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各派學者座談:北高市長選舉后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07-1-9 1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主 辦:中國評論月刊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

協 辦: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顧 問:徐 鷹(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張五嶽(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

策 划:郭偉峰(中國評論月刊社長)  
    周建閩(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評論員:賴士葆(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洪奇昌(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高孔廉(前陸委會特任副主委)  
    童振源(陸委會副主委)  
    劉一德(台灣團結聯盟副秘書長)  
    盛治仁(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黃 城(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執行人:羅祥喜(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  
    王 平(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
    張仕賢(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秘書長)

時 間:二OO七年第一期(總第一O九次)  
地 點: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蔣碩傑國際會議廳」

  張五嶽:開場白



  很高興在選后的第一天《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與《中國評論》能共同舉辦北高市長選舉后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走勢研討會,我們也邀請到台灣師大政治研究所作為協辦單位。大家知道,《中國評論》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在兩岸四地及海外同時公開發行的中文時政雜誌。今次座談會的全文,將刊登在二OO七年一月號的《中國評論》月刊。

  大家都知道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層面:其一為外在國際格局政經體系的變遷;其二為雙方內在政、經、社會轉型的制約;其三為兩岸的實力對比與互動的磨合。此次台灣的選舉對於未來台灣政局的發展及兩岸的互動應有其值得觀察的意義,因此我們今天邀請到的,都是台灣非常重量級的學者專家、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討論的主題有三個:第一,對這次選舉結果的解讀及看法;第二,選舉結果對未來台灣政局發展的影響;第三,選后的兩岸關係走勢。我們希望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共同為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提供更多視野與思維。

  賴士葆:選舉結果出乎意料


  這次選舉的結果,實在令人大吃一驚,因為原本大家預測北高兩市都是藍軍勝選。

  在台北市,原本大家就認為國民黨會贏,而變數是宋楚瑜會拿多少票,結果跟我們的預估很接近。我參與了郝龍斌競選總部的一些事情,所以在選前幾天看到了比較精準的分析。我們預估,郝龍斌的得票率,最高百分之五十七,最低百分之五十三;謝長廷的得票率介乎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二之間;宋楚瑜在百分之五上下。開票結果,郝龍斌百分之五十三點八,謝長廷百分之四十點八九,宋楚瑜百分之四點一四,這跟內部的預估相當接近,沒有什麼意外。

  高雄方面,因為我們隔得比較遠,但根據一些民調及他們自身的調查,黃俊英也會贏,票開結果差一千多票,是有史以來差距最少的一次。有很多原因可能影響這一千多票,如走路工疑雲等,但我比較傾向認為,是林義雄最後出來的效果所致,林義雄給外界的強烈訊息是:他挺陳菊,而不是挺陳水扁。

  從市議員的選舉情況來看,台北市議會,泛藍軍由原來的三十三席變成三十席,泛綠軍由原來的十七席變成二十席。

  因此,就整體而言,泛藍軍有點小輸。有媒體說馬英九大敗,我不這麼看,因為上一次黃俊英輸謝長廷二萬多票,這一次只輸一千多票。當然可以說上一次的環境跟這次不同,現在的環境是陳水扁弊案纏身等。可是問題就在於,這次的選舉,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沒有議題,都是兩黨的對決,整個焦點都放在馬英九跟陳水扁身上,候選人幾乎都不見了。這在台灣的選舉裡面,在地方的選舉上,最後幾乎都被操作成兩大黨的對決,或兩大板塊的對決,就是怎樣動員基本盤出來。即使大家都公認陳菊很會選舉,但這次選舉也沒看到她有太多的角色扮演。

  短期間內台灣政局不會大幅度變化

  選舉結果對台灣政局的影響,從現在來看,游錫堃民進黨主席的位子可以留下來了,蘇貞昌短期間也會留下來。前一陣子,蘇貞昌跟陳水扁的關係是非常緊張的,我在選前一直認為,不管選后的結果怎樣,蘇貞昌都非常有可能會下來,畢竟蘇貞昌在意的不只是行政院長,他在意的是二OO八被提名。他為了要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我一直以為蘇會下來。但這次因為過關了,而且與其講是民進黨的大勝,不如講是新潮流的大勝,因為陳菊本身就是新潮流的。

  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民進黨不同派系平時斗得要死,但在選舉的時候都可以團結一致。我們可以看到新潮流的用意之深。所以,這次陳菊能夠贏,最大的贏家是新潮流,而新潮流力挺的是蘇貞昌,所以也是蘇貞昌的大贏。

  但是政治好看就在這個地方,問題是蘇貞昌跟陳水扁是極度有矛盾。即便蘇貞昌選后在公開場合講,民進黨這次勝選是陳水扁的功勞,可是這樣的話能不能化解彼此間的嫌隙,有待觀察。

