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michbb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音樂芳草地 ※※ ―― 有空來坐坐(正在連載:《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概況》

[複製鏈接]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1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4 12:07 | 只看該作者

【貝貝連載(一)】《辛豐年音樂筆記》― 17

[C]


博覽與精讀

――學會傾聽(二)[/SIZE][/COLOR][/C]


[INDENT][INDENT]XX君:

      來信要我談談傾聽音樂還有哪些具體竅門。讀樂和讀書有相通之處。讀書,要博覽與精讀相結合。讀樂,也是這樣。有些個人體驗也許可供參考。博覽泛讀,可以開拓眼界,有比較,可以形成對不同風格的概念和樂史的概念,等等;這一點我們且留待以後再談。精讀一事我認為尤其重要。曾見有的朋友雖有愛樂之心,卻總是浮光掠影地把好音樂當耳邊風。一邊看書、寫文章(乃至吃飯聊天),一邊放唱片。我認為,把音樂變成日常生活的伴奏、配樂,在有些情況下未嘗不可。有人主張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配以適合的音樂。比方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同音樂關係很深的小說,最適合閱讀那氣氛的,據說是德彪西的音樂。做家務之際放一些輕而不俗的音樂(如蘇佩或萊哈之作)也不算辱沒了它們。但如收音機里響起了《蝙幅序曲》這樣的才氣橫溢的作品,你就應該暫時放下別的,好好享受一下那音樂了。總之,假如有心深人樂境,求其真趣,就必須摒除雜念、干擾,專心一意地傾聽。對於一些最重要的典範之作,更非多讀、精讀不可。

      讀樂不同於讀書之處在於音樂是流動不息的,是在流動中展進、完成的。我們讀書可以掩卷思索,或回到頭上去,或跳到後面去。讀樂自然也可以從頭再來一遍,但你最好每聽一遍就聽全它,力求追隨那樂流,走一個完整的歷程。

      樂藝之妙正在於它如源頭活水,在時間的流動中展開。你聽一首樂曲,首先自然要跟蹤主題,辨明曲式等等,從那一大片音響的亂麻中理出個頭緒來。但你倘若遲遲感受不出那音樂中的動力,那音樂對於你仍然是死的,冷的。等到你在反覆傾聽中感受到樂流不但自在地流,而且有一股力卷著你,心不由己地向前,這說明那作品是有力量的,那演奏是有生氣的,而你也已進人了樂中之境了。

      盧那察爾斯基在其《藝術論》中也說到聽樂,讀了覺得深獲我心。他形容聽賞熟悉的音樂時有如活水在溝渠中暢流無礙,也是這意思。

    詩人徐志摩既愛樂又懂得如何賞樂。他在大學講壇上教授的是文學,卻常常勸學生上蘭心戲院去聽工部局交響樂隊的演奏。他告訴大家:「要學會綜合地聽。」我想他也是說要注意從總體上去感受一部作品。

      如何在綜觀全局中又注視細節,這個問題也需要留意。有的朋友不大耐煩熟讀,更不注意精讀。當然我們是業餘樂迷。熟讀,並不是要像演奏家那樣為了背奏。而是說對於你最心愛的作品要熟悉得聽了上文便知下文,作好了迎接它的心理準備,這樣才可能出現盧那察爾斯基說的那種水到渠成的境界。

      至於精讀,我們也沒條件向專業樂人看齊。但走馬看花地聽,把作曲家嘔心瀝血譜成的作品平平淡淡地聽過,也就得不到更大的享受。
      回顧自己對一部作品的聽賞過程,我覺得,往往是其中的有些細節首先打動了自己。是那些最有特色或最能喚起共鳴的部分推動自己聽下去。這就像是一首好詩中的警句起的作用。記得當年初識《天方夜譚組曲》,有一處,一下子把我抓住了。是《辛巴德航海》那一章里,由黑管、小提琴泛音加上低音弦樂撥奏的一段。波浪滔天的喧鬧場面過去之後,忽然換了這個鏡頭,清新之極!我頓時想到故事中的辛巴德在大船停泊后划著小船上島的畫面。那撥奏的效果簡直像撥在自己的神經上似的!從此便喜歡這部作品了。後來雖然終於聽出此類音樂不免膚淺,這個細節的形象始終保存在記憶之中。

      此類例子舉不勝舉,你也可以舉出許多你寵愛的警句吧?我們在欣賞中大可利用它們的魅力,加深讀全曲的興趣,可謂「引人入勝」。但要記住的是,細節只有在上下文的連接、對照、展開中才顯得更美、更有說服力,我們不該只留心細節而疏忽了通篇文章,不能只顧尋章摘句。從前聽到過一張老唱片叫《柴科夫斯基拔萃》,把他的一些最出名的主題申在一起,好讓人一口氣聽個痛快。據說現在還有《讀者文摘》式的「貝多芬精華」,用意是讓忙人(也許是懶漢)突擊欣賞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樂。料想你不會對此有多大興趣,正像你不會去讀簡化的文學名著吧?

      並非所有精彩細節都是一聽就打動你。尤其那些躲藏在內聲部、低音聲部的樂句。也有些細節屬於和聲效果、配器色彩、演奏技巧等等。舉個例:《自新大陸交響曲》廣板樂章一開頭那一組和弦,不知你注意到沒有?假如你只當它是為英國管主題作輔墊或起個「靜場」作用,鬧鬧讀過,那就太可惜了!

      複雜的交響音樂固然有聽之不盡的美妙細節,聽貌似簡單的獨奏、重奏樂曲,又何嘗可掉以輕心。不像李斯特刻意把鋼琴變成管弦樂隊,肖邦則是把它更鋼琴化了,他為鋼琴而吟的「音詩」中充滿了魅力非凡的細節。例如有些華彩性經過句,像幽蘭香氣似地不可捉摸。有人講,像這種地方奏得太輪廓分明反而有傷其美,正是要「驚鴻一瞥」似的才更誘人。

      樂中細節之美有的又和演奏家的獨特處理分不開。埃爾曼拉《夢幻》,重複第一段時用弱奏(像是琴弓很靠近指板),力度與音色的變換極能傳情,一種追懷傷逝之情。雖然是多少年前的粗紋快轉唱片,那音響至今在我心裡「高保真」!

      忍不住再添個例子:埃爾曼在此曲第一句後半句處理上的抑揚起伏,似乎特別動了感情。聽了覺得那琴弓就在自己心上擦過了!(可見,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對女主人公看歌劇的那一段描寫是何等地寫實!)

