城內外撲載朵花者,不下數百人。」而「每妓須戴三兩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戴。」《夢粱錄》載,立秋時節,「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其時歌樓妓女的頭上也會插上剪成花朵樣的楸葉以應時序。但與妓女相映成趣的還是杏花。宋徽宗趙佶在《宴山亭·北行見杏花》中描寫杏花:「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這香艷的杏花,正是青樓歌女形象的寫照,而薄衫輕扇,在杏花樓頭手捋紅杏蕊的形象,也成了青樓歌妓的典型形象。五代前蜀詞人韋莊在詞中寫道:「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韋莊《思帝鄉》)少女游春,遠眺陌上,尋找意中情人,風吹花落,少女的頭上落滿了杏花。歌妓則是將杏花插在頭上。宋代名妓嚴蕊詞雲「若得山花插滿頭」,(嚴蕊《卜運算元》)其所謂的山花中當有杏花。

杏花與情愛之關係,使得歌妓與杏花的關係更有獨特意味。「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蝶戀花》)比喻少女的初熟。「一枝紅艷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吳融《途中見杏花》),「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遊園不值》),農曆二月盛開的杏花,那嬌艷的紅色就是青春和生命的象徵。鄰家牆頭上伸出的那枝俏麗的紅杏,既是春意漫溢之表現,又是春情外溢之象喻。張先在《一叢花令》中寫到:「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花開堪折直須折」,杏花開得及時,開得絢爛,正如歌女的青春。宋朝文人不再像唐朝文人那樣喜歡歌妓的幽怨。他們喜歡的是如杏花的女人,喜歡的是生活態的女人,雖然俗,但是艷麗,而且充滿生機。無論是官妓還是私妓,都少不了歌舞伎藝和文學才華,但文人,這些酒樓茶肆、舞榭歌樓的常客們首先關心的是妓女的姿容,文人們以最優美的詞藻,調動一切美化手段,對歌妓的形體容貌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明眸皓齒,朱唇香腮,手嫩胸白,「從頭看到腳,風流往下跑;從腳看到頭,風流往上流」,可以解憂,可以療疾。由名士文人發起的所謂評花榜,其評比的最重要標準也是妓女的姿容而非才華。

如此普通的杏花卻成為文人雅士歌詠的對象,也是因為杏花的俗艷與宋朝的世俗精神相通。宋朝文人鍾情的花,除了梅花,就應該是杏花。鍾情梅花,是因為凌寒獨自開的梅花,她的疏影、暗香,她的雪霜態,她的高標逸韻、高堅氣節,她的孤獨寂寞,象徵著文人對精神靈魂的堅守,為文人心靈的寄託。對梅花和杏花的吟詠,實際上代表了文人的兩種人生選擇。一方面是人格的獨立,是個性的追求,一方面是世俗的生活。山野水邊,村莊市鎮,到處是杏花的身影,那濃艷的杏花,通過佩帶杏花的歌妓,將心靈的安適與生活的俗態結合到了一起。歌妓這人世的杏花,既滿足男性文人的肉慾物質人生,又為男性文人精神寄託之所在。那歌樓舞榭,瓦舍勾欄,讓文人魂牽夢縈,難以割捨都市的繁華,難以割捨如杏花般艷麗的青春舞女。潦倒一生的柳永將他的青春和感情獻給了青樓歌妓,將功名換取了偎紅依翠的風流快活。後來位至宰相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宣稱「縱使花時常病酒,也是風流」(《浪淘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玉樓春》)。以《暗香》、《疏影》寫梅花之清癯、高潔聞名的布衣詞人姜白石,於紅塵中消磨江湖飄零的牢騷悲愁,「小紅低唱我吹簫」(《過垂虹橋》),在低沉幽怨的歌聲中,在悠揚的笛聲中,姜夔和他的紅粉知己載著人生的夢幻與憂愁,穿行在曲折的河流上,將煙波浩淼中的四十橋拋在身後。尤其是宋徽宗,在亡國后被金人協脅北行的途中,還念念不忘宮中的杏花,不忘如杏花般艷麗的都城名妓李師師。


悠揚的賣花聲,點綴著偏安都市的繁華,也就在這悠揚的賣花聲中,一個王朝的背影漸漸遠去。



----The En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5

帖子

128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88
女人話中話 發表於 2009-5-12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真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5-15 06: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3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3
顏回子 發表於 2009-6-5 12:11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樓主,在詩詞的意境中體味人生的況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3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3
顏回子 發表於 2009-6-19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特別喜歡這一篇,清新而富有哲理,謝謝廣南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