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時代的側影:中國1935(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8-13 0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8月15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關於抗戰的記憶已經很多,但我們的民族,我們百姓在那一段血與火的歷史中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那一幕幕真實的場景卻鮮有人提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大型紀錄片《一個時代的側影―中國1931―1945》的推出,將彌補這部分空白。此片首次採用編年體的敘述方式,從社會學和民間史的角度,全面、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抗日戰爭這個特殊時代的社會圖景,展示了一個民族在特殊年代中爆發的驚人力量。[/FONT][/SIZE]


2005年08月09日 16:01 央視《見證》

[CENTER]1935年4月美濃部達吉博士在家中改訂自著[/CENTER]

  1935年,南京已經建設得頗有現代都市的風範。自從八年前被定為首都以來,氣派的中山大道被建起來了,一批風格各異的私家官邸、使館洋樓也興建起來了。小火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每日在市區隆隆駛過。秦淮河畔張貼著「實行新生活,禁止煙賭娼」的標語,真正熱鬧的,則是夫子廟的茶社。1935年的南京城有近300家茶社,「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描述了這個六朝古都的市民早上去茶館喝茶,晚上去浴室洗澡的悠閑生活。這一年南京成立了推廣京崑劇藝術的票房「新生社」,還成立了一個發展圍棋的群眾文藝組織「公餘聯歡社」,中央大學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擴建計劃,一切都在朝著促進南京的首府氣派的方向行進。只有市中心新街口廣場上那枚巨大的炸彈模型似乎在提示著人們勿忘國恥。
  元旦這天,南京市中心的陶陶大劇院公演一個業餘話劇社排練的《玩偶之家》,19歲的小學女教師王蘋扮演娜拉,由此引起了一樁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在台下看戲的小學校長認出了王蘋,認為有傷風化,宣布將她辭退;南京市教育局以「一個戲子豈能為人之師」為由,通令南京市各校不得再聘她為教師;王蘋的父親把她鎖在小閣樓上,逼她儘快出嫁。對於王蘋的遭遇,一時間,各大報紙展開了「娜拉與婦女自學」大討論。各大城市並沒有因為南京的這場「娜拉事件」而停止上演《娜拉》,這部戲反而愈演愈烈,1935年竟成了中國的「娜拉年」。
  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王蘋的命運。一個月後,王蘋背著家人逃出小閣樓,十個月之後,她成為一名專業演員。19年後,她成為我國第一個電影女導演,執導了《柳堡的故事》、《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知名影片。
  與此同時,北平太廟舉行了一場《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從元旦開始,為期一周。展覽會得到魯迅的大力支持,他將自己歷年收存的青年木刻家的作品全部寄來,各地的木刻作者也很踴躍,展出了古代木刻作品60餘幅,現代版畫百餘幅,外國創作70餘幅,以及中外木刻書籍畫冊30餘種。
  在清華大學執教的朱自清一向對民間文藝和青年創作有興趣,因此於5日這一天特地進城參觀,他發現很多作品是表現農民和工人的生活的。這一天天氣不好,陰雲密布,行人不多,街頭蕭索。
  此時在北大三年級讀書的江蘇青年朱穆之寫到,自從國民黨的憲兵三團去年到北平后,到處白色恐怖瀰漫。「街上的行人越來越少,顯得空空蕩蕩,可以在東西長安街的中間踱步。王府井算是最繁華的地方,也是行人稀少。甚至東安市場也冷落得象一座古廟。」
  同樣是元旦這一天,以「奮進」為題的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片廠元旦聯歡會上,歌舞演出、同仁團拜、明星聚會,熱鬧非凡。在這一年裡,已經開始出現相當成熟的有聲片的中國電影業,正處於中國無聲片的巔峰。
  電影業的興旺使演員這個職業備受關注,明星更是如此。當時片酬最高的是影星胡蝶,2000圓(合今6萬元),但其中1000圓為現金,另外1000圓為股本入帳;其次阮玲玉,1000圓(合今3萬元)。普通演員月薪最低起點為30圓(合今1000元),較高的為數百銀圓。
  30年代的上海,人口已從一個世紀前的20萬激增到350多萬,由原先的一個三等縣城一躍成為僅次於倫敦、紐約、東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在上海一個月的平均生活費,相當於東京的兩倍。作為當時最國際化的大城市之一,上海最多時雲集了58個國家的8萬多外國人。1935年後上海的街頭,甚至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冷戰」場面:中午時分,英國商人和德國商人在外灘道路上擦身而過,相互間根本不致意而是高昂頭顱走向自己國家的俱樂部。
  這一時期,「去上海」甚至成為了許多西方年輕人的青春夢想,而先行冒險者也紛紛受邀在家鄉報紙上撰文造勢。一位在上海做巡捕的英國人在倫敦報紙上寫道:「上海是我見到的最好的城市,任何一個英國城市都落後它100年……夜晚燈火闌珊像是過狂歡節,管弦樂團在河畔公園演奏,每分鐘都有一輛最新款式的美國小汽車從眼前開過,交際舞會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2月21日早晨,一艘懸著蘇聯刀斧頭旗的郵輪「北方號」停靠在上海吳淞口碼頭,泊位前,有一男一女成了全場的焦點。他們是京劇旦角泰斗梅蘭芳和「電影皇后」胡蝶女士。他們正準備前往蘇聯,弘揚中國文化,交流現代藝術。
  梅蘭芳的藝術早在20年代即風靡全國。至30年代初,他更是如日中天。1930年訪美,獲兩大名校博士學位。胡蝶在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的旗開得勝,成為當時演藝界的當紅影星。1933年元旦,在上海《明星時報》發起的「電影皇后」評選活動中,25歲的胡蝶榮膺「影后」桂冠。
  出行前,上海各界為他們送行,氣氛很是熱烈。 大家期待這兩位藝術家可以擔負起國民外交的使命。與他們同行的還有中國駐蘇聯大使大使顏惠慶。他是位老資格的外交家,知道中國面對日本的威脅時,需要蘇聯伸出友誼之手。
  1935年3月在上海,一家取名錦江的川菜館正式開業了。開業這一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就連當時上海灘上的頭面人物楊虎和杜月笙也前來棒場。這家餐館的主人,是一個名叫董竹君的美麗女子,21年前,她憑自己的機智勇敢跳出青樓,追隨革命黨人夏之時,一度貴為四川都督夫人;1929年,董竹君同丈夫離婚,帶著四個女兒出走上海,這一事件轟動了成都,不久,四川的報紙登出了「夏之時家中難都督,將軍街走出女娜拉」的報道。
  誰也沒有想到,這家不起眼的飯店後來成為聞名上海的大飯店,董竹君也成為有名的實業家。她周旋於上海灘的權貴大亨之間,同時又秘密掩護共產黨人,贏得了人們的廣泛尊敬。1951年,公私合營時,董竹君主動把當時價值三千兩黃金的錦江菜館和錦江茶室奉獻給了國家,此後,她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享受了半個世紀的榮譽。