      老托爾斯泰說過藝術的微妙有時在分寸毫釐之間。帕斯捷那克說,人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幾小時而是活幾個瞬間。這些話也可以啟示我們讀樂,在通解全篇之中切莫放鬆對精彩細節的注視。既要努力感受那流動著的整體中的力,也要捕捉那些個無比美妙的「音樂的瞬間」。綿綿不絕的樂流主要以其邏輯力量吸引、說服我們,其中更能引發我們與之共振的又常常是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

      說這些是期望你細嚼慢咽,把通讀和細玩統一起來。可惜,「愛美者」(amteur)的身份限制了我們去多摳音樂的「語法修辭」――不過如能涉獵一些也大有益。至少得學點普通樂理,最好是粗知總譜讀法。――但又有一說,肖伯納嘲笑過只摳「語法修辭」的枯燥無味的賞析法,說就像談《哈姆雷特》只從詞義、語法上去解剖一樣令人索然。

      還要提醒一聲,無目的、無動於衷地反覆放一張唱片,最容易倒胃口。嚴肅音樂之所以為嚴肅,正因其可賞而不可褻。這裡面還有個保鮮防蔫的問題。門德爾松的那部或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一個好例子。此曲神采飛揚,洋溢著青春氣息,中人慾醉!然而,《小提琴史話》作者慨嘆:讓我重生一次,再嘗一遍初聽的新鮮,那有多好!布魯諾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2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4 21:25 | 只看該作者
[INDENT]今天是一個普通的日子,早晨起來還特別不舒服……而今天晚上在[樂海拾貝]卻特別開心
――那麼多朋友來了,那麼多好貼來了……

特別是「小海豚」renata,那精美絕倫的『共守聖誕』……貝貝衷心地感謝她!!!

來吧!更多的朋友們來吧!

用大家的真心,用我們的真愛,共同築起這片音樂的樂園![/COLOR][/INDENT]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4
43
浮想聯翩 發表於 2005-12-15 13:1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貝貝。期待著連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4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5 17:41 | 只看該作者

『難捨難分』―― 譚詠麟國語專輯

[INDENT]
1、18個文件均下載后,請將原來的擴展名「.wma」改成「.rar」,再進行解壓;
2、解壓密碼為:nsnfbb06

[/COLOR][/INDENT]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5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5 17:46 | 只看該作者

單曲欣賞



[C]◇ ◇[/SIZE]    寂寞邀請    [/SIZE]◇ ◇[/SIZE]

作詞:謝明訓
作曲:Gessle
編曲:Donald Ashley


能不能 別再說
愛我的話變成過去

曾經想縮短你我距離
卻走不進你的心

能不能 看著我
從此夢裡不再見你

如果你不懂我的孤獨
激情過後愛給誰
你的心已冷卻

下著雨的街道
有你褪色唇印
說著我們的事

Oh...

昏昏沉沉的夜裡
讓雨和著淚水
洗去愛過痕迹

接受吧 寂寞邀請
找個人愛我
讓我忘記你

接受吧 寂寞邀請
別怕付出的太多
最後寫下結局要分離

……[/COLOR]

[MUSIC]http://grm.cdn.hinet.net/xuite/cd/d4/13953353/blog_139560/dv/4613345/4613345.wma[/MUSIC]



[/C]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6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5 19:13 | 只看該作者

【貝貝連載(一)】《辛豐年音樂筆記》― 18

[C]


藉助形象以思維

――學會傾聽(三)[/SIZE][/COLOR][/C]


[INDENT][INDENT]XX君:

      上一封信我們筆談的話題是「聽什麼」,接下去想談「怎樣聽」了。

      既然人們喜歡把音樂大致區分為標題音樂與純音樂兩大類,那麼,說音樂的聽法有兩種,形象的與非形象的,是順理成章的了。

      自從愛上了音樂,自己便靠了前一種聽法,漸入音樂「形象」世界,獲得了莫大樂趣。從貝多芬的《田園》欣賞溪邊景色時,常想到司空圖的名句:「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蔭路曲,流鴛比鄰。」從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里看辛巴德的航海,公主的輕歌曼舞,王子的怒海沉舟。從格里格的《朝景》里,我不止看到海濱曙色,甚至像是真地沐浴於新鮮的晨風中,心神俱爽!

      樂中不但有自然風光,而且有人,有戲。我聽樂獲得的印象中,最難忘的有威爾第《茶花女前奏》中維奧萊塔的「形象」。並未像托爾斯泰那樣從過軍的老柴,卻工於描繪武打與戰爭。聽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總覺其中的刀光劍影很真。《1812序曲》裡面兩軍決戰,我也認為不比《戰爭與和平》中的描敘遜色,兩者可以相互印證。聽到那個最有激情的主題,我總像認出了小說中那幾個只恨不能為沙皇捐軀的人物……

      算了,樂中詩、樂中畫、樂中劇,一言難盡!我懷著「奇文共欣賞」的心愿,敢向足下和一切有心卻無緣領略此種「樂趣」的朋友保證:聽音樂,的確能得到這種「形象」的享受。一種聽覺、「視覺」和其他可以「通感」的各種感受兼美的盛宴!要相信,既然詩中可以有畫,畫也可以繪影繪聲,則音樂也確能以聲寫形。

      不僅此也,藉此機會鼓吹一下,樂中之相,還可以達到更為氣韻生動的境界,使詩、畫相「形」見絀。

      要欣賞海景,可讀木華《海賦》之類的文章,可看《九級浪》之類的畫,但何如一聽門德爾松的《芬格爾山洞》?詩與畫中盡多寫到風,然而要「捕風捉影」還是音樂更行。《辛巴德航海》中有破萬里浪的長風《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中有地獄里的惡風,聽得人渾身冰冷;門德爾松的無詞歌,《五月微風》,每一聽到,都會憶起晚唐杜苟鶴的名句「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而樂中似更多一絲暖意;因又想,李義山的「盡日靈風不滿旗」,假使用音樂語言,可能更容易傳真吧?

