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袁隆平、黃旭華談科學精神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9-10-1 11: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9年09月30日 09:59   來源:科技日報

  29日下午,平時寧靜的中國工程院變得熱鬧起來——兩位剛剛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的院士回「娘家」了。他們要在這裡開一個座談會。

  核潛艇研究的開創者黃旭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與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一起,在這個下午暢談科學精神。

  袁隆平:「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我現在是『90后』,腦瓜子還沒糊,數學心算沒問題,還要繼續做研究,目標是實現每公頃產量20噸。」袁隆平笑著說。

  他離不開農田。儘管已經90歲,袁隆平仍然堅持「每天要到田裡看看」。這次出發來北京之前,袁隆平一大早還先到田裡待了半個小時,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暫地道個別。而帶著「共和國勳章」回去后,袁隆平說,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我晚上,滿腦子都是稻子的事情。」

  幾年前,記者採訪袁隆平,他曾經放下豪言壯語:我已經快86歲了,身體還很好,再干4年沒問題,希望到90歲時,超級稻每公頃產量能夠達到17噸。「人吶,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今天,他成了「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念念不忘的還是這句——「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他說,得獎,很激動,但也是個鞭策,自己還是要繼續攀高峰。

  如果沒有意外,今年10月,超級稻就能實現每公頃產量達到18噸。「實現18噸之後呢,下一個目標就是20噸。」這也是理論上的最高產量。

  自稱「90后」的袁隆平笑著說,爭取在百歲之前,把每公頃產量20噸這個「小目標」完成了。

  一提起稻子,袁隆平就打開了話匣子。興緻勃勃,各類數據也是信手拈來。他還有另一個目標——耐鹽鹼水稻。

  「全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袁隆平說,他們計劃發展耐鹽鹼的水稻1億畝,每畝按最低產量300公斤計算,也可以多產300億公斤的糧食。

  黃旭華:「把一生放到科研中,把科研放到心裡去」

  相比袁隆平,黃旭華的名字對公眾來說可能略顯陌生。

  他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為國家利益,黃旭華幾十年隱姓埋名、默默工作,潛心技術攻關,為我國核潛艇研製的從無到有,實現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8年,中國開展導彈核潛艇研究,黃旭華作為首批29個人之一參與其中。從那時起直到去年離休,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核潛艇研製工作。

  研究剛啟動時,我國工業體系甚至並不具備研製核潛艇的基本條件。更大的困難是,我們沒有專業人才,對核潛艇的知識一無所知,手上也幾乎沒有任何有關核潛艇的技術參考資料。

  「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國外對我們的嚴密封鎖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從核潛艇的玩具模型上去驗證核潛艇大概是什麼,用算盤、計算尺和秤砣計算出複雜的核潛艇關鍵數據。1970年,黃旭華和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都屬罕見。

  座談會上,黃旭華感慨,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了,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科研事業的前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往往是障礙重重、風險很多。廣大科研人員必須要有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信心。

  他動情地說,我們搞科研的,如果不把科研裝到心裡,是很難出成果的。黃旭華說,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當中去,這樣聽起來老套的話,放到今天,同樣適用。

  中國工程院黨組號召全體院士向袁隆平、黃旭華院士學習,學習他們科學報國、勇攀高峰的愛國情懷,嚴謹治學、求實奉獻的科學精神,誠實守信、淡薄名利的崇高品德。

  (科技日報北京9月29日電)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5: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