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者、主義及其他

[複製鏈接]

11

主題

30

帖子

2124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2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反彈琵琶 發表於 2007-1-10 1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學者、主義及其他
    在「理想論壇」見到黃春波轉貼的《一很大的思維陷阱:中國幾十年的三個用詞錯誤》,標註為11月16日中國思維網 ,尋跡來到本論壇。被其指為思維陷阱的概念有三:「封建」、 「啟蒙」、 「現代化」。筆者回帖如下——
    問題尖銳,卻又讓人感到有點大言欺人。
    先哲將人類社會發展抽象概括為蒙昧社會、野蠻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等,著眼於生產方式的形態。自然經濟,人身依附等為封建社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眾所認同的中國封建社會,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在商品經濟的確立上,在生產關係上,即在生產方式的形態上,無從與西方資本主義相提並論。
    啟蒙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在漢語中是約定俗成的,沒有什麼板子可打。按事物的客觀運動發展規律去認識世界,是個永遠常新的課題。不同個人在正確認知世界上,學齡前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學校教育承擔著啟蒙的功能,而被啟蒙到什麼程度,既與所受書本教育有關,又不完全取決於在校教育。
    現代化概念仍應以生產方式的形態為指歸,類似於說你跑得有多快。中國地域寬廣,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在生產方式的形態上,窮鄉僻壤與深圳、蘇浙等反差巨大,後者相對於前者就是現代化。同理,在世界範圍,各國在生產方式的形態上,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反差,其優劣之分,是不應有歧義的。
    對時空問題的再認識很有必要,但這與所謂概念陷阱不構成因果關係。
附:
【品味信息】
〖通則〗信息當指所知的第一性客觀存在,物質-運動-空間-時間-信息五位一體,人們只能從觀念上而不能在實際中將其相區分;思維與信息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反映者——信息表達之謂也,時下信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其對象基本上為信息表達所包辦;為區別信息與信息表達,後者可稱之為訊息,換言之,對象是否可視為時間的函數,乃是界定信息與訊息的要件。
 
           學者、主義及其他
 
    作為四九年出生的「解放牌」 ,從我啟蒙始,馬克思主義的神聖性被告知是無可替代的,文革前曾一度號召讀馬列原著,出版界就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豐富了不少家庭的藏書。不知是否物極必反的輪迴作怪,之後經過了文革及文革后思想解放運動,言必稱馬列在一些人看來已成笑談。部分哲人將馬克思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相提並論,試圖以實踐唯物主義等理念克服馬克思主義的不足。隨著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正名,階級鬥爭說退出政治舞台。毋庸諱言,基於階級鬥爭說的無產階級大一統藍圖隨之魅力不再。人們憑著自身生活改善的直覺,對經濟發展是硬道理普遍產生共鳴,在此背景下,有人發出了防止信仰危機的警告。重提馬克思,提倡學哲學,正漸漸成為報紙上的新話題。有意思的是,千年交替之際,馬克思在英國也被首推為千年世界偉人。西方首肯馬克思,恐怕不在於他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而是看重其博學的長者風範和崇高的人格,是抹去意識形態油彩的學術泰斗。
    中國的教科書馬列主義,基本是由蘇聯佈道的,斯大林作為黨的領袖,對於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等等一般而言也是說說而已,他真正認真對待的是其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實際角色。斯大林是否有資格做馬克思的學生姑且不論,但在神話馬克思上卻是無人可及的,就如同推出了新的教宗和教義,所作所為均可藉助主義的名義,革命之初從肉體上消滅富農的做法就曾遭到多方非議。帶領蘇聯快步邁入現代工業化道路,出自斯大林的大手筆,生產資料收歸國家所有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選擇。而生產資料國有制並非等同一切生產資料為社會所有,當年所謂蘇修一度標榜的取消階級取消國家,反倒確實是社會佔有全部生產資料的前提。
    社會佔有全部生產資料,商品經濟解體,國家自然消亡等等,是馬克思在全面分析資本生產方式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認為這是生產方式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作為科學假說,被提升至信仰和世界觀的高度,被視為最高的政治,這在實踐中未必就能發揮出預想的能動威力,歸根結底社會的進步取決於生產方式的發展。不管人們是否認同久遠的將來社會將佔有全部生產資料,商品經濟將解體,國家將自然消亡等等,只要人們都能實實在在地為生產方式的進步增磚添瓦,顯然也就代表著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
    從系統的意義上看待人類歷史,展現於面前的是一幅生動的長卷,其中最直觀的是不斷演變著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形態,而具體的個人如張三、李四等等或淡入淡出,或湮滅無聞。就歷史而言,真正具有社會認識價值的,是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至於是由張三生產還是由李四生產並不重要。一代又一代個人所參與的角色,取決於相應的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就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角色,反過來也可以說沒有生產也就沒有角色。在這裡沒有必要非要分出是生產決定角色還是角色決定生產,因為這種區分只能是觀念上的,卻不能在實際中落

