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郎自傳。《拾舊沙河夢》004。市井一瞥

[複製鏈接]

1090

主題

1091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3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2-8-8 16: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郎。《拾舊沙河夢》004。市井一瞥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四。古鎮尋蹤(4) 一一 市井一瞥

從沙河橋頭沿沙河路二段西行,背靠著磨刀梁山側,多是鋪面和民居,房舍也多是板壁平房樓房。鋪面多是由集體或個體經營的各種工坊和日雜小店,1個人或幾個人,規模不大。規模大的是正對橋頭的沙河供銷合作社,記不清冠名是「安樂」或「紅光」了,佔有兩三個鋪面。業務範圍上,它與百貨公司類似,主營副食百貨五金服裝,但經營規模要小得多,10來個店員,不細分門市,只是將商品按種類分為不同的櫃檯出售。它早晚營業時間,要比國營商店長,土特產商品種類不少,所以居民們也喜歡光顧,覺著方便。開門時卸下門板,打烊時要再安上,是一種要力氣的活,多是男店員做著,女店員看著,久之成了習慣,做者做得自然,不做者覺得應該。
供銷社旁是修鞋社,門面不大。裡面安放有修鞋的縫紉機和其它機器設備,不光修鞋,也修電筒汽燈,配鑰匙,釘銅鐵衣扣等。門臉上支著遮陽,防止日晒雨淋,有3 - 4個修鞋匠人,挨排坐在矮凳上,身邊放著裝修鞋家什的木箱,前面放置木椅,供客人坐等。那時人們都愛惜物品,舊了破了,首先想到的,不是丟掉再買,而是看是否能修補好繼續使用。客人拿著或穿著鞋來,要先檢查鞋況,能不能修補,能修,則先議價。客人同意后,若鞋要大修,如貼個鞋面重做鞋跟穿幫補底等,需要用店裡機器,則放在一邊,說個時間,待修好后再來取。若是小修,如脫線掉扣加掌等,則當時就拿出針錢縫上,補上鞋扣,按大小剪裁皮革橡膠成掌,用鞋釘釘上。費錢不多,補好又可穿一段時間。修鞋匠也為顧客擦皮鞋打蠟,但不是主營業務。
修鞋社側邊是鐵匠鋪,或叫白鐵鋪,裡面燃著火爐,學徒拉著風箱控制著火候,鐵匠師傅揮錘鍛打著坯件,打制柴刀斧頭鐵鏟通條,水鉤門栓牆掛床扣,大大小小的家用器物銅鐵配件,為客人定製或擺在案板上售賣。也做修理,使用的是熟鐵皮或銻鋁鐵等合金壓制的鐵板鐵皮,因其呈灰色或銀白色,故又稱為「白鐵」。如銻鍋鐵鍋破了一塊或燒穿了底,則手工打制鍋底焗上或用白鐵皮裁剪釘好,若木盆的鐵絲斷了或陶土水瓮破絲裂縫,則用灰漿粘合再用鐵絲扭緊箍好,修舊如新。

再過來,是婦幼保健院。保健院總是有很多母親帶著幼兒,按期來做體檢,了解身高體重發育狀況。醫生做出針對性建議和治療,如注意飲食防營養不良,補鈣防雞胸,護理照料防皮疹癬癰跳蚤虱子等。但主營是種痘和注射預防疫苗,政府關注人民身體健康,花了許多錢在這上面。幼兒均需免費接種疫苗多次,包括結核水痘麻疹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肝炎腦膜炎等,以及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的預防,取得可喜的進步。在文革之前,已經徹底根絕了天花霍亂鼠疫傷寒四大烈性傳染病,減少了其它疾病的傳抪,將嬰幼兒發病率死亡率控制在很低水平,為世界各國作出了表率。
保健院旁是中醫診所,二層樓房,對著理髮店。有3 - 5位坐堂郎中,多穿長袍大褂,留著鬍鬚。能在縣城坐堂,醫術都挺不錯,上門病人很多,遠近都有,重症需收治在二樓住院治療觀察。最有名氣的郎中姓沈,四五十歲光景,面相慈和清瘦,跛著一條腿,據說是小時得病後遺的,大家都叫他沈拐子。他看病認真,望聞問切做得到位,開方也考慮病人的經濟狀況,盡量不開昂貴藥材,只選便宜實用效果良好的中草藥或自配丸散膏丹,很有口碑。他有個女兒,歲數與我差不多大,認識,好象在紅衛二校上學。從小就在父親身邊,觀察施醫流程,識別和炮製中草藥,培養著學醫基礎。上學路過診所,常見她小小年紀,倚在窗前,搖頭晃腦地唱念著湯頭歌訣。後來長大后外地工作回家探親時,偶爾路過診所,從窗外看進,見她已長大,女承父業,忙碌著為病人看病開方,沉穩端莊,成了一位合格的中醫師。

