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為什麼京劇屢振不興

[複製鏈接]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48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ousuo 發表於 2008-11-26 0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汪晶晶·

1.京劇的衰落

大凡一個社會調動其政治經濟的手段來試圖振興某一個文化現象的時候,人們首先察覺到的一定是,這是一個不應該衰落的文化現象,但卻已經衰落了。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這樣的報紙,居然在頭版頭條討論起京劇的振興來了,那就說明,京劇確確實實已經衰落了!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只有明白了它為什麼會衰落,又是如何衰落的,才能明白它是不是真的還有振興的希望。

如果把京劇放在一個大的文化視野中去觀察,就會發現,京劇的衰落,其實由來已久。中國當代史上的兩個標誌性的年份,1919年和1949年,同時也可看作是京劇衰落的里程碑。

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對中華民族綿延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漢語文言文作了歷史性的,摧枯拉朽般的掃蕩。以文言文為根基的漢語是一種非常非常獨特,和我們這個星球上我們任何一個其它同類所使用的語言文字沒有任何可比性的語言文字。它的產生和發展,它的變化和沿革,完完全全是獨立的,封閉式的,和人類的其它語種毫無關係。建立在漢語文言文基礎上的漢文明也同樣是獨立自主,自生自滅的,它和其它民族的古文明,比如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平行發展,但卻毫無關係,完全是一枝獨秀的文明。建立在漢字基礎上的漢文明從一開始就具有其它文明不具有的,追求完美,崇尚完美的純粹形式主義和高度程序化的審美趣味。以歐洲為例,歐洲文明的宗旨是,有用才美,合理才美,真實才美。(也正因為這樣,歐洲文明中哲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的高度發展並不像大多數近代史研究者宣稱的那樣始於工業革命,而是在古希臘時期就遠高於漢文明。)漢文明的宗旨卻正好相反,它是完完全全先驗的,美才有用,美才合理,美才真實。每一個漢字從被造之始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它的有用則是後來附加的。對純粹的形式美的追求,崇尚,欣賞,駕馭,充滿了漢語文明的每一個角落,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中醫中藥,飲食烹調,婚喪壽慶,當然更包括以京劇為傑出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四功五法,一招一式,臉譜上每一段線條,行頭上的每一片色彩,場面上每一個音符,都和每一個漢字一樣,從被造之始就是因為自身存在而不是其後附加的美,它和漢字本身的象形,會意,假借,乃至延伸,都是完完全全相通的。漢文明的一整套審美趣味的先驗特徵同時也註定對其技巧的掌握只能始於童年。從二十一世紀初年起在中國民間興起,並至今仍方興未艾的所謂讀經活動,究其根源當然錯綜複雜,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卻是,中國人終於發現被1919年新文化運動徹底地從中國民間剷除的漢語文言文仍然具有現代漢語無法比擬,無法取代,而對漢民族又至關重要的純粹形式主義和高度程序化的美。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也萌發自中國民間的對京劇振興的渴望,和讀經在許多方面其實是相通的。