      此外還有那種種詩、文、畫、塑難狀之景物,在高明的「音詩人」「音畫家」筆下,往往可以刻畫得十分傳神。這除了音樂「形象」以其能「動」,賽過了造型藝術之「靜」以外;是否還有一個原故,即這種流動著的音樂語言同時可以作多面、多層的表現。這也正是音樂文化發展到多聲部進行后產生的功能了。這種可以「織錦」,可以構造「流動的建築」的手段,自然要比平面的靜止的線條、色彩更適宜於特殊的「造型」了。西方畫人利用透視以仿自然中的立體,中國畫師利用長卷構圖以仿自然的動勢,求得於空間中表達時間。而音樂,卻能夠更巧妙地化靜為動,變平面為立體,從時間的流動中幻化出空間。

      何以證之?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例子可以舉《弄臣》中的四重唱。四個劇中人在同一場景中各訴各人的衷腸,而又組合成一段規定的戲劇情景。要是文學作品,只好「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戲劇舞台上也不能七嘴八舌地長篇大論吧?又如瓦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前奏曲》中的高潮部分,寫保守、新興等不同人物的幾個主題同時並舉,表現出錯綜複雜的復調效果。舒伯特用歌德的詩譜成的《紡車旁的格雷岑》,我們可以從歌唱與伴奏兩者之中分別感受到不同但相輔相成的「形象」,比原詩更豐富了。有個難得聽到、卻是常被提起的樂例值得一引。格魯克的歌劇《伊菲姬尼在陶里德》中,心裡有鬼的奧雷斯特斯唱著「安寧回到我心裡了」,管弦樂隊中以中提琴為主的音樂卻唱著反調,鬱悶而緊張,揭露了這個弒母者的心虛。格魯克說:他是個說謊的人,中提琴不說謊。

      可能你要打斷我對音樂形象化的讚美,埋怨道:無奈我難以「對號人座」,怎麼辦?
      恐怕首先要理解,所謂的音樂「形象」和那訴之於視覺的形象並不能划等號。它們相通,而又不相同。音樂「形象」既是確有其「相」,不假;也非抽象之「相」,不玄虛;但又並非那麼可以勾畫得輪廓分明的。它常常只是一種「心影」。是一種可以撥響你的共鳴弦,喚起回憶、聯想,從而「造型」的微妙作用。

      試想,舞蹈中當然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了。鄧肯將好多音樂名作譯為舞蹈,既是以舞釋樂,也創出了樂、舞綜合的「形象」吧?但即使是她的創造與解釋也引起了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異議哩。(他說:「假如我聽說鄧肯女士用舞蹈或模擬動作來解釋我的作品……那我該多傷心!」)

      總之,大可不必硬要目不能見的聲音製作出看得見的畫來。但你完全可以運用「心眼」去觀賞樂中「形象」。詩人海涅說什麼「我具有特殊的音樂視力。聽見任何聲音,同時便見相應的形象」。雖是誇張,卻並非欺人之談。

      萬一你硬是無法聽出什麼來,也不必喪氣。1927年,舉世紀念貝多芬逝去百年之際,有一位博學多知、又並不教條、八股的理論家盧那察爾斯基,向著一大群年輕人――他們對貝多芬陌生得很,卻很想認識他的交響樂――講了一番話:「你們當中不習慣聽音樂的人體會不到常聽音樂的人所體會到的一切。要想領悟如此豐富和包含各種因素在內的音響……需要有豐富的經驗。」這話很實在!這也正像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中的忠言。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多去傾聽。

      同時也不妨反躬自問,是否你心裡可資聯想的那個「形象庫」還欠豐富?或是自己還不善於運用它?這種「資料」有兩個來源。還是以《田園》為例,我聽它聽得有味,正因為它勾起自己河邊游釣的「童年情景」,也補充進多年旅途中所見的景色。一生中度過多少個春夏秋冬,積累下種種感受,一旦聽到《春之歌》《雪橇》《秋》和熱氣騰騰的《西班牙隨想曲》那儲存著的許多體驗忽然間便「反芻」了!

      人生的直接體驗有限,因而也更加珍貴;所幸間接體驗的天地是廣大的。當我聽老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瓦格納的《浮士德序曲》大為感動時,自己很清楚,這要歸因於文學原著的感染。為我聽《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作鋪墊的,不但有但丁的原詩,還有德拉克洛瓦的畫《但丁的小舟》。

      如果我沒有讀史癖,對法國大革命無所知,對雨果和狄更斯的小說不感興趣,恐怕對貝多芬也就不會那麼著迷,聽他的交響樂,也聽不出什麼味道了。

      不管作曲家一心要傳送給你多少信息,你不響應,共振,發出豐富的諧音,音樂就啞了。聽眾應該是一個共鳴體,那麼就必得多從歷史、社會、文化藝術中多方吸收有利於加強共振的資料。

      等你聽得多了,嘗到音樂「形象」的滋味了,那麼你還必須把「形象思維」的潛力進一步調動起來。主要是要能夠敏感到音樂「形象」的個性與細節。
      豈非自相矛盾?不是說音樂「形象」不那麼具體嗎?其實,它雖不如圖畫的輪廓分明,但它也決不是像蹩腳的寫景敘事文那麼一般化概念化的。

      暴風雨「形象」早已成了音樂中的陳詞濫調了。但雷雨並不雷同。貝多芬的《田園》、羅西尼的《威廉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6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5
47
Stanley 發表於 2005-12-16 00:59 | 只看該作者
Thanks Michbb giving us this space! Beautiful music and songs! I absolutely will be back whenever... Keep up your good wor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8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6 06:19 | 只看該作者
[QUOTE=Stanley]Thanks Michbb giving us this space! Beautiful music and songs! I absolutely will be back whenever... Keep up your good work![/QUOTE]
謝謝Stanley朋友!!
歡迎常來[音樂時空],常來[樂海拾貝],常來「芳草地」 8-)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49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6 06:21 | 只看該作者
在『難捨難分』專輯中,《寂寞邀請》是喜歡的,也是經常最符合自己心情的。。。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0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6 15:13 | 只看該作者

【貝貝連載(一)】《辛豐年音樂筆記》― 19

[C]


不必唯形象思維

――學會傾聽(四)[/SIZE][/COLOR][/C]


[INDENT][INDENT]XX君:

      談這個話題,我是硬著頭皮上的,怕談不清楚;雖然並不想當個蹩腳的教師爺,無非是說說一些自己的感受。

      用欣賞文學、繪畫之類作品的方式,靠可見與可想見的形象來聽音樂,將音樂「譯」為詩、畫,我們已經習慣而且彷彿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了。每聽一曲,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要尋找「形象」:它描寫什麼?於是這種欣賞便成為用一堆想當然的「形象」去猜、去套、去對號入座的心理活動。

      很有意思,當我們聽音樂還沒有入門的時候,最苦惱的是抓不住形象。等到我們去標題音樂的樂園中暢遊而又倦遊以後,忽然發現,自己的思維已經被「形象」束縛住,簡直難以解脫了。帶著這由原先的「拐杖」異化而成的「鐐銬」聽音樂,不但會覺得許多作品莫名其妙,甚至也妨礙了我們對一些不拘之於形似的標題音樂作更深入的領略。

      於是,我們曾用了好大氣力才抓住的「形象思維」,後來又需要卸掉這包袱,這卻更加費力!