  所以,台灣政局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大幅度的變化。但是隨著二OO八的臨近,也有人解讀說,二OO八的熱身已經就此開始,綠軍的四大天王要怎麼去爭出頭,值得觀察。特別是謝長廷這次選得不差,他的支持者要他選總統。對謝長廷來說,這次選戰完全是謝家軍自己在操作,民進黨其他派系要操作幾乎沒有空間。謝家軍的操作方式,讓謝長廷加分不少。因此,選后的民調顯示,支持謝長廷出來選總統的比率比過去明顯提升了,這會直接威脅到蘇貞昌。


  以現在的情勢來講,可以看到的是,二OO八年能代表民進黨出來選的,以謝長廷和蘇貞昌的呼聲最高,可是大家都了解,陳水扁最屬意的應該是游錫堃,這是未來比較好看的。

  兩岸經貿開放的潮流擋不住
  但短期內難有大的突破

  對於兩岸關係,短期內也看不出會有太大的變化。不過蘇貞昌在選前面臨一個很大的壓力,就是日月光被凱雷併購的問題。這個問題後來陳水扁跟蘇貞昌下去安撫,讓日月光說出來要在台灣投資一千億。當然我們都了解,這個承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前一兩年也有某一個集團,也是類似的情形,要偷跑去大陸,政府去看他,他公開承諾要投資兩千億,不過到目前為止,他對台灣的投資是沒有任何增加的,所以這一千億我看是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兩岸經貿在綠軍還維持基本盤之下,要有太大的突破,在短時間之內可能沒法令人有太樂觀的期待。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蘇貞昌如果繼續在行政院長的位子上,他原來一直想做的兩件事情值得觀察:

  第一個就是大陸客來台觀光,這個原來說二OO六年十月底要兌現,後來說十二月底要兌現,雖然現在還未兌現,但據我所了解,應該會兌現,時間應該也不會太晚,畢竟這對台灣沒什麼太大的壞處。至於說大陸客來台會搶台灣人的工作,是無稽之談。

  第二個就是定期包機的問題。台灣已經開放了專案包機,下一個就是周末包機。當初開放小三通的時候,每年經過小三通來往兩岸的只有兩萬人,但現在已經有六十萬人了。所以,陸委會的做法基本上是,你要一塊錢他給五毛錢,你要一個大洞他給你小洞,讓小洞慢慢去突破。所以我們要立法突破兩岸關係條例,通過所謂的直航條款,政府是決不允許的,且不惜癱瘓立法院也不讓這個法案來表決。但政府也可能另外開一個門,就是讓原來的三節包機定期化,讓它變成專案包機,以後可能進一步往前變成周末包機。因為周末包機不牽涉立法的問題,用行政命令就可以做了,所以,我認為這一部分是可以期待的,雖然短期內機會不是太大,但還可以期待。

  至於大家很關心的企業投資大陸百分之四十解禁的問題,我個人也有提案,準備立法,不過提案遭到很大的阻力,沒那麼簡單。就我所了解,蘇貞昌原來希望在二OO六年八月份的經繼會中,把百分之四十的限制全部拿掉;他的意思不是全部開放,而是case by case,用他的行政權來決定哪個案子可過哪個不行。這個方式是更緊還是更松,我不知道。但我個人認為應該把百分之四十放鬆或一是同仁。我認為,以現在全球村的概念來講,兩岸的經貿交流只會往前走,這個趨勢怎麼也檔不住。

  盛治仁:選舉結果對藍綠都是警訊


  對於選舉結果,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讀。從主觀的判斷來講,我覺得是民進黨大勝。但從客觀的數據來看,不見得可以這樣支撐,因為一方面是投票率下降,北高的選舉都比上次降了五六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選民對於兩個主要政黨相對的熱情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高了,對國民兩黨都是個警訊。也就是說,換一個角度用客觀的數字來看,其實沒有贏家,因為可以說國民黨選得沒有預期的好;可是民進黨,以高雄來講,既是中央的執政黨,又是地方的執政黨,結果只贏一千多票,很難說是大勝。可是從實際政治效果來看,我跟賴士葆委員的評估不太一樣,我認為對國民黨的警訊比民進黨大,當然民進黨也不是從此高枕無憂。

  民進黨短期找到止血點
  但長期而言未必是好事

  就民進黨來說,在台灣因為打第一家庭的弊案,打了一年半,民進黨的氣勢非常的低迷,但選舉結果讓很多支持者出了一口氣,因為二OO五年二十三個縣市長選舉慘敗,民進黨只贏了六個,此次贏得高雄市長,雖然只贏一千多票,但贏了就是贏了,在氣勢上止跌了,在政治上找到了一個止血點,民進黨在害怕弊案造成的影響下,找到了一個停損點。

