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劉伯承:常勝將軍之謎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9-5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1912年討袁護國到1949年解放全國,劉伯承經歷了無數次重大戰役。許多戰役出奇制勝,成為軍事史上的典範。那麼,其常勝原因何在?

    一、熟諳兵法

  劉伯承的第一位啟蒙老師伍賢書深諳兵法,精通武術。受他的影響,幼年時的劉伯承就常隨他練功習武。對老師講述的《水滸》、《三國》、《說岳全傳》等故事中的精彩戰鬥片斷和一些重大戰役他都能熟練講解,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劉伯承懷著「救民於水火」的崇高志向,投考了重慶軍政府陸軍將弁學堂。在將弁學堂,劉伯承開始接觸「步兵操典」、「射擊教範」、「兵器學」、「地形學」、「戰術學」、「築城學」等軍事課程。劉伯承幾乎把所有時間和金錢都用在了讀書上,他除了學習軍事外,還注意學習歷史,學習文學。二十四史里的許多文章他都讀過;《孫子兵法》既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傑作,又是中國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他時常翻閱,據說能一字一句地全都背下來,而且能熟練運用。在創辦紅軍大學期間,他還親自向學員講授過《孫子兵法》。

  劉伯承元帥不僅熟諳中國兵法,而且常常借鑒外國的軍事著作和著名戰例來豐富和發展我軍的軍事理論。1911年11月,劉伯承受黨的委派,進入蘇聯高級步校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又被推薦提前進入了聞名於世界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在蘇聯學習期間,攻俄語成了一大難關。此時的劉伯承已35歲,但面對語言關卻毫不氣餒。他常常清晨第一個起床,坐在零下15℃的操場上朗誦,夜晚最後一個入睡。有時,甚至在上廁所、走路時也把單詞寫在手上背誦。對於這一段的學習和生活,劉伯承在給朋友王爾常的信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余年逾而立、初學外文、未行之時、朋儕皆以為慮。目睹蘇聯建國之初、尤患饑饉,今日已能餉我以牛奶麵包。每思川民菜色滿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鑽研主義,精通軍事以報國之心。然不過外文一關,此志何由得達?乃視文法如錢串,視生詞如銅錢,汲汲然日夜積累之;視疑難如敵陣,惶惶然日夜攻佔之,不數日已能閱讀俄文書籍矣」。

  劉伯承藉助於俄文,閱讀了不少馬、恩、列、斯的著作,其中包括許多軍事論著;學習了蘇聯紅軍的各種條令和有關司令部組織指揮的知識,以及正規戰的戰術、游擊戰的戰術、軍區和野戰部隊的建設等較系統的軍事理論;也涉獵了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著名軍事家如拿破崙、蘇沃洛夫等人的事迹和論著,從而大大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

  回國后,劉伯承元帥在戰爭間歇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軍事著作。他譯的第一篇處女作是《蘇聯步兵操典》,後來又陸續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游擊隊怎樣動作》、《蘇聯紅軍政治工作條例》、《蘇聯紅軍在戰鬥情況中的政治工作》、《蘇聯山地鬥爭》等數百萬字的軍事論著,是我國少有的軍事翻譯家。

  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不是教條的理論。劉伯承元帥精通兵法,但他並不囿於書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東西靈活地運用於戰爭實踐,打了許多漂亮仗。

  《孫子兵法》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劉伯承元帥運用這些兵法時,並不視為金科玉律、一成不變,而是視實際情況而定,有時甚至利用敵人迷信這些名言,有意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戰勝敵人。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石家莊后,繼續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據當時敵情和統一戰線的政策,劉伯承率一二九師東進平定地區,阻擊西犯之敵,支援國民黨作戰,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創建太行山抗日根據地。

  根據敵人行動計劃,劉伯承判斷敵人要經七亘村向平定運輸軍需物資,即命令我軍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敵。果然,第二天,日軍輜重部隊通過七亘村時,我軍有意放過先頭部隊百餘人通過伏擊區,等輜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后,一陣槍炮猛攻,致使敵軍無法還擊,狼狽向回逃竄。這次戰役,除敵人少數掩護部隊和輜重逃回測魚鎮外,全部被我殲滅。

