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天皇投降詔書成為右翼歪曲歷史的把柄

[複製鏈接]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8-15 09: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60周年。戰後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廣播、電視都要播送「玉音放送」―――即天皇裕仁親自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反省日本禍害亞洲及世界的侵略戰爭,而是斷章取義地截取詔書中「堪難堪之事,忍難忍之物,欲以之為萬世開拓太平」那一段話,製造悲情氣氛,要日本國民感謝並體恤天皇為「護持國體」、「圖謀帝國臣民之安寧、偕萬邦共榮共樂」的苦衷,激勵日本國民的愛國熱情。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不妨解讀一下《終戰詔書》的全文:

  朕深憂世界之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輩忠誠勇武之臣民如次:

  朕著帝國政府通告:茲已接受美英中蘇四國之共同宣言。

  始初,圖謀帝國臣民之安寧,偕萬邦共榮共樂乃皇祖皇宗之遺範,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所以宣戰於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至若排他國之主權,侵彼領土等所為本非朕之志也。然,交戰業已四載,朕之陸海將士勇武善戰,朕之百僚有司勵精圖治,朕之一億庶眾克己奉公,各盡最善;但戰局並未好轉,世界之大勢亦於我不利;加之,敵新近使用殘虐之炸彈頻頻殺傷無辜;慘害所及之甚實不可測。若繼續交戰,終將招致我民族之滅亡,進而更會破壞人類之文明。果如斯,朕將何以持保朕之億兆赤子,何以謝慰皇祖皇宗之神靈。此乃朕著帝國政府接受共同宣言之緣故。

  對始終偕帝國戮力同心致力於東亞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遺憾之意;對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之帝國臣民及其遺族,每當慮及,常五內俱裂。至若負傷、受災禍、失家業者之福祉,乃朕深切軫念之所。惟今後帝國所受苦難本非尋常,爾等臣民之衷情朕亦悉數知曉。然,大勢所趨,朕堪難堪之事,忍難忍之物,欲以之為萬世開拓太平。

  聯茲寄信賴於可護持國體、忠良之爾等臣民之赤誠,且與爾等臣民永在。若夫情激之至,濫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由此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如是者乃朕之最忌;宜舉國一家,子子孫孫相繼;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通道義,堅守志操;誓發揚國體之 精華 ,不累世界之進運。以此相期許,望爾等臣民體恤朕意。裕仁

  日本文學大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用「暖昧的日本」這個詞來形容日本近代以來的文明。這是一個經典的概括。日本人對加害國的侵略叫做「出兵」或「進入」,道歉詞句無非是「反省」或「對不起,過去的事給貴國及人民添麻煩了」等。日本天皇裕仁的投降書,也僅僅叫做「終戰詔書」。每年8月15日,供奉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和掩埋他們骨灰的日本愛知縣的三根山「殉國七士墓」,都會有成群結隊的日本老兵穿著昔日臭名昭著的日軍軍服,打著軍旗,挎著軍刀,吹著軍號來到這裡祭拜。他們為當年的戰爭無比自豪,不承認日軍曾經戰敗。按照天皇的詔書辯解說,那僅僅是「終戰」。他們對下一場戰爭依然充滿著希望和憧憬。

  1

  日本學者千本秀樹在《天皇制的侵略責任與戰後責任》一書中說:《終戰詔書》不存在戰敗認識。

  過去,中國和各戰勝國的教科書中都說「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從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被接受這一點看,此說也不算錯。不過,若細讀天皇的《終戰詔書》及其政府聲明,從無「投降」二字,更談不上「無條件」,而且不存在戰敗認識。1945年8月,天皇致盟軍的回復中明確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變天皇統治大權」為前提的。《終戰詔書》儘管明確表示發布《波茨坦宣言》的是美英中蘇四國,但戰爭的期限則被限定為「四年」。因為裕仁認為「大東亞戰爭」是向美英發出宣戰布告以後的戰爭。對中國所進行的侵略戰爭,似乎就根本沒存在過,一概不予理會。