      這好有一比。學外語,起初總是要把一詞一句在心裡從外文翻成中文。學到一定程度,要想深通,又得擺脫這種方法,直接按照外語的意念去思維和感受。不如此,就無從深切理解原文。

      發了半天空洞的議論,還不如舉些例子來談談。有一篇莫扎特的作品,《C大調長笛、豎琴協奏曲》,不知道你可曾相識?歷來的樂史家似乎並不怎麼看重它。如今在唱片目錄中卻不難找到,顯然已經得到愛樂者的好感。但我總是為它未曾受到更多人的激賞而惆悵!這是總譜統共不過百頁長的一篇中型樂曲。除了兩件獨奏樂器,樂隊里只用了六種樂器。從這樣一盆家常便餐中你嘗到的是無以名之的一種美食。然而你也不大可能附會上什麼景色、情節等等的形象,除非編造些出來。洋洋於耳令人陶醉的,只是那音樂本身。你得到極大的滿足,因為你求樂而得樂,附加什麼樂外的形象反覺得多餘,不但是畫蛇添足,甚至是佛頭著糞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聽此種音樂,最好是忘言,忘形。

      我覺得,莫扎特的許多美妙之作都是需要用這種聽其言(音樂語言)而不必觀其形(象)的聽法去賞鑒的,例如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和為不同樂器寫的協奏曲等等。

      老巴赫的作品為什麼對於聽音樂經驗不多的人來說好像一座不得其門而入的建築?除了對音樂風格的陌生,對復調思維跟不上;顯然,無法藉助什麼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去了解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比方他的那些創意曲,是鋼琴學生的必修課。乍看會以為不過是他的三言兩語,樸質無華,其實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藝術精品。假如你願肅靜傾聽,最好是通過親自奏弄一番,讓你的左右兩半大腦交*著指揮左右手,用復調語言交談一番,你就可以從中獲得非視覺形象思維的體驗,並且感到這種所謂純音樂的難言之美,也可說「美不可言」了。不是玩弄文詞,確是「不可說,不可說」!誰叫我們的日常語言不是具體形象便是抽象概念呢!

      假如你有更大的耐心,忍耐住一開始接近巴赫時很難免的枯燥無味,乃至像肖伯納嘲笑那些19世紀英國紳士淑女聽賦格時的被催眠入夢,真心誠意地反覆傾聽幾部他的管風琴或古鋼琴賦格曲和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慢慢地就會澀盡甘來,體會到這種復調藝術的特別耐咀嚼,同時也便對獨立於視覺形象之外的純樂之美有更深的領悟了。

      我想可以這樣來解釋,音樂之所以被發現與創造,正因其有獨特之美。否則,人又何必舍目而求耳呢!

      自從19世紀以來,浪漫派樂人醉心於打通音樂與其他姐妹藝術之間的藩籬,極力撮合樂藝與詩藝的婚姻。開發之功,功不可沒。然而弄得過火之後,反過來有損於音樂的本色,也不免誤導了人們的聽賞,激發了那些吃膩了形象盛宴的人們向純樂復歸,重新發現過去的音樂。而有些美學家熱心於推動別的藝術向音樂靠攏,所謂「一切藝術嚮往音樂」,這倒有助於提醒人們更加註視樂藝自身的魅力了。肖伯納是個稀見的既搞文學又深通音樂的文豪。原先他極力為標題音樂鼓吹,斷定一切音樂無不是標題音樂。認為音樂越靠攏文學越有價值。這卻使他在評價莫扎特與貝多芬誰更偉大的時候顧此又不願失彼,難以兩全其美。後來他終於改口承認自己對標題音樂和純樂的看法偏頗。對於從前曾經貶低嘲諷的布拉姆斯也另眼相看了。

      說句公道話,標題音樂和純樂作品雙峰並峙、二水同流,要叫我在莫扎特和貝多芬兩美之間取其一或分高下,也難辦!事實上純樂與標題音樂之間又如何劃清界限?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有人當歌劇聽。巴赫的賦格曲,有人用卡通片來圖解。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也曾被編成了芭蕾。你要是從無標題音樂中形成自己的標題,也不奇怪,何況,不少無題之作其實有題。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聽這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音樂。還不妨試試,拿幾篇標題音樂作品權且當做純樂來聽聽看。貝多芬原想把自己的鋼琴奏鳴曲附上解說出一套新版,後來卻打消了念頭。為什麼呢?門德爾松所創的《無言歌》,不用說是「意在忘言」,所以也無題(除少數幾首)。歌劇音樂有腳本有唱詞有舞台形象,那是形象最明確的了。可怪的是布魯諾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691

帖子

22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4
51
flyingbird13 發表於 2005-12-16 20:44 | 只看該作者
恭喜貝貝斑斑~~來捧捧場~~~預祝越辦越好~~~


------------------------------
現在對我來說,交響還是太深沉,自己還沒到那個層次和心境---我現在還滿足於一些流行歌曲的討巧和華麗,以及感情的直白和熱烈~~

再過些年吧~~呵呵~~好好拜讀佳作~
遇到夜裡擺地攤的,能買就多買一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裡擺地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2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6 21:1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飛鳥」,貝貝儘力而為!!
對古典音樂不要「敬而遠之」,越早進入這個偉大的殿堂,就能越早地領略
其中無窮無盡的美妙音樂……
等這個系列結束后,會選登一些通俗方面的短篇,歡迎飛鳥再到「芳草地」看一看 8-)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3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7 10:06 | 只看該作者

【討論(一)】關於下載的問題(01)

[INDENT][INDENT]前天貼出的『難捨難分』,可能是[音樂時空]第一次出現的「原創打包上傳」並加密。這樣做的原因,一是上傳空間有單個文件10M的限制,二也是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原模原樣」地轉貼。由此帶來的不便,請大家諒解!