如果說1919年的革命對京劇的衝擊還只是文化領域內部的,因而是隱性和文質彬彬的話,那麼1949年的革命對京劇的衝擊就可以說是釜底抽薪,萬劫難復的了!1949年的革命從根本上摧毀了中國土地上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私有制。和經濟領域中私有制的徹底根除緊密相連的是一切精神活動,一切創造性勞動中個性的被消滅。從這個意義上說,京劇的衰落在當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以文學為例,1949年後的文學和京劇一樣,收歸國有,旱澇保收,不可謂不屢振。但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就像京劇舞台上再也沒出現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一樣,文學園地也再沒有出現巴金,老舍,沈從文,徐志摩……。以教育為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民不聊生的戰亂時期,中國土地上還有過西南聯大。那個時代留下的大師,不管是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領域,還是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死一個,少一個,留下的都是一個個令今人和後人尷尬不已的空白。而近年來,不光是國家在屢振教育,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用自己的血汗錢參與教育的「振」。但屢振並沒有帶來和社會期望值成正比的興。所有這些文化領域裡的屢振不興的現象都說明,京劇所隸屬的文化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在其它領域裡行之有效,甚至立竿見影的措施在文化領域裡卻常常適得其反。在政治舞台上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是一條真理。 在經濟領域中有錢能使鬼推磨是人人都得遵守的遊戲規則。但這二者雖然都能摧毀文化,卻不一定能重建文化。所謂「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已經被歷史事實證明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或許有人會提起五十年代的「戲改」,並以此來證明那個年代京劇還沒有衰落。殊不知,「戲改」兩前綴先顯示的就是政治領域對文化領域的粗暴干涉。任何一個在精神活動,在創造性勞動領域中有成就的人都不可能不「改」,他們其實一生都在「改」,隨時隨地,分分秒秒,都在「改」。只是這種「改」,只能源於藝術創造的內在需要,符合藝術表現的規律和程序,體現創造者的個性,而不是相反!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十年代「戲改」的所謂成功其實只是源於一個簡單的歷史事實,那就是1949年前已經創立的自己的流派,在京劇發展史上成為無可爭議的豐碑,大師的那一類表演藝術家還有幸健在,還能躬逢盛世罷了。咚咚嗆網站上登過網友尹丕傑《為李玉聲喝彩》的文章。尹文中有一段試圖比較馬連良和張君秋在五十年代「戲改」中的不同命運。尹文說,馬兩次榮登四大鬚生,是老生行地地道道的泰斗。張當年還只是馬的二牌旦角。而在五十年代「戲改」中,馬成果寥寥。「《海瑞罷官》搭上一條老命,卻無一唱段保留下來。《趙氏孤兒》碩果僅存,也只保畄了「老程嬰提筆」一段。」張卻正好相反,脫穎而出,竟成張派云云。隨後得出結論,馬的不成功和張的成功緣於馬的吃老本和張的敢於創新。這一結論做得過於簡單了一點。京劇名演員在五十年代「戲改」中的遭遇和最終的命運是一個錯綜複雜,鑒於中國的政治大環境至今也沒人做過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其中最重要的東西卻並非技藝而是個性。這裡不妨看一下章詒和對馬連良其人的形容。章寫道,馬「吃就和他唱的戲一樣,前者精緻到挑剔,後者挑剔到精緻。」馬「做戲瀟灑飄逸,表演入微。每一齣戲都有特點、特色,受到業內的一致稱讚。他演戲,一切唯美是尚。動作規範,無處不美。拍他的劇照,沒有廢片,張張漂亮。他的戲班扶風社,講究三白(即護領白、水袖白、靴底白)。他要求同仁扮戲前一定理髮刮臉。在後台,他還準備兩個人,一個專管刮臉,一 個專管刷靴底。馬連良本人的行頭,極其精美和考究。在扮戲房(即今天的個人化裝間),有專人管熨行頭,熨水袖,掛起來,穿在身上就沒有皺摺的痕迹了。而選用的衣料,其質地、色澤、花紋都是上等的。」這裡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性鮮明而且對自己的個性十分珍惜的藝術家。在一個消滅個性以服從共性的社會潮流中,馬連良是不可能成功的。而馬連良的遭遇由於部分源於個性,也和其它人,尤其和張君秋,沒有任何可比性。

京劇衰落的第三個里程碑則可以說是話劇在中國的大舉入侵。話劇在歐洲一直到今天都和足球一樣,是地地道道平民的娛樂形式。以我居住的德國不來梅市為例,人口四十餘萬,不足中國大城市的一個市區,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卻幾乎天天都有話劇在城區的某一個角落上演,話劇的票價有時不足音樂廳音樂會的一半。除了專業的話劇團體外,幾乎每所中學都有 自己的話劇社。莎士比亞本是英國人,但德國土地上以莎翁冠名的話劇團體卻不計其數。但十分十分不幸的是,話劇這一形式被引入中國之後卻和在歐洲本土發展完完全全背道而馳,遠遠地離開了平民,就像中國古代聖賢所說橘逾淮北而變枳一樣身不由己。話劇和京劇的重要區別之一是,話劇從一開始被引入中國就肩負著政治宣傳的使命,也就是說,它從一開始就不是為平民娛樂的。而恰恰因為話劇從一開始就肩負著政治宣傳的使命,它在1949年政治革命的勝利后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舞台藝術的楷模和樣板。話劇對京劇最簡單最粗暴的干涉便是強行在京劇中塞入企圖和演員平行的編劇和導演。傳統的京劇藝術中不能說完完全全沒有編劇和導演的位置,但編劇和導演必須百分之百,絕對地服從演員的藝術個性。這正如同中國毛筆書法,筆很重要,墨很重要,硯很重要,紙也很重要。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還是寫字的人!你當然也可以把書法家和制筆,制墨,制硯,製紙的工匠並肩排列,但那樣一來,藝術欣賞的內涵就發生了質的變化。而其實從藝術形式對平民生活的影響而言,話劇是遠遠無法和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相比的。假如熱愛舞台藝術的社會學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做做下列兩項社會調查。其一是調查1899至1919年間出生的普通老百姓,了解他們中間究竟有多少人從來沒看過或聽過戲。其二是調查1949至1969年間出生的普通老百姓,了解他們中間究竟有多少人從未看過或聽過話劇。以我自己為例。我是武漢生人並在家鄉生活過二十八年。在那二十八年中我能記得的是,我一共看過兩次話劇。一次是小學時代集體所看,話劇的名字似乎叫《馬蘭花》。另一次是粉碎四人幫后,因為一位同學的哥哥主演,我純屬偶然地看過一場《於無聲處》。讀者或許會認為武漢不是話劇的重鎮。為了解北方的情形我在寫這幾行字時專程和我丈夫作了下述的談話(我丈夫是河北人,父母都是幹部,童年和青年時代分別在天津,保定,石家莊和內蒙古兵團渡過):

