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福利國家的"美麗新世界"
[列印本頁]
作者:
打狗棒
時間:
2009-4-6 12:06
標題:
福利國家的"美麗新世界"
我講過一個福利國家的「幸福」故事。在瑞典,醫生為了讓一個輕度抑鬱症患者多曬太陽,居然開出讓其出國度假兩周,費用全報銷的藥方。我的瑞典朋友們用略帶自嘲的口吻告訴我這個故事後,都不忘記加上一句無奈的感嘆:「不過這樣的好事情放到現在是不可能了。」
福利國家的確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甚至註定是難以維繫的,但其根源不在於所謂的「大鍋飯」、「養懶人」,而源於社會精神層面。
在瑞典的幾個月里,讓我感觸良多的是這個國家裡人們普遍的平靜狀態。你看不到惟利是圖、不守信譽的姦猾惡人,你更遭遇不到我們這裡幾乎遍地都是的渴望出人頭地的雄心壯志以及狂熱激情。正如托克維爾在其巨著《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預見的那樣,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是不鼓勵精英和出類拔萃的才智的。福利國家就是這類平等社會幾臻完美的形態。對於具有真正創造力的天才來說,社會賦予他金錢財富方面的物質獎賞,永遠是第二位的,他的第一位的動力是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但在瑞典這樣人人平等享受著國家提供的生老病死優越保障的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對那些各領域裡鳳毛麟角的精英抱有的不是敬意和羨慕,而是根深蒂固的懷疑乃至敵視。久而久之,人們都被一種平靜的社會氛圍熏陶得心平氣和,大多數人甚至都不會覺得旁人無法企及的特殊成就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
福利國家損失的不是局部的效率,而是整體的創造力。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與從事一項具有開拓性的不朽的事業不是一回事情。瑞典社會充斥著極為細化的各行各業的「專家」,他們能夠把本專業的問題及工作研究和發展到無與倫比的細緻精微程度。但是,瑞典沒有「大師」,即便是英格瑪·博格曼這樣曾經為瑞典贏得了全球性榮譽的人物,在一般瑞典人的心目中也贏得不了多少好感和景仰。媒體上時常的出現關於他的報道,多半是些稀奇古怪的花邊新聞。如果說幾十年前的瑞典還湧現過許多各行各業的了不起的人物和成就的話,我敢說瑞典未來幾乎不可能誕生英特爾、微軟這樣引領時代潮流的企業,和巴菲特、索羅斯這樣的傑出人物。
這裡要排除一個誤解:瑞典仍然是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家,它的經濟科技實力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也仍然是名列前茅的。我的意思是說,它能夠優越,但不太可能卓越。當然,瑞典人可能壓根兒就不稀罕卓越。
生活在瑞典,你既不必奢望自己能取得什麼大的成就,也不用擔心自己會窮困潦倒;既沒有什麼能讓你興奮,也沒有什麼會令你愁苦;你能夠做的只是平穩而豐裕地過完一段人生——瑞典在競技體育和流行音樂方面的成就,因此很了不起。福利國家解除了其他任何社會中大量存在的偶然性以及大多植根於此的人類痛苦,但它同時也解除了人內心世界的張力。因此在我看來,完美的福利國家是一個「美麗新世界」,它是嚮往富足和寧靜生活的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天堂,卻是極少數天賦創造者難以忍受的玻璃牢籠。然而,當這個天堂把這些少數人關進牢籠以後,它也就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於是,福利國家就成了靜止的天堂。
沐浴在純凈得沒有一絲雜質的斯堪的納維亞的陽光下,我彷彿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終點。我可以有十分把握地說,一個福利國家,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引領人類歷史前進方向的世界性大國的。因此,這種模式也許非常適合只有900萬人口的瑞典,但如果美國也想把自己建設成為福利國家,那就等於主動放棄世界的領先地位。至於福利國家的模式是否適合中國,我不想評論,這正是眼下這場的討論價值所在。
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對於現階段的中國來說,首先需要建設的是一個法治國家、民主國家、公正國家,而不是一個特權肆意橫行的國家,之後才談得上在崇尚自由的高競爭國家和崇尚平等的高福利國家之間作出選擇。(陳季冰)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作者:
栗 劍
時間:
2009-4-6 14:33
本帖最後由 栗 劍 於 2009-4-6 16:13 編輯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來說,首先需要建設的是一個法治國家、民主國家、公正國家,而不是一個特權肆意橫行的國家,之後才談得上在崇尚自由的高競爭國家。
競爭是殘酷的,被淘汰掉更殘酷,等國家消亡后,人類還是悠閑一點好。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