診所出來,是一條石梯子路,向上爬坡,半腰上橫向排列出幾條窄窄的石板街和重疊毗連的板壁房居民住宅,小學同學張仁和胡先萬程光清羅遠貴譚地玲劉澤蘭等家住此處。二段其它同學住在父母單位的,是李萬清王愛平向建中羅萬榮郭小林等。石梯底下公路邊,有中學同學易紹文家。他家旁邊,鈄對著百貨公司,是一家副食小店,經營方式靈活,早開晚關,賣油鹽醬醋茶,針線肥皂火柴草紙,一兩二兩都賣,幾分錢生意也做,頗受歡迎。家中燒鍋了,發現缺了調料,趕快去買了來救急還能趕趟。
副食小店旁邊,是一家土雜店,售賣本地土特產生活用品。從山上砍下野葛籐荊條,小指粗細,可編製桶簍籃擔撮箕籮筐等,拿來打粗用,裝土泥裝石頭,用於各類基建工地上,結實經久耐用。也可將葛籐荊條剖成細條,用來編織常用傢具,如書架衣箱籐椅窗帘等,即實用又美觀大方。
另外也有許多竹製品,與籐製品類似,但也有其特點。一是竹料差別很大,可塑性也大。粗大的楠竹可做建築用腳手架,也可做傢具如夏天用涼床涼椅等。細小的水竹等,韌性好,抗拉力強,可做成釣魚桿,或片成細如髮絲的青篾,做成舀杓面篩,或織成涼席。一張大雙人床的涼席,可反覆摺疊成筆記本大小,而篾絲依然柔韌,並不脆斷。還有薴麻搓的麻繩麻鞋,土織布袋和蚊帳被褥等。
也賣土陶製品,碗碟盆盞鍋罐壺缸,由鄉下匠人做出成型,放入土窯里燒制的,也分粗燒細燒,上釉塗彩等,那時沒塑料製品,金屬用品較貴且不符合用途,如熬湯熬藥的瓦罐,醃菜泡菜的有沿裝水罈子等。這些土特產品,便宜又實用,在下川東很暢銷,受歡迎。我就曾買過涼席,帶到武漢家中使用。我大妹向萍80年代初,去天津上學和工作,就帶過去了兩個泡菜罈子,至今還在使用。
再過去,是一家小吃店。早上賣豆漿稀飯包子饅頭油條湯圓炸餅鍋盔麵筋等早點,主營則是麵條和包面,生意興旺,常常排隊。小吃店繁榮,是因為它「背靠大樹好乘涼」,旁邊緊鄰著「中國共產黨萬縣沙河鎮委員會」和「四川省萬縣沙河鎮人民政府」,這是鎮行政管理權力機構,簡稱「鎮委」。來辦事的人多,走累了走餓了要等待,就到店裡坐坐,吃點東西,恢復疲勞。

鎮委正對著百貨公司。靠沙河路邊人行道,築起一道約2米高的圍牆,白灰塗壁,青瓦蓋頂。鐵柵大門,慣常總是開著,供人們進出方便,顯示出能聯繫群眾。大門進去是一塊不大空地,可停幾輛車。要進大樓,先得沿10餘級石階拾級而上,石階兩側是抬高的花壇。大樓有5 - 6層,磚木結構現代建築,紅色門窗,白色牆壁,窗明門亮,依山坡矗立,底層也要比公路高上5米左右,莊嚴肅穆,睥睨四顧,頗有一翻威嚴。樓內是行政科室,黨政一體,聯合辦公。其實鎮委並沒有看著那麼威嚴,人們可以自由進出,找幹部簽字蓋章,或討論商量待辦某事的進程,人來人往,鬧哄哄地,象趕集一樣。
鎮委左手邊,是5米寬的石梯子,沿鎮委圍牆外拾級而上。百來級石階爬完,半坡上是個分岔路口,左側岔路延伸,是鎮屬機關單位及家屬區,右側岔路連接先前提到過的幾條窄街陋巷,從中醫診所旁的石梯路下行,可重新走回沙河路。正對著石梯子,兩條岔路口圍繞著的,是沙河子最大的公共廁所,男廁內有40左右的蹲位,因為處於鬧市,上街的人多,入廁的人也多,石梯子爬上快下的人流絡繹不絕。政府為人民考慮周到,知道人民的需要,在這樣寶貴的地皮上建立公廁,解除人們內急,免費為人們提供方便,是件可稱道的好事。