  民進黨內部怎麼去解讀選舉結果,對政局會有一些影響。在民進黨的改革方面,就我了解,民進黨原本有一些力量要等北高選舉結束后,對黨的路線等作一些修正,甚至去挑戰陳水扁的路線。但是如今的選舉結果,我覺得民進黨會把這些想要改的革動力都拿掉,因此,可以說陳水扁成了最大的贏家;在短期內很難看到民進黨內有人敢跳出來正面挑戰陳水扁的領導權威了。

  我認為,如果民進黨就此以為現在的路線是對的,而一直延續下去,對民進黨長期的發展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民進黨說要轉型已經講了很多年了,可是這次選舉的結果讓它轉型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因此,很難判斷這個選舉結果對於民進黨是好還是壞;在短期對於士氣的鼓勵絕對是一件好事,但就長期而言,可能不是一件好事,這是民進黨需要思考的地方。

  對泛藍而言絕對是挫敗

  對泛藍而言,毫無疑問,絕對是挫敗。如果把選票拿來做比較的話,郝龍斌的選票只有六十九萬,比上次馬英九的八十七萬選票少了十八萬。對國民黨來說,可以去思考二OO八的大環境是否會比現在更有利?我覺得是不會的。也就是說,二OO八年大選時,整個大環境是不會比國民黨現在更有利了,現在對國民黨而言已經是最有利的時候,結果選票卻大幅度的減少。

  短期內的兩岸政策
  無大幅度開放的可能

  我覺得,這次選舉帶給台灣政治人物的教訓是:台灣沒有中間選民或者是溫和的選票。

  對於執政黨來講,兩岸的問題是一個經貿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我的感覺是,現在已經正式進入二OO八年總統選舉的初選。所以我不預期兩岸經貿可以開放,因為若你是民進黨內想要爭取初選的候選人,你看到了這次的選舉結果,也知道要爭取黨內初選,民進黨黨內深綠的力量其實會變得更大。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不認為在短期內兩岸政策會出現大幅度的鬆綁,看不出有這樣的跡象,因為參選人要贏得黨內的初選,必須得到黨內深綠力量的支持。所以,簡單來講,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在短期之內沒有開放的走向,因為它可能不是一個政治問題,也不是一個經貿問題,而是一個黨內選舉的問題。因此,兩岸經貿政策可能無法像某些人預測的有大幅度的開放,雖然大方向是開放為主,可是政治選舉往往會把這樣的方向擋住。


  洪奇昌:民進黨要繼續執政必須轉型


  這次選舉的結果,從形式上來看是維持現狀,也就是北高皆由原來的政黨繼續執政;而在市議員的部分,兩大政黨皆有小幅的成長,但成長變化也不是太大。但是因為兩大政黨形成的趨勢已經相對的明確,親民黨在台北市議員的席次,提名八席只當選兩席;而台聯在高雄從原有的五席,掉到一席。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從形式上是維持現況,但就兩大政黨來看,我同意盛治仁教授的分析,也就是民進黨在這一惡劣的情況下止跌了,也站穩了。

  跟盛老師不同的見解是,我認為民進黨要繼續執政,要深化台灣的民主,民進黨要不斷的作內部的轉型以及黨的轉型。民進黨執政的這六年半到七年裡頭,決策的機制過度向個人傾斜,也就是形成過度以總統為中心的機制。

  我覺得,隨著二OO八年總統選舉的臨近,黨內的機制會慢慢走向一個多元的參與,尤其當蘇謝慢慢地要爭取黨內提名的時候。蘇謝在黨內的發展跟陳水扁有些許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認為,如果黨內蘇謝能獲得一個高度的共識,陳水扁和游錫堃又是代表另一個不同的發展的路線;未來會如何發展,我覺得還有待觀察。

  但有一點我要強調的是,民進黨未來的發展不會放棄台灣的主體性,因為從一九九二年立法院全面改選,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之後,台灣已經是一個完全有代表性的政府,同時台灣也是一個立憲的主權國家,台灣的主權是不容動搖的。所以,大陸對台灣的存在若能給予適度的或該有的肯定與尊重,民進黨的發展方向可能往A的方向走;如果大陸對台灣存在的事實持續給予打壓,那麼台灣的發展方向將會往B的方向;但不只是A、B,也許還有C的方向。因此,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台灣的政治發展和兩岸的政治是有互動的。

  兩黨政治會更加穩固和確定

  談到台灣兩黨政治的發展,二OO七年實行新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台灣的兩黨政治會更加穩固和確定。因為今年北高市長是單一席次,而在未來台灣七十三個立委的選區都是單一選區,而在單一選區,兩黨政治會更加明確化,國民黨和親民黨的整合,民進黨和台聯的整合有待觀察。