  七亘村戰鬥結束后,劉伯承預見到日軍向平定地區運送軍用物資的任務沒有完成,前方需要子彈和糧食急如星火,根據交通條件,七亘村是日軍前往平定的必經之路。敵人對中國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得常遵」的用兵道理,但他們卻迷信教條,認為我軍伏擊勝利后,必定已轉移他處,不可能在七亘村一帶再次設伏。於是,劉伯承以其神機妙算,在嚴密分析敵人態勢和情況后,再一次大膽在七亘村設伏,又消滅敵人數百名,繳獲騾馬數十匹。

  七亘村重疊戰乍看好象違背了兵書條文,其實正是劉伯承將軍熟悉兵法,靈活運用的戰略思想的體現。

  劉帥在戰術運用上的高超之處,非常人所能比。同樣是伏擊戰,有的是伏其救者,有的是伏其退者;有的是「利誘而伏擊之」,有的是「威脅而伏擊之」;同樣是殲滅戰,平漢戰役是「貓盤老鼠」,隴海戰役是「縱深閃電」,鄄城戰役是「拖刀計、回馬槍」,滑縣戰役是「猛虎掏心」,巨金魚戰役是「釜底抽薪」。這些戰役足以說明劉帥對兵法謀略已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地步。

      二、「三個半」戰略家

  劉伯承元帥被看做是中國「三個半」戰略家之一,人們常常讚譽他「料敵如神」,敵人也承認他「用兵神妙」;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甚至組織專人研究劉伯承的戰術,但到頭來卻還是敗在劉伯承的手下。

  劉伯承將軍常說:「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何為「五行?」「五行」即任務、敵情、我情、地形、時間,掌握這五要素是戰爭取勝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在每次重大戰役前,劉帥都要對這五方面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從而以奇制勝。著名的神頭嶺戰役就是一例。

  1938年,日軍為配合其津浦作戰,以三萬餘人的兵力向晉南、晉西發動進攻。為鉗制向晉南進攻的日軍,劉伯承決定率一二九師發動了長生口戰鬥,消滅了敵人一百三十餘人,擊毀汽車五輛。為了進一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劉伯承將軍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決定發動神頭嶺戰鬥。

  神頭嶺山嶺崎嶇,地形複雜,公路也是從嶺上通過,有的同志認為這種地形道路崎嶇、不便於我軍行動,而劉伯承卻決定以這裡作埋伏戰的戰場,他說,「這裡地形複雜,敵人的陸空技術兵種難以施展其長,騎兵也難以左右機動,選擇這裡,利於我隱蔽、埋伏、而不利於敵軍展開回施。」

  在具體部署這次伏擊戰之前,劉伯承親自到神頭嶺偵察地形。他發現,這裡的汽車路是從嶺上通過的,但司令部的參謀卻沒有在地圖上標誌出來,劉伯承嚴肅地批評他說:「這麼大的疏忽,能打勝仗嗎?做參謀必須細心,要象頭髮絲那樣才行」。由於他的細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錯誤。

  在兵力部署上,劉伯承在神頭嶺三面設伏。戰鬥打響時,由於我軍埋伏部隊偽裝巧妙,在發起攻擊前,進山的日軍一直沒有察覺。當戰鬥打響后,日軍步兵還沒來得及展開、騎兵還沒上馬、炮也沒架起來便束手就擒,只十來個小時戰鬥便結束了。連從潞城趕來增援的日軍一○八師團G尾部隊、十六師團林清部隊的一千五百餘人、除百餘人逃脫外,其餘全部被一二九師殲滅在神頭嶺上。

  這次戰鬥被當時侵華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流游擊戰術」、「八路軍游擊戰的典型戰術。」

  戰鬥結束后,長期在一二九師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說:「這種伏擊戰在我們外行人看來,簡直是近於「押寶」的戰鬥,但是偏偏劉將軍所籌劃的伏擊戰,簡直是打得百發百中。」

  這就是神算。

  1946年6月,國民黨部隊開始全面內戰後,蔣介石用重兵圍攻中原李先念部,同時加緊向蘇北等解放區進攻。當時,蔣軍向各解放區進攻的兵力已達一百六十萬人,其中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有二十四萬九千人。而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不過八萬人,而且分為兩個方向作戰,人力緊張,壓力也很大,但是,為了支援中原和蘇北作戰,把敵人吸引過來,遲滯蔣軍的全面進攻,劉伯承指出:

  「我們的鐵鎚首先要擊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大動脈――隴海線上!打亂敵人發動內戰的部署和時間表!」