[CENTER]1935年6月20日,中國首任駐蘇大使蔣作賓向日本天皇呈遞國書以後攝影[/CENTER]

  1935年,南京已經建設得頗有現代都市的風範。自從八年前被定為首都以來,氣派的中山大道被建起來了,一批風格各異的私家官邸、使館洋樓也興建起來了。小火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每日在市區隆隆駛過。秦淮河畔張貼著「實行新生活,禁止煙賭娼」的標語,真正熱鬧的,則是夫子廟的茶社。1935年的南京城有近300家茶社,「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描述了這個六朝古都的市民早上去茶館喝茶,晚上去浴室洗澡的悠閑生活。這一年南京成立了推廣京崑劇藝術的票房「新生社」,還成立了一個發展圍棋的群眾文藝組織「公餘聯歡社」 ,中央大學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擴建計劃,一切都在朝著促進南京的首府氣派的方向行進。只有市中心新街口廣場上那枚巨大的炸彈模型似乎在提示著人們勿忘國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8-13 08:23 | 只看該作者
[center]

1935年9月東京、上野「新東京」


1935年南京舉行軍事演習,圖為行政院長汪精衛在聽取軍方的彙報


第一任日本駐華大使有吉明(戴禮帽者)到中國上任


華北的富源――棉花


華北局勢的中心人物第29軍軍長宋哲元


梅蘭芳(左2)、顏惠慶(左3)與胡蝶(左4)等前往蘇聯


阮玲玉出殯時的情景


汪精衛遇刺后的混亂場景


中國駐蘇大使蔣廷黻(左1)前往蘇聯赴任


1935年11月16日陸軍特別大演習第45連隊儀仗兵[/cente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2: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