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美國人: 懷念那個人人平等的年代

[複製鏈接]

8500

主題

8690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654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19-10-13 2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美國人:   懷念那個人人平等的年代


陽和平拒絕投資股市,也沒有選擇通過跨國公司到中國來工作,因為他覺得如果那樣做,自己的感情「可能會站在帝國主義」一邊,而這是良心上不允許的

去年見陽和平,趕上他住在沙河農場的最後一個夏天。沙河農場是寒春、陽早夫婦一手設計的,一家人在這裡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如今兩位老人先後去世,這個農場也面臨著被拆遷的命運。

一年以後,陽和平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已經不住在沙河農場,搬到了任教的大學附近,租房住。

在中國媒體上,美國人寒春和陽早常常被描述為高尚的人,偉大的戰士,放棄優越條件來到中國。但陽和平覺得不是那麼回事,「我父母是到中國找出路來的,對他們來說,到中國來是一次解放。」

平時,陽和平不看電視,因為「電視沒法看,新聞沒法看」,偶爾看看連續劇,像《井崗山》《長征》《恰同學少年》等一批主旋律劇,他倒是全看了。

父母的故事

父母親的故事,陽和平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對人講述過多少次了。那是一對美國人如何受到共產主義的感召到中國來尋求出路,並結為連理,留在這裡繼續奉獻的故事。寒春和陽早共孕育了三個子女,其中陽和平是長子。

母親當年為什麼來中國?陽和平覺得,對於當時的母親寒春而言,中國是唯一的出路——一個1921年起就曾在美國搞核物理方面進行鑽研的科學家(與楊振寧同學),發現自己不管搞什麼研究,最後都會被軍方利用,變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部分,她覺得自己手上有血,所以必須放棄。

1948年,寒春來到中國,經宋慶齡安排到延安從事農牧業技術工作。次年4月,她和也是來自美國的陽早在瓦窯堡的一個窯洞里結了婚。自此,夫婦二人一生與農場和養牛結下不解之緣:改造進口的蘇聯農具,利用風車設計擠奶設備,研製彈性無毒橡膠,甚至七十多歲從頭開始研究胚胎移植,直到在沙河農場培育出新型牛群品種……

2003年,陽早去世,2010年,寒春也告別世界。他們在中國相遇,也在這個國家告別。母親的追思會上,與許多在場參與者的情緒激昂相比,陽和平看上去格外平靜和理性。他的發言中有一句「不要喊口號」,「中國人老覺得她們多偉大,放棄了很多,其實沒放棄什麼,他們的一生非常幸福,干自己喜歡乾的事,而這個恰好符合人民的需要。」

直到現在,陽和平兄妹三人都認為,「父母那一輩真幸運,在毛澤東時代可以不為個人的小圈子著急,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投入到中國的生產建設里,可是現在的大環境沒了。」

懷念那個人人平等的年代

文革爆發的時候,陽和平剛剛十幾歲,正是世界觀形成的時候。像那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那場運動對他的影響「非常厲害」。特別是後期對馬列原著的通讀,令他至今難以忘懷。

1969年,陽和平到北京紅星工廠。第一年還跟其他工人一樣,學習生活都在一塊兒,但是後來便開始「裡外有別」了,不讓外國人參加學習。有一次,上面組織學習六篇馬列原著。組長說,和平啊,今天晚上的討論你可以不參加了。陽和平說我想參加。「不,你可以不參加。」組長說。陽和平氣壞了,賭了一股氣,不讓參加那就自己讀,花了好幾年的工夫,他讀完了馬列原著。正是這套論著,對他後來的世界觀形成起到極為關鍵作用,甚至後來的美國之行,這本書在他的身體里復甦,並漸漸得到印證。

「現在人們都對提出階級或階級鬥爭特別反感。但是現在,中國有權有勢的不是工人階級,這個是事實。」

在陽和平看來,他所在的沙河鎮拆遷是一個具體的例子。「老百姓住得好好的,開發商要把沙河地區給改造了,改造了就要把老百姓給趕走,趕走了就得政府出面,上面的街道都寫的是『以人為本』,是以開發商的人為本呢,還是以當民的人為本?」

採訪中,陽和平有過幾次哽噎,但唯一一次掉眼淚,是在說到「對毛澤東時代的懷念」。

他至今最嚮往的仍然是毛澤東時代,他懷念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977年,他待在曾經的光華工廠3個月。後來有很長時間,他一直琢磨不通自己為什麼老懷念在光華的生活,現在總結出來了,就是因為「那個時代工廠里一個平等的關係」。再後來,置身美國多年,他也沒有找到那種平等感。當然,那種關係只屬於過去的時代,只屬於當年的光華工廠,只存在於陽和平的記憶里。也正是因此,才令他面對今天社會的種種拜金、信仰虛無現象而深感痛苦。

幸好學了馬列主義,他懂得「歷史長河」到底是怎樣的時間概念。陽和平一直記得父親陽早曾說,革命鬥爭要有歷史感,要有鬥爭感,要有幽默感。因為父母也是這麼過來的,在中國那麼長時間,他們也並非一帆風順,「就是鬥爭,各種各樣的鬥爭,人活著,社會裡就有鬥爭,但是你懂得這個歷史趨勢,懂得鬥爭的根在什麼地方,你把這看透了,看懂了,你就知道這東西是暫時的。」