後來發現flyingbird13朋友在跟貼中補充了下載后解壓的問題,於是想到一個很久以來都想說的事,即如何下載帖子中的影音文件。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今天開個頭,其中包括「如何處理打包上傳的文件」的問題。

貝貝自己使用的上傳空間多為「Xuite」(其註冊、使用說明請見「芳草地」第二頁),而來自於這個空間的鏈接用「NetTransport」(網路傳送帶,或影音傳送帶)下載最為合適和方便。

以前的Xuite文件鏈接開頭為:「http://mms.blog.xuite.net/...」,用「傳送帶」下載時,需要把「添加新的下載任務」對話框中「引用」欄的內容刪除,才能正常下載,見下圖


10月份以後,Xuite系統經過調整,文件鏈接開頭變為:「http://grm.cdn.hinet.net/xuite/...」,就不用做上圖這一步了,並且用「Flashget」(網際快車)也可以下載。

在Xuite上傳文件后,文件的主名都會自動變成一個由系統「偽隨機」產生的、7位數的文件名,大小順序是按照上傳的順序。這給下載后的文件管理帶來不便。可是,「傳送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功能:「註釋作為文件名」,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以『難捨難分』一貼為例。

在貼子中任意一個下載鏈接上點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使用網路傳送帶下載全部鏈接」,見下圖:


進入「網路傳送帶」界面的「添加新的下載任務」對話框。通過「擴展選擇」,只把「rar」文件選中,確定後進入下圖:


注意:
1、將軟體默認的文件存放路徑改為自己設定的,見左邊的紅框;
2、將「開始」方式改為「手動」,見右上的紅框;
3、注意右邊的「註釋」一欄,其中的名稱就是帖子中的鏈接名稱,我們就用它來替換下載鏈接中的文件主名!

「確定」進入「網路傳送帶」主界面,選中全部等待下載的文件後點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註釋作為文件名」,見下圖:


原來18個七位數文件名將一起變成原貼中的文件鏈接名,見下圖


這時就可以啟動下載了!

還有一個辦法,可以省去最後一步,即使用免費軟體「BatchUnRar」,具體介紹請見下一帖。

[/COLOR][/INDENT][/INDENT]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4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7 10:11 | 只看該作者

使用「BatchUnRar」進行批量解壓

[INDENT][INDENT]
BatchUnRar: An application to decompress RAR volumes.

作者:馬健
主頁:http://stronghorse.yeah.net  

FAQ
使用說明
    一、軟體安裝/刪除
    二、軟體使用
附錄A 鳴謝
附錄B 版本更新記錄

FAQ
Q:BatchUnRar是什麼?
A:這是一個專門用來解壓分卷RAR的軟體,支持批量解壓、密碼自動記憶等。
當然一般分卷壓縮的RAR文件,都已經在壓縮時自動編號,解壓時WinRAR能夠自動識別,用不著我多事。但是對於從某些BBS上下載的分卷壓縮文件,可能因為BBS本身的原因,分卷壓縮文件下載后,名字變成了200512310423834.rar、200512311289544.rar之類的東西,在用WinRAR解壓時,就會提示用戶手工選擇後續卷,一旦選錯就不能正常解壓,很不方便。BatchUnRar就是專門針對這種情況的:能夠按照分卷壓縮文件的卷號(WinRAR 3.4以上壓制的文件)或創建時間(WinRAR 3.4以下版本壓制的文件)對文件進行排序,然後批量解壓,不再需要用戶手工選擇後續卷。當然對於正常的RAR文件,如果您一次下載很多,懶得用WinRAR解,也可以用BatchUnRar批量解。

Q:為什麼要開發BatchUnRar?
A:我平時沒事喜歡翻翻書,所以經常到rbook、52ebook等BBS上下載電子書。但是在這些地方,很多電子書只有分卷上傳才能符合BBS對文件大小的限制,而在上傳后,BBS又會按照文件上傳日期對文件重命名,出現200512310423834.rar、200512311289544.rar之類的怪名字,下載后根本不能用WinRAR自動解壓分卷文件。因此在這些BBS上,「如何解壓分卷文件?」之類的帖子就成了「月經貼」,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帖一次。而每次的回答也都大同小異:在下載時請用IE右鍵菜單「另存為」,然後在彈出保存對話框時按照順序,將文件名手工改成01、02的順序,全部下載完后再用WinRAR解。這樣的回答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看多了難免覺得有點怪異:

身為萬靈之長的人類,俺為什麼要去做這麼機械的事情,俺花錢買的電腦是幹什麼用的?
分卷壓縮文件往往都很大(所以才會分卷),下載這樣的大文件如果用「另存為」,不僅顯得太呆,而且還不保險,至少我都是用FlashGet下載,尤其在卷數很多的時候,批量下載似乎是目前最省力的辦法,而這時是沒有更名機會的。
所以差不多從我開始自這些BBS下載電子書開始,我就寫了一個小軟體AutoNum,按文件創建時間(讀RAR文件的卷號很麻煩的)順序重新編號分卷RAR文件,再用WinRAR解壓。這個軟體本著「夠用就好」的原則,寫得比較粗糙(一共花了不到兩個小時),所以一直沒有發表。但在用了一段時間后,我終於也對這種分步操作的方式感到厭煩,就在AutoNum基礎上加上RAR解壓代碼,順便將按時間排序改為按卷號排序,湊出現在這個東東,再對功能和界面進行加強,終於可以公開發表了。

Q:BatchUnRar在使用上有什麼限制?
A:因為我是個超級大懶人,而且也不準備通過BatchUnRar發財,所以在開發時免不了偷工減料:

如果上傳文件的人沒有按照順序上傳,而是跳著上傳,而且這些文件正好又是用WinRAR 3.4以前的版本壓制的,那麼我也幫不了你:在用WinRAR 3.4以前版本壓制的RAR文件中,只記錄了文件是否是起始卷或後續卷,但是沒有記錄卷號,因此我只能按照時間判斷卷的先後順序。如果真的下載到這樣的文件,大概只能手工改文件名,然後再解壓。不過這種情況應該屬於小概率事件:使用低版WinRAR的人越來越少,而且除非出錯,也不見得有誰會喜歡跳著上傳。
解壓時不會象WinRAR那樣顯示進度條,因此如果文件比較大,請耐心等待。
如果解壓時因為文件同名而可能發生文件覆蓋,BatchUnRar不會給出任何提示,直接覆蓋。如果真的想看提示,也可以先用BatchUnRar重新編號RAR文件,再用WinRAR解壓。
解壓時如果發生錯誤(包括分卷文件沒有下載完全),BatchUnRar不會報告錯誤原因,只會報告有文件解不開。如果需要查看詳細的錯誤原因,可以先用BatchUnRar對文件重新編號,再用WinRAR解壓。
如果以上種種限制給您帶來不便,請不要猶豫,立刻放棄BatchUnRar,用回WinRAR吧。

Q:BatchUnRar收費嗎?
A:BatchUnRar是一個「友情軟體」(Friendware),用戶在承諾不用於商業目的,也不對文件及其附件進行任何更改的條件下,不需要為使用該軟體負任何費用,最多是在某個討論區看到我發帖子灌水時(我的ID一般是strnghrs),進去捧個人場,作為友情回報;或者在年節時發個email問聲好(所以叫「友情軟體」)。我承諾絕不在程序中暗藏任何商業廣告、木馬,但不承諾為使用BatchUnRar的後果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需要將它用於商業目的,或加入您的網站,請與我聯繫,否則保留追究一切責任的權利。