  對於大家關切的二OO八的問題,原本大家預期一定是馬英九先生的,但從現在來看,即使馬英九可以確保在黨內獲得提名,可是在提名的過程中,他如何整合黨內的力量,包括與立法院長王金平和連戰先生在某些方面的合作,我認為是他能否當選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民進黨而言,有一個好的現象是,謝長廷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為自己打出了一條新的路子,也就是為二OO八的選舉為自己贏得了一張入門卷。他的「和解共生」論與蘇貞昌「蘇修路線」基本上有雷同性。我認為,面對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為了維繫台灣經濟的競爭力,蘇謝都會採取一個開放的態度。但是在主權的議題上,我認為,這是民進黨以及台灣的社會所不能放棄的一個議題。

  馬英九面臨的問題

  這次選舉如果要往前推,從紅衫軍的出現到現在,馬英九先生的領導力、決策力和他的團隊都遭受到相當大的質疑,他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make off他的這個部分,否則他很難被社會認為是唯一而且優秀的台灣領導人。過去媒體給他一個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在他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日離開台北市長位子后,只有國民黨的主席。他是否能把國民黨的改革路線明確地確立,同時在改革的過程中跟地方的力量很穩定地維繫,都有待觀察。

  民進黨政府不會出現
  政治上向大陸過度傾斜問題

  在兩岸的關係上,民進黨政府會漸進務實地開放。但是我認為,民進黨政府在政治主權方面不會出現向中國大陸過度傾斜的問題;民進黨對中國大陸的議題上面,仍然是確定在一個現況的維繫,即台灣是一個立憲的主權國家,依現行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是對於未來兩岸該如何整合,那是一個開放性的議題,我認為民進黨在執政的這六七年中都沒有改變這樣的一個看法。

  在經貿議題上,我們希望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能夠加速完成,周末包機能夠儘速地談判成功,貨運便捷化能夠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完成。至於談判的模式,除了香港模式和澳門模式之外,是否能夠發展出新的模式,我認為還有待觀察。

  高孔廉:國民黨沒贏但也不是大輸


  就選舉的結果來看,我認為國民黨在台北沒有贏,但我也不認為是大輸。我說沒有贏的原因是,表面上贏了市長,但得票不如預期;可是若把這次得票和上次得票拿來做對比,我想這不是在一個公平的基礎上,因為上一次是馬英九要連任,馬的知名度等都比郝龍斌要來得高,而這次謝長廷的知名度又比李應元高很多。謝擔任過高雄市長、行政院院長。我說沒有贏是因為泛藍在台北市的議員席次下降。在高雄方面,從議員的席次來看是贏了,過去是綠的比藍的多,現在是藍的比綠的多。

  這一次的選舉,又是政見無用論的例證:你不管提什麼政見,民眾都不聽,只要會煽動民眾就可以了,選舉又走向兩極化去了,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二OO七年底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選舉,如果選票不往中間走,那麼台灣的社會還會繼續呈現對立的現象,這對於整個社會是不利的。

  另外兩黨政治的形成,前面已經談了很多,我就不再講了。但我們看這次親民黨可說是大敗,這個結果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認為值得觀察。

  陳水扁還會往深綠靠攏

  至於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在選前我的判斷是民進黨若是雙輸,陳水扁會惱羞成怒,這可從二OO五年底縣市長選舉就可以看出。民進黨在三合一選舉慘敗后,外界一般的期望都認為選舉慘敗是對陳水扁教訓,陳水扁應該會回到中間路線來。但事實上,經過閉門深思后,他丟出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完全走回頭路。但是這個走回頭路,我覺得民進黨可能認為是正確的,因為回頭過來擁抱了深綠那一塊,使得這次選舉能夠翻盤。因此,我認為,這次民進黨沒有雙輸,陳水扁會認為是他往深綠靠攏救了他一命。所以在政治上,陳水扁還會往深綠靠攏,還會形成藍綠對立的現象。


  但在經濟方面,站在蘇貞昌的立場,他要朝向二OO八,必須往中間走,爭取企業界的選票。因此,他會傾向於比較開放。但問題在於,他跟陳水扁能夠切割到什麼程度,他現在會不會跟阿扁翻臉,我想這個可能性是很低的。

  不過,有個現象不知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二OO六年十二月七日,有個新聞提到日月光的事情,這造成企業界的恐慌,因為這可能會對台灣造成影響。結果阿扁就跑去看日月光,其實馬英九原本也是要去看日月光,可是日月光臨時叫他不要來。十二月七日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講那天本來要有重大的政策宣示,臨時喊卡,到底是什麼政策,我看是取消赴大陸投資的上限的問題,但為了選舉,寧可把這個重要政策喊停。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再加上選舉的結果,究竟會不會朝向開放的方向走,我不知道。我認為,若是蘇主政,他在經貿的部分應該會朝向比較開放的方向走。