陽和平說,母親人生的最後幾年過得很悲觀,對於中國後來發生的變化常常感到不解和失落,他便告訴母親,眼前有些東西是暫時的。

今天一些社會現象讓人憤怒

與父母一生堅定地信仰共產主義相比,陽和平的思想之路走得曲折而艱困。

文革結束后,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對於眼前的一切,陽和平產生了困惑:市場經濟到底什麼東西?那時最流行的一句話是,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八十年代初,陽和平覺得這話是對的,但腦子深處「馬列主義的東西和主流經濟思想老打架,特別混亂」。二十年以後,陽和平覺得自己才弄懂「有些東西為什麼是錯的」。

21歲那年,陽和平去了美國,一邊做工人,一邊念書,花了七年時間才畢業。1988年又開始讀研究生,到1997年才拿到文憑。

在美國的幾十年,陽和平完全有機會躋身中產階層,但他不認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們總以為有車有房好像就是奮鬥目標,你到美國後車也有了房也有了,照樣受壓迫,這是一個生活水平的問題,不是地位的問題。人的地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物質是兩個概念。」

當年之所以選擇「去」美國,陽和平說是因為好奇。但到了美國,他卻陷入另一重迷茫。研究生期間他在私人公司當白領,但同時他還有一些左派的朋友,同時跟唐人街里的偷渡者保持聯繫。與好幾個群體同時接觸,就好像同時生活在好幾個世界里。

就是在那時,他經歷了信仰危機,曾經所信仰的一切都被妖魔化,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精力去反駁,只是一步步退,好像打敗仗。到最後,有一個地方退不下去,那就是:美國是帝國主義。「這是不可否認的東西,所以從這兒就開始一步步反思,慢慢才能弄出來,哪些東西是真的,哪些東西是假的,哪些是歪曲的,哪些是片面理解的,對社會主義,對馬列主義,對毛主席,慢慢才有一個新的思路。」

陽和平並不否認,今天的中國有時很讓他憤怒,「黑煤窯、黑磚窯,還有強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特別多。」

但憤怒歸憤怒,人到中年,陽和平還是回到了中國。

陽和平說,他回來不是找出路,而是因為「在美國三十多年,想跟他們玩玩同化,同化不了」。這才是特別難的,表層上同化了,實質上不行,他們喜歡看的電視,他們喜歡開的玩笑,他卻覺得沒意思,尤其是「美帝國主義」那套,陽和平不能接受。

回中國的想法很早就有,但沒有條件——孩子小,跟愛人沒離婚,到中國參觀可以,但生活是另一碼事。後來孩子大了,也離婚了,他就又開始考慮是否回中國了。對他打擊最大的,還是九十年代美國發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明明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卻還像伸張正義似的……美國人自己不太會教育自己,第三世界國家把帝國主義打敗了打痛了,才能教育美國人民。」

在美國有什麼意義呢?陽和平問自己,「我所關心的東西,是對毛澤東時代的研究,但是到哪去找這方面的人呢?還是得到中國來,這裡畢竟還有大批研究馬列主義、研究毛澤東時代的專家,好多老革命還活著呢,起碼跟人家談談,過去不成熟的就慢慢弄清楚了。」陽和平說,他現在沒有去美國的願望,連去參觀的願望都沒有。

在美國很孤獨,到中國就不會

在中國,陽和平得以謀生的是一份大學里的教職,雖然也有頭銜,但是合同工,兩年一聘。

陽和平不討厭這份工作,「所以有的時候領導讓我做什麼事,比較違心的,我是一點辦法沒有。」也不是沒有辦法謀到更好的工作,「那你就得改變」。就像深諳中國其他問題一樣,教育行政化和學術腐敗問題,陽和平也並不陌生,所以對於單位政治,他的原則是不懂、不參與、不了解,也不感興趣。

昔日的大環境沒有了,對過去時代的懷念也知音者乏,陽和平卻在「研究毛澤東時代政治和經濟」課題中重新找到寄託。他不認為自己的人生有什麼了不起,尤其是與父母相比,他也不認為講自己的故事,出一本傳記有什麼意義,他的趣味在於寫「對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的感悟和思考,他決心投入其中,好好研究文革,好好研究建國后的整個三十年。

在中國,為了避免自己的感情變成「資本主義的」,陽和平拒絕投資股市,也沒有選擇通過跨國公司到中國來工作,因為如果那樣做,他的感情「可能會站在帝國主義」一邊,而這是良心上不允許的。陽和平相信,只有立場穩定了,事情才好辦。

如今陽和平自嘲自己是四不像:「我,既不是中國人,又不是美國人,又不是知識分子,又不是工人。」這種四不像體現在身份認知上便頗為複雜:對美帝國主義特別仇恨,但是又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對中國富有感情,又得小心不去陷入民族主義。

陽和平說,在美國他會覺得很孤獨,到中國來就不會。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7: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