  當時,敵人配備縱深六七十公里,到處設置封鎖溝和封鎖牆。按常規應先掃除鐵路以北的守備之敵,然後進擊隴海線,而劉伯承卻認為進行正面而有重點的猛襲,勢必出敵不意,給敵人造成防不勝防的趨勢。但解放軍要取得預期的戰役目的,突擊部隊就必須保持「閃電」般的戰術特點,那就是不可顧慮自己的側背,大膽撇開敵人的前沿據點,向縱深目的地挺進,對毫無防備之敵發起總攻。

  乍看起來,劉伯承的這種布置似乎有點冒險,但劉伯承正是利用敵人固若金湯的防守心理突襲正面之敵,使敵人防不勝防。同時,劉伯承在戰役的具體部署上也是非常嚴謹細心的,他在決定了主力突擊部隊的作戰行動后,又布置了地方武裝和民兵密切監視國民黨部隊前鋒據點。

  在劉伯承指揮下,晉冀魯豫野戰軍一出隴海線,不僅切斷了蔣軍東西交通幹線,吸引了正向華東進攻的蔣軍主力五軍、十一師等部回援隴海線,接應了中原解放軍突圍,而且成為解放軍戰略反攻的第一次試探行動。

  在巨金魚戰役中,劉師指揮更為出色。當時,蔣介石調集重兵,妄圖掃蕩豫皖蘇解放區,打通平漢線。由於敵人總是以幾個旅的密集隊形穩步前進,使我難以下手。劉帥毅然採取「釜底抽薪」之計,甩開正面敵人,向東二百里直插敵側背,突然攻擊巨野、金鄉、魚台,殲敵二萬六千餘人。敵軍還想繼續深入我解放區腹地,並佯渡黃河。劉鄧大軍則全然不顧,繼續在東線與華東野戰軍形成鉗擊徐州之勢。這是一次高度鬥智的競賽,蔣介石畢竟膽略不及,最後被劉鄧大軍牽著鼻子退了回去,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這三次戰役表面看起來都是險棋,但正因為險,才更出敵意料,才能出奇制勝。

      三、細心謹慎,再加上包天膽略

  劉伯承元帥有一句名言:「接受任務定下決心要有包天膽略」;在部署和指揮戰鬥時,要像「描花綉朵的姑娘那樣認真細心」。這是他百戰百勝的一個訣竅,也是他指揮風格的生動寫照。

  1947年8月26日晚,劉伯承率領大軍挺進大別山,當晚進到淮河北岸息縣、臨河一帶。這時,尾追的敵人先頭部隊距解放軍後衛部隊只有三十里,雙方已有接觸,情況緊急,部隊必須馬上渡河。原先,根據解放軍前衛部隊的調查,證明淮河可以徒涉,但在渡河前,上游突然降雨,水位上漲,部隊指揮員向劉伯承報告說不能徒涉,只能靠搜集來的十幾隻小船擺渡。

  面對洶湧波濤,計有三個旅的兵力及野戰軍指揮機關要從這裡渡河,僅十來只小船顯然是不夠的,弄不好,尾追的蔣軍二十個旅壓過來,解放軍將背水一戰,千里南征的種種努力也就毀於一旦。在這危急關頭,劉伯承沉思了一會兒,問部隊指揮員:

  「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嗎?」

  「到處都一樣深嗎?」

  你們實地偵察過沒有?是不是親自找嚮導調查了?」

  「能不能架橋呢?」

  劉伯承發出一連串的問題,得到的回答總是肯定的。為了讓部隊迅速渡河,劉伯承、鄧小平、李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鄧小平阻擊追敵,李達指揮渡河,劉伯承先行渡河、指揮已進入大別山的其他縱隊。

  第二天拂曉前,劉伯承來到渡口,手裡拿著一根很長的竹竿,登上渡船,不停地用竹竿試探著河水,當航行至河中央時,發覺水並不很深,就命令部隊立即架橋。後來又有一位飼養員,由於掉隊,牽馬徒涉過河,劉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隊徒涉,終於在追兵趕到之前全部渡過了淮河,當蔣軍趕到北岸時,河水漲了起來,把敵人攔在了北岸。

  事後,劉伯承嚴厲批評那位指揮員說:「粗枝大葉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緊要關頭,領導幹部越要親自動手實地偵察!」

  劉伯承元帥不僅自己心細如髮,對下級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向晉路大破擊戰時,一位參謀把自己標制的作戰地圖送給住在閣樓上的劉伯承審閱。劉伯承看后,問那位參謀:

