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代皮影藝人的「光影搖曳」:唯有存活 傳承才有希望

[複製鏈接]

93

主題

116

帖子

730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許冬林 發表於 2019-3-19 15: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鼓聲弦樂響起,斑駁的幕布在燈光照射下,逐漸泛黃。項翠萍和父親項玉山打開皮箱,取出皮影,雙手靈活操控著,台下觀眾不時發出喝彩。浙江安吉大河村,正上演雋永故事。



  76歲的項玉山,是「大河項家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清光緒二年,其祖輩挑著兩口皮影箱,從河南遷至浙江。項家皮影戲班自此紮根,代代相傳。



  項翠萍在表演皮影戲 張卉 攝

  作為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傀儡戲之一,「皮影戲輝煌時,『項家班』名氣響噹噹。」項玉山12歲便跟隨父輩去安徽、江蘇、浙江等地農村、山區巡演。「一個地方,一呆就是幾個月,場場客滿。」

  後來,因歷史原因,皮影戲遭到禁演。項玉山冒著風險,將14幅祖傳皮影,用牛皮紙和塑料袋包了十多層,埋在後山。

  這一埋就是幾十年。正當項玉山準備「重操舊業」時,他卻發現,當下的皮影戲,故事內容和表現形式缺乏創新。

  「簡陋的皮影道具,沒有音響和顯示屏,《楊家將》《薛仁貴徵東》等傳統歷史劇,一演就是兩個小時……」17日,當記者問起時,項玉山忍不住開始「吐槽」。

  然而,項玉山更關注皮影戲沒有市場,找不到傳承人。

  「以前,鄉間每逢婚喪嫁娶、新房落成,都會邀請戲班演上幾天。」項玉山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發展,古老民間藝術受到嚴重衝擊,皮影戲的演出市場也受到擠壓。

  「一片白布,幾個皮影人,就是一出好戲。」在熱鬧的戲台前,落寞的項玉山無奈下,終於同意讓大女兒項翠萍加入戲班。

  這讓項翠萍欣喜不已。受父輩影響,項翠萍從小喜歡皮影。

  「家族有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我只能偷偷自學。」項翠萍說,對她而言,皮影是一定要傳承下去的藝術。

  「南瓦新開影戲場,滿堂明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2011年,項翠萍正式接手「項家班」,成為孝豐項家皮影藝術團團長、「大河項家皮影戲」第六代傳承人。

  也不知是命運使然,還是什麼原因,在項翠萍手上,皮影戲「復活」了——新元素、新內涵,正讓它在傳承中,走出一條創新路。

  「我們出去表演時,小孩嫌戲太老,嚷嚷著要走。小孩一走,長輩也留不住。」項翠萍說,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她在皮影戲題材上,做年輕化處理,創作出了《熊貓咪咪》《小羊過橋》等現代童話皮影戲。

  由於經費緊張,加上老版皮影簡陋、粗糙,項翠萍還突發奇想,特意邀請皮影雕刻師傅,帶領戲班成員學習雕刻。皮影製作也更趨於精細化。與老版相比,現在的皮影,眼睛、嘴巴都會動,表演起來更加生動逼真。

  此外,項翠萍還將影窗放大2倍,通過添置LED無影燈,給觀眾創造更好的視覺感受。如今,項家皮影戲已聲名在外,經常受邀前往學校、廣場、社區、美麗鄉村開展巡演。

  「大家喜歡,傳承就有希望。」項翠萍說,「我想多招些大學生或年輕人,把劇目變得更豐富,更貼近生活。」

  在項翠萍看來,沒有民間的邀請與展演,皮影戲就沒有發展市場與生存空間。民間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從長遠來看,只能自力更生,依靠造血而非輸血。

  確實,「只有讓戲班先存活下去,才能談傳承。」這是記者採訪過程中,項翠萍一直掛在嘴邊的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