  民進黨每次選舉必打兩岸牌

  從政治上來看,每一次的選舉,民進黨都或多或少會打兩岸牌,這次算比較少的,可是還是照樣打的,打的是『中華台北』等於『中國台北』,這樣的講法不就跟中共正好符合了嗎?「我就不知道他是哪一邊的人」,另外又提出台灣高雄等等的東西來。我們可以看到,陳水扁敢講,但「總統府」卻不敢做,「總統府」每次發表新聞稿時,都把這段刪掉。所以,我不知道這是否表示阿扁本來是想走中間路線,但他被深綠拉住,沒有辦法往中間走。我認為若這類情況不改善,兩岸的問題永遠無解:不但兩岸沒辦法建立互信,朝野也沒辦法互信,甚至於台灣跟美國也沒有互信;如果都沒有互信,兩岸關係怎麼會有好的進展?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沙發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07-1-9 11:52 | 只看該作者

  劉一德:台灣不是兩黨政治
      基本上是兩黨惡鬥

  台聯雖然這次看起來選得比較不好,但其實在四年前,台聯只有兩席,台聯在台北市是掛零的,高雄有兩位當選。雖然剛才洪委員說有五席,其實是因為兩年前高雄市議員選舉發生賄選案,很多國民黨及民進黨市議員下台,然後補選時因當時大多數選民對於民進黨比較感冒,因而才將票改投給台聯,所以台聯平白多了三個補選的市議員。所以這樣看五席變一席的說法並不公平,何況台聯在台北市高票當選了兩席。坦白說,就台聯這個小黨來說,我不認為是大輸。

  這次小黨嚴重挫敗,但是新黨這個小黨卻提名四個全部當選,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因為新黨在過去這幾年走的路線很清楚,在國家路線上走的是大中國,比國民黨更清晰,可以保住深藍的選民;第二個是新黨的策略很明顯不想爭取二OO七年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所以沒有在首長選舉上跟國民黨一爭高下的問題。但是親民黨跟台聯在立法院都有相當的席次,必須面臨二OO七年底在立委選舉被國民兩黨夾殺的現象。台聯認為,雖然明知在市長選舉不會贏,但是如果找到有多數支持且造成恐怖效果的關鍵少數的話,台聯二OO七年才有機會,親民黨也是如此思考。可惜棄保效應太厲害,藍綠惡鬥。我不認為台灣是兩黨政治,基本上是兩黨惡鬥。

  對一個民主社會而言,執政的民進黨在過去一年發生那麼多弊案,還能夠維持這樣的局面,真的是奇迹。民進黨對台灣最有利的訴求有兩個:一個是本土化,一個是清廉。但是這一年實在令人失望,各位想想看,一個執政黨在一年連續爆發這麼多的弊案,竟然在高雄可以險勝,不能說是選民沒有水準,我覺得台灣一直被限制在很嚴重的籃綠對決,背後是國家認同的大對抗。這個認同問題本來可以通過辯論,逐漸整合,但過去這幾年都沒有機會,因為藍綠都在操控仇恨。

  紅衫軍救了陳水扁

  坦白說,阿扁的事情要不是在立法院搞三罷、民間搞紅衫軍,我認為阿扁早就下台了。因為如果媒體一直很客觀地報導,立法委員不斷爆料,司法機關不斷偵查,一個總統有多大能耐扛得住這樣大的輿論壓力?我一直認為是施明德救了阿扁,因為一般人民都認為阿扁做得很濫,可以讓司法來處理阿扁。但隨便幾十個人穿著紅衣服就要陳扁下台,就比法律還要大,一般人民是看不下去的。所以,早期,淺綠、甚至深綠的選民,我在南部所聽到的,謾罵阿扁的很多,但是紅衫軍的出現造成一股反制的需求,這樣救了阿扁。所以我認為這次民進黨選得算還可以,是因為這一股力量,尤其中南部的民眾會認為陳扁再壞也要挺民進黨。

  台灣選民的素質不高,只會搞對立、搞政黨。台灣的政黨對立,從一九八八年開放黨禁、國民黨從一黨獨大變成朝野對抗的時候就開始了。本來台聯認為這種時代快要結束了,因為社會價值已經多元化了,應該有多黨政治的空間。但台灣一直停滯在兩黨對抗的時代,任何的人才假如不進入這兩個大黨,都沒有發展的機會。