  「這閣樓的樓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幾遍?」

  「是的」

  「我問你一個問題,這樓梯有多少級?」

  參謀窘住了,他不明白劉伯承為什麼問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問題。

  劉伯承笑著說:「我知道你沒數過。你應該懂得,不論是指揮員,還是參謀,都應該熟悉地形,對待戰場上的地形、地物,我們萬萬不能象對待樓梯那樣,自以為熟悉而給疏忽了。」

  「你過來看看,這座縣城你怎麼給搬了家呢?」

  原來,這位參謀把一座縣城的位置標錯了。

  由於劉伯承的細心嚴謹,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誤。

  1947年12月,由於劉伯承細心偵察,使師直總部脫離險境轉危為安,為保衛大別山又立戰功。那是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率野直機關在北麵店宿營的劉伯承一大早起身向村裡走去,想了解一下村莊的面目。他走著走著,忽然和一個早起拾糞的老農碰了面。

  他招呼說:「老大爺,起得早啊!你是哪個村裡人呀?村上住隊伍了嗎?」

  老農沒敢正視這迎面而來的老軍人,只是趕忙回答:「我是鄰村的,村裡住上了隊伍,隊伍修工事,可俺村裡樹木太少,弟兄們把幾棵棗樹都砍倒了,還說不夠,我張羅著看還有啥木料能使?」

  寥寥數語,使劉伯承立即警惕起來,他完全明白了老農報告的情況,鄰村肯定住上了敵人的隊伍,因為自己的隊伍既不會砍老百姓的樹,又不會在此地修工事,但他不能暴露自己,馬上機智地向老農說:

  「老大爺,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

  老人走後,劉伯承立即派一個參謀去弄清情況。僅僅過了兩三分鐘,乒乓兩聲槍響,不見參謀轉回。他更證實了自己的判斷,快步轉回司令部,三言兩語把情況講清后,立即命令警衛員去讓中原局轉移,然後自己率領村內野直機關鎮靜而勇敢地轉移。由於發現及時,部隊沒有受到重大傷亡,安全轉移后,與陳賡在平漢路勝利會師。

  據說,蔣介石在這次事件后曾像瘋子一樣臭罵他的國防部負責作戰的人:「專門給你們安上四五十隻現代化電眼睛,還鬥不過劉伯承的一隻眼睛!可恥!可恨!」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劉伯承一直是統領數十萬大軍的主帥,儘管工作很忙,但他還是千方百計地了解敵情,親自閱讀從敵軍手中邀獲的報章、雜誌、日記、公文和下級審訊俘虜,詢問敵方逃兵的記錄,因此,他對敵主要軍官的脾氣、秉性、所屬派性、地位、出身、作戰特點、行動規律等基本都能掌握,這就使他能夠在制訂作戰方案時,把敵人高級將領的指揮特點、行動規律包含在其中,使整個戰鬥勝券在握。

  在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深知日軍指揮官傲慢自負,目空一切,作戰時呆板地按照條令、操典、戰鬥文書行事的特點,便相應地制定作戰計劃,打了許多勝仗。響堂鋪一仗就是一例。抗戰初期,蔣介石數百萬大軍在日軍的進攻面前節節敗退,所以日軍也把八路軍當做蔣軍,不放在眼裡。

  1938年3月31日,敵軍有一百八十輛汽車將通過響堂鋪前往涉縣,劉伯承將軍定下決心,要在響堂鋪打日軍的伏擊,但是,日軍會不會臨時改變計劃呢?這是人們最擔心的問題。出自對日軍指揮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對敵情的了解,劉伯承指出,只要部隊注意隱蔽,不過早暴露行動意圖,敵人是不會改變行動計劃的。果然不出所料,那天上午敵人的車隊浩浩蕩蕩開進了我軍的埋伏圈,經過兩小時的激戰,全殲了敵人的汽車和押車部隊。這一仗使前來觀戰的國民黨軍東路將領不得不佩服劉伯承將軍的智謀。

  劉伯承元帥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基本態勢下,從游擊戰到運動戰、陣地戰,從小規模的戰鬥到百萬大軍對陣的大會戰;從單一兵種作戰到諸兵種聯合作戰,他都經歷過、指揮過。戰爭的對象、規模、樣式和特點都在不斷變化,但劉帥卻能以不變應萬變。

  無論什麼局勢,他都根據戰爭態勢把握全局、靈活用兵,運用軍事辯證法把戰略、戰役、戰術統一起來。細心謹慎,再加上「包天膽略」,這就是他百戰百勝的法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1: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