「你小時候看過戲嗎?」
「看過!在天津,我爸帶我們全家看京劇。票……可貴呢!還看過評劇……。」
「看過話劇嗎?」
「……想不起來了!」
「再好好想想!」
「好像……看過!好像是《野火春風斗古城》……。」
「可是……,《野火春風斗古城》好像是電影?」
「那就是沒看過!」

由此可見,話劇即使在中國北方,也離平民甚遠。它在中國生存的這一百年間其實一直漂浮在政治宣傳的高空中,離著大地甚遠,沒有也不可能取代以京劇為代表的,根植於民眾土壤中的中國傳統戲曲。

除了上述1919年和1949年的兩次革命以及話劇的入侵之外,京劇衰落的第四個里程碑則是技術和藝術,商業和藝術的融合滲透帶來的影視和流行音樂出現后,人們娛樂的形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在文化領域的內部,也絕不僅僅只帶來了京劇這一形式的衰落。二十多年前,我居住的德國西北邊陲只有四十多萬人口的小城不來梅,每周都有Klavierabend,翻成中文叫做鋼琴之夜。小城中的居民足不出戶,卻能聽到全世界所有著名的鋼琴家的現場演奏。後來,那些虔誠的觀眾們一批批地老,一批批地死,而和音樂廳效果日益接近的音響設備卻一天天家喻戶曉。鋼琴之夜從每周一次改為每月一次;從每月一次改為不定期;最後終於從不定期改為取消。而這一切和政治政權毫無關係,和金錢也沒多大關係,這是文化領域內部藝術形式自身的水土流失。竹林消失了,大熊貓當然只能衰亡。

2.振興還是保護

明白了京劇為什麼會衰落,又是怎樣衰落的,就會明白,京劇的振興根本就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而屢振不興的結果倒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熱愛京劇的人們至多能對京劇進行一番保護而已,讓京劇儘可能衰而不亡,即使真要亡,也體體面面,有尊嚴地亡,儘可能給後世留一個化石的全貌。談到對京劇的保護,有治標和治本兩種方法。其中治標是京劇演員和所有京劇從業人員的任務。而治本則是京劇觀眾,也就是全社會的任務。就我個人的看法,要想從根本上保護京劇,必須以立法的形式把京劇納入應試科目。小學一至四年級開設《學京劇》的必修課,每周不少於兩學時。五至六年級開設《京劇知識》必修課,每周不少於兩學時。小學升中學的考試加入《京劇知識》。高中升大學的考試也必須加入《京劇知識》。所有大學漢語語言文學系都必須設京劇專業,所有國外大學中的漢學專業都必須研究京劇。吳小如先生曾有過高論,說是凡不懂格律詩,不會填長短句的人一律沒有資格在大學中文系裡任教。其實凡是不懂京劇的人也同樣沒有資格奢談漢學!漢學是關於漢民族文明的學科,京劇則是漢民族文明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久前,國際漢學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其間,未聽說有任何記者詢問西方漢學家們有誰正在研究中國的京劇。倒是有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德國漢學家顧彬,詢問的卻是顧彬對所謂于丹現象的看法。很顯然,顧彬對所謂于丹現象並無任何值得一提的看法。他語焉不詳地說,他本人是絕不可能通過中國的于丹來學習中國本土漢學的經典的。但中國的西學家們卻是通過西方的于丹們來研究西學的。此言堪稱大謬!其一,中國的西學者對西方的研究和知曉遠遠高於西方漢學家們對中國的研究和知曉,特別是二十世紀初年中國那些學貫東西的先哲。他們留下的那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巔,就是同時代的西方自己的學者也不得不高山仰止!其二,在一個政治昌明的社會裡,在所有公民能自由平等地使用公共出版資源的國度,根本沒有必要去精心炮製于丹這一類道地道地的偽文化商業鬧劇!2007年5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又在頭版頭條報道京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而京劇,其實是根本不需要多加上學那一個字的。這正如同在教師們擁有正常社會地位的西方社會中完全沒有必要去專門畫蛇添足地設一個教師節一樣。