  蘇謝爭霸:是文斗還是武鬥值得觀察

  本來,蘇貞昌幾乎已是未來民進黨當然的總統候選人。但是,這次選舉謝長廷發揮很特殊的功能,因為:第一,高雄市選舉由於謝長廷過去的政績被肯定陳菊才得以險勝,我想藍軍也不會太否認;第二,在台北市,大家以為民進黨會慘敗,尤其是馬英九跟郝龍斌這樣的組合,基本盤六比四,上次還沒有發生這些弊案李應元也才拿到三成六,這次那麼多弊案,謝長廷雖然輸了,但輸得不算太難看。

以這樣的結果,未來五個月內,民進黨開始進行總統候選人爭霸戰,可能會形成蘇謝兩人爭奪總統候選人的局面。可是民進黨裡面還有新潮流、游錫堃、呂秀蓮、阿扁子弟、美麗島等山頭,未來五個月蘇謝兩人會如何整合這些小股力量,可能會比較明朗。但是,兩人的互動方式也很重要,看是文斗還是武鬥的方式來處理。文斗的話是採取協商、黨內初選機制來處理;而武鬥則適用揭發弊案、醜化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是武鬥是,民進黨內部還有得打。

  民進黨能否繼續執政難度甚高

  我對於二OO八年民進黨爭奪大位相當不樂觀,原因是二OO七年新的立委選舉制度,我預估綠色是慘敗。除了像金門、馬祖、台東等基本藍色票區外,比較都市化的區域,例如台北縣二十九個鄉鎮市等於二十九個選區,目前民進黨只有一席,百分八十幾都是國民黨跟少數無黨籍。這樣的局面,未來立委選舉,藍綠不可能分庭抗禮,絕對是國民黨大勝。

  二OO五年修憲會導致民進黨二OO七年立委選舉慘敗,預估一百三十三席裡面包括不分區三十四席,泛綠頂多拿三十席。如果民進黨立委選舉全面潰敗,二OO八年總統選舉會選勝嗎?

  本來是希望台灣可以從兩極對立走向多元化競爭,但是現在宋楚瑜退出政壇,蘇進強也要辭職,顯然多元政治沒有機會;倒是可以預料到國民黨未來在立法院會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席位,總統也可能是國民黨勝出,台灣又回到一黨獨大的時代。一旦如此,兩岸關係就不會像高教授說的那樣悲觀。我對兩岸未來要做生意、要往來是非常的樂觀,但對把持在藍營手中的台灣前途則表示悲觀。


  黃城:四個魔咒主導了
     大部分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


  台灣的選舉,這幾年的發展有幾個重要主軸:一個是階級意識,一個是省籍意識,一個是南北意識,如果要再加一個就是藍綠意識。這三到四個魔咒,主導了大部份選民的投票行為,因為台灣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當然也還不是一個完整的法治國家。任何一次的選舉,不要把它聯想得太多,台灣這一二十年來的選舉與選舉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大多數民眾的記憶是不連續的,記憶會連續的是精英跟政治人物,大部分民眾在投票的時候是單獨在思考,不會把過去跟未來連結起來,這是很重要的現象。

  以這次選舉而言,在台北,國民黨贏得政權,不過謝長廷得到二OO八的入場卷,因為謝暨有高雄的勝績又有台北市拿下百分之四十一選票的實力。這次選舉為什麼投票率這麼低,一個是因為台商幾乎沒有什麼人為了這次地方性選舉回來投票。各位別忘了,一百多萬的台商在北高兩地恐怕佔了五十萬左右,所以台北市的投票率創新低。再來就是因為中間選民冷淡,也使投票率創新低。

  民進黨外傷止血
  但是內傷未痊癒

  對高雄市選舉的結果,基本上是陳菊打贏了選戰,但是民進黨執政不成功,因為我們看得出來,高雄市得票率陳菊是近四任裡頭偏低的一位。其實郝龍斌的得票率不算太低,比馬英九第一任拿百分之五十一的票,郝龍斌拿百分之五十四的票不算低。

  民進黨執政了七年,尤其在省籍意識、階級意識、南北意識特彆強的南部,高雄算是民進黨最大的營地,結果只拿到百分四十九點四一的票,代表民進黨的執政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到目前為止,民進黨雖然外傷止血,但是內傷未痊癒。

  國民黨最大危機:缺乏戰將

  而國民黨這邊來看,馬英九有煉內功但是沒有煉拳法,所以感覺上看好但是不叫座。未來的一個發展,國民黨最大的危機在於缺乏戰將,缺乏死纏濫打、險中求勝、死里往活路打的戰將。郝龍斌這一次完全是佔了天時地利的優勢,以他個人的特質怎麼贏得了謝長廷?郝龍斌跟馬英九比的話,馬英九起碼還認真地學閩南話,但是郝龍斌一句也不會講,他不擅長打選戰,不夠剽悍,還有應變不足。

