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近距空中支援——中國空軍的軟肋
[列印本頁]
作者:
一個中國人
時間:
2008-6-12 17:13
標題:
近距空中支援——中國空軍的軟肋
2008年6月12日
米-171在四川震區的失事,至今仍未得到任何消息,牽挂了很多中國人的心,也引起了大家對我國直升機問題的關注。已經有人撰文指出——「中國直升機呈萬國牌現狀,數量嚴重不足」(國際先驅導報6月6日報道)。
直升機數量不足,除了表現在四川地震這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上,更加揭示了一個涉及到國防安全的更大隱憂,那就是——中國軍隊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空中近距支援力量,難以應對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邊境衝突)。
從建國以來,我國已經先後打過幾場局部邊境戰爭。邊境衝突戰爭,有幾大特點:
1)典型的複雜地形作戰
我國的周遍環境,大多地形複雜,叢林、山地、峽谷、高原、雪域是典型的地貌。在這種地區展開戰鬥,遠比內陸平原地區作戰困難得多。不僅人的體能受限,許多武器的功能也受限,因此,這類地區作戰,對武器裝備的要求是很特殊的。為了保證快速的兵力投放、傷員救治、近距火力支援,直升機是不可或缺的裝備。
2)拉鋸戰
對邊境線複雜地形的爭奪,往往是反覆的,拉鋸式的,從美國打越戰、中國教訓越南,就很說明問題。拉鋸戰拼的是消耗,拼的是實力,不可能象現在的軍隊那樣「看家寶」,很多東西捨不得用。說白了,象直升飛機這樣的裝備要捨得摔!
3)突出近距支援能力
邊境衝突,考量的是軍隊的近距支援能力。邊境衝突不是大規模、大縱深的平原作戰,複雜地形將限制部隊的機動、展開、進攻能力。這種環境下,空中近距支援幾乎是唯一有效的選擇!而這種能力,幾乎就是依賴直升飛機來實現的。
很遺憾的是,在中國以前打的幾場局部邊境衝突中,中國空軍幾乎就是啞巴,寂寂無聞,扮演著花瓶角色。
有人說,我國現在有先進的J-10、J-11B(SU-27)、 JH-7(飛豹),實力大增。殊不知中國空軍面臨更大危機——造價高昂的SU-27、J-10、飛豹,是否真的適合今後中國可能面對的潛在威脅——局部邊境衝突?中國空軍在未來的局部邊境衝突中拿什麼執行地面近距戰場支援呢?
SU-27、J-10、飛豹,雖說都可以有對地攻擊的能力,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造價高昂、使用成本高(相對中國而言),保障費時費事,戰時出勤率不高。很難想象,在局部戰爭中,中國空軍會象美國在朝鮮、越南戰場上那樣闊綽大手的,為了幾個山頭、陣地的爭奪,出動SU-27、飛豹等重型飛機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了解中國空軍惜機如命的人都不會懷疑這點——中越打了10年拉鋸戰,中國當時有2000架J-6、J-7,不說用什麼尖端制導武器了,向地面火力點打打火箭、機炮的能力總有吧?可是有誰聽說過這樣的事呢?依然靠的是無數將士的血肉之軀反覆爭奪。對越南一個弱國尚且如此,大家就很難指望中國空軍今後能有大的作為了。
所以,從戰略思想上說,中國空軍一直存在誤區,這種誤區,就是總以強敵為目標,以大戰為目標,只注重空中優勢的爭奪,忽略了空中力量對地面的近距支援作用。所以,導致我國目前陸航直升機數量、質量嚴重不足的情況,難以滿足未來局部戰爭中頻繁的對地支援作戰。
近年來,我們經常從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宣傳,突出軍隊在「信息化作戰」能力方面的提升,動不動就是什麼「複雜電磁環境下……」如何如何,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我們也看到了軍隊用到了一些新玩意,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是不上趟的花架子,因為軟體的東西是很容易做到的,說白了,不過是「小玩意」,但是真正在戰場上發揮力量的,還得靠飛機、大炮這些「硬傢伙」。米-171並不是先進的飛機,價格也不算高(比起其他先進飛機),在中國軍隊手裡依然是難得的寶貝,表明我國軍隊缺乏真正的「硬實力」。
中國軍隊現代化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在如何切實有效的提升軍隊作戰的「硬實力」方面,希望有關決策層不要再走入誤區。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