使用說明
一、軟體安裝/刪除

本軟體安裝非常簡單:創建一個目錄,用WinZip將下載下來的ZIP包解壓縮到該目錄即可。

本軟體的刪除也很簡單:直接刪除從ZIP包中解壓縮出來的所有文件及運行過程中生成的文件即可。

ZIP包中包括下列文件:

BatchUnRar.exe。這是軟體的主程序。
BatchUnRar.htm。本幫助文件。
如果您下載到的ZIP包中還包括其它文件,毫無疑問不是我放進去的,有廣告之嫌疑,請立即刪除。

另外程序運行過程中還會生成以下文件:

BatchUnRar.ini。這個是參數保存文件,第一次更改參數後生成。退出BatchUnRar,刪除此文件,再重啟BatchUnRar,即可恢復預設參數。
BatchUnRar.pwd。密碼錶文件,刪除、備份此文件即可刪除、備份密碼錶。
二、軟體使用

軟體的使用比較簡單,先把下載到的一堆RAR文件集中到硬碟的某個文件夾下,啟動BatchUnRar,然後按照界面上標出來的1、2、3步操作即可。另外將滑鼠游標定位到按鈕或控制項上,停一下,就會自動彈出按鈕的提示信息。

在選擇源文件夾時,如果您是和我一樣的懶人,也可以直接將RAR文件從資源管理器窗口拖到BatchUnRar窗口,BatchUnRar會按照拖過來的RAR文件自動設置源文件夾。

如果您實在想用WinRAR解壓縮,又不想手工對RAR文件重新編號,或者碰到用BatchUnRar實在解不開的文件,也可以在選擇源文件夾后,點旁邊的「重新編號」按鈕,自動對分卷文件編號後用WinRAR解壓。

對「解壓選擇」的參數解釋如下:

與源文件夾同步:如果此選項被選中,則目標文件夾始終與源文件夾一致,即解壓出來的文件將存放到原始RAR文件所在文件夾;否則可以選擇與源文件夾不同的目標文件夾。
按RAR文件名創建新文件夾:如果此選項被選中,則為每個RAR文件創建一個文件夾(文件夾與RAR文件同名),然後將RAR文件內容解壓到對應的文件夾,相當於WinRAR的右鍵菜單中「解壓每個壓縮文件到單獨的文件夾」。如果此選項未被選中,則所有RAR文件內容均被解壓到目標文件夾,如果有相同的文件,則可能產生覆蓋。
成功解壓的RAR文件:如果選擇「保留」,則不對成功解壓的RAR文件進行任何刪除操作;如果選擇「移入回收站」,則解壓完成後,成功解壓的RAR文件的所有分卷文件均將被刪除,如果需要找回被刪除的文件,請到回收站里找,按刪除時間排序即可找到最近刪除的文件;如果選擇「直接刪除」,則解壓完成後,成功解壓的RAR文件的所有分卷文件均將被刪除,並且不開恢復。
另外界面上還有三個圖標按鈕,作用分別如下:

RAR文件密碼管理:彈出密碼管理對話框,可以增加、刪除密碼。BatchUnRar能夠自動記憶解壓加密RAR文件所需的密碼,如果解壓加密RAR時發現所需的密碼已經在記憶的密碼錶中,則自動解壓,否則彈出此對話框,提示用戶輸入正確的解壓密碼。
關於BatchUnRar:顯示BatchUnRar的版本、版權信息。
打開幫助文件:打開IE,顯示本文件。
附錄A 鳴謝
本軟體的RAR文件解壓採用了www.rarlab.com 網站提供的UnRAR源代碼(解碼能力與WinRAR3.0相當),圖標按鈕的圖標採用了WinRAR、WinZip中內嵌的圖標,在此表示感謝!

附錄B 版本更新記錄
Version 1.02

新增功能:顯示當前正在解壓的文件及該文件的解壓進度。
新增功能:增加對解壓成功的文件處理選項,可以選擇保留、移入回收站、直接刪除。
功能增強:改進了排序演演算法,突出卷號的作用。
功能增強:更改了「重新編號」的檢測條件,在缺卷的情況下,只要文件中有卷號,仍然允許按照卷號重新編號。
Version 1.01
錯誤修正:在Windows 98/me下不能運行。

Version 1.00

實現基本批量解壓縮功能,能夠按照卷號、文件創建時間對分卷壓縮的RAR文件排序,然後解壓。
實現密碼自動記憶。
提供自動編號功能,如果實在想用WinRAR解壓縮,又不想手工對RAR文件重新編號,可以在自動編號後用WinRAR解壓。
解壓縮代碼版本號為unrarsrc 3.5.2,與WinRAR 3.5兼容。
[/COLOR][/INDENT][/INDENT]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5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7 17:51 | 只看該作者

             


[C]這是古典DG剛貼不久的,特下載后重新上傳貼到「芳草地」……[/COLOR][/C]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6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7 18:28 | 只看該作者

【貝貝連載(一)】《辛豐年音樂筆記》― 20

[C]


弦內之音弦外聽

――學會傾聽(五)[/SIZE][/COLOR][/C]


[INDENT][INDENT]XX君:

      筆談怎樣傾聽音樂,不覺已到了「終曲」。好音樂,人們永遠聽不完,最深刻的作品也永遠聽不夠。對於專門侍奉樂藝女神者來說,搞音樂是一種無止境的探求,更何況我們這種普通愛好者!在永無盡頭的音樂之旅中,話題也是談不完的。

      但在這筆談告一段落的時候,我倒要提醒你,不能只顧傾聽音樂自身,還要傾聽別的;不能只顧深入樂境之內,卻又忘了樂境之外的天地。老是「身在廬山中」,不可能識其真面目。木華作《海賦》,除了大海本身的奇觀,還寫了它的「上下四旁」。這對我們的樂海邀游不也是一種啟示?