3.是否需要和國際接軌以及如何接軌

1979年以降的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國人正在慢慢地接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價值。這是一個巨大的,驚人的,也是歷史性的進步。但完全根植在民族土壤中的藝術形式是不是一定要和國際接軌以及怎樣接軌卻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有人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照我看,這是一個極不負責任也自欺欺人的胡謅。民族的就是民族的,世界的就是世界的,這兩者有相通的偶然性,卻沒有相通的必然性。二零零六年聖誕節前,鋼琴家郎朗在不來梅音樂廳鐘樓有一場音樂會。我並不是為郎朗而去的。正好相反,作為職業商人,我對所有竟能嫻熟地使用商業手段的那類藝術家總懷有一種本能的警惕。我去聽郎朗是因為我有音樂廳的年票。但中間休息的時候,我旁邊的德國老太太卻以為我是中國人,所以特地來聽郎朗。老太太告訴我,她看過兩次北京歌劇,也就是京劇。一次,她說就在不來梅,是關於一群猴子的故事。我隱約地記得,那好像是安徽省團來演的《鬧天空》。我問老太太,好看嗎?老太太說,好看極了!可愛極了!但隨後,老太太又說,太吵了!太吵了!為了向我解釋清楚,她指著耳朵對我說,聽那種聲音,觀眾不過聽一次而已,但演員們,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天天聽,耳朵會被損壞的!看完了我就想告訴他們,可惜我不會說中國話呀!我沉默著,不知該說什麼才好。接著,老太太又說,她還在科隆看過一次京劇。我問她,好看嗎?不料老太太直截了當地說不好看!我問她為什麼不好看。老太太說起先她沒明白是個什麼故事,後來總算搞明白了,是在一所監獄里,一所關押被判了死刑的犯人的監獄里,而且還是中國人自己殺中國人的故事!這一下,我真是無言以對了!老太太接著說,以前,他們東德的人也一樣,想用芭蕾舞,歌劇搞宣傳。上帝保佑,現在沒人這麼搞了!過了好幾個月,我回國度假才算搞明白,老太太說的中國人自己殺中國人的監獄故事是程派青衣張火丁演的《江姐》。程派有許許多多優秀劇目傳世,甚至可以說,程派就是以劇目的精良聞世的。如果到德國來弘揚程派藝術竟會選《江姐》,那就不是與國際接軌,而是徹底和國際斷裂!

就我自己的看法,我真的不忍心在德國看京劇,我覺得京劇跑到德國來演,實實在在是暴殄天物!國內對每一場境外演出的文字報道都一樣,都是掌聲雷動,巨大成功!殊不知,掌聲雷動是不等於巨大成功的,掌聲雷動只不過是西方觀眾的文明底線。在西方,沒有任何一場最最微不足道的演出是沒有獲得掌聲雷動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什麼京劇屢振不興討論稿件)
床前明月光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480
沙發
 樓主| sousuo 發表於 2008-11-26 02: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sousuo 的帖子

有一點不一定準確,俺是平民,話劇可是沒少看,古裝現代加起來得過二十了吧。
床前明月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3
鐵螳螂 發表於 2008-11-26 09:46 | 只看該作者
張火丁漂亮! 那是真正的美女。舉手投足都顯得高貴。
相比之下,國內那些電影演員怎麼看都像雞。

到德國演江姐?領導病得不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4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26 17:5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ousuo 於 2008-11-26 04:05 發表 [ZT:為什麼京劇屢振不興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有一點不一定準確,俺是平民,話劇可是沒少看,古裝現代加起來得過二十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5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26 17: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鐵螳螂 於 2008-11-26 11:46 發表 [ZT:為什麼京劇屢振不興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到德國演江姐?領導病得不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10

主題

1579

帖子

88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2
6
dede10 發表於 2008-11-27 10:01 | 只看該作者
好演員太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4: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