  陳水扁更牢固掌控民進黨
  內部權力爭奪會更加激烈

  這次選后,民進黨的權力結構暫時維持住,但是改革派卻成為祭品。這次選后結果是繼續北藍南綠,政治體系相對會比較穩定,但是台灣的政局會很沉悶,對未來缺乏想像力。

  這次選舉結果,民進黨的政治改革退縮。不過兩大黨的格局形成,陳水扁會更牢固地掌控民進黨;陳菊崛起,未來可能會形成五大天王,也就是三王二后,民進黨內部權力的爭奪會更熱鬧。

  個人認為,二OO七年的立委選戰,其實今天戰鼓已經響起,真正牽動台灣政黨版圖的大戲才要開鑼。二OO七年的立委選戰,剛才劉副秘書長談了一些,其實這個先天上對民進黨不利可以看得出來,但是後天上對國民黨來說不見得討得到便宜。因為國民黨的大問題:內部整合、馬英九領導能力、提名策略等,能不能適應台灣的選舉政治文化,這一切其實都在未定之數。所以劉副秘書長也不用太懷憂喪志,事在人為。

  兩岸關係上
  低政治事務會傾向開放

  至於此次選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我建議大陸方面也不要太高估這次選舉的效應,畢竟這只是個地方選舉而已。台灣的政治運作,這些年來已經形成繞著選舉漩渦而轉,台灣的政治運作、政策思維就是從選舉的角度切入。因為二OO七年有立委選舉,二OO八年初有總統大選,所以未來一年多的政策走向,從選舉所牽動的權力遊戲的漩渦來看,我想會比較清楚。

  因此,我個人的看法是,民進黨如果著眼於二OO七、二OO八年的選舉,應該在兩岸比較低政治層面的事務會採取比較開放的策略,像觀光、投資上限,比較低政治敏感度的面向會開放。

  從未來兩場選舉來看,陳水扁最大的立意不是競選連任,而是希望搞一個空間可以安穩地過下半輩子;真正急的是蘇貞昌,因為蘇貞昌經過這次選舉並沒有得到實質上的好處,真正好處是謝長廷跟游錫堃;現在蘇貞昌感受到謝長廷的壓力比誰都大。各位別忘了,謝長廷在兩岸主張曾經提過兩岸未來的統合論,對兩岸未來是分是合不預設前提。因此,蘇要設法在扁跟謝之間,殺出自己的一條路。所以,我認為,蘇比扁更急,因為謝在旁邊虎視眈眈。

  從國民黨過去的路可以看得出來,國民黨如果在兩岸關係上面瞻前顧後徘徊不定的話,其實得不償失,因此,我建議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應光明正大地走自己路,豁出去向全民交代,證明你的道路對台灣民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

  童振源:台灣的三大政策目標不會改變


  我想對大家非常關切兩岸政策,作簡單的說明。我認為,兩岸大的結構不會因為這次的選舉而改變。所謂大的結構,也是台灣面對的三個大的趨勢:第一個就是大陸的武力威脅不會改變,第二個是大陸對台灣的外交打壓不會改變,第三是大陸要分化台灣內部也不會改變。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政策有以下方向:第一,我們的政策目標不會改變,陳水扁在二千年就任到現在所提出的三個政策目標,即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這三個政策目標到目前為止是不會改變的。所謂的主權、民主、和平、對等四項基本原則不會改變。


  所謂主權的原則,幾位先進都有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這個基本立場不會改變,他的國號叫中華民國不會改變,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人民所擁有不會改變,這些都是台灣的共識。
所謂民主的原則,就是兩岸關係的發展,我們不排除任何形式,只要兩千三百萬人民同意,包括統一在內的選項,我們都不排斥。

  所謂和平的原則,就是台灣目前希望跟大陸建立一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這樣的大目標也不會改變。二OO四年七月以後台灣政府為了穩定兩岸關係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提出八項協商議題,包括很多經濟、法律問題跟大陸協商,例如貨幣清算、投資保障、金融監理協議、避免雙重課稅,甚至包括三通、觀光問題都願意跟大陸進行協商。這部分,我們到目前為止立場也沒改變,在沒辦法進行協商之前我們也願意盡量在操之在我部分進行片面的開放,這部分的立場也不會改變。