  「所以宣戰於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侵彼領土等所為非朕之志也。」把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說成是為了「自存」,這種扭曲措辭,充分暴露了裕仁及其親信試圖集體篡改歷史的形象,將「帝國」與「東亞」分離開來,在此基礎上重新組合,以此佯裝自己身上不存在通過發動一系列「排他國之主權、侵彼領土」的侵略戰爭而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以隱藏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正是與美英兩國開戰的主要原因,其根本之處就是迴避天皇裕仁的戰爭責任。

  再看1941年12月8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的《開戰詔書》,它開宗明義地「對美國及英國宣戰」,理由是日本帝國之存亡「瀕臨危殆」,不得不發動這場旨在「自存」、「自衛」的戰爭。《開戰詔書》承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以後中日之間全面爆發戰爭的事實,卻又稱該戰爭暫時已經結束,眼下日本與「國民政府」處於「善鄰」關係之中,這樣一來,似乎這場侵略中國的戰爭在1941年12月就已經不存在了。《開戰詔書》說:「曩者,中華民國政府不解帝國之真意,濫滋事端,攪亂東亞之和平,遂致與帝國執干戈,茲已經四年有餘。幸而國民政府發生更新。帝國遂與之締結善鄰之誼,達成相互提攜之誠。然,殘存於重慶之政權,恃美英之庇護,仍不改兄弟鬩於牆之念。」

  雖然說「中華民國」方面「攪亂東亞之和平」,把戰爭的責任轉嫁給了中國,但還是承認:長達「四年有餘」之間,大日本帝國對中國「執」了干戈,兩國之間曾經處於戰爭狀態。現階段,日本已經與更新的國民政府「締結善鄰之誼,達成相互提攜之誠」。而這個更新的國民政府指的是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漢奸汪精衛政權。同年11月,日本和汪偽政權締結了所謂的《日華基本條約》,只承認汪精衛政權為正式政權,以此作為對「庇護」重慶國民政府的「美英」「宣戰」的理由。《開戰詔書》指責「美英兩國支援重慶殘存政權,助長東亞之禍亂,藉和平之美名,欲逞東亞制霸之野心」。辱罵美英兩國的話語恰恰暴露了日本自己的企圖。從《終戰詔書》的措辭中似乎已經看不到中日戰爭的痕迹,就因為它是遵循《開戰詔書》的邏輯炮製出來的。

  《終戰詔書》中「始初,圖謀帝國臣民之安寧,偕萬邦共榮共樂乃皇祖皇宗之遺範,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的措辭,把裕仁自己扮演成「民族」與「人類」的救世主。這樣一個新的神話就構建出來了:「接受共同宣言」,是因為「敵人」「使用」了「新」的「殘虐的炸彈」,為了阻止更多的「無辜」被「殺傷」,也為避免「我民族之滅亡」和「人類文明」的「毀壞」,天皇作出了「聖斷」,因此,裕仁是「日本國之救世主」,「人類文明之守衛者」。

  為了迴避天皇裕仁的戰爭責任,日本政客不惜捏造歷史,消除裕仁即位以來參與戰爭的痕迹,抹消他作為大元帥時時常發出的決斷的後果。

  關於日中戰爭,裕仁裝作一副根本沒有發生的樣子,企圖開脫自己的戰爭責任。即使決定對美英宣戰,也強調自己是作為沉默者的形象出現的。裕仁說:「12月1日,閣僚與統帥部聯繫御前會議召開,會上決定開戰。當時我覺得,即使反對也不會起作用,所以保持著沉默。」

  由此可見,《終戰詔書》是以免除裕仁戰爭責任的形式在歪曲歷史,是戰後日本一系列右翼言論的出發點。

  阿巴斯通訊社東京分社社長羅貝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0: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