11

主題

30

帖子

2124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24
沙發
 樓主| 反彈琵琶 發表於 2007-1-10 13:37 | 只看該作者
線路不暢,僅見局部

    從系統的意義上看待人類歷史,展現於面前的是一幅生動的長卷,其中最直觀的是不斷演變著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形態,而具體的個人如張三、李四等等或淡入淡出,或湮滅無聞。就歷史而言,真正具有社會認識價值的,是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至於是由張三生產還是由李四生產並不重要。一代又一代個人所參與的角色,取決於相應的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就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角色,反過來也可以說沒有生產也就沒有角色。在這裡沒有必要非要分出是生產決定角色還是角色決定生產,因為這種區分只能是觀念上的,卻不能在實際中落實。換句話說,沒有無角色的生產,也沒有無生產的角色,二者實際上是不可分的統一體。試想有外星人來收集並描述地球見聞,想必會要從整體著眼宏觀地把握,以人—實踐—社會渾然一體為對象。這也如同我們有幸考察外星人社會或原始部落的情形相類似,對象只能以生產什麼和怎樣生產的整體形象被我們所接受。
    實踐或生產方式的發展遠未結束,如果以人均耗能為參照當量,那麼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同階段就可以有一個相互比較的基礎。相對論認為物質的質量與運動速度正相關,如果將這一原則套用於社會的運動,原始生產方式的低質低速與現代生產方式的高質高速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原始生產方式與現代生產方式在時間存在形式上也有著不同的內涵。傳統觀念中的時間是以地球公轉時間存在形式為參照系的公元紀年,這用於表達社會的運動,勢必造成張冠李戴的後果。「天上方數日,世間已千年」,指的就是不同內涵的時間存在形式顯示於公元紀年上的反差。類似道理也可以這樣說,現代生產方式方數月,原始生產方式已千年——前者相當於超高速攝影,後者相當於超低速攝影——將前者比照後者的速度慢放,那麼數日與千年的反差也就不再是危言聳聽了。如果說在廿世紀仍不難找到個別原始生產方式的活標本,那麼顯然不意味著它們在時間存在上與現代生產方式站在同一起跑線。就國內範圍而言,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平衡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所有的人在時間起點上不可能是同步的。你我他作為相應系統的「原子」或「細胞」,各自的存在價值要以相應的系統實踐或大寫的實踐為指歸——相同的國籍並不意味著相同的存在價值,並不意味著相同的人性。再如末代皇帝溥儀,如果就個人消費而言,皇帝時可以是登峰造極的;如果就人的性質而言,公民溥儀卻遠超過皇帝溥儀,這其中的所謂優劣之分,取決於對象與怎樣的生產方式打交道。總而言之,就人性而言,個人所追求的完美,應該是與新生的生產方式萌芽相統一的那種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6: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