  二OO六年六月我們也透過民間團體,透過澳門模式跟大陸進行協商,包括包機議題、觀光議題、農業交流問題,希望跟大陸進行協商,但是目前大陸只有針對兩個議題有回應,第一個就是觀光議題,第二包機議題,但農業交流議題大陸並沒有回應。我們希望這次選舉完之後,大陸不要再有政治上的顧慮、不要再有政治上的操作,能夠儘快跟台灣進行適當的協商,希望在二OO七年初能在觀光和包機議題上達成協議。達成協議之後,希望在未來能針對功能性議題包括貨幣清算、金融監理機制、共同打擊犯罪、智慧財產權保障的議題,還有司法協助、司法文書認證的問題等,希望大陸在這次選舉完之後面對台灣民主的結果能積極地跟台灣進行協商。

  二OO七年七月前
  是兩岸互動協商的機會之窗

  台灣的民主政治還在持續發展當中,像二OO七年底的立委選舉,當然我不像劉副秘書長那樣悲觀,由國民黨大獲全勝,但至少二OO八年總統選舉時兩岸的關係可能會比較敏感一點。也就是說,在二OO七年七月之前,應該是兩岸互動協商的機會之窗,希望大陸方面能夠掌握這樣的機會,能夠真正在議題上面跟台灣坐下來談。這過程里,我相信兩岸的關係會逐步地穩定下來,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希望大陸方面可以體認這樣的民主現實。

  張五嶽:結語

  從上述各位所發表的高見,我們相信也提供了大家持續思索與對話的空間。選舉雖然已經落幕了,但兩岸未來的發展仍然值得關注。如果台海的和平與發展,是兩岸政府一貫的宣示,也是兩岸人民與國際社會共同的殷盼,吾人認為自1987年兩岸開始交流至今已屆滿19年,我們希望兩岸政府與兩岸人民能夠總結過去經驗,記取教訓,以務實的態度全新的思維,積極推動台海兩岸的和平與發展。展望未來,在外在國際政經體系快速變遷的挑戰中,北京在關注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召開暨2008年奧運的舉辦;台北也面臨到2007年立委選戰與2008年的總統大選。兩岸關係歷經長期的風風雨雨,在未來一年多時間能否總結若干經驗記取教訓,抓住每一個機遇,建構起一個兩岸人民所共同期待的和平發展殊值各界省思與努力。

  最後在此也僅以四點意見作為今天的結語,從今日到2007年上半年這個機遇期,兩岸關係能以和平發展為主軸;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以經貿社會交流為優先;全力推動兩岸客貨運包機定期化、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兩岸金融簽署MOU、共同打擊犯罪等四大課題。

  2007年兩岸交流與台灣大力民主化就要屆滿20年,吾人相信歷經了20年互動的台灣朝野關係與兩岸關係在成年之際,大家都能有新的格局與新的作為。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不僅系乎兩岸執政的認知作為與互動之間,也是兩岸各政黨、團體與人民責無旁貸之責。兩岸關係難免有仁智互見,但我們需要的相信不是紅、藍、綠不同立場顏色之分;而是能與時俱進式不時透過對話,以避免誤判而尋求理解的是非黑白之辨。

  評論員簡介

  張五嶽: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研究專長和涉及領域包括香港問題、大陸對台政策、兩岸政經關係、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等。

  盛治仁: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美國西北大學社會科學數學方法論碩士及政治學博士;現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電視節目主持人;曾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美歐季刊編輯委員、基督教論壇報主筆、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員、台北市政府民意調查諮詢委員、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諮詢委員、TVBS民意調查中心顧問、年代電視台新聞評論員等;研究專長:政黨與選舉、政治傳播、政治心理學、統計、量化模型。

  洪奇昌: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台灣省彰化縣人。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預防醫學碩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碩士,美國華盛頓台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國國際政策研究中心進修;民進黨第二、三、四、五、六屆立法委員,民進黨前潮流系核心成員之一,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賴士葆:成功大學機械系學士、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碩及博士;現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曾任第三屆國大代表,第四屆立法委員,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團總召集人,台北市政府經發會副總召集人,台北市政府經發會副總召,政治大學企研所長、教授。

  高孔廉:現為台灣中原大黨及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國民黨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特特任副主任委員、蒙藏委員會主任委員。

  童振源:一九六九年生,台灣省嘉義縣人;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碩士,SAIS的國際事務博士;現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遠景基金會中國經濟分析計畫主持人;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即現中國事務部)專案研究員,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及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等。

  劉一德:台灣大學法學院政治系畢業、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修畢學分。現職為台灣團結聯盟副秘書長兼組織部主任,環球電視、綠色和平、台灣人電台、嘉義之音節目主持人;曾任民進黨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民進黨國大黨團幹事長、國大代表、民進黨報總主筆、多本政論雜誌總編輯、台大校園民主運動發起人之一。

  黃城: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育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三民主義教育學會理事長,革命實踐研究院教務處長,理論與政策季刊、當代青年月刊、黃河月刊總編輯,中央日報主筆;現為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孫文學會理事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月號,總第109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