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孩子的反問父母千萬要三思!

[複製鏈接]

109

主題

109

帖子

67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xiaoya123 發表於 2019-5-9 18: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你對孩子進行諄諄教誨的時候,比如你告訴他你要這樣整理玩具,不要那樣做;或是善意提醒孩子的時候,比如你讓他別走水坑,要繞道而走;或是耐心要求孩子的時候,比如你讓他畫畫的時候頭抬得高一些;孩子有沒有回你一句「為什麼必須要聽大人的?」

  當孩子因為沒有「聽從」你的建議,確實吃虧的時候,你心裡有什麼感覺?「恨鐵不成鋼?」「指責孩子?」還是對孩子「幸災樂禍」?無論如何,大多數父母心裡都是極為不爽的。

  心理剖析

  孩子的一句話,「為什麼必須要聽大人的?」雖然只有簡單幾個字,卻投射出孩子內心的兩個關鍵性疑問:一是聽大人的?二是必須?

  兩個疑問蘊含著三個潛台詞:一是孩子認為大人也不總是對,沒有必要總是聽;二是孩子認為有些東西自己也知道,完全不需要大人來反覆嘮叨提醒;三是孩子不喜歡大人的諄諄教導的姿態,既不願意接受大人的「事前諸葛亮」,也不願意接受大人「事後的馬後炮」。

  面對反問,父母常困於兩點:一是為什麼孩子不願意接受明智的建議?二是如何溝通才能讓孩子願意聽取大人的建議?施教與受教歷來是兩個過程,如果沒有達到共識,缺乏良好的溝通,父母與孩子各自為營,再好的教育也不得傳遞,還會導致親子關係逐漸惡化。

  溯本求源

  對孩子持有偏見

  一旦遇到孩子教養問題,父母常習慣性思維常會朝著兩個方向:一是歸因於孩子,孩子不聽話,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二是自己教育溝通不得法,不夠藝術性。表面上這樣的思考很尊重孩子,很為孩子著想,但卻潛在地暴露出父母內心篤定的信念:「孩子就得聽大人的!大人就是要管控孩子!孩子沒有能力管好自己,必須要大人時時監控和幫助。」基於這樣的信念,父母教育孩子時,就積蓄了很多焦慮,實施管教時必然顯得心焦氣躁,容不得孩子的半點質疑。

  總是想要掰正孩子

  如果父母一跟孩子溝通,就是輸入各種「正確的建議」,孩子就很容易叛逆和抗議,自然都不會接受。因為這種溝通並不對等,並不是雙方的對話,而是父母總是在對著孩子說話,只是單向的溝通,沒有雙向的交流。

  父母一給建議,孩子就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又讓大人不滿意了,自己可能又做的不對,自己又需要調整。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內在感受,感到被否定、被質疑、被指手畫腳。

  解決方案

  多身教少言教

  不得不說,很多父母善於言教,認為只要自己把道理講給孩子聽,孩子聽明白了,聽進去了,就會有改變有成長。但往往事與願違,父母說的越多,孩子聽的越少,錯的越多。父母終日碎碎念,不僅容易導致孩子分不清主次和輕重緩急,還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生活在父母的監控之下,不得自由。

  因此,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定要少說多做,孩子更願意在跟父母一起「做事」的過程中去學習。父母要多和孩子玩到一起去,而不是一味地講道理,在玩的過程中提出建議,「咱們這樣整理吧?要不要把頭抬得高一些?」跟孩子玩到一起時,孩子會更多感受到父母友好的建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遙控,而是詢問和商量。

  父母可以提高遊戲力,表面更「強硬」一些,比如一把熊抱孩子,出其不意,讓孩子體驗一把「飛高高」,一邊抱一邊說,「這下水可不會弄濕你的鞋子啦!」既然父母目的是讓孩子調換一種行為方式,就可以自己想把嘴巴閉上,直接行動起來。

  多示弱少強勢

  有些父母可能會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認為對孩子要嚴加管教,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後續的事實會提醒父母,嚴厲往往帶不來有效,父母的強勢會更多地激發孩子的叛逆和反抗,絕不是聽從和順應。小孩子的管理,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嚴苛,越是懂得示弱的父母,越能讓孩子更加強大,更能接受父母的教誨。不信,父母就試試吧。

  如果父母,不是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比孩子更有先見之明,懂得更多,知道得更多,也許就不會遭遇孩子的反感。父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有主動提出問題,求助於孩子,或者是邀請孩子一起來決斷,「這樣整理好嗎?幫我想想辦法吧?」這種徵詢式的溝通,能夠賦予孩子極大的選擇權,讓孩子更願意傾聽和關注大人的話語,當孩子被引導著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被激發了強烈的好奇心,父母就能不顯山不漏水地讓孩子「聽大人的話」。而孩子感受到的則是「我聽了自己的話,我很棒!我依靠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多共情少指責

  當孩子正如所父母預料的,發生了「不幸」時,父母內心對孩子多是責備和不屑。多少父母第一想法便是歸罪於孩子,「你看,你不聽我的話,果真出事兒了吧!要是聽了我的話,怎麼會這樣?」父母此時的反饋,於孩子看來,簡直就是一種暗自得意地幸災樂禍,是父母對自己赤裸裸的「蔑視和看輕」。即便孩子知道大人說的是對的,也絕不願意聽取。

  無論何種境遇,當孩子受到挫折,遭遇不開心時,父母的第一反應都理應是「同情和關心」,跟孩子感同身受,在乎孩子的心情和安全。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關心,才會願意跟父母敞開心扉,溝通學習,而不是像只受傷的小刺蝟一樣,豎起所有的尖刺,回擊父母。

  如果爸爸不說些傷人的話語,而是立即過去查看和關心,「寶貝兒沒事兒吧!下次別走這裡了!弄濕了謝多不舒服啊!」對比一下就會知道,孩子自然更願意聽大人後面的話。

  多靈活少刻板

  很多父母會刻板的認為,自己了解孩子的全部,能夠駕馭和預測孩子的所有未來。顯然這是極不科學的想法。孩子畢竟是新一代,作為上一代的父母,可能比孩子更有智慧,見識更廣,方法更多,但是父母完全覆蓋孩子生活的想法必是刻板和唯心的。所以,父母需要不斷地觀察和了解孩子,依據孩子的發展狀態更新自己的想法,不可無條件地奉行一些理念,先入為主地教育孩子。就像孩子質疑的一樣,確實沒有什麼總是必須的。

  如果父母懂得向孩子傳遞開放靈活的相處基調,孩子的管教便會更加得心應手。當孩子問「為什麼一定要聽大人的?」你可以每次變換不同的反問,幽默地回應,而不是立馬回擊孩子,比如「為什麼不要聽呢?」「因為你有耳朵唄!」「誰讓我比你懂得多呢?」「因為我說對了呀!」「可以不聽啊,你來說說,我聽聽你的想法」。

  惡言惡語只會讓親子關係僵化無趣,為人父母,對孩子滿腔關愛,別讓自己的愛受制於你的溝通技巧,無法輸出。多一些調皮風趣,父母角色會更加鮮活生動,重要的是受孩子歡迎。做父母,何必自討那麼多辛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16: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