      一定要擴展我們的視野和聽閾。不妨讓你的眼光左顧右盼,注視那些同聽賞有聯繫的知識。讀讀樂史很有好處,上一次曾提過。不過在瀏覽之際,務必要同你已經精讀、泛讀過的作品的感受聯繫起來思索。不要滿足於抽象乾癟的概念。一方面搞清那些作者和作品大致的來龍去脈,一方面,學會識別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辨得出各種風格氣派之間的同、異,淵源流變,那就提高了欣賞力,也獲得了更大的享受。比方,聽得出海頓和莫扎特的樂風何其相似,聯想他們二人的時代與相互之間的切磋薰陶,這不難;再聽他們的不相似,聯想莫扎特的特殊稟賦與開創新風的貢獻,這就需要更多的傾聽與思索了。貝多芬早期之作,一望而知有前二人的影響,細細玩味,又同中有異,有一股前人所無的勁兒。又比如,舒伯特是顯然地不像貝多芬。想想《未完成交響曲》與《合唱交響曲》,竟然是1822-1823年間誕生的「難兄難弟」,而其面目與氣質是如此的不相似,真不可思議!然而「女性貝多芬」的作品中又常常有那位巨人的身影,這又是時代影響下的異中之同了。巴羅克音樂大不像後來的音樂,幾乎一聽便能辨別。然而我們還應該、也不難從比較之中感受到巴赫、亨德爾同樣是宏偉卻一個更深沉一個更明朗,而斯卡拉蒂、泰勒曼和維瓦爾迪又各有各的味道。同是19世紀浪漫派的燦燦群星,從總體上聽決不會與前一時代的樂風混同,然而他們之間又是何等的互不相似。肖邦和老柴的作品,不報名字也應該猜得出的吧?再說,一位巨匠的樂風也是有他自身之史的,尤其像貝多芬這樣一手接古典之傳統、一手開浪漫之先河的人。聽聽他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再聽《皇帝協奏曲》,再聽那兩部晚期之作「101」「106」,我們雖然不過是淺嘗輒止的普通愛樂者,也多少可以從中領略到他樂風的變動不居,從而也體驗到一種令人讚歎的「心路歷程」!

      這也正是我熱心奉勸樂友們測覽樂史的原故。但我們又不要滿足於就樂論樂,還要著眼於它乃是一種文化,而且要從樂文化同其他文化之間的糾葛、影響來理解。如此才可以進一步打開傾聽音樂的思路,激發、深化你的體驗。

      我愛讀的樂史中有一本匈牙利人朗格寫的《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即《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的一部分)。它正是從廣闊的文化背景上來談論音樂的,不論其見解是否我們都能完全領會與接受,但讀讀它可以了解到音樂同別的文化並且與時代之潮之間難解難分的關係,懂得音樂是如此不簡單的一種歷史與文化現象。這樣,我們也就會更尊重它,珍愛它,不當成消遣,也不簡單化地對待它了。

      音樂文化史的知識是各式各樣的,並不只是人與作品的問題。例如樂器這類事物,不但是音樂藉以體現的手段,而且它們反轉來又引起與促進樂藝的展進,這也是我們愛好者值得留心了解的。當你了解到巴赫時代小提琴的弓同後來帕格尼尼們手裡的琴弓大不相同,那麼你在傾聽前者的《恰空》與後者的((首隨想曲》時會有更濃厚的興趣。當你了解到鋼琴這種18、19世紀的新興樂器如何日新月異,既適應了作曲家與演奏家的表現欲的要求,反過來又誘導了他們為它譜寫新樂,施展新技巧;那麼這對你品味不同時代的鋼琴音樂,也是有用的。『貝多芬的作品又是個好例子。他一生中前後擁有的鋼琴據考在五架以上。牌子不同,性能有高下。樂器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也反映到他這位樂藝革新者的創作中了。從作品2到引號,他只好將就著用五組六十一鍵的瓦爾特牌琴。待到有了五組半的埃拉爾牌琴,《黎明》與《熱情》相繼誕生。這兩部傑作的新樂想,在音域不夠、音響貧乏的琴上,是不能讓他暢所欲言的。有人以為,聽《熱情》末章中那反覆敲打的小字4組的C音,可以想見作者的心情,那是彼時鋼琴上前所未聞的一個高音呵!其後他又收到一架英國造的布魯德伍德琴,六個八度的音域,這又催生出那首鋼琴文獻中最為艱深的「作品106號」。

      有利於讀樂的音樂文化資料真是讀之不盡的。甚至像柏遼茲的《配器法》、魏因加特納的《關於貝多芬交響樂的演出》這專業書籍,也不妨看看。那裡面固然有對我輩有用的知識,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們對樂藝的極大熱忱。

      如果想進一步擴展眼界,大可注意一下通感這種微妙而並不玄妙的現象,有意識地用之於聽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錢鍾書《通感》)我想我們對欣賞標題音樂有體驗的人,對通感這種審美現象也許比較容易理解些。也就因為感可相通,所以藝也可溝通,於是詩中有畫。音可賦「詩」。前幾次筆談曾強調聽樂不要拘泥於標題,也不要一味依賴文學語言刻畫描摹樂中意象,又談過純樂有其獨特之美;然而這並非要你去堵死那條通感的渠道。
   
      門德爾松的文學修養高,且喜作畫。想來他在捕捉音樂靈感的同時必也運用著他的詩心畫眼。李斯特寫得一手好文章,美術鑒賞也見多識廣。所以古人的詩行與壁畫也成了他標題樂的靈感源泉。另一方面,文人畫師也從音樂中取得滋養。巴爾扎克激賞貝多芬,德拉克洛瓦愛好莫扎特,梵高學彈鋼琴……而許多讀詩觀畫、欣賞建築藝術的人,也常常聽到了其中的「旋律」「節奏」「音色」「復調」與「和聲」。
      
      中國古人的通感神經似乎是異常發達的,非但早就會「聽聲類形」,從歌聲中「心想其」「上如抗,下如墜……累累乎端如貫珠」,還有更奇妙的「感覺的交錯」。像古詩「哀響馥著蘭」,「猶吹花片作銅聲」,那感覺之敏銳,簡直令今日的我們自慚遲鈍!
      
      讓你的通感再大膽一些,那就可以從非樂、無聲的情境中「聽」到「音樂」了。

      最容易激發內心聽覺的,首先是大自然了。在眺望美好景色時,正好把你喜愛的音樂在心裡播放一段,常可從天、人、樂三者的契合之中,於剎那間領略到音樂之美,這比單純傾聽演奏所得的感受是更鮮活更有生氣的。當然不是去為自然景觀硬找配樂,如庸劣電視節目那樣;是從氣氛。韻味中去感受。