石梯子底左側不遠,是自行車修理鋪。那時自行車憑票供應不好買,也金貴,要積攢幾個月工資,跟現在買輛汽車差不多。有了自行車,風雨騎行,馱貨帶人,用處極大。不過若使用頻繁,損壞也快,自己要經常保養,清洗除垢,潤滑打氣等。如遇零件損壞,車胎扎破,有人就把車推到鋪子,由專業人士修理,比較放心。也有人心疼花錢,自己買來工具材料,試著修理,但業餘哪及專業?常常是對付著矯正毛病,湊合著使用,騎行起來,除了鈴鐺不響,全車吱吱吚吚地到處亂響,影響心志,不勝其煩。
繼續西行,是沙河書店,面對著防疫站和工商聯。是幢4層磚房,門面堂皇,大門上有牌匾,黃底紅字,是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新華書店」,當然真跡不會在這裡,這是複製品。新華書店銷售書籍字畫,中小學教材,也有黨和政府的政策法令編纂文集。進門來看書買書的人不少,節假日,更是擁擠嘈雜,人頭泘動。萬縣是農業縣,百萬人口,大部分是農民。農村區鄉都沒有象樣的書店,象農牧林副土肥水種防蟲治病農業科技方面的書冊雜誌,少得可憐。所以,每逢縣裡召開會議,來開會的眾多鄉村代表,有人自己想買書,或是受人之託買書,趁著休息時間,都會跑到書店來看一看翻一翻詢問幾句。買到買不到的都有,書店內混雜著高興和失望,隨著人潮的涌動而泛濫著。
書店隔壁,是沙河照相館。文革之前,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照相器材生產難度很大,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相機,有人一輩子,都沒有照過一張相片。照個相,是個稀罕事,也是個花費的事,多是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照個全家福。人們要照相,就得去照相館。照相館里,還使用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立式照相機,式樣陳舊,技術相對落後,比起西方國家來,至少有50年以上的差距。直到文革後期,上海才有工廠,試製海鷗牌單反立式相機,青島有工廠生產黑白膠捲,私人才逐漸開始擁有照相機了,照相也變得容易起來。
照相館旁是中學同學鄧海華(節約)的家,開有一家門面,櫃檯上賣煙酒和副食。相鄰著包子鋪,在鋪子門口大鍋上碼著高高的蒸籠,蒸著包子饅頭蒸餃花捲等。這家鋪子的水煎包色香味美,在沙河子很有名氣,吃客眾多。文革前,我家也曾在包子鋪旁邊住過一段時間。
包子鋪往前是一溜居民住宅,位於48隊周圍,並延續到山腰半坡,有石梯連接散布的民居,同學楊建明牟小梅向渝等,家都在附近。轉過48隊那彎道,走100餘米,是財稅局的家屬大院,圍著院牆,大院正門面對著郵局。文革初期,我家從包子鋪旁邊搬到大院內的一套房,住了兩年。大院里小孩多,比鄰的有同學王愛平弟兄,王愛明弟兄,郎向東,陳念南陳興國姐弟等。
大院過去,還有幾個單位的住宅院。然後約有100餘米左右公路,兩側路邊都空蕩著,沒有房屋建築,這是故意留下的隔離帶,因為往前就是地區油庫。油庫約200-300米長,與漁場相對,延展到萬一橋。正對萬一橋的山坡,逶迤向上延伸,是背倚磨刀梁的山灣水庫,供應萬縣市和沙河子部分用水。周遭座落著許多房舍,這是汽車48隊的職工宿舍區。沿油庫路邊,修起兩丈高的厚厚的白灰圍牆,把油庫整個包容在內,孤立起來。兩頭都有公路供車進出,無車時則關閉大柵門,保安扛著槍守衛,可謂戒備森嚴。
巴郎  記於20191211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7: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