      即便是暴風雨中,我們聽到的也還是牧歌、田園詩,真正複雜的「音樂」蘊含在社會與人生之中,那才是最宏大深沉的復調音樂。我們可以從歷史、現實與音樂的聯繫中對音樂求更深刻的感受。但又不要膚淺地去對待這問題。要用某個時代的史來圖解貝多芬之樂,或用這音樂去伴奏那時代之史,都不免牽強附會。但你可以相信,一個大時代的心搏、氣氛、時代感,僅僅靠文字繪畫甚至攝影去記錄,仍然是無力的,貧乏的。最能記錄歷史巨人的情感的,是音樂。貝多芬的代表作就是這種時代心聲,歷史的「錄音」。那麼假如你對那個時代的種種一無所知,或無所感受,對他那音樂也就不會有強烈的共鳴。《1812序曲》算不上深刻之作,然而其中抒寫的俄人忠君愛國循是有力的,也符合歷史的真實。《戰爭與和平》也寫了這場戰爭。托爾斯泰把保爾康斯基親王等人對沙皇的崇拜,死而無怨地奔赴疆場,寫得極其動人;然而,正是老柴的音樂,才更真切地傳達了那種感情。房龍告訴我們,要知拿破崙的部下對他何以那麼崇拜,聽聽舒曼《兩個擲彈兵》,不難體驗那種感情。我想,讀《悲慘世界》,看同名電影,滑鐵盧之戰中老衛隊投入決死戰的鏡頭驚心動魄!這也反過來有助於我們理解舒曼的歌曲了。

      我們既可以從音樂中去感受歷史,也不妨有意識地從歷史與現實中傾聽音樂。儘管我們的想象力和內心聽覺同作曲家有天壤之別,儘管我們聽到的決不都是以諧和為主的美妙音樂,而是像先鋒派的作品。

      正像基音上的泛音所起的作用,豐富了音響也形成了不同的音色,你對人與史了解愈多,體驗愈深,你傾聽大自然中的天籟、人世間的人籟而有所得,那麼你所能感受的弦外之音也就愈豐富,許多偉大深刻之作,你也就會愈聽愈有味,常聽長新了。  [/COLOR]


[/INDENT][/INDENT]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7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8 06:40 | 只看該作者

【貝貝連載(一)】《辛豐年音樂筆記》― 21

[C]


審美我為主

――學會傾聽(六)[/SIZE][/COLOR][/C]


[INDENT][INDENT]XX君:

      那種對文學名著的廣告式的吹噓,英國文人毛姆是很不以為然的。他認為,這樣的濫捧到頭來只會引起自有見識的讀者的失望。

      他的話也可以啟發我們,對於被人不加分析地頌揚備至的「名曲」,也不必不加選擇地拜倒在地。讀樂經驗不多的人,很容易有天真而虔誠的「泛愛」,筆者也是一個過來人。

      正如文學中不少是測覽一二遍便可放下之作,可聽而無甚深意的音樂也相當多。這就需要選擇,選擇就需要鑒別。這談何容易!我們愛好者在人門以後,需要有意識地自我磨練的功夫之一就是鑒別力,這不妨藉助於「導遊」,但又不可倚賴「導遊」。也許首先要鑒別選擇一下你的「導遊人」。不要像叔本華說的,任別人在你頭腦中縱馬馳騁。

      據我的體驗,讀幾本音樂史是必要而大有益的(雖然我又不禁想到,徐志摩在講授文學課時告訴學生:「文學史是很有危險性的,」「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學是很殺風景的」),它可以引導你識其源,辨其流,對無涯樂海的風光作一遼闊的全景眺望。熟悉了音樂之流的來龍去脈,印證、深化了你自身的感受,眼界寬了,識別力也就會有所提高。

      我想我們讀樂史不必用學生念課本的辦法,而可在泛覽全書之後多留意那近代的一段,同比較熟悉的作曲家與作品聯繫對照而讀之。(我自己的經驗是有兩部樂史最有味道。一是朗格的《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二是朗多爾米的《西方音樂史》。)

      除了樂史,還想勸你翻翻樂人傳記和樂人談樂的書。其實這些也是一種樂史,而且是更具體生動的樂史。舒曼、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柏遼茲等人論樂的書不但很值得一讀,而且最好是不時地再去讀讀,以印證你自己傾聽中積累下來的感受。當然決不要以為大師之言「句句是真理」。對樂史也是如此。但如果對他們的見解不解,或難以信服,也便有了觸動,可以「帶著問題」再去傾聽、思索、體驗。這要比「無動於衷」地聽往往更能提高鑒別力。例如柴科夫斯基對布拉姆斯的不感興趣,強力集團對肖邦的貶低,老柴與柏遼茲對貝多芬九部交響樂的議論有同有異等等,都是讀了極有啟示也最能激發我們以新鮮的興趣去傾聽的。

      有那麼一批作曲家,雖然名登樂史,但其作品,有的可列於「妙品」,有些也許只能夠上「能品」吧?這類作品是值得一聽的。為了從對照、比較中獲得對不同樂風與流變等等的體驗,也是不可不讀的。但我們應心中有數,不必稀里胡塗地把此類「妙品、能品」混同於真正的「神品」,相提並論。隨便舉點例子,聖-桑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諸公的有些作品,恐怕就是如此。

      即便是真正偉大的大師們,難道就篇篇是珠玉?雖然索爾蒂頌揚莫扎特的音樂「無一句不美」,但樂史與傳記中明明記載著,他的有些產品是敷衍庸眾的遊戲文章,你又何必從中尋覓天才的靈感?為樂藝嘔心瀝血的貝多芬,至少也有一部樂曲,假如你想去搶購那唱片,我會毫不遲疑地奉勸你:聽聽廣播,了解是怎麼回事便夠了!此曲,即所謂《戰爭交響曲》(《惠靈頓勝利交響曲》)。

      我以為,我們既不必因其為某位大師手筆便斷定它值得頂禮膜拜;當然也不該一看那作者名聲不顯便低估了它。往往有這種情況:聽一部聲勢不凡詞藻華麗又有複雜技巧的大型協奏曲,你所得的實際感受,也許還抵不上一曲情真意摯的小品來得受用。甚而言之,我倒情願再聽一遍生氣勃勃的「輕」性作品(比方約翰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8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8 06:42 | 只看該作者
『辛豐年音樂筆記』連載到上一貼全部結束,謝謝大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59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19 06:05 | 只看該作者

【貝貝連載(二)】《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概況》 ― 1

  



[INDENT][INDENT]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INDENT][/INDENT]

[C]一、歷史的回顧[/C]
[INDENT][INDENT]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衝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湧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后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併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併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誌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裡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製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係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INDENT][/INDENT]


[/COLOR]
~~~ 音樂是流動的美食 ~~~ ◎◎◎ 美食是凝固的音樂 ◎◎◎              ―― 貝貝語錄 8-)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1

主題

1352

帖子

52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6
60
 樓主| michbb 發表於 2005-12-21 07:18 | 只看該作者
[C]對不起大家,昨天開始忙,後來又一直上不了網……[/C]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9: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